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诠释·理解·翻译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
第11章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11.1 复习笔记一、跨学科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一)跨学科研究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
1.苏联的阿·德·乌西尔博士对这些学科的归类(1)自然科学——研究自然;(2)社会科学——研究人和人类社会;(3)技术科学——研究人的创造物——机器。
2.评价: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的确大大促进了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然而不可否认,这种从联系中孤立出来的割裂的研究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失去了事物原来的面貌特性。
(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整一化趋势1.研究的综合性,人们开始把孤立、割裂的门类重新联结在一起,把事物的各部分、各方面、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察,力求从中找出共性、规律性及其相互联系的结构、功能和方式,从而得出宏观的结论。
2.研究的整体性,世界各种事物和运动过程不再被认为偶然孤立的杂乱堆积,而是有规律、有结构的整体。
(三)比较文学的定义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他科学、宗教等等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释义1.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包括自然人体)。
2.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统称为人文现象。
3.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1)大自然按一定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重复多次,可以得到验证。
人文现象却不可能完全重演,也不可能多次观察,以得到验证。
(2)自然科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自然规律来说,人的作用微乎其微。
人文现象却绝大部分由人所创造。
(二)值得提出的两种倾向1.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长期分离,自然科学的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人类的生活理想。
2.由于长期的隔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似乎很难沟通。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3章比较文学的历史3.1 复习笔记一、比较文学的发端(一)比较文学1.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早在19世纪之初,法国就有人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
2.《比较文学教程》1816年,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拉普拉斯曾把他们的一本采用了英、法、意等几种语言的文学教材命名为《比较文学教程》。
3.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27~1830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用比较的方法讲授中古时期和18世纪的法国文学,开设了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
(二)比较文学研究1.发展历程1830年,安培讲授“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学的比较;1832年,他又开设了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的课程。
1848年,他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他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强调必须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时间:19世纪末。
(2)标志①1877年匈牙利的梅次尔在布达佩斯创办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②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③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的建立。
二、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一)戴克斯特学术活动的意义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1.从1892年起,戴克斯特就在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题目是“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在这个讲演中,他已经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的纲领性特征,把比较文学研究同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截然分开。
2.戴克斯特的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5)是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
3.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
1897年,他第一次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正式的、经常性的比较文学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二)《比较文学书目集》1.倍兹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他的《比较文学书目集》。
2.倍兹的贡献不仅限于书目索引,他在《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诸研究》中特别强调文学与美学、历史学、心理学诸方面的关系,开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领域。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陈跃红等《⽐较⽂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第五章【圣才出品】第4章研究领域: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4.1复习笔记⼀、⽅法与范式的互动(⼀)普遍的研究实践1.跨⽂化的研究范式依赖的条件(1)研究的特定学术⽬标,即多种民族⽂化的某些共同规律性研究;(2)适应于这⼀⽬标的⽐较⽅法。
2.⽐较⽂学研究与其最重要的⽐较⽅法原则之间的关系(1)⼀种研究类型的形成总是会与某些特定的研究⽅法产⽣⾎⾁相关的联系,但是,类型不等于⽅法,甚⾄⽅法本⾝也并不总是注定⾮得从研究类型的母体⽣长出来不可。
(2)⼀种研究类型常常需要运⽤多种具体的研究⽅法去展开研究,⽽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种具体的研究⽅法也会根据需要⽽被运⽤到不同的研究类型当中去。
(3)具体⽅法在研究类型中运⽤的情形①在最基本的⽅法层⾯,⽐较⽂学研究作为⽂学研究的⼀个重要范式和切⼊途径,⼀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不同程度地都会有选择地被运⽤于其间。
②“⼀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主要是指曾经适应于国别⽂学的研究⽅法,它⾄少包括⽂学史、⽂学理论和⽂学批评等⽅⾯的研究⽅法原则。
③⽐较⽂学研究要求研究者以跨⽂化的、国际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因此就理所当然地要运⽤属于⽐较⽂学的研究⽅法去解决问题。
④对于更深⼀层次的⽐较⽂学⽽⾔,它并不满⾜于仅仅发现差异和特点,⽽是要试图寻找不同⽂化的⽂学之间的某些中介话语和理论“共相”,即某些可能与⼈类发展共性有关的⽂学和⽂化价值的规律及其普遍性。
(⼆)⽅法与范式的互动1.⽐较⽂学中常提及的两种基本⽅法注重历史性的实证⽅法和注重⽂学性的审美批评⽅法,前者是影响研究的⽅法学标志,⽽后者是平⾏研究的理论旗帜2.新的⽐较⽂学研究策略新的⽐较⽂学研究策略:它将历史⽅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意见与“⽂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胆结合起来,从⽽最终⼀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以⼀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些恰当的⽅法。
3.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较⽂学作为以国际性的眼光和⽐较⽅法研究⽂学的学科,⼀旦等到其他多数⽂学研究学科的⼈们都具备这种眼光和⽅法意识之后,⽐较⽂学学科也就消亡了。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
