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语气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用于名词前 )
五蠹》 有政若此,国必乱也。——《韩非子 五蠹》 政若此,国必乱也。 《韩非子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 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其——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 ——动词词头 3、言——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4、于——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5、薄——动词词头
1、矣、已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主要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了”。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 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 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 公输》 《墨子公输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 喻老》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韩非子 喻老》 《韩非子喻老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王力在《汉语史稿》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里将汉语複音词 里将汉语複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 :(一 连绵字,( ,(二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 加词头、பைடு நூலகம்尾,(三)仂语的凝固化。指出:上 加词头、词尾,(三 仂语的凝固化。指出: ,(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46页,中华书局,1980)

第五节 古汉语虚词之四连词和语气词

第五节   古汉语虚词之四连词和语气词
四、连词
(一)连词的分类
• • • • • • • • • • • • • • 1、并列关系连词 与、及、暨、并、而(译为:和、跟) 2、承接关系连词 乃、则、而、斯、即(译为:就、便、这就) 3、选择关系连词 且、若、将、如、抑、其(译为:或者、是……还是) 4、递进关系连词 且、而、尚、犹、况、而况、况乎(译为:并且、况且) 5、转折关系连词 而、然、则、抑、顾(译为:可是、只不过) 6、因果关系连词 而、因、以、故、是以、是故(译为:因此、所以、因而) 7、假设关系连词 而、若、倘、令、苟、即、诚、必、则、设、向(译为:如 果、假如)
(二)句中语气词
• 句中语气词“也”常用在主语或状语之后, 表示顿宕,即句子在此稍作停顿,以舒缓 语气。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 •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 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三)句末语气词
• 1、也 • “也”表示确认语气,用在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末尾, 也可以用在疑问句末尾。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人尽夫也,父一而矣,胡可比也? • 2、矣 • “矣”表示报道性的陈述语气,即把事情发展的最新阶段 作为新情况告诉他人。 •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子来几日矣? • 诺,先生休矣。 • 甚矣,汝之不惠! • “也”表示静态,是对静态事情是判断;“矣”表示动态, 是把事情的变化告诉别人。
五、语气词
• 语气词是用在句子中表示某种语气的词。 •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分布,我们把古代汉语 的语气词分为三类:句首语气词、句中语 气词、句末语气词。 • 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子 中常常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学习时需要 注意。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资料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资料

古漢語通論(十四)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一)句首句中語氣詞語氣詞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虛詞,它們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樣地能起表示語氣的作用。

關於句尾語氣詞,我們講判斷句、敘述句和疑問句的時候,已經大略地談過了。

現在再談句首句中語氣詞。

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夫”“其”“唯”三個字。

(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

它是從指示代詞“夫”字發展來的,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語氣詞,不能再解作“這個”或“那個”。

現代漢語裏沒有適當的虛詞可以和它對譯。

下面是用句首語氣詞“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呂氏春秋·察傳)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莊子·列禦寇)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說“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發議論。

例如: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莊子·逍遙遊)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論語·季氏)“若夫”則等於“至於”: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2)其語氣詞“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語氣。

在陳述句或疑問句裏,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裏,它就簡單地表示委婉的語氣,略等於現代漢語句末語氣詞“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語氣。

例如: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我們恐怕已經變為夷狄了吧!)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上)(那麼齊國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還也。

(左傳僖公三十年)(我還是回去吧。

)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大概是說這個吧?)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大概就是說我了吧!)(以上是陳述句和疑問句。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古代汉语语气词是指用于表示说话者语气、情感或态度的词语。

这些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

1. 肯定语气肯定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是、亦、诚、誓、然、尔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强调说话者的肯定态度,表达坚定、肯定的语气。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经常使用“是”字来表示自己对某个观点的肯定态度。

2. 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乎、焉、哉、耶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疑问的语气。

比如在《诗经》中,“哉”字常常用于构成反问句,表达疑问的语气。

3. 命令语气命令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使、以、可、敢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命令、要求或者强制的语气。

在《史记》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些语气词的运用。

4. 禁止语气禁止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弗、毋、勿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禁止、劝阻或者否定的语气。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使用“毋”字来表示禁止的态度。

5. 推测语气推测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得、莫、可、何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推测、猜测或者假设的语气。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莫”字来表示推测的态度。

6. 表示感叹的语气表示感叹的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咎、夫、乎、矣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惊叹、感叹或者赞叹的语气。

