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教学目标】
1.学习选用恰当的叙述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2.明确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好处。

3.学会在记叙文中写出“真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从高考作文反思记叙文教学。

①众多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感慨:今年的高考作文,让我高三一年准备的议论文白练了……
②从一篇高考作文说起……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不是天使,没有背着一双张开的洁白的翅膀。

可我却像歌中唱的那样,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刚写下“隐形”,想起了我的隐形眼镜,此时此刻,它正帮助我清晰地阅览试卷,圆我的大学梦。

那么隐形的翅膀此时此刻带我飞,飞过紧张和不安,给我希望,让我确信:今天的我一定可以成功。

(写作极为随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茫然)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考生。

不同的是我不是第一次面对高考。

365天前的现在,我的心脏跳动得简直连我也跟着要跳起来了,慌慌张张的,作文就跑题了。

就在我为失败而伤心时,那双隐形的翅膀把我带到了一片新天地,我才有机会再次坐在考场中,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

这双隐形的翅膀我叫它“希望”。

(明确喻意,但是旁枝太多)
(“隐形的翅膀”如何把我带到新天地,没有具体的记叙)
六年前,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了奥地利。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最初那两个月的日子。

每天早晚都不用再去洗脸了,眼泪早就冲洗过了。

从家到地铁站要穿过一个花园,总是那么静悄悄的,爸爸把我送到地铁站,看着我上车,驶远,再一个人回到家。

一次谈话中,爸爸无意中说出当时送我上学的感觉,冷冷清清的一切,孤孤单单的感觉,有点凄凉吧……这我才知道,爸爸平时乐乐呵呵,原来也会这般难过。

从此,爸爸就像我隐形的翅膀,让我学会独立、坚强。

这双翅膀我叫它“力量”。

(这一段是全文的亮点,真实记叙和描写了异乡之苦和父女真情,遗憾的是“爸爸”给予“我”的力量没有具体生动地展开,且“力量”又与上文的“希望”没有衔接过渡,中心因此散乱)
有了力量,有了希望,把它们合二为一,背在身后,虽然看不见,可这重量足已压倒一切困难了。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感动了天,感动了地。

就在昨天下过雨后,我下楼散步,顺便放松心情。

清风吹过,我张开双臂,仰天轻呼,感觉身后像有了双翅膀,马上就要飞起来了。

我对妈妈说:“这一年我并没有损失什么,反是学到了很多,不止是知识,还有一种勇敢面对一切的精神。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过,或许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翅膀”。

(又开始随意行文,复读一年中的“希望”“力量”这双翅膀怎样让我轻松应战,没有具体的交代,仅是话语的笼统感悟,使全文的充实性打折)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今天打开试卷,作文题目竟然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现在我更爱我的翅膀了,它会带我一直向前飞去,我相信。

(这种结尾方式是考场作文大忌,在直白的抒情中暴露出思想的苍白。


教师点评
该生语言基本顺畅,亦有真实感受,扣住了本次作文要求的关键词语——“我”、“翅膀”,可是它又是一篇颇为典型的考场空泛之作,因为老师读完后,不禁为他(她)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分数担忧。

原因有:
其一,下笔前心中没有规划,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凑够800字,大功告成,或许对分数也没有具体的期待;如此作文中心难以突出;
其二,不懂剪辑素材,因为思想的散乱而使作文中旁逸斜出的文字太多,跳跃性的思维方式使语言碎片化、夸饰化、娱乐化,如此作文内容难说充实;
其三,虽然该生选材(父亲的送学、我的复读)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脑中一团乱麻,条理不清也是“理固宜然”;
如果他(她)扣住六年前父亲的送学、一年来复读的不易,将这其中感悟到的“希望”“力量”以具体的细节生动地展现,删掉旁枝杂叶,最后再交代这“希望”“力量”是父母送与子女的羽翼,让他们在生活的艰难中闯出一片天地,这种深沉的爱谱写了生生不息的赞歌,作文分数该是另一个档次了。

二、我们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①立意浅俗,情感单薄;②面面俱到,没有角度;
③只见概述、不见细节;④选材俗套、没有“独我”
⑤匠气十足、难求突破⑥文体不明、情感泛滥
“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随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鲁迅
如:写自己能从呱呱坠地粗线条一直拉到15岁;写爱好,能把从小到大的兴趣班(放弃
的、坚持的、硬逼着的、感兴趣的等等)一一道来;叙事只停留于事件本身(如:夜遇劫匪,“我”吓得怕死;帮助小孩子被孩子的妈妈误会,感叹:今天真倒霉;或者就是痛说成长史,把自己骂个狗血喷头;撷取记忆中的画面,只剩下初三为搏功名而长跑、做题,功利心污染了立意);在“难忘的记忆”中“为赋新词强说愁”,常见得伤感的泪水让少年男女变得孱弱,情感在雷同虚构和无病呻吟中走向苍白;写作在应试训练中成为流水线上的同一规格,上面还都打着“货真价实”“训练有素”的标签;当学生的语言变得愈加华丽丽,我们却看不到有性格的主体、对自身生活的洞察、对精神层面的追思……
究其原因,学生写作的困惑缘于对生活缺少一种敏感、一种热爱、一种思考。

一个人,只要真正地沉下去,仔细观察生活,细心收集各种素材,体验各种人生感悟,就会有闪光的语言和不断的灵感。

就像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在巴黎的一个街区,有一个年长的清洁工每天都认真地打扫街区内所有的手工作坊,不向任何人索取工钱。