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
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1.1复习笔记一、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一)文学理论1.研究内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等,它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2.主要对象:文学的共性、基本原理、类别和标准等等。
(二)文学批评1.含义: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2.文学批评只能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三)文学史研究内容: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四)文艺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同时就是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
当然,文学理论并不只是产生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它还不断从当时的哲学理论、社会理论中吸取营养以指导文学的发展。
二、文学研究的另一种途径:比较文学(一)国别文学研究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研究1.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学研究很难局限在一国之内,于是有了把多种文学理论、多种文学批评、多种文学史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即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型学科。
(三)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这就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四)总体文学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总体文学着重研究其在多种文学中的传播、发展和流变。
(五)文学研究两种不同层次划分间的关系文学研究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划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接受·影响·交流
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6.1 复习笔记一、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文学作品的两重性60年代后期,德国康士坦兹学派的青年理论家姚斯、依萨等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论证了文学作品的两重性:1.对于不识字的人或完全没有文学欣赏经验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件白纸黑字的“成品”;2.只有对于有欣赏能力,懂得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文学作品才成为可以从中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对象”。
(二)人们对于不同艺术门类接受过程的不同1.对于有欣赏能力的人来说,他们接受绘画、雕塑与文学的过程是不同的(1)绘画、雕塑是“并时的”,即在一瞬间以其全部形象呈现在欣赏者面前;(2)文学欣赏者所面对的只是白纸黑字,他必须通过自己的想像向纵深发展,把白纸黑字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步化为活泼的形象,这需要时间,需要读者意识的参与2.绘画之类视觉艺术需要对象的实际存在,我们对绘画的欣赏是通过视觉来感觉和认知(“感知”)所画的对象的。
阅读小说却依赖于对象的不实际存在。
3.欣赏一幅画或一座塑像,我们是站在对象之外,由“我”来观赏某一客体。
阅读小说时,“我”却居于篇章之内。
4.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诠释的原因由于文学欣赏过程有主观性、创造性,和广阔的想象余地,对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诠释就往往很不相同。
5.不同的“接受屏幕”不同文化系统的读者显然有不同的“接受屏幕”,这种不同,反映着他们本身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心理结构。
(三)期待视野1.期待视野的含义“期待视野”就是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2.作家的创作改变着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改变着作者的创作。
二、传统的影响研究(一)模仿、同源、借用、流行与影响1.模仿、同源、借用、流行都和影响有关,但都并不完全等于影响。
2.模仿指一个作家最大限度地放弃自己的个性去依从另一作家的路径。
3.同源可以有影响,也可以没有影响,很多作品写同一个故事,但不一定相互之间发生影响。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练习-第一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练习第1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一、填空题1.________在其论文________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2.韦勒克曾在________一文中对“比较文学”进行过深入探讨。
【答案】《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解析】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一文中,韦勒克曾对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最初使用做过一次反思,认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虽然第一次提出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但并没有把“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及相对自觉的学科概念来使用。
二、名词解释1.“总体文学”(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总体文学”是指探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普遍的根本规律的文学研究。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不要求必须将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对比研究,换言之,它本身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总体文学的概念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后来为韦勒克、沃伦等人加以修正。
它是一种比“比较文学”更注重理论性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宽广的视野,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联系多国文学实践寻找各国文学间的互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综合的全面的研究。
2.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问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的历史)【圣才出品】
第3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一、填空题1.1979年,钱钟书的著作《________》出版,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管锥编【解析】《管锥编》一书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在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体现了先生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代表了目前学术界的最高水平。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
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3.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跨民族;跨语言【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4.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________、________、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跨语言;跨文化【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二、简答题1.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哪些比较文学的意识?答: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意识主要有:(1)早在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文学(古拉丁语)有意借鉴和模仿古希腊文学(古希腊语),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古罗马作家或理论家自然经常比较两个时代、民族和语言等在文学上的异同。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