在《楚辞》中,屈原经常使用“咎”字来表达他对时事变迁的感叹。

总结归纳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使用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每个词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气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文之美,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内容摘要】我国传统文学渊源悠久,说话艺术从古至今也是不断变化的,古人说话方式和现代自然是不同,这一点,单单从语气词的发展中便可略见一斑,本文从语气词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探讨一下古今汉语在说话上的语法变化。

该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这一观点:一是语气词的发展;二是造成这种发展的原因;三是古今语气词的比较。

【关键词】语气词发展原因古今对比一、语气词发展历程在书面语言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说话了,交谈了。

据神话传说,人类的第一个声音是“吒”。

但这只是传说,我们要从真实的史料中来得出有一定的说服力的观点。

所以本文就从有文字记录后的历史开始讲起。

先秦时语气词状况,这里我找了几篇文章统计了下数据,如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也”7次,“焉”2 次,“乎”1次,“繄”1次;《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中,“也”15次,“焉”10次,“乎”6次,“矣”3次《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也”4次,“哉”1次,“乎”1次,“已矣”1次,“也与”1次,“也者”1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也”28次,“焉”8次,“乎”3次,“矣”10次,“乎哉”1次,“与(欤)”11次,“然”1次,“夫”1次,“而已”1次,“而已矣”1次,“已”1次“盖”1次;《庄子·逍遥游》中“也”43次,“焉”4次,“乎”5次,“夫”5次,“哉”4次,“邪”2次“且”2次,“则已矣”1次,“而已矣”1次,“且夫”1次,”已矣“1次,”“为”1次,“者也”1次,“也夫”1次,“已”1次;《荀子·劝学篇》中“也”29次,“焉”8次,“乎”2次,“矣”3次,“兮”4次,“邪”1次。

由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至战国时,古汉语中所用到的语气词以基本出现,还有一些语气词如“而、尔、耶、云、”等差不多也是在这时间出现的。

有例可证:“而”:岂不而思?室是远而1;“尔”:定楚国,如反手尔2;“耶”: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圣亦无恙耶?3“云”:日云莫矣4等等。

古汉语虚词“焉”讲解

古汉语虚词“焉”讲解

古汉语虚词“焉”讲解
1.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舒缓;用在句尾,表示语气肯定。

可不译。

例如∶
(1)徐徐焉实狼其中。

(《中山狼传》)——慢慢地把狼装入口袋中。

(2)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2. 代词
(1)指示代词,相当于"之"或"于是"。

例如∶
①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等那考察民间情况的人得到它。

② 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人争着奔忙于(捕蛇)这件事上。

(2)疑问代词,相当于"安""何"。

例如∶
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得到虎子?
②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古汉语语气词

古汉语语气词

古汉语语气词
1. 哈哈:表示笑声的语气词,用于轻松、开心的场合。

2. 兮:表示疑问、呼唤或感叹的语气词,多用于诗歌中。

3. 者:表示强调、加重语气的语气词。

4. 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的语气词,多用于句末。

5. 呀:表示请求、劝说或感叹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6. 嘛:表示强调、肯定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7. 咯:表示肯定、得意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8. 哟:表示惊讶、感叹或询问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9. 啊:表示感叹、祈求或命令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10. 噻:表示肯定、赞扬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③ “也”用于复句最后一个分句 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 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 《孟子· 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 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 非子· 初见秦》

⑤ 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 祈使等语气。例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 隐 公元年》(表命令) (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史记· 项羽本纪》 (表禁止)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 《桃花源记》(表祈使)

“矣”的用法:
①用在叙述句句尾。例如: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 鸿门
宴》)
②用在复句中的后一分句末尾。
例如: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 宣 公二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 语· 宪问》
③用在描写句句尾: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陈涉世家》 今老矣。《左传· 僖公三十年》 甚矣,汝之不惠!
1.

