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与深入讨论,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对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进行探索。

“核心素养”引导着每一位教师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里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开车。无论是否会开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关于开车的“知识”。比如:开车时要手握方向盘,要在必要的时候为汽车补给燃料。拥有了一定的驾驶知识,而后经过驾校培训并取得驾驶证的人,则掌握了驾驶技能。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即使拥有了驾驶知识并掌握了驾驶技术,部分“驾驶者”仍不敢在实际道路中驾驶,而同样是驾驶,不同驾驶者也有不同的表现,有些驾驶者展现了“不讲原则、没有礼貌、野蛮驾驶”等不文明的现象。这个例子不禁引导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有知识,有技能,还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有礼貌的“驾驶者”?答案不言而喻。知识与技能一定要有,但教育的最终目标要落在“素养”二字上。又好比我们在“择友”或是“择偶”时,一定会从人本身出发,首要考虑的一定是对方的“人格”与“品质”而非他(她)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还是“学科核心素养”,都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际相切合,与日常教学有

着紧密的关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引导着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学科内涵。它包含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其所承载的内涵,既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做之事,也是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要留下的、对人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四个维度如何“落地”。依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探究主题意义的活动观。在课堂教学中,建议教师从

以下四个方面不断深入思考。

首先,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

何谓主题意义?比如,学生读到了一篇有关“Active Learning”的文章。该文就如何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出了五点建议,并给出了具体分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提取出五点建议而没有挖掘到文本深层次信息的话,就没有抓住主题意义。抓住文本的主题意义,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作者是怎样表述的

作为读者,我们要怎样看待,以及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按照上述例举,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五条建议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概念,学生是否认同,以及五条建议如何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强调“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在知晓文章内容后,反思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评价、判断,并将所学付诸实践。

基于探究主题意义的活动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深层理解,而文本分析在

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文本分析不到位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文本分析时,教师要利用What、Why、How这三个关键词丰富对文章的认识。即不断理解文章“说了什么”、“为什么说这件事”以及“怎样说的”,从浅层信息入手,研究作者在表达过程中采用的语言和篇章结构,逐渐深入到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教师要建立“挖掘文本”的意识,鼓励在集体备课时能够与同组教师共同研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教师要考虑活动的设计。

按照布鲁姆(2009)的学习能力分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认知过程的逐步深化,从浅层次的“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入手,引导学生的思维层级不断深入到深层次的“分析”、“评价”与“创造”。如前面所例举,学生在学习并理解了文段主要内容后,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并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比如可以谈一谈哪一条建议适合自己、哪一条不适合自己等。

第三,教师要考虑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教师如果在一堂课中的反馈仅限于“good”“sit down please”“next one”等内容的话,则不免让人将本节课与“习题课”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这里我们看一个例子:

课堂中,学生阅读了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在父亲离世后顽强拼搏,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学生读完文章后,教师提问“What happened to his father?”。一名学生起立,回答“He died.”。而后,教师用“Very good. Sit down, please.”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反馈。

惊愕之余,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师的期待是来自学生的正确回答,但却忽略了课堂中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情感沟通,让本应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索然无味,情感淡薄。

第四,要考虑学生的思维。

在教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课堂经常存在思维缺失的问题。无论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还是教育界近年来提倡的“批判性思维”,其含义都非常广泛,绝不仅限于“质疑、批判或是提出反对观点”。从英语课堂教学的角度而言,只要让学生在英语课上做事情,就有了思维的成分。只要引导学生有

理有据地做事情、说事情,引导学生思考对所学文本是否认同,以及认同或者

不认同的原因,就契合了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内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思维不能孤立而谈,要融入到英语教学的每一项技能中。

学生学完词汇后进行分类,体现了思维;学生观察和分析语法现象,总结出语法规律,也体现了思维的过程。阅读学习时,学生在总结、概括、推理的过程中理解文本,亦是思维。写作学习时,学生力求做到文章逻辑性强,能富有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想法时,仍是思维的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从课堂生成的角度来看,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面,它

可以促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继而引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中采用不同

的表达发表观点,最终形成课堂生成。教师关注到语言生成,鼓励学生提供多种答案,即体现了思维,而学生的课堂生成则能够继续引导教师思考师生之间有意义的活动。

英语教学最大的意义,并非简单带领学生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

理解了文本的意义后,是否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同时对文本

保持批判、开放的学习态度,是否能够在不断反思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成

为积极的学习者。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理念并非一项浮于表面的任务,作为英语教师而言,要迈好文本分析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更多关注深层意义,围绕意义本身,积极创造有意义的师生互动,关注课堂生成,最终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活动观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