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1961~197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韩国的出口导向战略(1961~1979)

韩国曾经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1910年《日朝合并条约》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 年光复后,由于美、苏两大国的介入,朝鲜处于南北分裂状态。1950~1953年朝鲜战争后,南朝鲜即韩国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61年人均国民牛产总值不足100美元,人均收人、工业生产能力上都落后于北朝鲜。为了振兴国家经济,韩国采取了“先工后农”和“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对外贸易成为韩国外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1963年前后,韩国基本实现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到80年代后期,韩成为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转变为富裕的国家。

考察1960~1980年代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该国出口导向战略分不开。1961年朴正熙将军通过“5·16”军事政变上台,提出“经济问题高于政治问题”、“通过出口建设国家”的主张。1967年在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出口第一主义、出口导向战略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根据该项计划,韩国出口贸易5年要翻一番,平均每年递增16.7%。这一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农林渔和工矿业、公共设施及服务业增长的幅度。该计划制定者希望通过出口贸易的产业关联把国内经济带动起来。根据这一战略,政府和一些公司为商人确定了具体的出口指标,并把这些指标看作是必须完成的指令,除非有正当的理由,否则完不成出口指标任务公司将受到政府严厉地行政制裁。

60年代韩国制定扩大出口战略,政府成为韩国公司的主要决策人。不仅如此,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国内成本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政府以各种方式奖励出口企业,包括给予出口企业种种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1964年停止);免征进口税,对加工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免征进口税(后来改为进口退税);减征国内税,在规定范围内对出口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和法人税;对出口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等。这些优惠政策使60年代韩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每创汇1美元,便可节省国内成本大约26美分。

在贸易管理上,韩国实行“官民”结合的方式。政府在拟定经济政策、方案、措施时,采取“上下结合”

的决策程序,邀请经济专家、商人共同参与,相互交换意见。从1962年开始韩国出口工作会议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邀请重要的政府官员以及同贸易有关的专家参加,包括总统的经济秘书、经济企划院长官、商工部长、贸易促进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商人协会主席参加。会议期间总统亲临会场,了解出口的进展情况及出口企业的表现,并对每个月出口卓著的商人授勋并予以嘉奖,大大鼓励了这些企业对外贸易的拓展。以出口贸易为目的的出口导向战略,使得韩国的出口贸易额以年均14%的速度高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工业制成品,贸易依存度也从60年代中期的20%提高到1979年的69%。作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结果,韩国出口结构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引起工业结构变化。60年代初期韩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制成品的出口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极低,然而到1974年,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过去的73%下降到10%,制成品比重由27%上升为90%,同时制成品主要种类也发生变化,60年代出口的制成品主要是胶合板、针织套衫等劳动密集型产品,70年代主要是纺织品、船舶、钢板等类产品。80年代初期,出口商品变为更加盈利的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这以后逐渐变为计算机、半导体、彩色电视机、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翻版:出口产品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又从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又转变为高技术密集型产品。

思考题

1、试述韩国出口导向战略贸易政策的特点。

2、韩国是如何通过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变来调整工业结构的?我们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