“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 进行判断。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 涉世家》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 通江水也。 《巫山、巫峡》
② “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 所述情况深信不疑。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王子坊》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 与“哉”的语气相近的还有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感叹, 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 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如: 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 君不知。”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汉语中语气词语气词一、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 、“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

相当于“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

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

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

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译为“吗”。

语气词、词头、词尾

语气词、词头、词尾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相当于 “只”。
“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作用 (或如教材所言是帮助判断的语气)。例如: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整理版ppt
26
二、词头、词尾
汉语属于词根(干)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是 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的。但不是说汉语就一 点形态变化也没有。在《诗经》那个时代,汉语 的词也是有词头和词尾的,今天的合成词中也有 一类是有词头词尾的,常见的词头是“老 —” 例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即是,常 见的词尾是“— 子”,例如:“鞋子”、“钉 子”中的“子”即是。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
其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
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整理版ppt
6
1、句尾语气词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 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 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 子·难二》)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整理版ppt
5
1、句尾语气词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 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 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哉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整理版ppt
10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 “岂”等表达出来。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在赋中,常用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
1. 乎、哉、邪、耶、也、矣、焉、兮、尔、欤、而已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2. 夫、惟、盖、故、其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首,表示引起下文、发表议论等语气。

3. 之、者、所、以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连接、指代等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赋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语气词使用习惯,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来判断。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 三、者
• 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起义》)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
蠹》) 以上例句中的“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
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 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 等。
四、所
1、“所”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 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 “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词组。可译为 “……的”、“……的人”、“……的东西”等。 如: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 路》)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 宴》)
2、“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2)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如: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 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韩非子·五蠹》)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4、“所以”的用法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凝固格式,
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在古文中,语气词和副词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赋予文章丰富的情感色彩和表达作者的态度。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古文语气词的分类与举例
1.疑问语气词:如“乎”、“耶”、“与”等,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推测的语气。

2.感叹语气词:如“矣”、“哉”、“乎”等,用于表示感叹、赞叹或惊讶的语气。

3.祈使语气词:如“矣”、“焉”、“也”等,用于表示命令、请求或劝告的语气。

4.陈述语气词:如“也”、“矣”、“焉”等,用于表示陈述、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二、古文副词的分类与举例
1.程度副词:如“甚”、“最”、“颇”等,用于表示程度的高低。

2.范围副词:如“皆”、“悉”、“尽”等,用于表示范围的广泛。

3.频率副词:如“屡”、“常”、“每”等,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繁程度。

4.时间副词:如“已”、“尚未”、“将”等,用于表示时间的先后。

三、读轻音的技巧与方法
1.掌握古文语气词、副词的用法,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2.注意语气词、副词与句子其他成分的搭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等。

3.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判断语气词、副词的读音。

4.熟能生巧,多加练习,提高自己对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的敏感度。

总之,掌握古文语气词、副词的读轻音,对于深入理解和鉴赏古文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① 与“何”、“何以”等配合, 组成“何……为”、“何以…… 为”的格式,表示反问,译成 “为什么……呢”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 以兵为? 《荀子·议兵》
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列子·杨 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孟子·梁惠王上》
子(孔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阳货》
与其杀是僮,与其卖而分,孰若 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 用于感叹句,语气不太强烈, 译作“啊”。例如: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9)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庄子·外物》:“子何为者 邪?”
④ 用于反问,译成“吗”、 “呢”。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孟 子·滕文公上》
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庄子·盗跖》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 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
(6) 为
“为”(wéi)作语气词,主要 有三种用法:
②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例如: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 子·秋水》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 王下》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 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 言也!”
(2) 矣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 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 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 别人;

古代汉语4-语气词及词头词尾 - 副本

古代汉语4-语气词及词头词尾 - 副本

2.8.哉
“哉”的基本用法是表达感叹语气,而且所表达的语比
表较强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如: ①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 年》) ②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 丞传后叙》) ③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④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 ⑥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⑦有是哉,子之迂也! ⑧君哉,舜也! ⑨快哉,此风!
1.3.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语
气的,即单功能。 也: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矣:陈述语气(或称报道语气)“了” 已:限止语气。“了”“啦” 耳:限止语气。 尔:提示语气。 焉: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代词:“于之” ) 乎、与、邪:疑问语气“吗”“呢”“吧” 哉、夫、兮:感叹语气“啊”
2.句尾语气词
4.词头
4.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 召诰》) ②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①予欲左右有民。(《书经· 皋陶谟》) ②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邶风· 击鼓》) 此外,先秦的时候,在吴国、越国又称作“於 越、句吴”,也可能是词头。
4.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如: ①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 唐风· 扬之水》)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 邶风· 北风》) 4.3.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如: ①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 周南· 葛覃》) ②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周南· 桃夭》 ③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 周南· 葛覃》)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

