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及防范对策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及防范对策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及防范对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相关,也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各种应用软件。

同时,我们也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保存在互联网上。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个人信息保护,一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相关法律的制定。

本文将分析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并提出防范对策。

一、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1.法律欠缺首先,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并不够完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法律领域的知识漏洞很多。

当前一个问题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相关法律条款并不够严格和完善,不能保证有效的个人信息保护。

2.企业责任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企业责任,许多企业往往不能很好地保护用户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泄露事件十分普遍。

当前很多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责任,没有足够的技术保障,无法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3.社会责任最后,也应该看到社会责任问题,没有足够的社会监督,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加大。

当前的社会中,缺乏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重视信息的保护,从而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二、防范对策1.提高法律保障针对当前的法律问题,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的优化和拓展。

应对新的问题,及时完善和调整现有的法律规定,建立起更加完整科学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

2.企业提高责任感针对企业责任问题,应该通过不断强化执法力度,提高相应利益,让企业更加注重用户隐私,加强技术保障,提高用户体验,从而建立起企业与用户信任的互相关系。

3.加强社会监督针对社会责任问题,应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正义的公共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从而减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引起关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实施。

只有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保障,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加强社会的监督,才能更好的保障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网络生态,推动网络和信息化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个人信息犯罪也随之层出不穷,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当前,个人信息犯罪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亟需寻找破解之道。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个人信息犯罪治理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个人信息犯罪的概述个人信息犯罪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手段,以非法获取、滥用、出售或交易个人信息的行为。

这类犯罪活动不仅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还可能导致财产损失、身份盗用等严重后果。

三、个人信息犯罪治理的困境1. 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针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条款存在模糊性,给执法带来困难。

2. 执法难度大:由于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和跨地域性,执法机关在取证、追责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3. 公民意识不足:部分公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4. 技术更新迅速: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信息犯罪手段不断更新换代,传统治理手段难以应对。

四、破解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的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责任、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提高犯罪成本。

2. 强化执法力度: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机关的办案效率,强化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作战能力。

3. 提高公民意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信息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4. 运用先进技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5.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和共享,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协同性和效率。

6. 强化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形成全球性的个人信息保护网络。

五、结论个人信息犯罪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努力。

应对个人信息被盗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应对个人信息被盗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应对个人信息被盗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正文】个人信息被盗用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对个人带来巨大的财产和隐私损失,同时也对社会安全造成了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解决方案和策略来有效地应对个人信息被盗用的风险。

一、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个人信息的保护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必须加强个人的保护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注意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

正确使用网络,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不安全的软件,避免个人信息被窃取。

二、使用强密码和定期更改密码密码是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防线,我们需要使用强密码来保护个人账号和隐私信息。

强密码应包含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且长度应不少于8位。

同时,定期更改密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及时更改密码可以减少被盗用的风险。

三、谨慎使用公共WiFi公共WiFi网络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攻击者可以通过中间人攻击、ARP欺骗等手段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因此,我们在使用公共WiFi时应加强警惕。

尽量不要在公共WiFi环境下登录银行账号、支付宝等涉及金融和个人隐私的应用。

如果必须使用,可以选择使用VPN来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四、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的习惯。

当陌生人电话询问个人信息时,我们要保持警惕,尽量不透露自己的身份、住址和联系方式。

此外,我们还要警惕假冒银行、电信运营商等诈骗电话,不轻信对方要求的信息,确保个人信息不被盗用。

五、定期检查个人信息和账户活动定期检查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账户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的迹象。

及时查看银行、支付宝、微信等账户的交易记录,如发现异常行为,立即与相关机构联系冻结账户并进行处理。

同时,也要定期更换手机卡,避免SIM卡被盗用。

六、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建设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督。

《2024年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2024年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篇一一、引言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

但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个人信息犯罪的猖獗和肆虐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难题。

如何有效治理个人信息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个人信息犯罪的治理困境及破解之策。

二、个人信息犯罪的现状与危害个人信息犯罪是指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用、出售或侵犯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

