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影响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9-01T07:18:41.236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3期作者:王筱涵[导读] 女性主义又称为女权、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指女性为了结束性别主义、性歧视及性压迫等,以追求社会地位,自由平等、政治劳动等方面的男女平等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王筱涵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摘要:女性主义又称为女权、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指女性为了结束性别主义、性歧视及性压迫等,以追求社会地位,自由平等、政治劳动等方面的男女平等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翻译则是指女性通过翻译的方式用语言来为女性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之中,延展女性的话语权,提倡通过操纵译文而彰显女性的目的,是女性翻译者为了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而实施的重要措施,对于近代中国译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此,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及其翻译开始研究,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的分析,探究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国译界女性主义翻译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转向”浪潮中发展起来的,是文化转向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通过采用女性话语及政治诉求的方式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兴起并脱颖而出的。
它吸收和借鉴了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派等众多理论的精髓,致力于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宗教、文化、语言等价值体系,其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让语言为妇女辩护,实现男女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
其翻译理论对于传统的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给中国的翻译界带来了巨大的反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翻译界学者投入到了撰写与传播该翻译理论的工作中,翻译界的学者开始纷纷撰写与传播其翻译理念,为中国译界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填充了新的内容,在中国文化语境的不断磨练下,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朝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烙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就是要揭示和批判这种 终使女性显现在语言之中。
既将翻译又将女性逐入社会底层和他(她)者处境的状况。女
四、结语
性主义译论者为了在译文中彰显女性,为女性争得话语权,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探索了
特别强调“判逆”。如《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从性别
(一)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翻译主体
意象就是“不忠的美人”。此外,在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中,
译者主体性是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基础,女性主义译者质 翻译过程被描述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显而
疑长期以来把翻译置于性别化的低等位置的字眼,主张重新 易见,在这个隐喻中,男性是主体,占主导地位,然而女性是
中,勒雯对安方特德作品进行了改写、操纵和“叛逆”。
翻译策略,以使女性显现于译文之中。
三、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三)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们对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旨在揭示翻
一系列翻译理论基本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
译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长久以来,关于翻译的一个典型
文化派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推动力。本文旨在探索女性主 公然提倡操纵—“女性主义译者肯定其关键作用,以没完没
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以便增强对女性主义翻译 了的反复阅读和反复写作为乐,炫耀她对文本操纵的迹象。”
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实践
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占主
女性主义者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派理论中 导地位,译作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文中的用词 、 语法 、 概念和思想等各个层面的表达提 出质疑 , 并试 图用创 造 性 的 翻译 方 法 来 彰 显原 文 中 性别歧视话语 的性质 , 以引起读者对性别 问题 的思
为 以下 两个 阶段 : 第一 个 阶段 为 l 纪 末期 , 是 9世 这
妇 女解放 运动 的第 一 次 浪潮 , 当时 争 论 的一 个焦 点
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 , 也就是两性的平
等, 同时也要求公民权 、 政治权利 , 反对贵族特权, 强
译论, 它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从诸 多翻译
流派 。长久 以来 , 社 会 上是 一 个 以男 权 意 识为 中 在
心 的社会 意识 形态 。所 以人们 在这 种意识 形态 中形 成 的概 念使得 他们从 男权 的角度 来 描 述这 个 世 界 , 并 且把 这种描 述混 同于真理 。他们对 这些 人们 习 以
为 常 的概念提 出了挑 战 。尽 管 流派 众 多 , 基本 点 但 是 争取 两性平 等 , 改变 女 性受 歧 视 压 迫 的现 状 。作
第2 8卷第 1 期
●
Jun lo b iU iest o t n l is o r a f Hu e nvri frNa o a t y i ie
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 hlsp ya dS c l cecs P i o h n o i i e) o aS n
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 的 个 目标 是 要 争 取 政 治 权 利 , 被 称 作 “ 权 运 也 女
一
动” 。第二 次妇女 解放 运动 , 是从 2 0世纪 6 O年代至
7 0年代开始 的, 一直持续到 8 O年代。其基调是要
女性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摘要]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19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的两个汉译本(祝庆英版和黄源深版)进行对比分析。
除了通过弗洛托提出的三个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加写前言和脚注、增补和劫持,本文还有从中国化的女性主义这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由此发现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运用对翻译《简爱》这样女性主义小说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发现女性译者往往更能准确形象的在译文中再现女性形象。
由此得到两点启示,一是类似《简爱》这样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应该提倡采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是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译者性别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简爱》;译者性别Translation Implications from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Jane EyreAbstract: The thesis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Zhu Qingying’s version and Huang Yuanshen’s version) of Jane Eyre,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was a writer in 19century from United Kingdom. Based on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strategies concluded by flotow: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supplementing, hijacking and the character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to be more specific. And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helpful