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复习
老子二章1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识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识点【篇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识点】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的品德是美德,就会自栩其德美,这样的美德就不是真的美德.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善行,就会自扬其行善,这样的善行也就不是真的善行.]天下人都知道因为美而认为是美,自己产生了丑.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有和无彼此相生,难与易的相互成就,长短也是相互比较而出,高下满盈相当,音和声相互协调而成,前后相随而韵.所谓永恒,圣人以无为而为处事,实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规律,不强行规范其生长,一切按照自然法则的生长,扶持万物成长不据为已有,为万物成长而不恃所能,因为不居功强求,反而是功绩随道永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知美而为美,为美而美,斯恶已,极致论,对今天下之人,终日丰胸染发,追求奇异服饰,而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恨自己不能器,不够美,倘若你够美了,但以为倾尽天下,美不胜收,独不知其心而恶已,便有自古红颜多祸水之叹.有些东西,看着是好,但若能保持些距离,则可独善其身,而为美丽留一份空间.【篇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识点】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篇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识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第九课古文翻译
(wěi)曰: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
孔文举(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做客的人, 都是那些才华出众、 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 孔文举到了他家
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 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
商、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
杜挚说: "臣听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
要更换使用工具。 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 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 国君应该
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 公孙鞅说: "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 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
4、礼法以时而定
杜挚曰: “臣闻之: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
之! ”
公孙鞅曰: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
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
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
3、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 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制度)宽厚清明,民众便淳朴忠诚;政治 (制度) 苛酷昏暗, 民众就狡黠、 抱怨。 灾祸, 幸福孕育在其中; 反之亦然。 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切的标 准(考量与评判) 。正会转变为反的,善转眼间成为恶,人们的困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 道的圣贤方正而不锐利,有棱角而不伤及他人,率直而不张扬,明亮而不耀眼。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一、默写老子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4、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荀子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韩非子6、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长春版八上语文《老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样便就丑恶啦(恶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样便就不善啦。
所以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有形与无形、存在与不存在的事物,是相生的关系)。
难和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事物的困难与容易相辅相成)。
长和短由于相互对立而体现(无短,无以形长;无长,无以形短)。
高和低相对。
音和声由于相互对立而产生和谐。
前和后由于相互对立而产生顺序。
所以,圣人就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实行不言的教化(身教)。
万物在他的王国里生长他却不干预。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施与(恩惠)了,而不自恃己能(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
成功了,而不占有功劳。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才不会丧失(离去)。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斯恶已..(由互相对立而产生。
) ...(恶就产生了。
已,语气词,同“矣”。
) ②相生③相成..(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 ..(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 ④相形2.文学常识填空。
(2分)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千字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3.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本章可以分成四段来解读: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段话至少有两个看起来都能说得通的解释:(1)天下都知道美之为美,于是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为善,不善的观念就产生了。
【案:陈鼓应总结了好几个支持这种说法的注家,他本人也这样理解。
】(2)天下一般人的世俗之见,就是觉得美的就是美的,善的就是善的。
这种观念要不得,这样的结果总是导致美的东西变味儿了,变成不美;善的东西变味儿了,变成邪恶。
这两种解释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是截然对立的。
第一种解释,实际上恰恰是老子所批驳、所反对的世俗之见。
我们看一看,世俗之见中,把世界分成美丑、善恶、高下、贵贱、贫富,这意味着什么?这难道仅仅是一个逻辑学意义的分类么?显然,这种分类的背后隐含着着一种意欲,前面第一章讲过,“故常有欲也,以观其徼”。
这些分类等于是做出了高低贵贱的单向度的价值判断,其指向,就是去恶从善、好高贵、避卑贱。
按照这种观点,一群姑娘站在一起,分出了美丑,丑的给美的做了垫背,您想想丑的能服气么?能不自卑么?谁不愿意富贵,谁又甘于卑下呢?谁又不想占领道德高地,而自甘接受种种恶名呢?按照如此的逻辑,再想想我们一般对道家的感觉,道家常常给我们出世、超越世俗价值判断的感觉,所以,即使根据我们对道家超然物外的印象来判定,这种理解是说不通的。
而老子的大智慧,实际上隐含在第二种理解中。
第二种解释,看起来似乎不可理解,大家都认为美的是美的,这怎么就不好了?都认为善的是善的,这怎么就不善了?如果所有女人都到韩国整容,都变成美女,这有什么不好?所有的人,都学习雷锋好榜样,都变成雷锋?这有什么不好?《道德经》第41章有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 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注释探讨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注释探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经典名言。