第8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8.1 复习笔记一、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一)诗歌的基本特征1.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与反映社会生活,要求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要求语言精炼、形象特别集中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2.可以分成叙事诗和抒情诗,也可以分成格律诗和自由诗;或按是否押韵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散文诗)。
(二)中西诗歌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众多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中西诗歌中也存有不少的差别。
1.诗歌的历史传统的不同西方最早的诗篇是叙事诗,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抒情诗为主。
2.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西方文学发展的三大外在因素是希腊神话、基督教教义和近代科学,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两教的基础之上。
3.中西诗歌中的差别还显著表现在同为写爱情题材的诗歌中(1)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使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而不像西方成为至高无上的“绝对”;(2)中国没有宗教神念,因而也不视之为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标志。
(3)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爱慕情的居多;而中国爱情诗则大半写于婚姻之后,而尤以写惜别悼亡的作品为最佳。
4.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的不同,使中西诗歌在内容、情趣、美感、主题、题材等各方面,都呈现为各具特点的差别。
(三)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1.既要用宏观的比较文学眼力来把握研究对象,又要用微观的细究来扎实地处理中外诗歌现象。
2.同时,还应当平等和综合地运用中外各家理论之长来推陈出新,避免陷入欧洲中心主义或其他中心主义模式的窠臼。
二、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中西小说简述1.从发展渊源看,叙事文体的分类(1)叙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如历史、实录。
(2)叙述现实生活中未必发生或不能发生但能用以诠释现实的事,如寓言、故事。
(3)叙述纯出于想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也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事,如神话、童话、神仙故事等。
(4)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过或可能发生或纯属虚构的故事,例如小说。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
第9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9.1 复习笔记一、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一)中国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1.“文学”二字虽是见于诸子百家,但真正具有一般公认的文学意义的“文学”二字是从南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开始。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儒家哲学思想“定于一尊”的崩溃,特别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学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也产生了全新的见解。
3.中国历代文论中反复阐发的“形”与“神”、“情”与“景”,“一”与“万”、“隐”与“秀”也都与文学的这一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1)“形似”和“神似”是中国传统画论和文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从文学方面来说,“形似”指具体形象的刻画,“神似”指通过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内心精神特征的摹写。
(2)“情”和“景”从另一个层面谈“心”与“象”的问题。
情和景的关系应是情中有景,景中寓情。
(3)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一言穷理”,“以少总多”的问题,也就是要以“个别”概括“一般”,从具体的“有限”中来表现抽象的“无限”。
(4)“隐”“秀”也是刘勰提出的一对特殊概念。
“隐”应是在具体的“描写层次”之上的“言外之意”,“秀”指的则是具体的描写层次,是外露的,可见的。
(二)西方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1.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是把文艺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以有限的客观具体形象表达无限的主观的抽象情思。
2.用中国文论的概念来说,这就是“神用象通”、“拟容取心”、“以形写神”、“情景交融”、“万取一收”、“秘响旁通”;3.用西方文论的概念来说,这就是“以最小面积‘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就是给内在的精神世界寻求真实的外在形象。
使“极端凝聚的深刻情感”在“纯粹外在的事物描写中”,“发出声响”。
(三)中西文论之比较1.中西文论都强调艺术文学的特点就是要“使一般的东西外观为特殊的样式”,“从个别形象‘表现’内在心灵的需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差别·类同·流变
第5章差别·类同·流变5.1 复习笔记一、“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一)“和而不同”的出处及内涵1.“和而不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2.“和”的主要精神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产生新的事物,这一事物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新的不同。
(二)比较文学中的“和而不同”1.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其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2.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二、素材—题材—题旨—主题(一)素材素材指的是原始材料,往往是触发作家思考的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
(二)题材当作家采取这一原始材料,将它剪裁,并将它写入作品时,素材就成了题材。
(三)题旨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母题”。
(四)主题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的,作者对生活及他所描写事件的总的看法就是主题。
(五)题旨与主题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六)通常所讲的主题1.一方面是作家通过作品提出的,并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基本问题;2.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三、题材、题旨和主题的比较研究(一)题材1.有些题材往往在许多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它们有时是作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则笼罩全局。
2.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和利用共同的题材。
(二)题旨题旨(母题)是题材所蕴涵的旨意。
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像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像主题那样随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三)主题1.由于人类遭遇的难题往往有其一致性,因此在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藏着共同的主题。
2.主题学研究主题,同时也研究题材、母题和意象,甚至某些套语的异同、嬗变、相互影响和发展。
四、主题和题材的流变(一)主题和题材的重要性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圣才出品】
