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护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检查体征
检查发热病人的体征,如体温、 脉搏、呼吸等,进一步确定发热 原因。
辅助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辅助 检查,明确发热的具体原因,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判断病情严 重程度
01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 搏、呼吸、血压等指标, 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 程度。
02
检查体征
通过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 皮肤颜色、尿量等体征, 可以进一步评估病情的严 重程度。
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体温变化
定时测量并记录病人的体温, 了解体温波动情况,为诊断提
供依据。
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病人有无其他伴随症状, 如咳嗽、咳痰、皮疹等,以及
病情变化趋势。
观察治疗效果
观察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如体 温下降、症状缓解等,以评估
治疗效果。
评估发热原因
观察症状
观察发热病人的症状,如头痛、 咳嗽、乏力等,以初步判断发热 原因。
03
询问病史
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发热 的原因和持续时间,有助 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03
发热病人的护理 要点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调整室温
保持病房温度在22~24℃,湿度在50%~ 60%。
增减衣被
根据病人情况增减衣被,出汗多时及时更换 内衣和床单。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
将冰袋置于病人的额头、 颈部或腋窝处,帮助降 低体温。
酒精擦浴
用酒精稀释液擦拭病人 的身体,通过蒸发散热 来降低体温。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 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室温 影响病人的散热。 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 理降温法。
保持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01 补充水分
发热病人易出汗,应鼓励其多喝水,保持足够的水分摄 入。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营养支持的方法
高热量食物
01 推荐高热量食物,如全脂牛奶、鸡蛋和坚果,提供充足能量。
易消化食品
02 选择稀饭、蒸蛋、水果泥等易消化食品,减轻胃肠负担。
补充水分
03 鼓励多喝水,或口服补液盐,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05
发热病人的心理 护理
心理评估
评估发热病人的心理状态,关注恐 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并采取相应 措施进行干预。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新陈代谢加速
发热时,机体新陈代谢加速, 可能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等症状。
免疫功能改变
发热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对病 原体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感染
其他疾病。
消耗体能
持续发热会消耗机体大量能量, 导致身体疲劳、虚弱等症状。
02 发热病人的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基础疾病
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特别是是否有慢 性疾病或过敏史。
发热病人的护 理ppt课件
汇报人:XXX
01
发热病因和分类
02
发热病人的评估
03
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04
发热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支持
05
发热病人的心理护理
06
发热病人的预防措施
目 录
01 发热病因和分类
发热病因介绍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导致,如
感冒、肺炎等。 01
不明原因发热
经过详细检查仍未能找到发热原因,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观察意识状态
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如意 识模糊、嗜睡等,及时发现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04
发热病人的饮食 和营养支持
饮食指导
01 高热量食物
推荐发热病人食用高热量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 以补充能量。
《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增强免疫力
发热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有 助于增强免疫力,抵抗病原体。
能量消耗增加
发热导致机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 增加,可能引起乏力、疲倦等症状 。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病因诊断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通 过分析发热的原因和伴随症状,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病情观察
发热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 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
保持环境舒适透气
控制室温
保持病房室内恒温,一般控制在22-26℃之间,避免患者因温度 变化而产生不适感。
保持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助于降低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 。
合适的湿度
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之间,有助于患者呼吸道保持湿润, 减轻发热带来的干燥感。
心理护理与安抚患者情绪
01
关注患者心理
发热患者往往伴有焦虑、不安等 心理问题,未来研究可关注患者 的心理状况,探索相应的心理护 理方法和措施。
护理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护理工作也可 引入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智 能体温计、远程护理等,未来可 研究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发热患 者的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效率 和质量。
与观众互动环节,解答疑问
CHAPTER 02
发热的病理生理
发热的生理反应
