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九上《诗经》两首(静女)课堂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教学对象: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经·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3. 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诗经·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1. 《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经·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邶风·静女》的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对《诗经·邶风·静女》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经》和《邶风·静女》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自读《邶风·静女》,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讲解《邶风·静女》的诗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讨论《邶风·静女》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对《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
三、作业布置根据对《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分析并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
通过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经·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邶风·静女》。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诗经》有多少了解呢?生 1:我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生 2:里面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诗歌,比如风、雅、颂。
师:很好,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
那我们就正式进入《邶风·静女》。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声朗读)师:读得还算整齐,不过在节奏和情感上还可以再加强。
接下来,我们逐句来理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 3:安静美好的女子,在城角等着我。
师:不错,那这里的“静女”是指安静的女子吗?生 4:应该不是,“静”可能是娴静、文雅的意思。
师:对,理解得很到位。
那“俟”呢?生 5:“俟”是等待的意思。
师:很好。
那这一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生 6:描绘了一个男子和女子约会,女子在城角等待男子的场景。
师:非常好。
那我们接着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谁来解释一下?生 7:女子故意躲藏起来不露面,男子急得抓耳挠腮,徘徊不定。
师:很棒。
那从这一句我们能感受到男子怎样的心情?生 8:能感受到男子着急、期待又有点不知所措的心情。
师:分析得很准确。
那大家想想,女子为什么要躲起来呢?生 9:可能是想和男子开玩笑,增加一点情趣。
师:很有可能。
那我们再看下面“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几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10:娴静的女子长得好,送我一支红管草。
红管草色泽鲜艳,我很喜爱它的美丽。
师:不错。
那这里的“彤管”到底是什么呢?生 11:有的说是红色的管乐器,有的说是红色的茅草。
师:其实关于“彤管”的具体所指,学界还没有定论,但不管是什么,它都是女子送给男子的礼物,代表着心意。
那男子为什么会说“说怿女美”呢?生 12:因为他喜欢女子,所以觉得女子送的东西都很美。
师:对,这就是爱屋及乌。
那我们继续看“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课堂实录|《诗经两首》课堂教学实录(三)
课堂实录|《诗经两首》课堂教学实录(三)《<诗经>两首》课堂教学实录(三)——执教名师:刘霞——师:《诗经》当中,既有这样饱满健康、尊贵华美的硕人,又有如邻家女孩一样娴静、俏皮、可爱的静女。
还有很多女子,她们在哪儿呢?趁着这个秋天,要多吟一首诗。
又有一些女子,会从哪首诗中来呢?课外,老师推荐了一些给大家,我们来分享一下,你读到了诗中怎样的女子?生:我读到的是《月出》这首诗中的女子。
《月出》描绘了夜幕下月影之下的一个女子,这个场景就好像诗人远远地在月光下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只在远处观望,不敢近前。
同时,月光显得这个女子美丽而恬静,夜幕下也显得这个女子有神秘的气息。
师:这是如月光般美丽的女子,自此之后,就牵出了月下怀人的很多情愫。
你为我们读还是吟?生:我可以试着吟诵。
(此生吟诵《月出》)生:我想说一下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芣苢》里面的女子。
首先《芣苢》这首诗就是一首民歌一样,它写少女还有妇女们在田间采摘芣苢时唱的歌,她们劳动时的神态动作。
就好像能看到少女们呼朋引伴一起来采芣苢子,就是能感觉到少女的那种天真烂漫,还有劳动的喜悦。
师:是,好像就能听到这些女子采摘时那歌声就袅袅地传来。
我们早读已读过,一起来吟诵。
(学生一起吟诵《芣苢》)生:我分享的是第85页《女曰鸡鸣》,我能不能先吟诵,然后再分享。
师:好的。
生:我吟诵第二节。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学生吟诵)。
”我特别喜欢其中“与子偕老”“莫不静好”这两句,就是感觉女子虔心为与丈夫平静又摇曳多姿的生活祈祷,我觉得妻子是十分幸福的,虽然需要起早贪黑地劳作,但这个女子知道爱、懂得爱,并且拥有着爱,这一切就在静美中孕育出馥郁芳香,所以特别喜欢。
师:我也喜欢,特别是其中的“莫不静好”,你看,这就是活泼地过着小日子的女子啊。
还有想分享的吗?生:我想分享这首《搴裳》,一个女子戏谑她的情人的一首诗。
大意就是说,要是你思念我,你就趟过这河水来见我;你要是心上没有我,我还有别人,就用不着你了。
北京课改版九上《诗经两首》word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