第2章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2.1 复习笔记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学理依据(一)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1.比较文学产生的先兆(1)有学者把法国学者维尔曼1829年在巴黎大学开设《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作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2)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一词是法国两个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1817年为小学生编写的文学读本《比较文学教程》。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
3.比较文学诞生的条件(1)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2)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4.十九世纪后半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成为必然的趋势(1)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民族文学均已建立并获得充分的发展。
(2)19世纪,欧洲文学研究者的视域已经开始试图跨越民族文学的界限,开始将欧洲范围内的文学及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5.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弘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要求。
6.文艺复兴不仅使各民族文学得以确立,而且作为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运动,它也使已经确立起来的各民族文学之间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交流。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使这种交流汇通的倾向进一步加强。
7.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
8.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还需要十九世纪这个特殊时代的激发。
十九世纪是西方思想成熟和收获的世纪,对文学而言更是如此,十九世纪是一个大师辈出、名作纷呈的时代。
9.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直接历史动因(1)全欧范围内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以及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10章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id(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id即“本我”,是本能的冲动之源。
例如性和攻击,以及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需要。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本我与自我、超我分别为人类人格的三个方面之一。
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根据趋乐避痛原则发挥作用,在冲动时,无论何时都要寻求立即的满足。
本我为有意识的精神生活提供能量,尽管对成人来说这完全是无意识的。
它在具有非理性因素的表达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重要,例如艺术创作。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揭示本我内容的主要方法,是对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
2.即兴(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这即是指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那种状态。
这种状态和柏拉图所说的“迷狂”状态有所相似。
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
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
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
因为灵感的来临看是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二、简答题1.从比较文学接受的视角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其他文学思潮的接受及过滤。
答:(1)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存在差别从总体上看,由于受到独特的传统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形成系统的理论或者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也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取代过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地位而以主流形态占据文坛盟主的位置,并掀起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波澜壮阔的运动。
(2)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和过滤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经历了30多年的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影响历程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实现了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母题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革命和转型,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现代化的文学思潮成功地进行了汇合;(3)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改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性的内涵和外延,开启了一条开放性与内生性相融合的、无限敞开的现代性意义生长之路。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文学与艺术)【圣才出品】
第13章文学与艺术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
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
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2.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a.情感的节制。
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本质的淳正。
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格律的严谨。
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三美”理论。
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圣才出品】
第4章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一、填空题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是著名学者________的《________》前四册出版。
(中山大学2009年研)【答案】钱钟书;管锥编【解析】19世纪中后期,严复译《天演论》、《原富》以及林译小说的风行,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着特殊的贡献。
鲁迅在中国比较文学萌芽时期是一个重要人物,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一篇重要文章。
1948年钱钟书的《谈艺录》是一本重要的著作。
50年代~80年代,比较文学销声匿迹。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复兴。
2.傅东华翻译了_________的________,第一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答案】罗力耶;《比较文学史》【解析】30年代中期,傅东华和戴望舒分别翻译了罗力耶的《比较文学史》和保尔·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二、名词解释1.诗可以怨(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诗可以怨》是钱锺书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是1980年作者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的讲稿,收录在《七缀集》里,后收录在《钱钟书散文》集里。