体温升高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受 到刺激,导致体温升高。
心率加快
由于体温升高,心脏需要 加快收缩以维持体温平衡 ,导致心率加快。
呼吸急促
发热时,机体代谢加快, 需要更多的氧气,从而导 致呼吸急促。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抑制病原菌生长
适度发热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和繁殖,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
预防措施指导
发热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必要时予以诊断性治疗 如患者经过各种检查未能找到发热原因,或由于条 件限制无法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可根据高度怀疑的 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 加强营养支持 发热患者机体消耗增加,注意给予富含维生素、高 蛋白饮食。注意水的摄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 脱水。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 • 液体管理 监测患者出入量,观察黏膜湿度,观察尿量和颜色, 遵医嘱充足补液,预防脱水。 • 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清洁、通风,降低室温,有利于降低患者 体温。
发热患者的护理
概念
• 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 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称为发热。 •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此时白细胞生成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 谢速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但发热过高或过 久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谢发生严重 障碍。
温水擦浴:用吸水毛巾,于温水中浸泡, 拧至不滴水,擦拭患者皮肤。 乙醇擦浴:使用25%-35%乙醇,方法同温 水擦浴。
3岁以下婴幼儿一般不宜进行乙醇擦浴
物理降温
• 冰敷降温法:用毛巾将冰袋或冰水袋置于前额、腋窝、 腹股沟等部位降温。注意避开枕后、耳廓、阴囊、心 前区、腹部、足底等禁忌用冷的部位。 • 冰帽降温 • 冰毯降温 • 低温灌肠
谢谢大家
•选物理降温 需要退热时,首选物理降温。降温效果显著的乙醇、 温水擦浴最为常见。也可冰袋或冰水袋置于前额、腋 窝、腹股沟等部位降温。必要时可考虑采用冰盐水灌 肠、冰毯、冰帽。 • 慎用解热药 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婴幼儿高热等必须采取 紧急降温措施,而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药 物退热。常用的有水杨酸盐类和非甾体抗炎药,但应 警惕患者因大汗而虚脱。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 引起的发热,如感冒、肺炎、
尿路感染等。
非感染性发热
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 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甲 亢等。
中枢性发热
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发 热,如脑炎、脑外伤等。
变态反应性发热
由过敏原引起的发热,如过敏 性鼻炎、荨麻疹等。
02
发热病人的护理原则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全面评估病情:了解 病人的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
2. 寻找发热原因:根据 评估结果,确定发热的 原因,如感染、自身免 疫性疾病、肿瘤等。
3.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 划:根据发热原因,制 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 疗、免疫调节治疗等。 同时注意心理护理和支 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 件
汇报人: 2023-12-02
目录 CONTENT
• 发热概述 • 发热病人的护理原则 • 不同发热症状的护理方法 • 发热病人的预防保健 • 发热病人的护理案例分享
01
发热概述
发热的定义
发热
是指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 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总结词:低热病人需要找出病因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和护理,同 时注意增强免疫力。
1. 找出病因:观察病人的临床表 现和病史,确定发热的原因。
3. 注意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等,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长期发热病人的成功护理案例
01
02
总结词:长期发热病人 需要全面评估病情,寻 找发热原因,制定个性 化的护理计划。
《发热病人的处理》课件

儿。
中药降温
如柴胡、金银花等中药 也有降温作用,可遵医
嘱使用。
特别注意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退烧 药,避免过量使用,并
留意不良反应。
其他辅助治疗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发热时身体容易出汗,导致水 分和电解质流失,可适当补充
运动饮料或淡盐水。
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意口 腔、皮肤清洁护理,预防感染 。
观察病情变化
避免接触发热病人,尤其是高传染性 疾病患者,保持社交距离。
护理方法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 变化情况。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失去大量水分,应 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 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
注意事项
避免盲目使用退烧药
在未确诊发热原因的情况下,避免盲目使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 情。
病例二:老年人发热的处理
总结词
谨慎用药、观察并发症、及时就医
详细描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年人发热时,应首先观察其精神状态,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由于老年人肝肾功 能较弱,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因此应谨慎使用退热药物,避免过量。同时, 应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热的耐 受能力较差,发热可能引发严重 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
。
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发热对其影 响较大,需要特别关注。
孕妇