当前,此类犯罪形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以及个人隐私权益。

具体而言,个人信息犯罪不仅会侵犯个人财产权,甚至还可能危及个人生命安全,导致国家信任体系的崩塌和网络安全环境的恶化。

三、个人信息犯罪治理的困境(一)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目前,尽管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打击个人信息犯罪,但这些法律往往存在条款不清晰、法律漏洞多等问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

(二)技术手段的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犯罪手段也日益高超和隐蔽。

而现有的技术手段往往难以有效追踪和打击这些犯罪行为。

(三)执法和监管的难度大由于个人信息犯罪的隐蔽性和跨地域性,使得执法和监管部门在查处此类案件时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

四、破解个人信息犯罪的路径(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更加严格、清晰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漏洞,为打击个人信息犯罪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提升技术手段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用于追踪和打击个人信息犯罪行为。

同时,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三)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机制,提高执法和监管效率。

同时,加大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四)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个人信息犯罪的举报和预防工作中来。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及监管措施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及监管措施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及监管措施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个以信息为核心的社会中,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给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及监管措施。

一、个人信息保护问题1.1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容易被获取。

例如,在购物网站购物时留下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手机App获取的地理位置信息,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职业信息等,这些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

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能会引发各种骚扰、诈骗、身份盗用等问题,对个人权益造成严重影响。

1.2个人信息滥用的危害除了泄露风险外,个人信息的滥用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企业或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或者谋取其他私利,可能会滥用个人信息。

例如,一些电商平台可能会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出售给第三方,用于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或者其他商业用途。

这种滥用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1.3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不足此外,由于信息安全教育的不足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淡漠,很多人都存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轻视态度,甚至有的人对信息安全问题毫不在意。

这种态度也为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二、监管措施2.1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和保护个人信息。

目前,中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在办理信息泄露案件时给予了相关的严肃处理。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2.2监管机构的建立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中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监管机构,负责监督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这些监管机构可以对信息泄露和滥用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从源头上减少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2024年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2024年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个人信息犯罪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对公民的隐私权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当前,个人信息犯罪治理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个人信息犯罪的治理困境及破解之策。

二、个人信息犯罪治理的困境1. 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虽然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部分法律条款过于笼统,导致执法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

此外,随着新型网络犯罪手段的不断出现,现有法律体系难以完全覆盖,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 技术手段落后在个人信息犯罪治理过程中,技术手段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理效果。

然而,当前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关键技术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导致个人信息在传输、存储过程中容易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3. 执法难度大个人信息犯罪往往具有隐蔽性、跨地域性等特点,使得执法机关在调查取证、追查犯罪嫌疑人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同时,由于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掩饰和伪装,使得执法机关难以迅速、准确地锁定目标。

三、破解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的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责任和处罚措施。

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此外,还应加强对执法机关的授权和监管,确保其依法履行职责。

2. 强化技术手段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关键技术的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3.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

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与解决方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漏洞、个人自身保护意识淡薄、第三方机构滥用个人信息等。

然而,只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就可以有效保护个人隐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1. 技术漏洞在互联网应用程序中,难免存在一些安全漏洞,黑客可以借助这些漏洞侵入系统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例如,数据库被攻破、密码被窃取等情况屡见不鲜。

此外,一些应用程序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安全隐患,导致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

2. 个人自身保护意识淡薄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过于随意地将个人信息上传到社交网络、网购平台等。

他们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不注意隐私设置,或者使用弱密码,这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3. 第三方机构滥用个人信息一些互联网公司或第三方机构为了商业目的,滥用用户的个人信息。

他们可能将个人信息出售给他方,或者用于精准广告投放。

这种滥用行为暴露了个人信息的风险。

二、个人隐私泄露的解决方法1. 加强技术安全措施互联网企业应加大对技术安全的投入,加强系统的防护能力。

例如,增强数据加密技术,及时修复系统漏洞,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同时,用户也应及时更新个人设备及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保证系统处于最新的安全状态。

2. 增强个人保护意识个人应增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应注意隐私设置,仅向可信任的网站和应用程序提供信息。

此外,定期修改密码,使用复杂密码,并注意不同网站使用不同密码,可以减少个人信息被盗取的风险。

3. 明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个人隐私泄露的监管,制定明确的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企业的行为。

