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

作者简介:聂华桐,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原院长,中科院外籍院士。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92年被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友谊奖,曾任中国国务院国外智力引进办公室顾问、中美人才交流基金会理事。1997年,杨振宁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并邀请聂华桐回国工作。聂华桐到北京后担任研究中心主任,当即为研究中心捐献10万美金。后再次捐献20万美金。(按:杨振宁从海外邀请回一流学者数十位,其中有7个人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聂华桐即其中之一,杨振宁创建的学术机构培养出本土院士10人以上,大学(副)校长5人以上。)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清华物理系有今天的成就,杨教授功不可没。”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在杨振宁推动下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不仅在学术前沿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挥了重要作

用。”广东海洋大学校长,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经常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国内已有不少地方通过杨振宁教授引进了不少‘少壮派’

高端人才,这其中包括杨振宁教授的弟子。”中国科普研究所政策室主任郑念:杨先生对中国教育、对中国科技发展、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是贡献至伟的。尤其是在拨乱反正之初,杨先生在促进中国高层领导调整航向,走上科教兴国和重视知识价值的轨道,致力于促进中国教育改革,推动中国学者走向国际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努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文/聂华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先生是安徽省合肥市人,我来到这儿感到特别亲切和高兴,我跟杨先生相识多年了,对他的做人以及做学问的成就和态度有一点了解,今天向大家作个介绍。杨振宁1980年即开始在兰州大学授课,

照片摄于1981年一、根杨先生于1922年9月22日出生

在合肥。6岁以前是在合肥度过的,后来随父母到厦门、北京,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全家又从北京回到合肥,然后经武汉、香港、越南的海防抵达昆明。他16岁时以同等学力考

进了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1945年毕业。那时的确是非常

艰苦的,西南联大的校舍非常简陋,可是教员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却非常高,杨先生一再跟我谈起,而且还给我看了一些照片,可以看出那时的物质条件实在非常艰苦,比现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以说是差得很多很多。可是师生们

却以那样高涨的热情来教书和读书。按我的想法,他们那样努力,绝不是仅仅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国家,有使命感,不然的话,很难想像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教员那么用心教,而学生又那么用心读。杨先生从物理系毕业时的毕业论文是跟联大的教授吴大猷先生做的。吴教授做的是关于分子光谱方面的工作,他就让杨先生用群论的方法把分子光谱的一些问题搞清楚,所以杨先生当时对群论、对对称性等有了基本的了解。杨先生一再讲,他以后所做的工作,比如关于宇称不守恒以及后面要讲到的规范场都与那时候的学士论文有

一定的关系。杨先生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继续留在那里做硕士研究生,他的导师就是后来北京大学的王竹溪先生。杨先生的硕士论文是统计物理方面的,后来在统计物理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自己常常讲,他在统计物理方面的工作,根源可以追溯到在西南联大跟王先生做论文的那一段时间。他一再讲,他自己这一生在物理上的见识、视野、鉴赏能力,以及对物理的基本态度,可以说是年轻时在中国奠定的基础。我强调这些是要使大家感觉到只要有条件,自己肯努力,又能够有合适的发展的机会的话,中国是能够出很多人才的。杨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条件那么艰苦,但是他掌握住了物理的基本精神,由于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到美国以后结出了硕果,而根是在中国。他对自己的“根”从来没有忘记过,他身在美国,心里对中国的情形是非常记挂的,一直关

心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二、贡献和成就杨先生是1945年去美国的。1946年的春天开始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学物理。1948年夏天,杨先生得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杨先生学业上出众,芝加哥大学就把他留下来作讲师。一年以后,又转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当时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爱因斯坦所在的地方。他到普林斯顿以后做了一连串重要工作。杨振宁的百科介绍杨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合作开始于1949年,在他们开始合作以后不久,美国一些新的高能加速器造出来了,发现了一些新粒子,有一些非常令人迷惑的现象,对这些现象原有的物理理论不能解释。这在1953~1955年间,成为当时基本粒子物理中最使人关心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讲法、猜测和理论,搞物理的人原来最相信的原理之一就是所谓宇称守恒原理。所谓宇称守恒,是说物理规律在最深的层次上是不分左右的。当时他们就很大胆地设想,如果不接受宇称守恒这个假设,那么很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就不会使人感到迷惑,问题就可以解决。他们对当时已有的物理工作做了很仔细的分析,提出了几个可能做得出的实验来验证他们这个猜想,吴健雄先生和她的几个合作者立即着手去做,而且很快把实验就做出来了,证实了他们的猜想是对的。这是1956年的事情,这件事对整个物理学界轰动很大。当他们最初提出宇称可能不守恒的时候,世界上一些最有权威的理论物理学家都是不信的,实验的结果

出来以后,不信变成了惊讶和赞美。他们的见解轰动了物理学界,成了以后物理学中弱作用理论的基石。由于这一工作,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大

家也许以为杨先生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就是这个宇称不守恒。的确,这是杨先生在物理学中一个很突出的贡献。可是杨先生对物理学的贡献远不只是这一个方面,他在统计物理中同样有很高的地位,而更高的成就是规范场理论。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斯韦方程式。那组方程式有一个性质叫做规范不变性,所以最早关于规范场的理论就是电磁学。电磁学加上量子力学就成为量子电动力学,这个理论是最成功的一个物理理论之一。后来实验上发现同位旋是一个守恒量子数,性质和电磁场中电荷守恒有些类似。杨先生由此就问为什么不可以把同位旋守恒的性质也变成一个规范场的理论呢?他告

诉我,他在做学生的时候就在考虑这个问题。1954年他把

这个问题解决了,提出了现在所谓的非阿贝尔的规范场理论。近十几、二十年来,理论物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探索就是寻找一个完整的弱作用理论,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到了60年代,物理学家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引用了杨先生1954年写

的这篇文章中的数学结构,即非阿贝尔的规范场理论的数学结构,来构造一个完整的弱相互作用的理论。1954年,杨

先生和米尔斯写出文章时,杨-米尔斯规范场还不被承认为物理,而只是一个可能对物理有用的数学结构。但到197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