它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说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
同样,“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指当大家都明白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也就出现了。
这反映了老子对于事物相对关系的洞察。
美和丑、善和不善,并非是绝对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照的。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我们又如何能定义和感知美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不善,善又从何谈起呢?这种相对的观念提醒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角度去判断,而应该有更全面、更综合的思考。
从社会现象的角度来看,当社会对于某种美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时,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在当今社会,对于“瘦”的过度追求被视为一种美,导致了很多人采取不健康的减肥方式,甚至患上了厌食症等疾病。
这种对于单一美的标准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恶”。
同样,当人们普遍认为某种行为是善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人为了追求善的名声而做出虚假的善举,这种表面的善并非真正的善,也是一种“不善”。
在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这句话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给自己设定各种关于美和善的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往往是受到外界影响而形成的。
比如,我们认为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就是成功的人生,就是“美”和“善”,但这种单一的标准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美好和善良的事物。
老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超越这些外在的标准和定义,去发现和追求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美和善。
再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当我们对于美和善有了固定的认知和定义时,我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我们可能会拒绝接受那些不符合我们既定标准的事物,从而失去了发现新的美和善的机会。
老子倡导我们打破这种思维的局限,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这样才能不断地拓展我们对于美和善的理解。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
亚心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美恶,犹喜怒也。
善不善,犹是非也。
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徧举也。
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徧举之明数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老子二章》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恒也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④,行不言之教⑤;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⑥。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⑦。
〔注释〕①美:好、善。
恶:坏、不善。
美(善)、恶(不善)也可理解为好事与坏事。
斯:则、就。
以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可作同解。
②此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六者都是相对相依的,故三国王弼注曰:“不可偏举”(《老子·二章注》)。
同时此处的“生”、“成”、“形”等均押韵,是老子哲学诗的体现。
③恒也:帛书甲乙本均有“恒也”两字,此处据帛书甲乙本补上。
④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此处指符合道家政治原则的统治者。
处:处居、执行。
无为:顺其自然、不妄为。
事:政事。
⑤行:做、办。
不言:不待语言;此处指为政治理者少发号令和政令。
⑥弗始:任其自然而不干涉创导。
弗有:不占(据)有。
弗恃:不恃望其报(据西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弗居:于事不居其功。
这里的“弗”字,通行本有作“不”字的,现据帛书甲乙本改定,以利于读者诵阅。
⑦不去:不会失去。
〔鉴赏〕本章前半部分为老子的相对辩证观。
老子举出六个相对的现象,即“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说明它们彼此各以对方为其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
本章后半部分为老子的政治观,认为治政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无为方能无不为,无教才能无不教。
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算作“圣人”。
本章老子一开始就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确实如此,世上很多事情,当天下人皆知此是好事一桩时,这“好事”也就不是好事了。
设想当秦国的商鞅为了推行变法政令,“募民徙木赏金五十”这样的好事,为百姓皆知并且都来“徙木”之时,这“木”能有这么多可搬好移?这“金”能有这么多可挣好赚?于是“好事”也就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了事。
道德经第2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2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已” 为语气词,可译为“了”。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并刻意去追求美,那么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这里的“恶” 并非指邪恶,而是与美相对的概念,即不美的、丑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并刻意去标榜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就出现了。
这里的“不善” 不是指恶,而是与善相对的一种状态,即不是真正纯粹的善。
•“有无相生”:“有” 和“无” 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产生的。
比如一个杯子,杯子内部的空间是“无”,杯子的实体是“有”,没有杯子的实体就不存在内部空间,没有内部空间也就称不上是杯子,所以有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难易相成”:困难和容易是相互对比、相互成就的。
一件事情对于某些人或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很困难,但对于另一些人或在其他条件下可能就很容易,难易是相对而言的。
•“长短相形”:长和短通过相互比较才能显现出来。
没有短的参照,就无法凸显长;没有长的对比,也无法定义短。
•“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对照才有分别。
高处和低处是相对的概念,有高才有低,有低才有高。
•“音声相和”:古代音和声是有区别的,单调的、无节奏的叫“声”,复杂的、有节奏的叫“音”。
音和声相互配合、相互呼应,才能构成和谐的音乐。
•“前后相随”: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前就没有后,没有后也无法定义前。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 是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人物。
“无为”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干预、不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变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规律去做事。
