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109 艺术理论论文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

电影《教父》首映于1972年,它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它不仅斩获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多个重要奖项,还在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百年百佳影片”中排名第二,是美国电影工业史上的经典。

这部电影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奖项绝非虚名。我们试从现代美学的视阈来剖析其叙事艺术,阐发这部电影的经典所在。这部电影的叙事方法并未采用各种新异手段与技法,而以平易、写实为主要特色。以王国维所谓“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而论,除了《教父》作为通俗电影形态的先在设定外,这亦与原著作者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调查学院等部门从事文艺研究和社会研究的个人经历有关。

一、出入从容:

全知视角主导下的叙事手法及其变式王国维曾经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的理论场域中,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电影往往具备叙事艺术的特征。总体而言,全知视角这种古典叙述在《教父》中的运用较为普遍:结合概述性的镜头语言,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以自由的角度去描述事件甚至深入刻画人物心理。然而,在全知视角几乎统贯整部电影的同时,亦有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例外出现。内视角可以简单总结为这样的等式:“叙述者=角色”,相应的,外视角则可归结为不等式:“叙述者?角色”。在内、外视角的交相映射下,时时会见到这样的叙事局面:无论是人物角色还是观影者都不得不从外部观察特定角色和事件。这样,在全知视角的主导下,内、外视角又从容地切入和跃出,镜头语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整部电影的叙事增添了别样的美学华彩。

全知视角的选取对以感性娱乐为目的的观影者而言,便于产生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而产生悬念效果的内、外视角兼取,同样为愉快的观影体验而服务――悬念和神秘之感在观影过程中愈加积累,直至整部电影终了的真相大白,观影者始为之惊异感慨不已,这就极大地突破了全知视角的局限,给观影者以相当的审美享受。电影情节的主线,老教父维托(Vito)的复仇计划便是典型:老教父维

托因帮派的“生意”纠纷而被枪击,柯里昂(Corleone)的势力一落千丈,通过全知视角的叙述,这些线索被交代得清晰明了。老教父主动言和、退而不出,镜头的内、外视角开始频繁交替运用,老教父的一举一动在内、外视角的投射下显得有条不紊而又神秘莫测。经老教父精心策划,幼子迈克尔(Michal)得以回国继承“家族事业”,老教父安然离世,但复仇的计划却始终未见――悬念在加强,神秘感愈发浓厚。迈克尔继承了老教父的秘密,对他的叙述也由全知视角转化为内、外视角,他甚至说:“我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Im the only one who really knows that)。”直至电影最终收束之时,迈克尔执行老教父的复仇计划,电影达到高潮,观众才能知晓老教父的“魄力”和“智慧”。经过精心选取和巧妙设置的叙述视角,为电影形象的成功塑造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万流归宗:宏大时空跨度上的叙事范式建构

电影以坚实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气势恢弘的组织与构建,创设了既具有典型意义又兼备史诗气魄的环境。王国维曾引入现代戏剧学思想对古典戏剧进行研讨,他在专著《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教父》作为现代电影,其叙事范式的建构也颇中此语。时间跨度上,电影上起19世纪末,下及20世纪四五十年代,把两次世界大战前前后后的风云变幻囊括于这场光和影的诗史。在空间跨度上,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乡野风情到美国纽约的高楼大厦,电影面面俱到,处处生花。以宏大的时空跨度为基础,电影把叙事背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美国中上层群体的政治、经济活动到意大利底层农民、市民的日常生活,几乎是一部确切可信的纪实影片。观古今、抚四海的时空跨度和坚实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给《教父》的角色创设了气势恢弘的舞台背景,这部电影也因此具有显现史诗风格的美学可能。

在叙事范式方面,电影以柯里昂家族的社会关系为情节的纽带,我们可以如下范式对其进行总结:各个角色分别或交织地与柯氏家族发生联系,仿佛由不同的支流交汇成的大河,时时有旁支偏离主流自辟新道,然千回百转,不失其归宗之势。在此范式下,电影的情节在新的角色不断加入下得到推进,只要轻易地说明一下角色的去向,就能使已经完成任务的角色离开读者的视线;而一旦在情节上对这个角色有了新的需要,他又可以随时方便地加入进来。如面包师恩佐这一角色:在电影展开叙述之初,他因又有求于老教父而进入情节;在他得到帮助,开始自己的新

生活后,离开叙述视野再自然不过;而当老教父中枪住院,迈克尔保护父亲却缺乏人手时,恩佐便手持一束鲜花在迈克尔的面前出现了――原来他在报上看到教父受伤的消息,特地赶来慰问。对恩佐的来来去去,情节自然流畅,顺理成章。影片对这一范式的巧妙运用使其叙述在开阖纵横的同时达到了收放自如的效果。

在万流归宗的叙事范式下,整部电影出现了将近一百个人物,他们的生命轨迹,构成了教父丰富的情节;而他们不同的命运,使《教父》的主题显得复杂而深刻。电影的情节主线是对柯里昂家族史的叙述,而其主题则在于柯氏家族的复仇。复仇,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时时吸引和感动着古今中外的受众。在《教父》中,在一群以复仇为荣耀的美籍意大利移民中,复仇主题得到了新异的呈现――宗教与民族文化背景、历史风貌的再现,异域情调的渲染(西西里和美国作为“他者”,分别对应美、意两国受众而存在;对美、意两国之外的受众而言,美、意两国均作为“他者”而呈现),对家庭亲情宗教式的皈依,对主流价值观的否定和批判,犯罪和暴力内容的渗透,两代教父的宗教式传承,……这些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独特元素的有机结合,使《教父》的复仇故事显出耐人寻味的丰厚意蕴。限于篇幅,电影不能对全部角色的生活进行展开叙述,却在点滴中透露出他们的命运:在美意大利移民,殡

仪馆老板波纳席拉(Bonasera)及其女儿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努力最终失败,对主流美式价值观的笃信最终破产;才华横溢的意裔青年歌手尼诺(Nino)几经坎坷,演艺事业最终成功时,却以酗酒的方式自杀――这几乎是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的另写;善良真诚的女青年凯(kay)是属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优秀青年,她与迈克尔的爱恨离合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美式价值观对她的影响;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警员奈里(Neri)最终沦为黑帮成员;……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情节线索的交织布局之下显得真实可感,入情入理,而电影的主题则因之得以深化和扩展。三、传奇与悲剧:富于多重美学魅力的角色创设

作为一部成功的电影,《教父》塑造出了生动感人的不朽角色,而其角色的魅力也并不仅限于一般的性格和命运设定方面的成功,更因电影的叙事艺术而别具风采。我们这里试对主要角色即两代教父进行分析。

电影对老教父角色的塑造手法耐人寻味:由前文分析可知,对老教父的心理活动,角色们往往只能从他的表情、声音和动作等外在表现来进行猜测和判断;对老教父的经历,或是由镜头语言进行第三人称讲述,或者由角色间相互透漏、参照。这样的塑造手段,仿佛设置在舞台下的射灯,为老教父的形象映出高大而神秘的侧影。老教父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