to translate the feminist works like Jane Eyre and female translator are able to describe female image more vividly than male translator. And thu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hesis, one is that it is more advisable to adopt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feminist literature works’translation, another suggestion is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gender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Key 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Jane Eyre,the gender of translator1 引言自从20世纪5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的萌芽,传统的“对等”翻译观念和思想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对翻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开始质疑“对等”是否真是翻译的前提和翻译的目标(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1990:6)。
《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旨在探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自然也受到了女性主义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分析其在翻译实践和理论中的体现和作用。
二、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关联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强调性别平等和多样性。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涉及到不同文化、语言和性别之间的交流。
因此,女性主义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女性主义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统翻译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忽视了女性的声音和经验。
女性主义的出现,使得翻译更加关注女性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尊重女性的主体性和经验。
其次,女性主义推动了翻译领域中的性别平等。
在过去的翻译实践中,女性的作品往往被忽视或被男性化。
女性主义的出现,使得女性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三、女性主义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女性主义在翻译实践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首先,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保留原文中的女性形象和语言特点,使得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其次,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在翻译过程中会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和经验,从而使得译文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
此外,女性主义还对翻译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女性译者的翻译往往更加细腻、感性,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使得译文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四、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不仅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影响,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女性主义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忽视了女性的经验和声音。
女性主义的兴起,使得翻译理论开始关注女性的经验和声音,推动了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女性主义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等和多样性,这使得翻译理论开始关注不同性别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他论文文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精品源自生物科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
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的发展
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的发展女性主义始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法国的女权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运动原本是主张妇女解放、平等与自由的运动,世界解放运动史表明,女权主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和社会行为,一个社会单独考虑女权或考虑性别易于顾此失彼,只有将女权与女性结合起来,从女性引向女权,再从女权引向女性,才能拓展人们认知视野。
女权涉及性别差异和两性权力,从性别方向切入,顺势研究两性权力深层次内涵,从而更深地揭示男女平等形式下的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女性主张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倾向、女性话语男性化趋势、以及女性话语自主性增强,这既是对传统翻译译论的背叛,也是对传统译论的发展。
一、女性主义翻译观20世纪60年代,由知识女性为主体的女权主义意识形态,猛烈地冲击着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社会各个层面,也间接催生了女性主义在学术界的形成与发展。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跨文化交际传统媒介———翻译及翻译理论。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行为,与人有直接的关系,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合。
索绪尔在19世纪曾十分重视外部因素即广义的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他认为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社会而存有。
语言反映社会现象、社会观点并促动社会的发展,除非人们能掌握储存有每个人脑里所有的词语和语法1,但在任何人的脑子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语言只有在社会性集体使用中才能完全存有2。
所以,语言的存有规律就是只能凭借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一种约定俗成而存有。
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语言与世界存有着镜象效应,彼此反映对方,如果没有两者中的任一方,也就缺失了另一方,语言与社会现实或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所以,闭门造车的语言,不能反映社会或世界的现实;反映社会或世界的语言,如果不能积极地,能动地把握社会现实和世界的本质,当然只能是文字游戏3。
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明确论证了物质存有决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具有对存有能动的反作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地位日益凸显。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的女性声音,推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平等。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西方语境下的发展、影响及挑战,以期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贡献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脉络,梳理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包括雪莉·西蒙、路易斯·冯·弗洛图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包括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贡献和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比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揭示了两者在理论建构、实践应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和价值,包括促进性别平等、推动跨文化交流以及丰富翻译理论体系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视角,其核心在于挑战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权力结构,尤其是那些反映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观念。