•“行不言之教”: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他人,而不是通过言语去教导、去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老子选课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 处无为
之事,行不言 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圣人以“无为”与“不言”,
心胸越开放,收获越丰硕
消弭相对概念所衍生的弊病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பைடு நூலகம்
倚仗
(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居……之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
老子选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丑与不善的概念相伴着美善的概念而产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映衬 对立的概念都是同时产生的。《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 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
而不争”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浮华的言词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回文、顶真
简约朴实才有至理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
能舍才能得
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
给予
为虽有利,争即得害
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位居低下的江海,为众流所归
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
映衬 圣人先行谦下,而后能统治人民
指自己的利益
位居
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
意动动词 意动动词
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
圣人因谦下而为天下人所接受
不争方能有所得,
莫能与之争。
义近《老子》第八 章:“水善利万物
老子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用)
老子选 老 子一、写作背景春秋晚期,铁器普及,农业发展,手工业兴起,商人结队周流四方,经济发展迅速,巨商大贾与国君分庭抗礼,社会急遽转型。
而周室衰微,政在霸主,大国争霸,小国争地,侵伐不绝。
周初的一千八百多国,只剩下一百四十余国。
诸侯骄奢淫佚,加重剥削,人民疲惫。
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庶民议政,百家争鸣。
此时,主张政府不干涉人民生活,消除战争,少私寡欲,向往小国寡民社会的老子思想出现了。
二、老子(【 道 】家代表人物)其人、其书简介(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三、国学常识五、难句精解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映衬。
丑与不善的概念相伴着美善的概念而产生。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排比。
对立的概念都是同时产生的。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位居低下的江海,为众流所归。
4.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映衬。
圣人先行谦下,而后能统治人民。
5.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因谦下而为天下人所接受。
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回文、顶真。
简约朴实才有至理。
7.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虽有利,争即得害。
七、字形辨析(相同偏旁)十、延伸学习1.老子第八章(节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语译:有上德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能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这种特性最接近于“道”。
……上德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像水一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没有怨尤。
2.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语译: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而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而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而人民自然纯朴。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先秦-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翻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万物作焉而不辞。
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唯有道者。
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2、《马融叹礼乐皆东》原文及翻译译文《马融叹礼乐皆东》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
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
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
”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替他讲授罢了。
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
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
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感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心里很忌恨他。
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
马融果然旋转拭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
”便决定不去追赶。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翻译:道可以表达,但不是真正的道;名字可以起,但不是真正的名字。
没有名字,天地开始,有了名字,万物就有了起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翻译: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美丽是美丽的,恶是恶的。
每个人都知道善良是善良的,不善是不善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翻译:不要尊重贤明的人,这样人们就不会争斗;不要珍视稀缺的货物,这样人们就不会偷窃;不要出现可欲的东西,这样人们的心就不会混乱。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衆人皆莫之能见。
吾尝终日行,而不知其所往。
翻译:道无形而又普遍,众人都无法看到它。
我曾经一整天地行走,却不知道自己前往何处。
《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杰出代表,其中四章是最重要的,它们记录了老子有关道、美、善、诚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尤其是四章中关于道的思想,被称为老子学派,也被称为道家学派,它的理论贯穿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老子在《老子》中提出的道的概念,是他的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是宇宙的本源。
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它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行事,促进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老子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作为道的补充,他认为,人们认识美和善是为了行动,以维护社会的和谐,让人们能够用自然的力量来促进和谐。
