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标题: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品社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奋努力、团结合作等。
3.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4.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3.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材。
2.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图片、小组活动材料等。
3.其他:学生课前作业、学习笔记本、奖励小礼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视频,引发学生对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2.提出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品德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2.讲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三、活动一:案例分析(15分钟)1.给学生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让他们小组合作阅读并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四、活动二:角色扮演(20分钟)1.根据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学生扮演主要角色,其他学生扮演支持角色。
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决策和社会责任。
五、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品德和履行社会责任。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与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老师。
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4—7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1.通过吃、穿、住、行、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和影响。
2.知道农业的相关知识,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五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社
《五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教案编写: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力,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4.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社会1.1 学习社会的基本构成,了解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单位。
1.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道德规范与品德修养2.1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德要求。
第三章:关爱他人3.1 学习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2 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关爱他人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遵纪守法4.1 学习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第五章:我的成长与社会5.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道德规范和品德修养。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提高关爱他人的实践能力。
4. 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理解社会责任感。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第六章:尊重与包容6.1 学习尊重他人的差异,培养包容心态。
6.2 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第七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1 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色生活。
第八章:网络社会与我们的生活8.2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信息筛选和安全意识。
第九章:团队合作与领导力9.1 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与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孟家庄中心小学梁秀秀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老师。
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4—7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1.通过吃、穿、住、行、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和影响。
2.知道农业的相关知识,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37123
教学内容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2课时教学目标[德育目标]: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智育目标]: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素质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教学准备1、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
2、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学生活动设计讨论、交流(一)引入: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对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了解?(生:有不同的颜色),你能说出有几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吗?师:你听说过“地形”这个词吗?你知道地形的分类吗?(地形: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今天,我就一起去看看和地形地貌有关的知识——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板书课题)(二)认识地形:1、出示图片: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每种地形都出示一个图,让学生对这几种地形有深刻印象。
2、介绍有关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在我国所占比例。
(学生知道的由学生介绍,师补充。
)3、师:谁能简单说说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写在书中)4、师:在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吗?它属于什么地形?结合地形知识,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的居住环境吗?(写在书中)5、交流:(引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1、师:你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气候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介绍?教师着重介绍: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如:雾凇、冰雪等。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2:多种多样的住房第一单元 3: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第四个主题。
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祖国的概况,现在是引导学生深入到我国的一些区域去继续了解自己的国土和人民。
重点是通过观察人们活动的变化来理解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
本课通过讲述我国南北方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让学生初步探讨了因地域不同、物产差异,必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饮食,体现着人类依赖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材首先从四幅自然环境景观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
这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材呈现不同地域美食的精彩图片,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联想和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材最后安排的美食品尝会不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使学生亲身体验我国食品的丰富多样。
【学情分析】食品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是南方造型美观口感香甜的佳肴,还是北方色泽香浓的美味,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食品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
提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准会积极起来并主动参与。
这些美食不但看着诱人,做起来还会感到其乐趣所在。
那么多种的美食,通过自己的制作,享受快乐的同时,同学们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流通领域的畅通,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越来越打破区域的限制,所以学生生活体验也许会让他们产生困惑。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探讨饮食习惯形成和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食品的丰富多样,感悟我国地域差异之大,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2
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二、教学准备:1、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
2、师准备:地图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对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了解?(生:有不同的颜色),你能说出有几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吗?师:你听说过“地形”这个词吗?你知道地形的分类吗?(地形: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今天,我就一起去看看和地形地貌有关的知识——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板书课题)(二)认识地形:1、出示图片: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每种地形都出示一个图,让学生对这几种地形有深刻印象。