《诗可以怨》从文学和心理学两大方面对传统的历史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横贯中西、打通古今、引经据典,以大量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传统文学理论观点的偏颇和错误;以中外众多相似的语言现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说明人类的心理体验、情感机制有共同的基础这一观点。
2.谈艺录答:《谈艺录》是钱钟书的文论著作之一,中华书局1948年出版。
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他对中西诗论作丰富的比较和阐发。
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克罗齐直觉主义的批评,均有相当的突破。
l984年再版时,将原书修订为上编,又将近年补订的部分作下编。
后者不仅继续补充上编之内容,且对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当代兴起的新学科、新理论也作了精微辨析和丰富的联系。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般认为,以马洛为代表的英国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__________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18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学运动是__________。
3.19世纪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被称为__________。
4.20世纪初美国“揭露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是厄普顿·辛克莱写的《__________》。
5.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是__________。
6.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是著名学者__________的《__________》前四册出版。
7.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型:__________。
8.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和艺术、宗教、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等学科的比较研究。
9.根据罗斯玛丽·帕特南·童的分类,女性主义有哪些思潮流派?试举出其中五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放性特征。
3.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结合文学观念、具体作品论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比较文学研究中,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研究主要有哪些?请你举例谈谈其中一种你比较熟悉的研究方法。
3.试以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一部情节剧(melodrama)电影文本。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般认为,以马洛为代表的英国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__________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第2章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转型(一)文化转型1.文化转型的含义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2.文化发展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进行(1)“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一致的阐释,是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的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种种界限和规范,使之得以发达和凝聚。
(2)“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甚至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
3.文化转型时期“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
在这种时期,以横向开拓为特征。
横向开拓也就是一种文化外求,其方向主要有:(1)外求于他种文化;(2)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俗文化、亚文化、反文化);(3)外求于他种学科。
4.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2)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根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3)人类思维方式的新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二)现象学范式1.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不是抽象的、概括的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人,一个活生生地存在、行动、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人。
2.含义现象学范式就是首先从人的意识出发,在这个人的周围,没有什么绝对固定的客体,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着这个具体人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3.现象学研究的空间不是三个固定的空间,而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激情、欲望、意志和知识积累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的空间。
二、文化转型与文化多元(一)全球化与一体化1.全球化的含义全球化是指所有事物都很快地以全球的规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2.一体化的含义一体化指的是完全一样,遵守同样的规则和同样的模式。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跨学科研究: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
第12章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12.1 复习笔记一、文学与社会的联系(一)50年代,美国新批评派强调研究本文的文学性1.意图谬误:把通过作者经历和意图来了解作品的方法称为“意图谬误”2.影响谬误:把通过读者的感受来了解作品的方法称为“影响谬误”3.局限性:这样做不仅大大缩小了文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也很难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二)文学与社会存在着各方面的联系1.可由文学符号再现的客观世界经过作者头脑的选择,或显示,或隐藏,构成了作者头脑中的信息,这些信息组成一个在作者头脑中“召唤”(或构造)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通过作者的写作,形成了作品中的世界;作品中的世界正是作者头脑中“召唤”(或构造)曲来的世界的投影或外射。
2.作品的产生有赖于作者运用语言的方式和力量,这种方式和力量一方面决定于他对世界的看法,另一方面决定于写作前他的语言储备、知识水平、文化教养以及对前人艺术成果的汲取和消化。
然后,通过语言的力量,创造出作品。
3.无论是从作品产生、形成,并作用于世界的过程,还是从作者与读者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过程来看,其起点和终端都是作者和读者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文学与思想观念(一)文学与思想观念释义1.过去对于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的两种偏离(1)把文学单纯地看作某种思想的图解或形象化;(2)否认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联。
2.主题先行自觉贯穿思想观点的写法发展到极端就是“主题先行”,有了主题思想,再寻求人物故事或题材来加以“表现”。
3.否认文学与思想观念存在关联的观点(1)有不少人否认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联,认为伟大的作品不一定有伟大的思想。
(2)他们认为把一部作品简化为一句理论性的话,甚或断章取义地对作品加以利用,对于作品的理解都有极大的破坏性,它会使作品本身的艺术结构分崩离析而强套上“外在的价值标准”。
4.文学和专门研究思想观念的哲学的共同点(1)文学必须,并只能通过语词来表达,哲学亦如此。
(2)文学家和思想家所用的语词都不仅要人听到或读到,而且要他们依据上下文进行解释,化为自己所理解之物。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圣才出品】
