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 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1
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课堂教学自身社 会系统;课堂教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课堂教学的社会功 能;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4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课堂教学的时空构成似乎只是教师的某些“技术倾 向性”的反映,但从根本上来看,它受制于教师的 价值取向,体现着特定的课堂教学的某些形态。
11
最早研究课堂教学空间构成的教育社会学家是华勒,他从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的角度出发,指出 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特征,对教师依赖性 过强者与学习积极性高者通常选择前排座位,喜欢捣乱者往 往坐在后排,希望引起教师注意者一般就坐于中排,胆怯者 则贴墙而坐。华勒认为,由此而出现的课堂空间构成对课堂 人际关系具有很大影响。
(2)马蹄形态的课堂空间构成
与教师互动最多的是坐在正对面的学生,坐在最前 面的学生互动最少。
(3)分组形态的课堂空间构成
与教师互动的情形较为复杂,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
14
多。
由于在西方国家的学校中,课堂座位大多是学生选择 的结果,因此,他们的研究结果所示学生参与课堂互 动的差异既可能因座位不同所致,也可能是因为选择 不同座位的学生之间本来就在课堂互动积极性方面存 在差异,他们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参与互动或 避开互动的座位的。
9
总体而言,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大致可分为 三类:
一是师生互动独占型 即全部时间都用于师生互动; 二是师生互动主导型 即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 三是混合型 即师生互动(也占60%以上)、学生互动及无互动时
间均占一定比例;
10
二、空间构成
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空间构成可理解为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
四是“定向·定规·定论者”,此类教师的提问、要求 与评价这三类言语行为各自所占比重大致相等。
12
赫特就“空间构成”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对三种类型 的课堂教学空间构成进行过比较。
其一是传统“秧田型”的空间构成; 其二是马蹄形的空间构成; 其三是分组型空间构成。
13
(1)传统“秧田型”形态空间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坐于前面、中间靠前位置的学生与 教师、同学间的互动较多;坐在后面、后面靠边位 置的学生互动较少。
8
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
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 师,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 二是学生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并未成为有意义的“功能群 体”。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 实质性功能联系的所谓“班级”的一员,学生在课堂中 往往表现出来的只是“孤独的个体”。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首先要区分三种“角色概念”: 一是以社会期待为参照的角色; 二是以社会地位为标识的角色; 三是以社会行为为依据的角色。
18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研究来说,前两种角色概念并 无多少实际意义,因为这一研究的目的只在于具体揭 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社会活动中的“实 扮角色”或“角色面目”,至于这种实扮角色是否同 “受托角色”及“相对角色”相一致,则属于另外的 研究。
7
英国学者高尔顿(M.Galton)等人的方法更适合于考 察课堂教学时间构成。他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均 分为“有互动”与“无互动”两个部分,并将教师的 “有互动”部分具体分为“与学生个体互动”、“与 学生小组互动”及“与全班互动”三类,将学生的 “有互动”部分具体分成“与教师互动”及“与其他 学生互动”两类。
5
一、时间构成
对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对课 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的互动所占的时间比重,旨在 通过这种时间比重来说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特征。
6
最早进行此类研究的是贝尔斯,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 著名的“互动行为类目系统”,并以一分钟为单位时间对群 体中的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费兰德斯通过互动类目系 统,以三秒钟为时间单位,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讲话按 照十个类别进行统计与分析。但贝尔斯的研究仅以个体间互 动行为为对象,费兰德斯的研究也只将教师与学生个人作为 互动行为者,而未将“学生群体”同时作为观察对象,故两 者的研究结果均未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时间总体构成的社会 学特征。
19
一、教师角色
教师课堂角色体现于教师课堂行为之中。这里所说 的课堂行为当然包括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但由 于对非言语行为的观察与记录难度较大,因而教师 课堂角色研究大多通过对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分析 来进行。
20
弗兰德斯是较早进行此类研究的学者,他将教师的课堂 讲话分为“直接教学”(包括讲授、指导、批评或维护 权威)与“间接教学”(包括接纳感受、表扬或鼓励、 同意或运用学生的观点、提问)。通过研究发现,教师 在课堂中所扮演的主要是“课堂控制者”与“知识传递 者”的角色。
15
一般来说,秧田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 授,有利于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分组型、马蹄型则 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
而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座位一般不是自由选择,而是由 教师安排的,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课堂 控制,奉行的是“同桌搭配”的原则。
16
三、课堂的角色结构 (一)课堂中的学生角色 1、学生自身变量的影响 2、课堂教学环境 3、教师和学生对于科目的信念 (二)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三)课堂角色结构类型 1、两级分类说 2、三分类说 (四)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
21
关于我国教师的课堂角色的研究,教师角色主要有四种 类型: 一是“定向者”,此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通过提问来 控制课堂,“强制”或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 二是“定向·定规者”,此类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以 “提问”与“要求”为主,而“要求”的目的在于确 立或维护某种规范;
22
三是“定向·定论者”,此类教师主要通过“提问” 与“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这种“评价” 对学生来说具有“法官裁定”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