在物欲横流的巴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未曾料到,这个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在倒掉每天清扫的尘土和碎屑时,便把首饰作坊的尘土留了下来。

他把这些尘土放在坩埚里加以熔炼。

由于这里面有很多在研磨和加工贵重首饰时掉下来的金粉,所以清洁工几乎每个月都能熔炼出一小锭金子。

后来,他用最初的一锭金子打出一朵金蔷薇作为纪念。

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

记叙文当中,经常会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叉出现的情况。

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有极强的感染力,易打动读者;而第三人称虽方便叙述,且几乎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根据具体素材和要表达的情感作出准确选择。

四、名家关于写作:
我们要扎下深深的生活的根须,才能培植起自己文章的大树;要架起高高的知识的灯塔,才能使文章之舟冲出死寂的港湾,搏风击浪,扬帆远航。

——梁衡《黑箱·灯笼·灯塔》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

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真,自然是不容易的。

……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上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鲁迅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
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
——巴金我们写一个人物是通过他的事例,故事、语言和作者的感受,将他美丽的心灵袒露出来,让读者“见贤思齐”。

——梁衡(一)问题呈现
低分作文中的“我”:冷冰冰、假大空
1.……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几百字的复述)……
2.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听某人讲过某个故事(几百字的转述)……
3.……我在幼儿园时、我在小学时、我在初中时、现在高中,我……(凑够字数为止)4.我来到古代、未来,看见XXX。

(穿越类、科幻类)
纯粹无“我”:所谓的小说、故事新编等等。

(二)“我”应当这样出现
1.以“我”观照人事,写出情感波澜——勾勒出“我”的情感线索。

(1)以“我”为辅
“我”是事件发展的见证者、知情者,“我”的情感是相对理性的、客观的,贴切于大众的角度。

如:《孔乙己》,小说中“我”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旁观者),我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记录下了有关孔乙己的见闻(知情者),“我”在小说中的情感与作者本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回事,而仅仅是“小伙计”的情感。

(2)以“我”为主
“我”是事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我”的情感是感性的、流动的,贴切于人物身份与生活真实。

如:《社戏》,文章中的“我”是看社戏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者),“我”的情感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契合与作者的情感,贴切了“我”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真实
(3)有主有辅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角色,起到不同作用。

如:《祝福》,小说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亲历者),和祥林嫂临死前还有短暂但很重要的接触,和祥林嫂的死有着一定的关系(推动者),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旁观者),两种视角交错使用,见证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表达更
真实、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2.常怀悲悯之心,传达人性光辉——绘出“真我”的风采
五、记叙文范文赏析。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末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檬拢柔和的光。

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

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

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几自傻呵呵地笑。

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我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

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

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儿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捞叨着让我好好学习。

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

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

几年时间里,我没回过一次家。

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

最终,我答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

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

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

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

硬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

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

他为我吹了十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

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评析】《路是月的痕》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记叙文。

记叙文有别于议论文,它不要求推理十分复杂,也不要求抽象地表现不同层次的思想观点,只要能表现出一个主导性的主题思想就行了。

重要的是要看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是否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


文章所写,集中于“我”对父亲吹出的笛声的认识:儿时感觉“最美”,少年时将父亲吹
笛视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后又与笛声产生“强烈的共鸣”。

笛声原本没有大的变化,“我”的认知发生巨变皆因“我”受感情(即对父亲本人的感情)的支配!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非常准确、非常形象地论释了“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


作者调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

由于作者十分熟悉农村生活,所以文中描写逼真而感人,如“日暮听笛”、“路景”等,其悠远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
挚的浓情,无不留给读者美好的回味。


六、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拥有和寻找的过程。

不曾拥有,你会努力去寻找;失去拥有,你又
会四处去追寻;有时,拼命寻找,你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有时,你苦寻不得,“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有这样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吗?请以“拥有与寻找”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题目自拟。

④。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


七、叙述的角度。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

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

叙述的角
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
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
第一人称。

记叙文当中,经常会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叉出现的情况。

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有极强的感染力,易打动读者;而第三人称虽方便叙述,且几乎
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根据具体素材和要表达的情感
作出准确选择。

八、问题呈现。

低分作文中的“我”:冷冰冰、假大空
1.……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几百字的复述)……
2.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听某人讲过某个故事(几百字的转述)……
3.……我在幼儿园时、我在小学时、我在初中时、现在高中,我……(凑够字数为止)
4.我来到古代、未来,看见XXX。

(穿越类、科幻类)
纯粹无“我”:所谓的小说、故事新编等等。

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1.以“我”观照人事,写出情感波澜——勾勒出“我”的情感线索。

记叙类文章中“我”的呈现方式。

(1)以“我”为辅
“我”是事件发展的见证者、知情者,“我”的情感是相对理性的、客观的,贴切于大众的角度。

如:《孔乙己》,小说中“我”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旁观者),我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记录下了有关孔乙己的见闻(知情者),“我”在小说中的情感与作者本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回事,而仅仅是“小伙计”的情感。

(2)以“我”为主
“我”是事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我”的情感是感性的、流动的,贴切于人物身份与生活真实。

如:《社戏》,文章中的“我”是看社戏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者),“我”的情感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契合与作者的情感,贴切了“我”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真实。

(3)有主有辅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角色,起到不同作用。

如:《祝福》,小说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亲历者),和祥林嫂临死前还有短暂但很重要的接触,和祥林嫂的死有着一定的关系(推动者),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旁观者),两种视角交错使用,见证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表达更真实、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2.常怀悲悯之心,传达人性光辉——绘出“真我”的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