该理论主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和权力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打破原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权力结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开始挑战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实践,它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性别关系的构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反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文”的观念;提倡在翻译中引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关注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尤其是那些反映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的差异;强调翻译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服务于社会公正和平等。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翻译作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中国语境下的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梳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历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促进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学与女性主义研究的交叉领域,旨在重新审视和构建翻译实践与理论中的性别关系。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学术视角。
在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理论成果,还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呈现出独特的研究特色。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女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权力、性别等多重因素交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译者往往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文化敏感,对原作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从而实现对原作的创新性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关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它指出,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其声音和视角被忽视或压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试图通过强调女性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声音,打破这种性别歧视的局面,推动翻译领域的性别平等。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张爱玲译作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张爱玲译作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作品传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日语等,其中英语译本尤为畅销。
然而,伴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翻译传统、翻译理论和审美习惯,张爱玲的译本在不同文化传播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翻译者作为文化间的中介者和桥梁,其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因素必然影响着译作的译出结果。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者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译作的性别意识表述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呈现出的文化异化与遗失现象,同时也揭示着文化间的权力关系。
因此,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视角,研究张爱玲译作中的译者主体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旨在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参照,对张爱玲译作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具体研究目标和内容如下:1、探究张爱玲译作的性别意识表述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异化与遗失现象,了解其中的译者主体性元素。
2、对比研究从不同文化背景翻译张爱玲作品的译者在处理女性主题和性别问题方面的差异,揭示文化间的权力关系。
3、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研究张爱玲译作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法,以张爱玲作品的英语和法语译本为主要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性别意识表述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异化与遗失现象,深入剖析其中的译者主体性元素。
在此基础上,还将对比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者在处理女性主题和性别问题方面的差异,揭示文化间的权力关系,同时使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参考,探讨其在研究张爱玲译作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第二章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概述,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背景和主要概念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在研究张爱玲译作中的译者主体性方面的研究方法和价值。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1.引言: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5.结论: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为女性主义思潮在翻译领域的延伸,旨在揭示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性别、文化和权力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创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女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关注翻译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的概念。
3.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性别意识: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应引起重视,翻译作品应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差异:强调翻译应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将一种文化观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
3.权力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权力关系,女性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权力压迫,因此需要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和权力。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是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从而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首先将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基础。
随后,将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和影响,包括如何提升译者的地位、如何促进译者的自我认同以及如何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并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重新审视和改写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权力关系,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在翻译实践中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权力的重构。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常常被视为隐形的、被动的角色,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挑战了这种观念,认为译者应该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重写和再创造。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重写”(Rewriting)。