另外,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些也是道的要义,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学会遵循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正确的行为,才能达到和谐。
老子的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也是有益的,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很多对我们有益的思想,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阅读理解题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阅读理解题一、介绍《老子》是我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
其中的第二章谈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理念,探讨了美的含义和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这一经典的哲学思想,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这一主题。
希望通过全面评估和深度分析,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二、理解美的概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说法并不是指美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指美是普遍被认同的,是一种在人类认知中共有的特征。
对美这一概念的理解,既包括对象的特质,也包括人类对美的主观感受。
这一点,与西方哲学对美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西方哲学中,美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而《老子》中的“美”更多地涉及了个体内在的心灵体验和感知。
三、美的内涵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而知恶,斯为知矣:老子强调了美和恶的相互对立关系,从中揭示了食物和饱人之间的关联。
可以理解为,美是因为有恶而存在的,所以美和恶是相互衬托的。
这一点引发了对美和恶的关系以及人的心灵感受之间的关联,可以引出更多的思考。
2. 是故执美之者,厌丑;执善之者,厌恶:这里反映了人的主观感受和选择。
一个人如果刻意执着于美,就会排斥丑;执着于善,就会厌恶恶。
这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启发。
因为我们往往会在执着于美好之事物时排斥掉其他不为我们所接受的事物。
四、总结与回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理念,不仅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所涉及,也在很多其他我国古代经典中有所体现。
这种关于美的概念,在成为人们行为准则和审美观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的了解,《老子》的第二章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内在含义,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沉稳地应对美恶之事,自然地看待世事。
五、个人观点《老子》中关于美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美的概念。
美是相对存在的,是通过对比和体验而产生的,是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互动。
我们在对待美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体验和感悟,而不是轻易地被外部影响所左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修订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就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联结,获得了同一性。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第一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好坏。
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善良和正义的,而什么是丑恶、邪恶和不道德的。
这是人类的直觉和传统意识形态的体现。
所以不需要过多的辩论和争论,就可以达成一致。
第二节:“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表达的是相反事物的互补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富就没有穷,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
这种互补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根本结构,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反复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是谦虚、无私、有智慧和胸怀大志的人。
他应该不说空话,不乱动手,而是默默地工作,不为功名利禄而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成果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带来更大的利益。
第四节:“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像圣人一样,不要为了功名利禄而停下脚步。
只有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离开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才能赢得真正的成功和无尽的荣誉。
第五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一个领袖来说,他们应该尊重每个人,不偏袒,不霸权,遵守公平和正义。
让民众感到公正的待遇和安全的社区,这是领袖的责任,而领袖的成功就体现在这些群众的满意和忠诚。
综上所述,第二章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
它告诉我们人类的道德和语言中的重要规律,以及一个领袖应该如何做才能赢得其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这些原则,落实到实践当中。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语文期末归类复习(二):课内文言文
第一篇
《老子》二章
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回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音声相和
..。
是以圣人处.
..,前后相随
..,高下相倾
..,长短相形
..,难易相成
无为之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按顺序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⑵⑶⑷⑸⑹⑺
⑼⑽⑾⑿⒀⒁⒂
⒃⒄⒅⒆
2、作者与出处填空:本章选自《》,作者老子即_________,
姓______名________,字伯阳,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老子》一书,《老子》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3中心概括:本章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重在治国,顺其自然。
4、问题探究
(1).第一章共列举了哪些对常见的矛盾?目的是要说明什么规律?这些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3).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4)世间万物除文中六种还有哪些是相反相成的?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再研究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附参考答案:
3相反相成、互相转化
4(1)六对: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
说明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从而说明了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规律。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2)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4)阴阳相合、男女相伴、生死相依、水火相克、祸福相倚、老幼相携、黑白相间、正反相应等。
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