第8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一、简答题1.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答: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答:(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①专指《诗经》研究;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a.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一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3.试述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
答: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为其基础。
美国学派为比较诗学的产生做了独特的贡献。
(1)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强调对于不同文学间影响事实的外部实证研究,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
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难,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诠释·理解·翻译
7.1 复习笔记
一、诠释的多样性
(一)传统的方式
1.要了解作者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心态。
2.知人论事:知道这个人,论及他周围的事件,要不然你就不会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就无法和作者沟通。
(二)新批评派的方式
1.新批评派认为作品的意义只能摒除作者和读者的参与,客观地从作品本身来分析,即由作品的语言、肌质修辞等等来决定。
2.新批评派提出文学本身是一种语言形式,应该对作品的文字字义进行分析,从纵的历史和横的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来探究字的含义、文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字所包含的隐秘关系。
(三)结构主义分析
1.结构主义是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
2.俄国批评家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
他将俄国民间故事分析为三十一种功能,指出民间故事常常写到国王送一只老鹰给主角,
老鹰把主角带到男王国,或是公主送一只戒指给伊凡,从戒指中出来几个青年,把伊凡带到另一王国,或是法师送给伊凡争艘船,船把伊凡带到另一王国……总之,人物是可变的变数,被带到另一王国是不变的常数,说明民间故事总是从“邪恶出现”达到一个“万事化解”的结局,这就是这类结构所展现的意义。
(四)叙述学方式
1.小说家主要不能依靠色彩、音符、线条、节奏来表现,他惟一的手段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叙述。
同样题材和主题的作品往往在审美价值的创造上相去甚远,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叙述的技巧。
2.叙述学专门研究作者如何向读者呈现一个艺术世界,并将读者引入这一世界,他们特别强调通过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还有叙述角度、叙述次序及频率、叙述距离和见事眼睛等来发觉作品的意义。
(五)心理学分析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他提出由于生活太艰难,太多不能满足的欲望,太多失望的痛苦。
减轻这种痛苦的办法之一就是“原欲的转移”,把潜意识的本能冲动转移到不会被世界所挫败的方向上去。
艺术就是“拒绝欲望的现实与满足欲望的幻想之间的缓冲地带”。
2.人既不是超凡入圣的英雄,也不是绝对卑鄙的歹徒,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着盲目、黑暗、无意识的冲动。
面对客观现实,他的生的力量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他的黑暗欲望也能毁灭一切。
3.这种分析方法不仅重视对于潜意识的分析,而且还注意对于掩盖在表面文本深处的潜本文的发掘。
二、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
(一)诠释循环的含义
1.诠释循环
诠释循环是说读书的时候,你要理解一句话,必须把它放在整个文章的脉络中来了解,才有意义。
孤立地解释一句话或一个字往往是不准确的。
但是,要了解整个篇章,又必须先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思。
2.悖论
(1)要了解每一个字在一篇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必须先了解其语境,即全篇的意思。
(2)要了解全篇的意思,又必须先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3)换句话说:要了解局部,必须先了解整体;要了解整体,又必须先了解每一个局部。
这样一种诠释的矛盾,在理论上称为诠释循环。
(二)过度诠释
1.诠释作品时,还是有一个公认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过度诠释”。
“度”,应存在于作品本身,即作品的语言本身所能接受的限度。
2.语言本身是有限度的,最后的限制,这个“度”就在于作品本身语言文字所能允许的范围。
3.语言文字在变,诠释的范围也就随之在变,而且是没有止境地变,因此,诠释可以是无“度”的。
这当然也有一定道理,可是作为一本书来说,整个语言运用的变化不会变得那么厉害。
三、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
(一)互动认知
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二)互动认知研究
1.互动认知研究的对象
互动认知研究的对象不是形式,不是从具体事物升华而来的归纳和演绎,而首先是具体事物,是一个活生生地存在、行动,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身体,它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这个身体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2.互动认知研究的空间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三)“他者原则”和“互动原则”的重要性
1.在差别的相互作用中求得发展有各种复杂的途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他者原则”和“互动原则”。
2.强调对主体和客体的深入认识必须依靠从“他者”视角的观察和反思;即由于观察者所处的地位和立场不同,他的主观世界和他所认识的客观世界也就发生了变化。
四、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一)语言翻译的重要性
在异质文化之间文学互补、互证、互识的过程中,语言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决定着跨文化交往的质量,而且译作本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也是比较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翻译释义
1.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2.近来翻译被理解为人们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一定只存在不同语言之间。
3.凡“发出者一接受者”模式都可理解为“原语一译语”模式,两者之间都有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因此也可看作一个翻译的过程。
4.这里所讲的翻译仍然沿用古老的定义,即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特别是从一种文学语言转换为另一种文学语言。
(三)比较文学中的翻译
1.对翻译研究的重视
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理所当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2.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不能不是一个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乃至切割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之间不可能完全吻合。
3.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翻译不仅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中介,而且也反映着不同文化之间极其深刻的差异。
跨文化文学研究为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并使之成为接受、影响、诠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________生产意义。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语言
【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
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二、简答题
1.20世纪译介学的发展主要围绕哪些概念进行?其学科内涵是什么?
答:(1)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的概念
①30年代以前,重视“文化建构”。
“文化建构”这个概念将翻译视作创造力量,借此特定的翻译策略可以服务于各种文化及社会功能,从而建构民族语言、民族文学乃至民族本身。
②40至50年代,关注“可译/不可译”问题,主要争论在“理论上不可译”而“实际可译”这两个极端的范围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