同时,加大对违法滥用个人信息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确保个人隐私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4. 提高互联网企业责任意识互联网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自律管理,并主动采取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及监管措施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及监管措施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及监管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个人信息的流动和利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然而,个人信息被滥用、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因此,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监管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健康信息等。

而这些信息的泄露或被滥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危害。

比如,个人财产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财产损失;个人健康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身体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共享、转让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

但是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一些企业和机构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够重视,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监管措施为了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监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了人们的信息保护意识。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了对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的惩处力度。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对信息化、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管理和监督。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企业和机构的监管力度,要求其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定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如金融机构、医疗机构等,政府对其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其建立健全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滥用。

三、未来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判白皮书(2018年—2023年)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判白皮书(2018年—2023年)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判白皮书(2018年—2023年)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3.11.15•【分类】司法白皮书正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判白皮书(2018年—2023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一庭二〇二三年十一月目录前言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理情况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基本特点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成因分析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对策建议五、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结语前言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而其中个人信息的价值日渐凸显,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元素之一。

随之而来,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突出,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层出不穷,个人信息安全与保护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

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将该条修订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016年,《网络安全法》制定了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

2020年,《民法典》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的定义和处理原则。

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完善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入刑以来,北京法院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依法妥善审结了众多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治理”如何与“治罪”并重的课题也成为法院能动司法的落脚点。

北京高院通过对近5年来全市法院审结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进行调研统计和实证分析,形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判白皮书》,以期为社会、行业综合治理提供司法智慧。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理情况1.案件数量呈波动状态,今年有所攀升。

自2018年以来,北京法院审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二审案件共计229件。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个人信息犯罪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探讨个人信息犯罪治理的困境,并尝试提出有效的破解策略。

二、个人信息犯罪的现状及危害个人信息犯罪是指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诈骗、身份盗窃、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财产权,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

三、个人信息犯罪治理的困境1. 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针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2. 监管难度大: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跨地域性,个人信息犯罪的监管难度大,取证难,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机制有待加强。

3. 技术手段不足:随着犯罪手段的不断翻新,传统的技术手段已难以应对新型的个人信息犯罪。

4. 公众意识薄弱: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破解个人信息犯罪的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加强监管力度: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3. 提升技术手段: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的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对个人信息犯罪的监测和预防能力。

4. 增强公众意识:开展个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 推动行业自律: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促进行业自律。

6. 强化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打击跨国个人信息犯罪。

五、实施建议1. 政府层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管和处罚措施。

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挑战。

2. 企业层面: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提高技术防范水平。

《2024年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2024年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个人信息犯罪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探讨个人信息犯罪治理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以期为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个人信息犯罪的现状与治理困境1. 个人信息犯罪现状个人信息犯罪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非法获取、传播、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

这类犯罪主要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窃取、身份盗用等,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社会信任的崩溃。

2. 治理困境(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法律空白和漏洞,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得以钻空子。

(2)技术手段落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新型技术手段进行个人信息犯罪,而公安机关的技术侦查手段尚不足以与之相抗衡。

(3)社会公众意识不强:由于个人信息犯罪的宣传普及不够广泛,很多公民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不强,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破解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的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1)加强立法: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的条件和程序,同时规定对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相关措施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明确监管职责:各职能部门应明确职责划分,实现信息的全程监管,形成有效衔接的信息监管机制。

2. 加强技术手段(1)推进大数据应用: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信息传播路径和规律,提高对个人信息犯罪的预警和打击能力。

(2)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网络防御能力,降低个人信息被攻击和窃取的风险。

3. 提高社会公众意识(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2)开展培训活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活动,提高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结论个人信息犯罪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浅析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发展趋势、侦办难点和打防对策

浅析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发展趋势、侦办难点和打防对策

浅析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发展趋势、侦办难点和打防对策花淑兰(江苏省宜兴市公安局,江苏宜兴214200)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发展、新运用,公民个人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日益凸显。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呈现高发多发态势,并与通讯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互相融合,严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关键词:公民隐私;个人信息;侵权;信息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是指围绕着公民个人信息的搜集、处理、买卖、运用等产生的一系列犯罪总和,它主要对应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

