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03 实验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0%,以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02
基本原理与方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误差来源与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
概念、评价方法及提高措施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色谱法技术及应用
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将待测物质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和分 析,如气相色谱仪测量挥发性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
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扫描仪 测量各种化合物。
液相色谱法
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离子交换 等作用将待测物质分离和分析,如液相色谱仪测量高沸点、 热不稳定和极性化合物。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实验结果评价与报告撰写
1 2 3
结果评价 根据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实验结果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处理、图 表绘制和结果解释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报告撰写 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 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以便于 交流和发表。
样品制备
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 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粉碎、筛分、干燥等,以 便于后续的分析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
0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确保实
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操作
02
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实验结果不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细致的拟定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分析技术和仪器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1.1 分析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精密天平的使用和误差分析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2.1 样品制备和前处理2.2 化学平衡与反应动力学2.3 分离与富集技术3. 分析方法与仪器3.1 光谱分析技术3.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1.2 红外光谱分析3.1.3 质谱分析技术3.2 色谱分析技术3.2.1 气相色谱法3.2.2 液相色谱法3.2.3 离子色谱法3.3 电化学分析技术3.3.1 电解池和电解过程 3.3.2 电极和电流分析法3.3.3 电位滴定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和指导原则4.2 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4.3 分析报告撰写要点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与学习1.1 讲授分析化学基础理论1.2 示例分析过程和实例分析1.3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2. 实验教学2.1 实验操作的演示与指导2.2 学生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2.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评定3. 课堂讨论与互动3.1 学生发表课上或课后作业的讲解与探讨 3.2 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3.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参与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50%。
2.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3. 成绩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学术报告撰写能力等。
2024版分析化学完整版课件

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微量和常量组分分析。
分类
包括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等。
缺点
对标准溶液和指示剂的要求较高,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光度分析法
原理
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或散 射等光学性质与物质浓度之间的
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
分类
包括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度法等。
优点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分析化学
古代人们通过简单的试验和观察,积累了一些关于物质性质的经验和知识,如炼金术、医药 学等。
近代分析化学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分析化学开始从经验性向理 论性转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如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物污染等。
包括现场快速检测法、实验室分析法等, 涉及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技术。
包括物理法(如换土、深耕翻土等)、 化学法(如淋洗、氧化还原等)和生物 法(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同 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还需要 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针对重金属 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电动修复、热解 吸等技术进行治理。
偏差
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关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识别与消除。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概念
非零数字及其后面所有数字的总称,表示测量结 果的精确程度。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加减法、乘除法、乘方与开方等运算中有效数字 的保留规则。
数值修约规则
四舍六入五成双等修约方法。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基本步骤 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结 果表达。
误差分析
分析化学-绪论ppt课件

1.2.6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例行分析:一般分析实验室对日常生产流程中
的产品质量指标进行检查控制的分析;
仲裁分析:不同企业部门间对产品质量和分析
结果由争议时,请权威的分析测试部门 进行裁判时的分析
.
1.2.7 分析方法的选择
对分析方法的选择通常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测定的具体要求,待测组分及其含量范围,欲测组分的性质; b.共存组分的信息及其对测定想影响,合适的分离富集方法,分 析方法的选择性; c.对测定准确度、灵敏度的要求与对策; d.现有条件、测定成本及完成测定的时间要求等。
§1.5.1 定量分析工作的一般步骤
➢1 采样(sampling)
要使样品具有代表性 ➢ 要注意:
1.避免损失 2.避免不均匀; 3.保存完好; 4.足够的量以保证.分析的进行。
2 试样分解试样预处理
➢ 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手段将样品处理成便于分 析的待测样品;
➢ 与待测样品有关的因素: 1. 分析方法(常量、微量); 2.物态与相(多相、均相、固态、液态、气态); 3.待测成分在样品中的含量(针对不同的分析方
• §1.2.2 按分析对象分类
• 1.无机分析(inorganic analysis) • 2.有机分析(organic analysis)
• §1.2.3 按分析方法分类
• 分析化学按其测定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可 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类。
.
1.化学分析法(Chemical analysis) 以化学反应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 化学分析法,包括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 析法.
➢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 广等方面;
➢都离不开分析化学。
.