这一概念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到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原文进行重写和再创造。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一、导言1.介绍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二、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女性主义理论2.翻译理论3.性别研究理论三、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1.女性译者的主体性2.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3.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4.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四、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实践应用1.女性主义翻译案例分析2.女性主义翻译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3.女性主义翻译理念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五、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对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影响2.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对话与融合3.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以及性别研究理论为基础,关注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探讨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分析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翻译作品进行批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和性别研究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与权利,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翻译理论则关注翻译的规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性别研究理论则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性别观念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翻译批评。
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强调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女性身份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关注女性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女性主义价值观,以及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探讨女性译者如何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体现女性身份,以及女性身份如何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则关注女性主义价值观在翻译评价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翻译作品。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翻译文化转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意识流派,它是女权主义与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从宏观上看,二者的结合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解构注意翻译观,殖民主义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从微观上看,女性主义译者在译文中进一步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致力于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feminized)的过程、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文本的过于干预和重写,女性主义译者反而可能会助长滥译之风,甚至会威胁整个翻译行业。
关键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契合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得到扩展,从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中对财产权和选举权的争取迅速上升到对教育,福利,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诉求。
20年代80年代,继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开始对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层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开始介入翻译领域。
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结合并非偶然,首先,翻译是当时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有效途径。
女性长期生活在男权制度话语的控制下,根本没有自主表达的机会,因此只能通过翻译来介入某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其次,从理论上来讲,女性与翻译在当时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都处在社会的最边缘地带。
法国修辞学家梅内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即“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不忠实”。
梅内的这句谚语深刻的揭露了潜藏在西方译界的双重歧视,也反应了翻译与女人在文学等级系统以及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卑微地位。
这样看来,女性主义触发翻译研究的反思是必然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研究
在 亚里士多德 ( A r i s t o t l e ) 眼中 , 女性之所 以为女性 , 扬, 并被反 复引用 。直至 2 0世纪 7 0年代 末 , 女性 主义 曲。
第二次 浪潮到来 , 翻译 中的性别才 引起 人们关注 。女性 是 由于缺乏 某种 优 良品质 。毕达 哥拉 斯 ( P y t h a g o r a s ) 主 义者 开始 为 “ 被千 百年 来 的父 权意识 形 态粗 暴 地贬 更 直言不讳 地说 , 世上善 的法则创 造 了秩 序 、 光 明和男
义 翻译 理论 力求 打破 原文 , 译文, 作者 , 译 者 的二元对 立关系, 主 张译文 应 享有 和 原文 平 等 的地 位 。此 外 , 视, 挑 战翻译 的 “ 忠实” “ 对等” “ 同一” 等权 威理论 , 技巧 问题 , 还应包括文 化意识形态等诸 多 因素 。因此 ,
第3 5 卷 第 5期
: :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 ! 选 g !
2 0 1 5年 5月 2 0日 :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0 5 . 0 1 9
L o t b i n i e r e — H a r w o o d ) 、 谢莉・ 西蒙 ( S h e r r y S i m o n) 、巴 道 , 无论被肯定还是被谴责, 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 巴拉 ・ 戈 达 尔德 ( B a r b a r a G o d rd) a 、 劳瑞 ・ 张伯 伦 ( L o r i 久 不 衰 的历 史 比喻 。 “ 女人 ” 和“ 译 者”同时被 归 入话 C h a m b e r l a i n) 和弗洛 图 ( L u i s e V o n F l o t o w) 等 。女性 主 语 的低等地位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意义作者:赵洋,郑浩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3期赵洋,郑浩(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翻译研究逐渐向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了,与此同时,人们通过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意识到了在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并对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引发了翻译观念和思想的一次革命。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意义;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37—02女性主义最早在法国兴起,主张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随后逐渐流传到英美。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要求性别平等,同时也要求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
长久以来,男性在社会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人们一直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因此,不得不从男权的角度解读这个世界,并将其定义为真理。
然而,众多流派的基本宗旨都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受压迫的现状。
其中,女性主要通过性别问题来揭示她们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事实,并向传统的男权制度提出挑战,最终颠覆男性中心的话语表达,重构女性主义文学,填补女性文化的空白,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构建女性新的话语权。