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尤其是公民的个人信息泄露致损问题最为突出。

关注并研究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打防对策,对实现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工作目标意义重大。

1公民个人信息泄漏的常见途径在大数据的热潮下,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最有价值的“原材料”,海量信息的传递、复制变得轻而易举。

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途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人自愿填写。

日常以实名制名义来登记办理会员卡等证件信息等,是公民个人信息泄漏的第一源头。

如银行、电信、交通、快递、教育、医疗的账单以及资费信息等,后被不法商人以盈利为目的而销售。

其二是网络泄露。

不法分子获得大量甚至详细的个人信息后,在作案过程中便能轻易获得受害人的信任,骗取受害人的钱财,使得诈骗等犯罪得以成功实施。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发展趋势2.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已形成庞大的全国性黑产市场。

从个人信息犯罪的整个过程来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已形成了上游泄露个人信息、中游代理商倒卖、下游犯罪非法使用的黑色产业链[2],团伙成员遍布各地,原本独立的交易网络不断交织融合,逐渐汇聚形成一个全国性黑色产业市场。

2.2少数中间商逐渐垄断黑产市场。

中间商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中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些掌握大量信息源头和下游客户的中间商日益做大做强,逐渐获得了市场“定价权”和垄断地位,黑色产业逐渐由竞争市场走向垄断市场。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范文

《个人信息犯罪治理困境及破解》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金融欺诈到网络钓鱼,从恶意软件到身份盗窃,个人信息犯罪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个人信息犯罪的治理困境及其破解之策,以期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空间提供参考。

二、个人信息犯罪的治理困境1. 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执法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一方面,部分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部分法律法规滞后于技术发展,难以应对新型的个人信息犯罪。

2. 监管力度不足:尽管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重视,但监管力度仍需加强。

部分机构存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较高。

3. 技术手段落后:面对日益复杂的个人信息犯罪,技术手段的更新速度和侦查能力亟需提高。

同时,个人信息犯罪的隐蔽性和跨地域性也给技术侦查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破解个人信息犯罪的途径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明确个人信息的范围、收集、使用、共享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确保个人信息得到充分保护。

2. 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此外,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推动企业承担起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

3. 提高技术手段: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投入,提高技术侦查能力。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和被攻击的风险。

4. 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教育公众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识别和防范个人信息犯罪,从而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5.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个人信息犯罪。

通过信息共享、联合调查和司法协助等方式,提高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结论个人信息犯罪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

网络侵犯隐私案分析

网络侵犯隐私案分析

网络侵犯隐私案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隐私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侵犯隐私案件也逐渐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分析网络侵犯隐私案的现状、原因和解决办法,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现状分析网络隐私问题指的是个人或团体在使用互联网时,个人信息和隐私遭到非法获取、使用、泄露或侵犯的情况。

网络侵犯隐私案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1 高发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活动越来越多,个人信息也被越来越广泛地记录和使用。

因此,黑客、骗子等各种网络犯罪分子也趁机利用互联网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

网络侵犯隐私案件屡见不鲜,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1.2 多样性网络侵犯隐私案件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泛。

例如,个人电脑被黑客病毒攻击,个人账户信息被盗窃,个人隐私被公开等等。

不同类型的案件对于受害者的伤害程度不同,但都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损失。

1.3 技术性网络侵犯隐私案件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实施。

黑客利用网络漏洞、病毒木马等手段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窃取个人信息;骗子通过网络诈骗手段获取个人账户密码,盗窃个人财产。

这些都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

2. 原因分析网络侵犯隐私案件的发生离不开一些原因的推动。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2.1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黑客等技术人员也不断深入研究,使其能够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这给网络隐私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2 法律法规的滞后网络侵犯隐私案件的处理,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维权。

然而,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侵犯隐私方面还不够完善。

这使得在案件发生后,受害者的维权之路更加困难。

2.3 信息泄露个人在线上和线下的各种行为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个人信息记录。

当这些信息被泄露,黑客等不法分子就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网络侵犯隐私活动。

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多样,包括个人泄露、商家泄露等。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作者:周洪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持续高发,社会危害严重。