分析化学的作用
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一)2024

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了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分析化学课程的背景、目标和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大点1:课程背景和意义1.1 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1.2 掌握分析化学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3 理解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大点2: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2.1 了解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学习要求2.2 确定学生在分析化学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2.3 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点3:课程内容和模块安排3.1 梳理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模块3.2 分析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要点3.3 确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对比重3.4 设置分析化学课程的评估方式和标准大点4: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探讨适合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3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验室设备改进教学效果大点5:教学评估和改进5.1 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估方式和标准5.2 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5.3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优化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总结:通过本文对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该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要求,深入了解课程的内容和模块安排,掌握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施教学评估和改进的策略。
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为教师在分析化学课程绪论的教学设计中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化学专业课程一览表

化学专业课程一览表一、基础课程1. 无机化学:介绍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2. 有机化学:探索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反应机制。
3. 分析化学:学习测量和分析化学样品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定量分析和质谱分析等。
4. 物理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物理基础,包括热力学、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二、专业课程1. 配位化学:深入研究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学习配位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2. 有机合成化学:学习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和实施。
3.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4. 电化学:学习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5.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命体系中的化学过程和反应。
6. 材料化学:研究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探索材料在工程和科学中的应用。
7. 化学工程原理:学习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化学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8. 环境化学: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转化和影响,探索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化学方法。
三、实验课程1. 基础实验:进行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学习实验技术和实验室安全知识。
2. 分析实验:学习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和仪器操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实验。
3. 有机合成实验:实践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和实施,掌握有机合成的实验技术。
4. 物理化学实验:进行物理化学相关的实验,学习物理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
四、选修课程1. 化学生物学:探索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领域,研究生物分子的化学特性和功能。
2. 化学计算方法:学习使用计算机进行化学计算和模拟,掌握计算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表面化学:研究物质表面的性质和相互作用,了解表面化学在材料和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4. 药物化学:研究药物的设计、合成和作用机制,探索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
5. 化学教育:学习化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实践。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在高校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对于分析化学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4.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介绍(1) 分析化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学科的联系与交叉。
2. 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1) 常用实验室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 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量化分析(1) 溶液的制备和稀释;(2) 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论和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和实验;(4) 配位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
4. 分离分析(1) 色谱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比色法和比净法的原理和应用;(3) 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5. 质谱分析(1) 质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质谱仪的应用和数据解析。
四、课程实施1.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理论课程通过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实验操作课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研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实验设计本课程中的实验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设计实验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分析化学课程AnalyticalChemistry化学分析部分

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总结词