孕妇发热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如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等。
03
发热的处理方法
物理降温
01
02
03
中药降温
如柴胡、金银花等中药 也有降温作用,可遵医
嘱使用。
特别注意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退烧 药,避免过量使用,并
留意不良反应。
其他辅助治疗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发热时身体容易出汗,导致水 分和电解质流失,可适当补充
运动饮料或淡盐水。
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意口 腔、皮肤清洁护理,预防感染 。
观察病情变化
避免接触发热病人,尤其是高传染性 疾病患者,保持社交距离。
护理方法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 变化情况。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失去大量水分,应 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 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
注意事项
避免盲目使用退烧药
在未确诊发热原因的情况下,避免盲目使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 情。
病例二:老年人发热的处理
总结词
谨慎用药、观察并发症、及时就医
详细描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年人发热时,应首先观察其精神状态,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由于老年人肝肾功 能较弱,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因此应谨慎使用退热药物,避免过量。同时, 应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热的耐 受能力较差,发热可能引发严重 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
。
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发热对其影 响较大,需要特别关注。
孕妇
孕妇发热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如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等。
03
发热的处理方法
物理降温
01
02
03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2024/1/6
2 讨论病例的护理措施
8、切口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伤口的观察: 伤口处敷料的干燥、清洁程度 伤口处敷料有无渗液,有无渗血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 热、痛及分泌物,并注意分泌物的 颜色,气味。
2024/1/6
思考题
伤口的护理要点 如何区分术后吸收热及感染性发热
2024/1/6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 以及癌症病人。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分期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
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
发热病人的护理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一、体温升高
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增多、散热 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 升高,并且超过正常的范围。
二、发热
体温升高超过0.5C即为发热。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原因分析
体温升高
生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感染性
病理性 非感染性
2024/1/6
发热的病理原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2 讨论病例的护理措施
8、切口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伤口的观察: 伤口处敷料的干燥、清洁程度 伤口处敷料有无渗液,有无渗血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 热、痛及分泌物,并注意分泌物的 颜色,气味。
2024/1/6
思考题
伤口的护理要点 如何区分术后吸收热及感染性发热
2024/1/6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 以及癌症病人。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分期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
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
发热病人的护理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一、体温升高
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增多、散热 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 升高,并且超过正常的范围。
二、发热
体温升高超过0.5C即为发热。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原因分析
体温升高
生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感染性
病理性 非感染性
2024/1/6
发热的病理原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患者护理 PPT课件

冷疗部位
常规护理
• (一)酌情减少活动。高热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 陈代谢率增快,消耗过多,进食少,体弱,要保证休 息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 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 (五)测量体温:一般为3-4次/日,≥38.5每4小时测量 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1-2次。
热型
热型
热型
热型
发热的分期
• 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 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 人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 伴畏寒、颤续在较高转状态,因 皮肤血管开始扩张,体表血流量增加.病人表现 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心率加快。 • 3、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 常水平,体温趋于正常。此期皮肤血管进一步 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引起汗腺分泌增多,病 人大量出汗。
发热的治疗
• 物理降温:冰枕(冰槽、冰帽) 、酒精擦 浴、温水擦浴、冰冷敷 、灌肠 、降温毯