2017年以来南京市雨花台区院受理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数量出现急剧增长。

2015年至2016年共办理此类案件2件2人,而2017年则升至14件14人,涉及公民个人信息高达15万余条,社会影响很大,应当引起重视。

一、犯罪特点1、信息来源方式多样化。

办案过程中发现的个人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交易。

需要信息的人通过熟人介绍或网络找到提供信息的人,根据信息的针对性、内容详细程度,价格几元到几十元一条不等。

目前已办理的案件多数属于此类。

二是通过客户名单交换或是朋友间无偿提供。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同行业或是行业上下游之间。

比如、张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张某的信息来自于另一间公司就职的朋友郭某,其获得信息后又继续进行转卖。

三是在离职过程中将原公司所储存的客户个人信息非法复制,甚至在离职后仍然继续通过网络非法获取。

如王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出现的“管家婆”软件,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总公司的客户资料信息,而王某离职后权限依然没有取消,使其在离职后仍然能不断非法获取原公司的大量客户信息。

2、犯罪呈现集团化。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产、快递电商等服务类行业,这些行业能够接触并存储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

而这些领域中的犯罪行为通常呈现集团化特点。

从非法收集、提供窃取、到交易、交换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这些人员之间分工合作,利益共享,使犯罪进一步扩散蔓延。

曾出现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11人都从事家装行业,且多数工作于同一装饰城。

他们经过牵线搭桥,相互之间反复倒卖个人信息,影响恶劣。

3、交易过程隐蔽性强。

个人信息的出售、交换过程大多依靠网络,通过特定QQ群、微信进行,双方在网络上发布出售及购买信息,通过在线联系、网络转账等方式完成交易,公民信息也多数以电子数据的形式通过邮件传输。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调查与防控对策思考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调查与防控对策思考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调查与防控对策思考作者:黄雨烨陈佳盈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面临极大挑战,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严重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因其往往与网络盗窃、电信诈骗等其他犯罪存在密切关联,侵害的对象更是上升到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公民合法征用网络信息的基础上,维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进行有效防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现状;网络;防控一、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对公民个人信息做了解释,根据实际情况,被侵犯的个人信息可分为可以识别公民身份的信息、可以识别公民财产的信息、涉及公民通信的信息三种,在“互联网+”时代,可识别或者关联的信息都可能受到侵犯。

不可否认,公民的个人信息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具有法律保护价值,除非信息所有人同意或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任何组织和个体都不能获取、泄露其个人信息。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现状(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南京各地小区、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大约九成的被调查者称其经常接到一些卖房子、卖保险的推销电话或者短信,有大约一半的被调查者曾接到诈骗电话或短信并让其转账,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曾经历自己或亲友的社交账号被盗。

这些数字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曾遭遇个人信息被侵犯,在犯罪份子眼里,你的个人隐私仿佛“赤身裸体”、暴露无遗。

(二)犯罪行为主体情况当前存储个人信息的载体有很多,比如网站后台的会员注册信息、快递盒上未经撕毁涂抹的快递单、通过商店参与活动留下信息,但是个人信息被大规模的进行泄露,其主要的主体如下:1.拥有海量个人信息的公司、单位和平台的“内鬼”某些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公司、单位和平台的“内鬼”利用职务便利,达成金钱交易,互相购买出售大规模的公民个人信息,如房地产销售从业人员高某泄露360多万条公民个人信息,涉及南京几百个小区的业主;江苏南京侦破李某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依法打击处理某互联网企业金融风控部门经理和员工。

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侵犯个人信息案件

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侵犯个人信息案件

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侵犯个人信息案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科技的普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侵犯个人信息案件也层出不穷,给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这些案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

本文将从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合理使用互联网、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是预防和打击侵犯个人信息案件的首要步骤。

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的价值,并且清楚了解什么是个人信息、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并时刻保持警惕。

以下是一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方法:1. 教育宣传: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信息保护习惯。

2. 定期培训:组织定期的个人信息保护培训,提高人们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技能。

3. 合理分享:在互联网上,人们需要谨慎选择分享个人信息的对象和平台,避免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不可信的第三方。