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

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我还是回去吧。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一、介词古汉语的常用介词有:于(乎),以,为,与,因,由,自,从,及,在,被,当,方。

1 于(乎) “于”(乎)是造字语词,作介词用,主要用法有五种:①表示处所和时间,译作“在”。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但在古汉语中,表处所的“于”可以不出现,而直接以名词作地点补语。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介绍涉及的对象,可灵活翻译。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于,对)《墨子·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于,在……方面)③说明原因,译作“由于”、“因为”。

例如: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表示比较,译作“比”。

例如: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战国策·赵策》:“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⑤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发出者。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汉书·项羽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荀子·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2 以“以”的本义是“用也”。

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五种:①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例如:《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战国策·楚策》:“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②表示人的身份、地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它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征,其中常见的语气词较为丰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述一下。

一、陈述语气:1.甚/深“甚”、“深”都表示程度的强度,一般表强调或加强语气。

如:“甚”, 有时也表示很、“非常”。

在句中,应放在中间,表示强调。

2.实“实”表示实在、确实,用在后面,表示读者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3.是“是”表示事实、真实,常用于开头、结尾与提供事实的话语中。

如:“是以明君远荒,兼程山海”表明了谈话的起始点。

4.不即不离“不即不离”表示拿不准、难具体描述或双方相对等、平等的时候使用。

5.以…为(楷)范“以…为(楷)范”表示以某种标准或榜样作为基准。

如“以春秋为楷范,为不失大节”表明要求大家遵守春秋时代的道德标准,是朝贡和严谨的。

6.实则“实则”表示实际上是这样,是表达真实情况的一种方式。

如:“嗟哉!圣人不相识,惜哉!天下莫知我”中的“实则”,表达了表面上和实际上人们的感悟是不同的。

7.诚然“诚然”表示确实、当然。

如“诚然,盛德在爱人”表明清楚、明确的真理。

二、疑问语气:1.何“何”表示疑问、询问、怀疑,常至于句首、句中。

如“何处声嘹”表于询问的,表示要求知道哪里响声最大。

2.奚“奚”表示何者。

如:“奚者?”表示询问到底是什么东西。

3.焉“焉”是一个多义的语气词,指何处、何时、怎样的意思,作为疑问语气一般放在句末,如“此何原哉?”表示请求答案或发问。

4.若何“若何”表示问询、询问的意思。

如“必得钟鼓,若何?”表示询问如果没有钟鼓怎么办。

三、感叹语气:1.嗟/噫“嗟”、“噫”都是感叹词,表示唉声叹气、遗憾,一般单用或与“哀”、“怨”等词组用。

如:“嗟乎!时运不济,英魂何终?”表示遗憾、可惜。

2.哉“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概意味,引起注意力、吸引读者。

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光阴如梭,哉!不觉年华已逝”表达了对光阴的飞逝感慨。

3.夫/乎夫和乎都是表示感叹或描写的语气词,夫代指于其相公之辞,乎则表示疑问感叹,一般注于句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漢語通論(十四)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一)句首句中語氣詞語氣詞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虛詞,它們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樣地能起表示語氣的作用。

關於句尾語氣詞,我們講判斷句、敘述句和疑問句的時候,已經大略地談過了。

現在再談句首句中語氣詞。

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夫”“其”“唯”三個字。

(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

它是從指示代詞“夫”字發展來的,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語氣詞,不能再解作“這個”或“那個”。

現代漢語裏沒有適當的虛詞可以和它對譯。

下面是用句首語氣詞“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呂氏春秋·察傳)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莊子·列禦寇)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說“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發議論。

例如: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莊子·逍遙遊)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論語·季氏)“若夫”則等於“至於”: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2)其語氣詞“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語氣。

在陳述句或疑問句裏,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裏,它就簡單地表示委婉的語氣,略等於現代漢語句末語氣詞“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語氣。

例如: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我們恐怕已經變為夷狄了吧!)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上)(那麼齊國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還也。

(左傳僖公三十年)(我還是回去吧。

)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大概是說這個吧?)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大概就是說我了吧!)(以上是陳述句和疑問句。

)君其問諸水濱。

(左傳僖公四年)(您還是向水濱追問吧。

)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左傳隱公三年)(您可别廢棄了先君的事業啊!)(以上是祈使句。

)“其”字又可加重反問的語氣。

例如: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其誰不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其何傷於日月乎?(論語·子張)這種加重反問語氣的“其”字,往往用在疑問代詞的前面。

