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的历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洛之畔——古都偃师

在寒假期间,我对我的故乡偃师悠久的历史进行了调查,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

偃师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全市东西长44km,南北宽约34km,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其中11个建制镇)、280个行政村,总人口85万,1995年,撤销偃师县,建立偃师市。

洛阳从东周起,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先后九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称为“九朝名都”。而在偃师境内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的都城,故有“九朝古都半在偃”的说法。

后来随着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等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洛阳成为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而偃师则成为河洛文明的发祥地。

1.“偃师”的来源

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伐纣,回师息戎,因我偃师”。周武王伐纣之后,回师西亳,息偃戎师,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师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从周代时始称“偃师”。

(壁画:武王伐纣,息偃戎师)

西亳(bo)为商汤之都,即今偃师商城。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

《史记·殷本纪》正义云:“亳,偃师城也。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

2.商城遗址

(图片:二里头商城遗址)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呈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道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遗址,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属商朝早期的城池。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由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九帝王。商代两次都西亳,共 19帝,400余年。

至秦灭周,置偃师县。同时,在偃师县之南建有缑氏(因缑山得名)县。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废偃师县,留缑氏县。四年(1044年)复置。熙宁五年(1072年)降偃师县为镇,再入缑氏县。八年(1075年)恢复偃师县,降缑氏县为镇,归属偃师县。至金统治洛阳,建金昌府,再复缑氏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缑氏县,其地并入偃师县,此后,缑氏一直为偃师县下属乡镇,不再独置。

1995年,撤销偃师县,建立偃师市。

3.商城博物馆

偃师商城博物馆(Shangcheng Museum in Yanshi)是中国历史类专题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城西南。1985年10月兴建,1987年4月建成开放。该馆建筑为模拟夏商二里头一号宫殿,呈“四阿重屋”式仿古建筑群。

该馆馆藏文物近万件,主要有:青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金银器、漆器、陶器等。另外收藏碑碣造像、石刻墓志、绿松石微雕近千件,其中有西汉画像石、汉甘陵相尚府君碑、建初二年侍廷里父老•d买地约束石券、北魏、北齐造像碑、造像龛等。

(馆内部分展品)4.市内青铜雕塑

走在偃师市街头,你可以看到各种青铜雕塑。

4.1 华夏第一王爵——乳丁纹青铜爵

(正面图)

(背面图)二里头乳丁纹青铜爵于1975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1987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珍藏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此爵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高23厘米,宽30厘米。流折处有两钉形短柱。腹部一面有凸线两道,两线之间横列五枚乳钉装饰。器壁甚薄。其器型线条流畅,高贵典雅。乳丁纹平底青铜爵,因其器为青铜质地,身一侧饰有五颗乳丁纹,且底部为平底,因而得名乳丁纹平底青铜爵。乳丁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也是最早的纹样。

4.2华夏第一鼎

1987年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三足铜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鼎"。位于偃师市华夏广场。

4.3 武王伐纣鼎

武王伐纣鼎鼎台正面写的是古文,背面是简体字,内容如下:

这个鼎位于一个街心花园中间,是一个小广场,四周刻有十二生肖守护,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5.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家人

来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寻根问祖,“根在河洛”已得到

全球华人的广泛认同。2007年

8月,“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

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汉魏

古都偃师是客家先民历史上第

一次南迁的始发地,“客家祖根

地”在偃师。

这是一座记录客家人南迁

历史的纪念碑。纪念碑建在寓

意1700年历程的17级台阶的

两层方坛上,碑体总高13.6米,

由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碑

体正面刻有省委书记、省人大

常委会主任徐广春亲笔题写的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

碑”13个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

由黄石华撰文、中国书法家协

会主席张海书写的碑铭,基座

四周是表现客家先民南迁及客

家人发展历史的浮雕。这是

一座叫人想家的纪念碑。该碑

以代表着“万姓归宗”、“宗地”

的中国古代礼器“琮”和以家的

象征“门”为主要元素,结合晋

代的龙纹、连理牡丹、祥云瑞

兽等图案设计而成。顶部圆形

碑体刻有“客”字和祥云纹样,

其上是取自故宫华表“望君归”

造型的瑞兽,瑞兽面朝客家先

民当年离开故土的东南方向,

喻意祖根地父老乡亲盼望离乡

的游子回归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