掌握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进行准确分析的关键。
详细描述
化学分析的原理主要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滴定反应等。常用的化学 分析方法有滴定法、重量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 范围和限制。
化学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总结词
了解误差的来源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可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专 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02
化学分析基础
化学分析的定义和分类
总结词
理解化学分析的定义和分类是学习分析化学的基础。
详细描述
化学分析是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物质中含有的元 素或离子的种类,而定量分析则是确定物质中各种组分的含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滴定分析是一种通过滴加标准溶液至待 测溶液中,直到达到化学计量点,根据 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组 分含量的方法。
VS
详细描述
滴定分析基于化学反应计量关系,通过滴 加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中的组分发生化学 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根据消耗的标 准溶液体积和浓度即可计算出待测组分的 含量。根据滴定剂的不同,滴定分析可分 为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等 多种类型。
高效液相色谱法
总结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适用于分 析热不稳定、极性强、分子量大的物质。该方法具有高 分离效能、高灵敏度、可分离范围广等优点。
详细描述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析热不稳定、极性强、分子量 大的物质,其原理是将样品中的组分在液相状态下分离 ,并利用不同的检测器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高分离效 能、高灵敏度、可分离范围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 、生物、医学等领域。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业领域的重要性1.2 分析化学方法分类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解释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常见分析方法1.3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安全常识和实验规范掌握玻璃仪器的使用和清洗方法第二章:溶液和沉淀化学2.1 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学习溶液的定义、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理解溶液的稀释、混合和蒸馏操作2.2 沉淀反应掌握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过滤方法学习常见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2.3 滴定分析法了解滴定分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的实验操作第三章: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3.1 光谱分析学习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3.2 色谱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学习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第四章:电化学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4.1 电化学分析法了解电化学分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电位分析、电流滴定和库仑滴定的实验操作4.2 电化学传感器学习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和构造了解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五章: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5.1 样品处理学习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掌握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提取和净化技术5.2 数据处理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误差来源、数据校正和结果表示技巧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6.1 原子吸收光谱法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实验操作6.2 原子荧光光谱法学习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原子荧光光谱法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谱分析7.1 质谱分析掌握质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学习质谱图的解析和质谱法在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7.2 核磁共振谱分析了解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核磁共振谱的解析和核磁共振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第八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8.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原理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特点和应用领域8.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实验操作掌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样品制备和实验操作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第九章:电化学发光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9.1 电化学发光分析了解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9.2 化学发光分析学习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化学发光分析在生物分析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十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进展10.1 概述了解现代分析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学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0.2 几种新兴分析技术简介掌握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微流控技术等新兴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索这些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潜力和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溶液的稀释和混合操作难点解析1: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理解不同浓度表示方法的含义和转换关系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和稀释公式重点环节2:沉淀反应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过滤方法常见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难点解析2:沉淀的形成和溶解理解影响沉淀形成和溶解的因素(如pH值、温度、离子强度等)掌握调节沉淀条件的实验技巧重点环节3: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的实验操作滴定曲线的观察和滴定终点判断难点解析3:滴定曲线的观察和滴定终点判断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滴定曲线掌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技巧和方法重点环节4: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光谱仪器的操作和维护难点解析4:光谱分析原理和应用理解不同光谱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仪器要求掌握光谱数据分析和解谱方法重点环节5:电化学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电位分析、电流滴定和库仑滴定的实验操作电化学传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难点解析5: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理解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传感机制掌握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和性能评估全文总结和概括:。