• 退热药 :肌肉、静脉、口服、外贴退烧 贴、肛塞退热药
冷疗部位
• 有大血管处和额头,如腋下,腹股沟等 • 禁忌: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区、腹部、足 底 • 注意:用冷时间适当,不得超过30分钟,休息 60分钟后再使用。用冷过程中随时观察局部皮 肤颜色,确保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冰袋及时更 换,不得直接接触皮肤。
发热的分类
• 发热的程度 • 低热:37.5℃ ~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 风湿热;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长期 低热 • 中等热:38.1℃ ~39℃,多见于急性感染 • 高热:39.1℃ ~41℃,见急性感染;高热持续 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 过高热:>41℃,如中暑。
《儿童发热的处理》课件

的症状。
非感染性发热
如风湿热、药物热、甲亢等, 无感染灶,多有其他系统受累 的表现。
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
多有肿瘤相关表现,如淋巴结 肿大、肝脾肿大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如中暑、脑外伤等,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03
儿童发热的处理方法
物理降温法
温水擦浴
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血 管丰富的地方,每次擦拭时间持续10-15分钟,擦拭过程 中要避免着凉。
合理饮食和作息
保证儿童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同 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勤洗手
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和物品后,以减 少病菌的传播。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苗接种规定,及时为儿童接种相关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 生。
家庭护理
监测体温
定期监测儿童的体温, 了解发热的程度和变化
《儿童发热的处理》ppt课件
• 儿童发热概述 • 儿童发热的识别与诊断 • 儿童发热的处理方法 • 儿童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 儿童发热的误区与注意事项
01
儿童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儿童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的高热症状,通常以口腔温度超 过37.5℃、直肠温度超过38℃、 腋温超过37.2℃为标准。
01
02
03
04
提示一:及时就医
如果儿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 困难、严重脱水等症状,应立
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提示二:合理饮食与休息
发热期间,应保证儿童充足的 休息时间,同时注意饮食清淡 易消化,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
物。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
非感染性发热
如风湿热、药物热、甲亢等, 无感染灶,多有其他系统受累 的表现。
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
多有肿瘤相关表现,如淋巴结 肿大、肝脾肿大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如中暑、脑外伤等,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03
儿童发热的处理方法
物理降温法
温水擦浴
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血 管丰富的地方,每次擦拭时间持续10-15分钟,擦拭过程 中要避免着凉。
合理饮食和作息
保证儿童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同 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勤洗手
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和物品后,以减 少病菌的传播。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苗接种规定,及时为儿童接种相关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 生。
家庭护理
监测体温
定期监测儿童的体温, 了解发热的程度和变化
《儿童发热的处理》ppt课件
• 儿童发热概述 • 儿童发热的识别与诊断 • 儿童发热的处理方法 • 儿童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 儿童发热的误区与注意事项
01
儿童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儿童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的高热症状,通常以口腔温度超 过37.5℃、直肠温度超过38℃、 腋温超过37.2℃为标准。
01
02
03
04
提示一:及时就医
如果儿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 困难、严重脱水等症状,应立
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提示二:合理饮食与休息
发热期间,应保证儿童充足的 休息时间,同时注意饮食清淡 易消化,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
物。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10
(2)面容
一般急性感染多呈急热面容;感染性休克常 表现为面色苍白。此外,急性白血病、再 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常因贫血 亦可呈面色苍白;—活动性红斑狼疮可有 面部蝶形红斑;口角疱疹常见于肺炎,疟 疾;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可呈醉汉样 面容。
11
(3)皮肤
• 注意有无皮疹或出血点,出血性皮疹常提示重症 感染或血液病,前者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 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等;后者包括白血 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 皮肤或软组织有化脓性病灶,常提示为发热原因 或败血病的来源。 • 发热伴皮肤黄染(黄疽)要注意肝胆道感染、重 症肝炎和急性溶血等。
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 现发热 。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及泌尿系 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 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护理:休息、多饮水、解热镇痛及抗感染等支持与对症治疗
。要多做一些心理疏导,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一般先 用一些效果可靠的抗生素7~10天左右,争取用非手术方法吸 收,少数不能吸收者,可采取切开引流等措施。在药物应用方 面,一般是在充足有效的抗生素应用下,适当加少量激素。少 量激素(地塞米松5~1Omg/d)一是不影响疗效,二是可帮助 炎症吸收,三是可适当降温,四是可抵消药物热及无明热。