3.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受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的感情。
4.背诵这两首诗。
【重点和难点】1. 初步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特点2.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受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的感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静女其姝()俟我城隅()搔首()踟蹰()彤管()归荑()美人之贻()嗤嗤()涉淇()愆期()垝垣()咎言()于嗟鸠兮()汤汤()罔极()靡室()夙兴夜寐()2.指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并指出其含义(1)爱而不见通,通(2)说怿女美通(3)自牧归荑通(4)匪女之为美通,通,(5)于嗟鸠兮通(6)犹可说也通(7)隰则有泮通3.指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其叶沃若()⑴其士贰其行()咥其笑矣( )氓之嗤嗤()⑵之静言思之()总角之宴()载笑载言()⑶言体无咎言()言既遂矣()以望复关()⑷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4.指出下面加点字的古今异义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⑵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⑶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5.作家作品填空《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共305篇。
分为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
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高中语文《静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静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静女》的现代诗或五言、七言诗。
[标签:静女,现代,五言]要求:要按照《静女》的文章意思来作。
《静女》出自《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以前上《静女》,都是用传统的方法,读读讲讲,议议背背,一堂课下来,字词句都解决了,学生当堂还能背诵。
再上《静女》,我寻思若再用老方法,恐怕学生不过瘾。
要突破的话,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
课后的练习引发了我的注意:“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
”我先在班上调查,问学生愿不愿先完成这个练习。
学生的热情超出我的意料,不仅愿意,而且问可不可以用古代诗词呀,现代歌词呀,小品戏剧呀,故事新编呀等等来诠释。
我灵机一动:像这样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不就是综合性语文学习吗?何不从此切入?于是和学生商量,一是让学生充分预习,背诵啊,理解啊,都让学生自己解决;二是调查学生愿意用哪种艺术形式演绎《静女》(教师言明:用你能想到的最具创意的形式来改写或扩写或戏说等,把学生分成古诗小组、现代诗歌小组、故事小组、戏剧小组,以小组自主研究和合作为方式,专设一堂课让各小组展示成果。
课堂实录一、《诗经》源头探爱情师:《诗经》中有“爱情三部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让我们来看看先民是怎样谈情说爱的。
生:(齐声背诵《静女》[说明]教师引用《诗经》中有关爱情的名句,既联系了以前知识,又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算是老师的示范表演吧;学生的齐背一方面是复习,另一方面是渲染课堂气氛,算是节目的序幕吧。
高中语文《静女》教学实录
《静女》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诗经〉两首》中的《静女》,(打开幻灯片,灵机一动)大家看看我选的这张图片合适不?生:合适。
师:为什么?生:那个女孩挺漂亮的。
师:漂亮就合适?生:诗里讲啦,“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姝”“娈”就是漂亮的意思。
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生:她手里拿的红花,和课文“贻我彤管”中的“彤管”一致。
虽然注释说是“红色的管箫”,但也说到“一说红色的草”,我觉得“红色的草”更合适。
师:为什么?生:下文有说“自牧归荑”,说明她的身份就是牧羊女,而管箫是有闲人玩的,因此送“红色的草”更切合她的身份。
师:有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好。
还有别的理由吗?生:这个女孩看着很文静,静女也是个文静的女孩。
师:啊?静女很文静?(学生有些诧异,随后有学生表达了反对的意见)生:不文静,感觉静女挺活泼的,外向型的。
师:依据?生:爱而不见。
师:啥意思?生:藏起来不出现。
师:啊,原来“爱”“见”都是通假字。
情人来啦,她却躲猫猫,这是啥心理呢?(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生:羞涩,女孩子不能太主动。
生:俏皮,想戏弄下那个男的。
生:考验,看那男的啥反应,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总而言之,就是很机灵很调皮,不是那种很文静的、拍拖时很被动的那种。
除了这一句,还有没有别的体现?(有点沉默,似乎茫然无头绪)师:提示一下,如今男女约会初次见面,送什么?(课堂又活跃起来,有说送玫瑰花的,还有说送钻戒的,还有的反驳说那是求婚时送的……)师:初次见面送玫瑰花比较合适,既郑重其事,又见浓浓爱意,可静女送的什么?彤管,荑草,这也……?生:静女还是在戏弄或考验那个男的吧?(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师:应该是的,所以说静女并不是那种很文静、很安静的女孩,在爱情到来的时候,虽略显羞涩,藏起来嘛,但更为主动,有些调皮,甚至还有些挑逗。