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二、课程目标1.认识和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术;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掌握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分类(2)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技术(3)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评价2.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1)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2)电化学分析法(电位滴定法、电化学方法等)(3)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4)质谱分析法(质量光谱、质谱法等)3.分析化学实验技术(1)标准曲线的建立和应用(2)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3)实验安全与仪器操作规范4.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应用(1)环境监测与分析(2)生物医药分析(3)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3.讨论和互动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经验和思考问题;4.案例分析和实践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撰写实践报告。
五、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参与度、实验报告和课堂作业等;2.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进行考核;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24学时,实验教学占12学时。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分析化学教程》参考书目:1. 《分析化学基础》2. 《分析化学导论》3. 《现代分析化学》总结:此份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重要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的采样→缩分→溶样→分析
混合与缩分
平均试样采取量与试样的均匀度、粒度、易破碎度有关, 可按切乔特采样公式: Q≥Kd2 (2-2P25) Q为保留样品的最小质量(kg) d为样品中最大颗粒直径(mm) K为固体试样特性系数或缩分常数,它由各部门根据 经验拟定,通常在0.05~1之间,因固体物料种类和性质 不同而异。
试样的采集 从待分析的大量物料中采取少量样本作为原始分析试样,这个过程称为试样的采 集。采集的试样必须代表原物料的组成,否则采集的试样毫无意义,同时还会给 实际工作造成混乱。分析对象的种类很多,为了保证应该设法使取样前的样品均 匀化,固、液、气体的取样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固体试样的采集 : 采样点越多,采样量越大,试样越具有代表性,但消耗的成本越高。因此 ,原则 是采集的试样必须具有代表性。同时工作量尽可能地少。 采样的准确度要求越高,采样单元数 n 应越多;若试样均匀度差(σ大),要达
2.3 试样的分解 P29
①、首先是要选择一定的公用标准方法。
②、然后在分析天平上称取一定的量,放入适当
的容器内进行预处理,以便使待测成分进入
溶液,并转变为可测定的状态。预处理的方
法,随试样性质及分析目的而不同。依试样
的溶解性质可分为:
湿法:在烧杯内用水、某种试剂溶液浸提试样中 的有效成分,或用酸,混合酸(如王水、硝 酸、高氯酸、氢氟酸等)消解处理以测定分 析成分的总量。 干法:在坩埚内与熔剂(NaOH、Na2CO3)进行 熔融,然后再进行湿法处理。
2.1.1 固体试样 P24 试样多样化,不均匀试样应,选取不同部位进行采样, 以保证所采试样的代表性。这方面有专门标准,规定,例如:
土壤样品: 采集深度0-15cm的表地为试样,按3点式(水田出口, 入口和中心点)或5点式(两条对角线交叉点和对角线 的其它4个等分点)取样。每点采1-2kg,经压碎、风 干、粉碎、过筛、缩分等步骤,取粒径小于0.5 mm 的样品作分析试样。
缩分-四分 法取样图解
缩分的意义:在保证 试样具有代表性的前 提下, 尽可能减少样 品后续处理所需要的 人力、财力。
四分法缩分样品: 土壤、化肥缩分至约 500克; 植物种子约100~200克。
四分法缩分样品
3)试样调制 风干、粉碎、过筛(110~200目) 、混匀,缩分至
100~300g,后装入磨砂广口瓶,贴上标签备用。
对试样粒度大小要求不严1米取一个试样,经压碎、 风干、粉碎、过筛、缩分,取小于0.5 mm的样品作 分析试样。 金属试样: 经高温熔炼,比较均匀,钢片可任取。对钢锭和铸 铁,钻取几个不同点和深度取样,将钻屑置于冲击 钵中捣碎混匀作分析试样。
2.2 采集的固体试样后续处理过程 P28
破碎和过筛
到同样的准确废要求,则要增加采样单元数,详见第三章内容,。这里只提供应用
公式:设误差为E,采样单元数为n,根据t分布的规律,可得到2-1bP25关系式。
E=
x
- μ
n = ( tσ/E)2
(2-1bP25)
σ为各个试样单元含 量标准偏差的估计 值
试样中该组分 的平均含量
μ为整批物料中 某组分的含量
t与采样单元数和置 信度有关的估计值
2 方法确定后,定量分析过程主要由
如下5个环节组成:
取 样 与制备 试样 处理 消除 干扰 测定 计算
均匀
溶解
掩蔽
常量组分
有代表性
符合实际 妥善保存
熔融
消解 灰化
分离
(>1%, 化学法)
微量组分 (仪器分析法)
一、取样
为了对试样中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必须从总体样品中抽取进行 实际分析操作的样品,即分析试样。分析试样的组分必须能够正确
3 教时 1 教时 3 教时 6 教时 6 教时 4 教时 2 教时 2 教时 4 教时 2 教时 3 教时
目 录
第二 章 分析 试样 的采 集与 制备
2 .l
试样的采集 P24
2.2试样的制备 P28
2. 3试样的分解 P29
2.4 测定前的预处理 P36
一、各种测量方法的选择 原则: 1. 首先紧扣量, 考虑分析准确度(与待测 组分的含量有关) 2. 考虑 试样中的共存组分 3. 考 虑分析速度(第一章介绍)
通常的定量分析化学是湿法,需将固体试样转入到溶液中 (均匀一),进行测定,不同的物质需用不同的试剂 溶解 注意:试样要完全溶解处理完;不得引入含有相同待测元素 的杂质。
其它的新技术: 高压分解技术 置于 将试样和试剂密封反应器 (PTFE)中加热,高温高压,酸活性增强 提高了酸分解能力,酸用量少 有效防止易挥发元素损失 污染小
1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二、试样的采 取和制备:具 代表性(第二章 介绍) 四、干扰物质的 分离和待测物的 富集(第十一章 介绍) 六、分析结果的 计算和数据处理 (第三章介绍)
三、固体试样的分解: (第二章介绍) 溶 解法,熔融法,高压 分解法,干灰化法 五、试样中待测组分的测量先保 证精密度再提高准确度克服系统 误差(第四章介绍)
代表总体样品的组分。由总体样品中抽取和制备分析试样的过程叫
做取样,它包括试样的采集与制备两个步骤。 采集的样品如研究某一物质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粮库中测量粮食中
蛋白的平均含量;病人饭前饭后的血液检查等。
采集的样品必须能代表全部分析对象的组成,所以,分析试样必须具 有代表性;→ 分析试样要想具有代表性,在试样的采集与制备中 关键是怎样设法使取样前的样品均匀化(均匀的样品容易实现取样 的代表性)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任课教师:陈卫国 绿色化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近期研究方向: (1)水环境污染控制化学 (2)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控制化学
Tel: 84112584(O) 84110924(L) E-mail:chenwg@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分析试样采集制备 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五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第六章:络合滴定法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八章:沉淀滴定法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分离和富集方法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