•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 此时白细胞生成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 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 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在很多急性病中,体温升 高往往表示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
7
• 但发热过高或过久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 谢发生严重障碍。 • 小儿体温超过41℃时,脑细胞就可能遭受损伤,甚至出现 抽搐,并逐步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 • 发热时人体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加上食物的消化吸收困 难,长期下去可引起人体消瘦,蛋白质及维生素缺乏,以 及一系列的继发性病变。因此遇到高热病人应及时采用退 热措施,并立即请医生诊断、治疗。 •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 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 2~4小时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 存活。
《癌性发热护理》PPT课件

03
癌性发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03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 食和适度的运动,以增强 身体的免疫力。
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避免与感染源 接触,降低感染的风险。
早期筛查
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以 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的 肿瘤,从而预防癌性发热 的发生。
发展目标
提高护理效果、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是未来癌性发热护理的发展目标 。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情况概述
患者A是一位52岁的男性 ,诊断为肺癌晚期,出现 持续高热症状。
护理措施
采取物理降温,遵医嘱给 予药物降温,加强口腔护 理,保持皮肤清洁,监测 生命体征等。
结果
经过精心护理,患者A的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病情 得到缓解。
案例二:患者B的癌性发热护理
患者情况概述
结果
患者B是一位38岁的女性,诊断为卵 巢癌晚期,出现高热症状。
结果
经过精心护理,患者C的体温逐渐恢 复正常,病情得到缓解。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癌性发热的护理要点癌性源自热的评估了解发热的原因、程度和持续时 间,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
状态。
护理措施
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补充水分 和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护理措施,并注意保护患者
《癌性发热护理》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癌性发热概述 • 癌性发热的护理原则 • 癌性发热的预防与控制 • 癌性发热的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非感染性发热
由于组织损伤、炎症、过 敏、血液疾病等原因引起 的发热。
中枢性发热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 乱引起的发热,通常表现 为高热。
02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
CHAPTER
短期影响
头痛
发热时,脑部血管扩张 ,颅内压升高,导致头
痛。
肌肉酸痛
体温升高会导致肌肉代 谢增加,产生乳酸堆积
,引起肌肉酸痛。
食欲不振
误区二:发热必须用抗生素
总结词
抗生素不是治疗发热的万能药
详细描述
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对于由病毒引起的发热,抗生素并没有效果 。不适当的抗生素使用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误区三:发热时应该捂汗
总结词
捂汗并不是有效的退热方法
详细描述
捂汗可能会使体温暂时升高,而不是真正降低体温。此外,过度捂汗还可能导致脱水和其他健康问题。正确的做 法是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适当,并鼓励多喝水。
02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当 身体受到感染或损伤时,体温升 高有助于激活免疫系统,抵抗感 染和促进身体康复。
发热的分类
01
低热:37.5℃-38℃
02
中热:38.1℃-39℃
03
高热:39.1℃-41℃
04
超高热:>41℃
发热的原因
01
02
03
感染性发热
由于细菌、病毒、支原体 等感染引起的发热,是最 常见的发热原因。
注意观察接种后的身 体反应,如有异常及 时就医。
按照疫苗接种规定的 时间和程序进行接种 ,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
05 发热的误区与澄清
CHAPTER
误区一:发热会烧坏脑子
总结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
感谢您的聆听 愿宝宝们健康成长!
山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16
No Image
.
17
No Image
谢谢您的观看!
.
18
•
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
所以宝宝发烧时不要穿过多衣服,比较小的婴儿可以将他们的襁褓或
包裹的被褥打开,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
容易下降。有些新生儿如果穿得过多还会出现脱水热,这种情况只要
帮孩子脱掉一些衣服,多喝水,孩子体温就能恢复正常。
•
还有一点就是许多家长在宝宝发烧时,许多家长喜欢用被子将宝
新生儿太小,禁止用口表进行体温测量 耳温:必须耳内无阻塞物或过多耳垢堆积 才能测得准确温度。
.
5
小宝宝为什么容易发烧?
•37.5℃~38℃体温预警 •1.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备,体温调节 功能不健全。 •2.一部分孩子在接种过疫苗后一段时间会发 生低热现象。 •3.婴幼儿抵抗力弱,常会因感染而引起发热
• 2.冰敷
• 主要通过放在全身大血管处的冰与流动的血液进行热交换传导。同 时它可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延缓脑细胞损伤,并且有利于躯体微循 环。
• 3.使用退热贴
• 退热贴之所以能发挥降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其内含高分子水凝胶,利 用物理原理将热量集中到胶状物中,再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对局 部降温来实行辅助退热。此外,退热帖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药物如薄荷 、冰片等也有一定清凉降温作用。
.