二、合理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是侵犯个人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侵犯个人信息案件,我们需要合理使用互联网,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1. 强密码和多因素验证:人们应该使用强密码来保护个人账号,避免使用弱密码或者重复使用密码。

同时,多因素验证也是增加账号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2. 谨慎点击链接和下载附件:人们需要注意不点击不明链接和不下载不可靠的附件,以免受到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的攻击。

3. 安全浏览和购物:在浏览网站和进行在线购物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网站,同时在进行在线支付过程中注意保护个人银行卡等敏感信息。

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预防和打击侵犯个人信息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议: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完善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完善和具体的法律规定,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并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北京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特点、成因及应对

北京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特点、成因及应对

北京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特点、成因及应对在2009年之前,我国刑法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处于空白状态。

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商业活动的展开甚至是犯罪活动的实施都需要获取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如日常中各类商业推销电话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不无相关,而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的成功实施也以事前获得公民的个人信息为前提,这使得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尤为重要。

对此,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但由于这两个罪名难以涵盖现实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各种类型,其处罚范围也存在诸多争议,于是2015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九)》在丰富本罪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将此罪名统一修改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关于北京市2013~2016年的50个判决书为样本,对近三年来北京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和预防难点,以提出预防对策。

一北京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主要特点据统计,2010~2016年,被北京市法院确认的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为1.6亿条。

如果不考虑重复因素,平均每年约2600万条。

[1]2013~2016年,北京市各级法院审理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件共有50件,其中,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数量最少的案件为500条,数量最多的案件为1.3亿条,平均每起案件约为320万条,案件虽然不多,但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却非常惊人。

综合来看,北京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具有如下特点。

(一)主要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作案在笔者统计的这50个案件中,有45个案件是通过互联网交易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即或者通过QQ、微信等交友平台买卖他人信息,或者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盗取他人信息,占到了案件总数的90%。

另外5个案件没有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作案,而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进行作案,如朝阳区高某利于自己保安队长的身份,将派出所电脑内的户籍信息盗出后贩卖;[2]西城区的康某利于自己开发项目的机会,将自己所掌握的他人信息私自收藏、贩卖;[3]顺义区的李某、朝阳区的牟某均利用自己为公司员工的机会盗取本公司所掌握的他人信息。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预防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预防

浅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预防分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特征,包括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并非公民个人的本意,具体的泄露主体和泄露原因难以查明,泄露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往往与特定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挂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在近些年来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

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产生原因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难度的提高,合法或非法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的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公民个人信息存在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公民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相应地,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预防措施包括国家立法保护机制的完善,建立健全个人信息的技术保护机制,自律保护机制的完善,淡化相关主体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市场需求以及增强公民对个人信息的自我防护意识。

标签: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泄露;预防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公民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受到侵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呈现出了一定的特征,其产生也有相应的原因。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必须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的基础上,协调国家立法保护机制、自律保护机制与技术保护机制共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全面保护。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特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作为一种逐渐增多并日渐泛滥的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并非公民个人的本意。

即公民个人并不愿意其个人相关信息被其他单位或个人知悉,但其在相关机构办理业务、参加活动或在网络上注册、购物等行为无意中导致了其个人信息的泄露,泄露并非公民个人的本意,也没有被其意识到。

2)具体的泄露主体和泄露原因难以查明。

由于信息的高速传播性和高度利用性,我们很难查出泄露的根源,也难以查出泄露主体是谁,这也为该类犯罪的查处和认定增加了难度。

3)泄露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往往与特定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挂钩。

公民的个人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合法掌握的,另外一部分则由相关单位或个人通过非法途径所掌握,这些合法或非法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通过将其出售而获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院+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2019年第4期(总第139期)No. 4 2019(Sum No. 139)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刘国华,沈杨(哈尔滨商业大学 法学院,哈尔滨150028)摘要:虽然《刑法修正案(九)》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罪名、入罪的前提条件、行为方式、法定刑以及 法定刑升格条件等作出了重大修改,但现实生活中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事件仍屡见不鲜。