(3)惟(唯、維)“惟”字用在句子的開頭,是古人所謂的發語詞。

在記敘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開始,引出年月日。

例如: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尚書·泰誓上)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

(尚書·洪范)(祀:年)“唯”字用作句首語氣詞時,有時是表示希望。

例如: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左傳僖公三十年)(希望您考慮考慮這個。

)唯荊卿留意焉。

(戰國策·燕策)(希望您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幫助判斷語氣。

例如《左傳僖公四年》:“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惟”“維”用於句中,也是幫助判斷語氣。

例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傳僖公五年)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詩經·鄘風·柏舟)厥土惟白壤。

(尚書·禹貢)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除了上述的“夫”“其”“惟(唯、維)”等外,還有許多句首句中語氣詞。

例如“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傳僖公五年),這個“繄”字也是句首句中語氣詞。

這些都不一一列舉了。

(二)詞頭,詞尾詞頭、詞尾不是一個詞,它們只是詞的構成部分,其本身沒有詞彙意義,只表示詞性。

有些詞頭也不專門表示一種詞性。

在那種情況下,就真正是有音無義了。

(甲)關於詞頭,我們只講“有”“其”“言”“于”“薄”五字。

(1)有“有”字作為詞頭,用於專名的前面。

常見的有上古時代的朝代名、國名、部族名等。

例如: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

(尚書·召誥)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莊子·大宗師)禹攻有扈。

(莊子·人間世)鯀納有莘氏女,生禹。

(史記·夏本紀)“有”字又用於某些名詞的前面。

例如: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論語·為政)擾於有帝。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孔甲”,夏王;“擾”,順;“帝”,上帝。

)“有”字又用於某些形容詞的前面。

例如: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詩經·邶風·擊鼓)(“有忡”,等於忡忡,心中不寧的樣子。

)有洸有潰。

(詩經·邶風·穀風)(“有洸有潰”等於洸洸潰潰,形容水激怒潰決的樣子。

)“有”字還有一種特别的用途,在這里順便講一講,就是“有”字嵌入數目字的中間,表示整數和零數的關係。

在上古時代,“十五”也常說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說成“三百六十有六”。

例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為政)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論語·鄉黨)舜相堯二十有八載。

(孟子·萬章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書經·堯典)(“期”jī,一周年。

)但是這種用法的“有”字不是詞頭,這是應該注意的。

(2)其“其”字用作詞頭,一般用於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的前面。

例如: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詩經·邶風·擊鼓)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詩經·邶風·北風)(“雨雪”,降雪。

“雱”pāng,雪盛的樣子。

)八月其獲,十月隕蘀。

(詩經·豳風·七月)(“獲”,收穫。

“隕蘀”,葉子落下來。

)(3)言“言”字用作詞頭,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詩經·周南·葛覃)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詩經·周南·漢廣)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詩經·召南·草蟲)(4)於“於”字用作詞頭,也放在動詞前面。

例如: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詩經·秦風·無衣)(5)薄“薄”字用作詞頭,也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薄汙我私,薄汗我衣。

(詩經·周南·葛覃)薄伐獫狁,至於太原。

(詩經·小雅·六月)此外還有一些詞頭如“載”“誕”“式”等字,它們的情況比較複雜,不一定都放在動詞前面。

這里就不細講了。

值得注意的是:除“有”字外,這些詞頭一般只用於詩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乙)關於詞尾,我們著重講一個“然”字。

“然”字是一個指示代詞,表示“這樣”、“那樣”。

當“然”字放在形容詞後面的時候,它的指示性就減輕了,變了詞尾的性質。

例如:辛垣衍怏然不悅。

(戰國策·趙策)文王聞之,喟然而歎。

(戰國策·趙策)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夫子憮然。

(論語·微子)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欣欣然有喜色。

(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乎”、“焉”、“如”、“爾”等字,用作詞尾時,它們的作用和“然”字相等。

例如:煥乎其有文章。

(論語·泰伯)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詩經·小雅·小弁)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論語·鄉黨)子路率爾而對。

(論語·先進)這些詞尾加在形容詞的後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甚至本來不是形容詞的,也變為形容詞的性質。

例如“欣”字本來是動詞,但“欣欣然”卻是形容詞;單說“欣然”也變了形容詞,例如《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