2、介绍有关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在我国所占比例。
(学生知道的由学生介绍,师补充。
)3、师:谁能简单说说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写在书中)4、师:在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吗?它属于什么地形?结合地形知识,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的居住环境吗?(写在书中)5、交流:(引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1、师:你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气候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介绍?教师着重介绍: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如:雾凇、冰雪等。
2、阅读文章感受气候的美丽。
(第6、7页)(三)森林里的故事:师:每个地方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和变化着。
1、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
2、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教案(3篇)
第1篇年级:五年级学科:品德与社会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
2. 学会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关爱他人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关爱他人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讲述一个关爱他人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关爱他人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爱他人的故事。
二、新课学习1. 教师讲解关爱他人的意义,强调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他人?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播放一个关爱他人的案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行为表现。
2. 学生分组讨论: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如何将关爱他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体验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关爱他人”实践活动,如帮助同学、照顾老人等。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表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如何关爱他人?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二、新课学习1. 教师讲解关爱他人的方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关爱他人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情感体验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关爱他人”情感体验活动,如写一封感谢信、制作一份爱心卡片等。
2.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冀教版(三起)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冀教版(三起)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全册
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生活惯,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2.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自我安全意识。
3. 能够正确理解和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并将
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
1.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年龄段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特别是
法律保护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社交能力,在团体生活中积极主动、
尊重他人、做到礼貌待人。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和熟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明确
它们的内涵和重要性。
2. 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
问题。
教学方法:
1. 以故事渗透教育。
2. 观察、模仿、体验、探究。
教学内容:
1. 社会公德;
2. 家庭美德;
3. 校园文明;
4. 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5. 健康成长的知识。
教学过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
2. 了解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
3. 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规范行为举止;
4. 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5. 接受身体保健知识的教育,养成健康的生活惯。
总结反思:
1. 核心素养:品德修养素养、生活惯素养、自我保护素养、人际交往素养、健康素养;
2.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树立了“诚信、勤劳、坚毅、勇敢”的品格观念。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doc
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牛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牛产、牛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二、教学准备: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
地图三、教学过程:(-)引入: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对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了解?(牛:有不同的颜色),你能说出有儿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吗?师:你听说过“地形”这个词吗?你知道地形的分类吗?(地形: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今天,我就一起去看看和地形地貌有关的知识一一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板书课题)(二)认识地形:1、出示图片: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每种地形都出示一个图,让学生对这几种地形有深刻印彖。
2、介绍有关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在我国所占比例。
(学生知道的由学生介绍,师补充。
)3、师:谁能简单说说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写在书中)4、师:在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吗?它屈于什么地形?结合地形知识,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的居住环境吗?(写在书屮)5、交流:(引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第二课时(-)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1、师:你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气候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介绍?教师着重介绍: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如:雾淞、冰雪等。
2、阅读文章感受气候的美丽。
(第6、7页)(三)森林里的故事:师:每个地方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和变化着。
1、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
2、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屮东北地区的美丽。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与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老师。
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4—7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1.通过吃、穿、住、行、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和影响。
2.知道农业的相关知识,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二、教学准备:1、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
2、师准备:地图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对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了解?(生:有不同的颜色),你能说出有几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吗?师:你听说过“地形”这个词吗?你知道地形的分类吗?(地形: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今天,我就一起去看看和地形地貌有关的知识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板书课题)(二)认识地形:1、出示图片: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每种地形都出示一个图,让学生对这几种地形有深刻印象。
2、介绍有关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在我国所占比例。
(学生知道的由学生介绍,师补充。
)3、师:谁能简单说说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写在书中)4、师:在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吗?它属于什么地形?结合地形知识,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的居住环境吗?(写在书中)5、交流:(引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1、师:你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气候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介绍?教师着重介绍: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如:雾凇、冰雪等。