从现阶段本 罪存在的特点出发,着重分析犯罪所需个人信息来源多样、内部人员屡屡犯案、相关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公民 防范意识及维权意识弱等方面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公民个人 信息泄露,切实有效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中图分类号:D91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7966(2019)04 -0014 -05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概述(一)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沿革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呈现猖獗态势并已成为其他各类犯罪的上游犯罪,其非法 获取的他人信息为诈骗罪等下游犯罪提供了大量精确的信息来源,犯罪产业链开始形成并逐渐成型,社会危 害性极大。

在我国,1979年刑法典和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典中均未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明确的规 定。

2009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七)》通过,决定在在刑法253条之后增加一款作为253条之一,明确 规定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两罪% 2015年11月,生效的《刑法修正 案(九)》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和提供、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合并为一罪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并对本罪的适用予以细化,将本罪主体扩大到一般主体即任何主体只要侵犯他人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都应 对其进行刑事处罚并提高法定刑设置,如若达到“情节特别严重”标准,则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和 罚金,将在履行职责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的,从重处罚。

2017年5月,两高发布的《解释》出 台,采用学界“识别说”的观点明确了“个人信息”的范围即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能够识别出特定自然人 的相关信息以及本罪入罪前提条件“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含义、“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界定标准 以及有关公民个人信息批量计算方法等一系列困扰司法实践的问题[1]%(二)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特点1.互联网已成为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要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下存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收稿日期:2019 -04 -25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实证研究”(201810240035)作者简介:刘国华(1964 -),女,黑龙江虎林人,教授,从事法理学、商法学研究;沈杨% 1996 -),男,四川广安人,学生。

据库由于存在漏洞往往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

同时,互联网为违法犯罪分子违法交易他人个人信息提供了隐秘的场所,为其多次快速出售、提供、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提供了条件。

2.受侵害的公民个人信息涉及面广。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涉及到征信信息、行踪轨迹、财产信息、住宿信息等各方面的信息,无孔不入,对公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极大。

3.受侵害的公民范围极广。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我国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因个人信息带来的不良影响,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其中21%的网民认为程度达到非常严重%4.公民个人信息受侵害的地域范围极广。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在各省市内均有发生,相比而言,经济发达城市发生的案件数量更多,个人信息受侵害更多更严重,影响力更大%5.公民个人信息受侵害的行业领域极广%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已不仅仅局限在物业、教育、金融、保险、电信、医疗等行业,现已扩大到房地产、健身、娱乐、餐饮、物流等领域%(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危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公民个人信息已经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数据逐渐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源,成为不少违法犯罪分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对象%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公众和不少公共机关的担忧。

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具有便利性、即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得人们对其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公民个人信息便汇集成集团式、交融式的数据链被广泛采集,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其危害主要有:1•个人信息泄露给公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个人信息的泄露,使得公民个人的联系方式、身份特征等信息暴露于外,一些类似销售团队、服务行业等以集体用户为核心的企业组织,非法收集、利用个人信息,通过铺天盖地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方式,对公民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2.信息泄露滋生网络暴力并诱发进一步的违法犯罪行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极大的缩短了世界的距离,通过一些社交平台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方便与快捷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当前热点事件,发表观点,评议时事,进而广泛扩大事件的影响,但这种传播的快捷却也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广泛,一些别有目的的人依据技术、舆论等手段,发动“人肉搜索”,大量的有关被查找人物的碎片信息逐渐汇集成完善的个人信息,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通过网络的发酵迅速发展成一场舆论风暴,为不法分子所利用%由于每个人所受教育程度与道德修养不同,网络监管措施不完善等原因,网络暴力的发生呈现难以控制、传播性广、危害性严重的特点,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下,甚至会诱发进一步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与更为严重的后果%3.个人信息泄露对公民个人征信和名誉造成重大影响%个人信息泄露容易导致产生不良信用后果,一是由于网络监管不完善,部分销售企业为获取利益而对个人信息监管的核实力度不够,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个人信息,顶替别人冒名办理各种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欠款,造成个人账户下出现大量欠款信息;二是某些犯罪分子在实行犯罪行为时,为达到犯罪目的,利用他人信息掩盖自身行踪,使得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三是其他一些情况,如通过以非法途径获取的个人信息来编造有关个人的消息,无故抹黑或利用不实消息进行坑蒙拐骗等行为,这些情形极易导致公民个人信用受损,使得公民人格权益受到侵害%4.个人信息泄露使得个人财产权益受到潜在威胁%由于个人信息泄露泛滥,使得许多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有机可乘%自2000年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一系列技术工具的开发出现和使用,虚假信息和诈骗犯罪迅速发展蔓延%不法分子以牟利为目的,凭借非法手段流转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公民个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以获取利益,侵害公民财产权益。