8
• 疾病性的
• 很多疾病会造成发烧,如各式病毒、细菌 感染发炎、自体免疫疾病、脱水等,这些 都需要经过各式检查才能确定。
.
9
不超过38.5℃的处理措施
• 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重要的防御反应。 • 炎症引起发热时血管扩张,血液加快,局部和全
身新陈代谢加强,肝脏解毒能力增强可以抑制病 原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血液中的白细胞和其 他淋巴细胞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提高,可以促 使炎症消退。 • 因而,对于38℃以下的发热,不必匆匆降温退热 。见烧就退,可掩盖病情,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
.
6
宝宝发烧的原因有哪些?
• 非疾病性的 • 1.运动过度,暂时的体温升高。 • 2.预防针注射后的短暂发烧。 • 3.婴幼儿包裹衣物过多,体热无法散去。 • 4.刚喝过温热的水(测量口温) • 5.刚洗完热水澡
.
7
• 假性发烧 • 1.估测错误所致:如以大人的手掌或额头去
触摸宝宝的身体或额头,来感觉其体温。 • 2.温度计使用方法错误 • 3.测温仪器故障所致
.
10
宝宝发热超过38.5℃
• 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我们需要一些退 烧药。
• 注意
•
不同退烧药最好不要并用,如果剂量控制不好,会有
隐患。更不可为了加强退烧效果,为宝宝多服几次退烧药
或将剂量增加。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使体温重新
升高。
•
.
11
发热的物理降温方法
• 1.温湿敷
• 用温水敷也能帮助散热,操作起来很简单
• 4多喝水
• 多喝温开水、青菜水和水果汁。给宝宝多喝水,补充体液,这是最基
本的降温方法,而且非常有效实用,适合于所有发烧的宝宝。不要给
宝宝喝冷的水,因为宝宝发烧时经常伴随有胃肠道症状和咳嗽,喝冷
水会加重这些伴随症状。要给宝宝. 喝温水。
12
• 提醒
•
1、擦浴前最好先在患儿头部放置一个冰袋,
这样既有助于降温,又可防止由于擦浴时表皮血
小儿发热家庭的护理
.
1
山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录
1 宝宝发烧热度分级
2 测体温的最佳方法
3
宝宝发热的原因
4
护理措施
.
2
宝宝发烧-热度分级(腋温)
• 发热指标: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 波动超过1℃以上。
• 低热:37.5℃~38℃ • 中度热:38.1℃~39℃ • 高热:39.1℃~40℃ • 超高热:则为41℃以上
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引起充血。
•
2、胸部、腹部及后颈部对刺激非常敏感,可
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和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宜做
温水、酒精擦浴。
•
3、出疹的孩子不要用温水擦浴降温。
.
13
注意事项
• 通常发烧的原因除了细菌或者病毒感染之外,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发
烧症状的原因之一,环境温度太高,中暑或者是衣服穿得过多,包裹 得太严密都有可能引起发烧。所以宝宝发烧后首先要降低环境温度, 清凉的环境有助于散热,不要将门窗紧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果 是夏天也可以使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但是不要让风扇对着宝宝吹。
.
3
给宝宝测体温的最佳方法
• 测试时间:察觉到孩子发热时,可以每4小 时测一次体温,这样一天测六次。
• 测试位置:宝宝的体温测量可以有以下几 种方式:腋温、口温、耳温、肛温。
.
4
体温测量不准确的原因
•腋温:不要在孩子刚洗浴完进行体温测量 ,腋下有汗要擦干后再测。 •口温:应注意刚吃或喝完东西时不要测温 ,要等待30分钟以后测温。
宝捂的严严的以帮助孩子退烧,其实当孩子发烧时,最好少给孩子穿
衣服,方便孩子呼吸
.
14
高热预防
• 1.衣着要适当,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方法 • 2.居室空气要流通 • 3.鼓励饮水,小便通畅 • 4.注意营养,饮食均衡,保持大便通畅 • 5.在小儿高热时要注意及时清洁口腔,最好
在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