2、阅读文章感受气候的美丽。
(第 6、7页)(三)森林里的故事:师:每个地方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和变化着。
1、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
2、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
师:读完诗歌,你了解到哪里知识?(师出示图片使学生对东北美丽的风景有所认识)3、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了解,使学生懂得要保护动物。
)4、讲一讲自己或者别人爱护动物或植物的故事。
5、要让家乡故事永远美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四)游戏:师:有关地形的知识我们了解不少了。
我们现在以这些知识进行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它和生活有关系》。
游戏对抗赛规则: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和这节课所学的地形、气候有关的知识;每首歌唱完之后要概括讲出你要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多为胜。
(五)建立资料库:师:对于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把这些知识保存下来,怎么办?我们建立一个资料库行吗?师:你对资料库的建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说说看。
组长负责收集意见,并在组内组织分工,充实我们的资料库。
四、板书设计: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地形种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景观:冰、雪、雨、雾凇……2、多种多样的住房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习准备:1、收集不同住房的照片、图片和资料。
2、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住房的变化。
3、彩色笔。
第一课时一、导入猜谜语: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吧,可以吞活人。
(房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住房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住房。
(出示课题)二、新授1、房屋的起源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久居野处,构木为巢”。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和草窝树洞中。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砍伐树木,建筑上面有顶、四周有围挡的房子躲避风雨。
)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
(出示教科书12页上的图片)从古人居住的山洞发展到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大厦,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会“走”的房子大家来猜一猜会“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图中这位小朋友从服饰上你能不能看出他是哪个民族的?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房子,把它画下来。
(学生展示)为什么说蒙古包是会走的房子呢?这种住房说明什么呢?(图示)现在很多游牧民族都建立了定居点,有商店、学校和医疗站,老人和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和这种房子相似的还有什么样的?(藏族的帐篷、哈萨克的毡房)刚才了解的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在我国南方还有一种会走的房子,你知道是什么吗?(船)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交错,船成了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什么它也被称为会走的房子呢?(学生回答)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住房,同学们谁的家住在平房里?说一说平房院落的布局?(北面、南面、西面都有房子,再有东房就是一个四合院了)二、新授1、老北京的四合院说到四合院,谁来说说四合院名字的由来?说到四合院,就会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图示、音乐),北京是古城,胡同里留下了大大小小许多四合院。
说到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连外国游客到了北京都想游览四合院。
这是北京的一大景儿,叫做“胡同游”。
四合院的特点?(房子很独特,房房相连,院院相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邻里互助,相对封闭、安全,有利于阻挡北方的风沙,院落有利于晾晒粮食、储存农具。
)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谁知道?(乔家大院、图示)你们知道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吗?(学生回答:历史悠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观赏价值,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我国地域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房,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不同风格的住房,(出示图片教科书16页)小组讨论看看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将结果在全班展示)这些屋顶构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地区有不同风格呢?不同地域的民居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4、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有着特殊含义的住房窑洞(图示)窑洞分布在哪?(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境内。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要挖窑洞居住?(学生回答)说窑洞有着特殊含义,是因为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在这些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农民走向胜利。
(图示)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5、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学们说一说你家住房的变化。
(填表)三、小结: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四、作业:同学们想当设计师吗?请你们来设计未来的理想住房,比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
3、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教学目标态度: 通过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点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车、船模型,彩色笔教师准备: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地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南北方不同的交通工具看图比较南北方的畜力和人力交通让学生看图,说说这些交通工具一般在什么地区使用?为什么人们仍在使用这种比教落后的交通工具,他们有什么特点?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交通工具?哪些交通工具在家乡看不到?说出原因。
在中国政区图上明确南北方的划分明确:南方船多原因是河多,水资源丰富,马车多在北方平原或草原地区使用方便。
2、船的发展小组讨论:船的发展过程。
讨论:哪些仍在使用?今天的哪些交通工具由他们发展来的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资料,说明我国明朝造船业的发展。
3、自行车王国角色扮演:自行车与汽车的对话。
辩论会:发展自行车还是轿车?人人拥有轿车好吗?讨论会:轿车走进家庭的利与弊。
船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骑自行车有什么好处。
4、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寻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兴趣。
3、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情感。
(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关系。
【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2、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六、【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教学过程】XXXXX:(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联系生活,导入话题。
1、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歌曲,看着这满眼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想要吃美食我们首先要了解美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揭示课题。
(教学意图:视频导入,渲染气氛,简单明了,直奔主题。
以儿童兴趣入手,以“吃”作为切入点,通过视觉盛宴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二)活动一:“美食侦探在行动”【过渡】年夜饭可以说是美食中的精华,请大家拿着你们年夜饭调查表,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在全班展示一下。
预设一:学生回答上来时的评价:(1、你的想法很独特,表达也很准确;2、你的声音很宏亮3、你吃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问4 、这是“一面百吃,百吃百味”呀!5、我们喜欢美食更喜欢亲人为做一起吃美食的感觉……)预设二【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难点引导】1、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的关系出示物产分布图:请大家借助图例看图,动脑筋想一想“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有何关系?”【师小结】XXXXX:大家说得很对,因为我们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大米所以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差异。
(设计意图:中国农作物分布图等地图的展示,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探寻饮食习惯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了形象正确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