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语文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废墟的召唤

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呼声。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

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

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

2、形近字

┏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

┣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

┗啜(chuò)啜泣

┏嚅(rú)嗫嚅┏渺(miǎo)渺小

┣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

┗孺(rú)妇孺

3、多音字

┏(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

悄┫泊┫观┫

┗(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

4、词语解释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立】默无声息地站立。

【如泣如诉】像哭泣又像倾诉。

【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文学常识真空

(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框外____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___,一派____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3)__如酒,__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想起春日的___,这铺天的___需要多少个藤萝___啊。

【参考答案】

(1)女冯钟璞《红豆》《桃源女儿嫁窝谷》《三生石》《弦上的梦》《总鳍鱼的故事》(2)娇红鲜嫩润泽雨后初晴

(3)浓处淡处紫藤萝霞锦花瓣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背景资料

【明确】本文写于1979年12月,时值党史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用这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3、题目解说

【明确】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也是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结构分析

(1)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5、“废墟的召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明确】用拟人的写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尊重的“废墟”。“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探究:

(1)融情入景,意旨深远。

析: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中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2)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析:作者描写景物,笔力娴熟,妙手偶得,信手拈来,而又韵味无穷、充满了诗意,如“摸得着的寒意”,“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些表现了作者敏锐、准确的观察、捕捉景物的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现力,而且也巧妙地映衬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奥妙变化与波动。

(3)叙议结合,对比鲜明。

析:作者叙写历史,描写景物,中间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这都是有深远的写作用意。文章前后部分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都有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的情感,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2、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对“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这句话的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