20世纪是一个翻译研究多元化的时代,随着80年代翻译研究的转向以及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代的翻译理论重新解读并界定了译作与原作、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而女性主义则更深一层地将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探讨融入到当代翻译理论中。
女性主义译者强调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原作进行创造性翻译,并提出了翻译策略。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诞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纠正了传统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而且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女性与翻译都处于社会的最低层,许多翻译文本都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话语,因此,人们经常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有的存在于翻译过程中,有的体现在译语的使用上;二是由于女性通过翻译各种文学作品渐渐地开始进入文学界,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 因,一是由于女性与翻译都处于社会的最低层,许多 翻译文本都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话语,因此,人们 经常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有的存在于翻译过程 中,有的体现在译语的使用上; 二是由于女性通过翻 译各种文学作品渐渐地开始进入文学界,并参与各 种社会活动。男性长期控制着女性的生活,使她们 没有表达感情和思想的机会,因此,她们决定通过翻 译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 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要批判那些将女性排 除在社会底层之外的现象,因此,它主要关注女性的 存在,并以语言为中心,对原文进行解构,消除男性 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强调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平等 关系,提倡差异性和多样性。
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 译的主体性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性别视角,要求 译者在翻 译 的 过 程 中 处 于“主 体 者 ”地 位。 传 统 翻 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从属者”地位, 这一点正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的重 要区别。传统翻译理论认为作者在文本中处于统治 地位,就像男性在社会中代表着第一性一样; 而译者 必须服从于作者,处于从属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 论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改变女性这种受歧视和受排挤 的现状,让女性的身影在文本中得以体现。因此,在 翻译过程中,她们否定了原文中的一些词汇、语法和
第三,女性主义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翻译理念 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为我们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提供 了更为有力的理论依据。翻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 响,如个人的见解、观点、文化差异等,而个体是一种 文化政治的产物,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视文化 差异以及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翻译所产生的可能性 与选择性。女性主义认为,翻译是一种译者对整个 文本进行传达、重写并使读者充分理解的过程。译 者作为一个个体在翻译时往往会留下某种潜在的特
20 世纪是一个翻译研究多元化的时代,随着 80 年代翻译研究的转向以及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 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登上了历史舞台。当代的 翻译理论重新解读并界定了译作与原作、译者与作 者之间的关系,而女性主义则更深一层地将男性与 女性的关系探讨融入到当代翻译理论中。女性主义 译者强调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原作进行创造性翻 译,并提出了翻译策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诞生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纠正了传统翻译理论 存在的不足,而且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其注入 了新鲜的血液。
殊的标记,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恰恰强调这一特殊 效应。当然,个人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如此,女性译者仍然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 过一些论文、译评、传记等材料强调译者主体性在翻 译中的作用。
女性主义最早在法国兴起,主张女性争取与男 性同等的社会地位,随后逐渐流传到英美。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曾提出过一个响 亮的口号: “个人的就是政治的。”要求性别平等,同 时也要求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长久 以来,男性在社会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一 直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因此,不得不从男权的角度解 读这个世界,并将其定义为真理。然而,众多流派的 基本宗旨都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受压 迫的现状。其中,女性主要通过性别问题来揭示她 们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事实,并向传统的男权 制度提出挑战,最终颠覆男性中心的话语表达,重构 女性主义文学,填补女性文化的空白,唤醒女性的自 我意识,构建女性新的话语权。
摘要: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翻译研究逐渐向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了,与此同时,人们通 过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意识到了在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并对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引 发了翻译观念和思想的一次革命。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 意义;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 2013) 03—0137—02
其次,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就是各种因 素在一起产生剧烈碰撞的场所,包括文化、政治、历 史、思想等,因此,它提倡的是一种差异性的哲学思 想,但翻译不仅能消除差异,有时也会形成不同概念 的影响。这种差异正是女性主义翻译的重点,因此, 人们渐渐地开始关注性别差异,即差异中的弱势群 体———女性,而不再考虑翻译的其他方面,使文化中 众多被人们忽视的因素重新展示出来,再次受到关 注,为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女性主义翻译一直备受翻译界的关注,人们对 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有目共睹的, 那就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方位 的角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具有 多重启示作用。首先,女性主义应用于翻译研究使 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 翻译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地从性别的角度去理 解翻译的复杂性。翻译之所以存在复杂性是因为人 类是用双性的眼光看问题,性别差异是在文化的发 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由长久以来文化和政治上的男 权统治地位造成的。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以及在性 别形成的过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类不 仅用其进行交流,更利用其操纵权利。因此,女性主 义呼吁全世界用女性主义话语来表达属于女性自己 的思想和权利,并努力用话语来构建世界,使女性在 精神上和政治上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收稿日期: 2012—12—20 作者简介: 赵 洋( 1985— )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郑 浩( 1982— )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助教,硕士,研究方向: 计算机应用技术。
137
思想等的表达方式,并尝试着用另一种翻译方法来 改变原文中的性别歧视因素,从而引起广大读者对 此问题的思考。
2013 年第 03 期
第 29 卷 ( 总 339 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No. 03,2013 Vol. 29
Total No. 33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