这类犯罪手段的特点一是犯罪活动蔓延性较大,发展迅速,趁虚而入;二是信息诈骗技术翻新速度快,防不胜防%现如今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快捷支付手段不断进步,不法分子借助技术手段,通过木马网站、钓鱼链接等其他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方式,诱使公民点击,获取重要的银行账户、密码等信息%常见的非法利用个人信息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的类型有:利用网络电话冒充金融、保险、电信部门以及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冒充社交软件好友、网络客服进行沟通,获取公民信任,进而实行诈骗行为;以中奖、退款等理由发布含木马链接的病毒信息诱使公民点击,盗取银行卡号、密码等实施诈骗二、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多发的成因分析(一)犯罪所需个人信息来源多样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相比2016年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

伴随着我国进入电商和大数据时代,人人持有一部手机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常态,网络购物、线上支付等已经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正是基于此,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似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十分广泛。

一是政府、医院、学校等相关部门在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人们为满足自身一定需求往往需要提供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使得部分工作人员为获取非法利益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二是在保险、商场等销售服务行业,销售者通过介绍业务、推销产品、办理会员卡等方式,在与消费者的交互过程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三是在互联网催生的电子商务下,消费者通过网上购物、线上交易并支付等形式,使得网络商家、快递行业的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极易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四是一些网络产品等互联网平台恶意捆绑销售,使得公民在使用这些线上社交软件时,必须注册个人身份信息,用户如需使用就必须签订这些“霸王条款”,提供本无需提供的个人信息,这就使得网络平台的工作人员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十分容易%由于个人信息兼具人身和财产双重属性,使得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公民个人信息的灰色利益链条和供需对接,甚至还出现了所谓公民个人信息的“定制购买”。

由此可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呈现出高发的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犯罪分子所需的个人信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方式十分便捷,获取途径十分广泛%(二)行业内部人员屡屡犯案在现实生活中,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依法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行业内部工作人员屡屡犯案。

据统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中八成是来自于内部人员作案%在韩某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上海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韩某便利用工作之便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全市新生婴儿的信息,与普通公众相比,由于内部人员对本单位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和使用存在着极大的便利性,其便可以通过出售、流转等方式,将获取的个人信息提供给买受人以谋取利益,追求非法利益最大化。

然而要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就必然需要作为标的物的个人信息数量足够,即需要大量的个人信息积累保证交易,而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个人信息,便是具有一定身份与职务,在行业内部的工作人员。

近年来我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频发,形成了专业的犯罪集团以及层层级别的“代理商”,这些“代理商”从行业内部人员收购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再通过层层转卖给下游的不法分子,牟取公民财产利益,层层的利益输送构筑成一套完整的犯罪过程,极大地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总而言之,具备一定职责身份的行业内部人员,已成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重要主体%(三)相关监管体系存在漏洞首先,我国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监督和管理往往局限在案件发生之后,缺乏有效地事前和事中监督往往成为个人信息泄露数量巨大且危害结果难以弥补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黑客技术”推陈出新逐渐升级,黑客们利用自己编写的网络爬虫等程序通过黑客技术入侵合法掌握、收集他人信息的各大知名网站、教育平台、房屋系统等,窃取了他人信息后便将所获信息非法出售给他人获取非法利益,然而公共服务网站对其合法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的监管明显缺乏智能化和创新性,甚至许多系统漏洞是由于一些“弱口令”造成,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应对现阶段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化的趋势%其次,政府各部门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在案发后难以形成打击合力,对于犯罪后证据的收集和处理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管理和预防个人信息犯罪的体系往往不系统,机制往往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021,因此当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发生时的处理往往不及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