所以这张图并不完全合适,图片上的女孩,我觉得更像是迎春,《红楼梦》中的“二木头”,“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静女课堂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六都中学许佳华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节鉴赏掌握人物形象和诗歌主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对古代爱情的自由和纯粹有所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注释对诗歌有初步的把握,基本能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但他们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还稍微停留表层,缺少对细节的把握,另外对诗歌的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等用法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引导。
3、重点难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手法鉴赏◆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现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里,关于爱情和面包的讨论越来越引起大家的注意,前阵子的上海姑娘和江西小伙子的事件更是让我们不禁反问:难道我们的时代真的没有纯粹的爱情了吗?也许今天我们学习完《静女》这首诗歌后,我们在见证最美好的爱情后,会有自己的答案,关于爱情,关于诺言。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A:《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约会,并且女子送了彤管和荑草给男子,表白自己的情感。
生B:《静女》写的是女子约男子出来,但又躲起来不出现,后来出来的时候送给男子红色的萧笛和白色的荑草。
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诗经课堂实录诗经两首课堂实录诗经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文学成就非常高,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课堂实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诗经两首课堂实录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宽广,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多么宽广。
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有哪一些?生:我认为母爱、亲情、友情等都是。
师:很好,这些情感的核心内涵就是爱。
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小桥流水到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爱的赞歌,这些爱发自内心,出于真情,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许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写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都会引用一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故意停顿,学生齐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对!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走入古代文学经典——————《诗经》。
请看大屏,关注学习目标。
(打开大屏,板书课题)学生一起关注目标。
师:今天,我们将在了解《诗经》的基础上,积累本课的字词,感悟《关雎》《蒹葭》之美,并争取可以记忆背诵,大家有信心么?生:(齐声)有。
师:昨天同学们预习自己搜集了有关诗经的资料,现在同桌两人稍加交流,互通有无,我们有个关于诗经知识的抢答题,一会看看哪位同学准备的更充分,表现得更精彩。
(生互相交流,互通有无。
)师:现在可以抢答问题么?生:可以。
回答问题:1、《诗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师:地位崇高。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生:(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师:时间久远。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生:共收录了305篇。
师:[共收录了311篇,但有六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因此是305篇,因此也叫《诗三百》。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成风雅颂。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皆出自“风”,多收录各地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上《诗经》两首(氓)word课堂实录
目标:通过改写方式,能说出《卫风·氓》的事件内容,认识抒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对民歌特点有初步印象。
师:来,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做了哪几件事?(生七嘴八舌说做档案,做预习等。
)师:是的,我们做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档案。
昨天,我认真地看了每一个同学写的答案,有很多话都让我感动。
尤其是“我看语文”这一栏目,(随手翻档案)有个同学说:“语文是我们精神的火炬。
”说得多好,比喻妥帖,切中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如果我能教到高三,我一定会让各位的精神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学生中有的静默,有的凄凉,事后知道他们前任老师是被他们的不信任投票换下来的,如我进年未能跟进高三的原因一样)如果我只教大家一年,我也将让每个人都获得进步。
哪怕我只教你们一天,我也会努力使你们学有所得,得即为用!(这是我即兴发挥的,说后觉得自己狂了一点,然后谦虚一下)我也相信,能和大家呆一天,我也将从你们这里获得进步。
(再翻)这个同学说:“语文是用来调节的课,做作业累了,那就上语文来轻松一下。
”我很欣赏她对语文的精神治疗的精彩阐述,但是我也要提醒除了调节功能外,它还能让我们学会高级思维,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还有同学说:“我平时不太重视语文,语文成绩也不稳定,对语文有点无奈。
”说到成绩了,我想表达我个人意见,如果语文是拿成绩精确衡量的话,那语文就死了。
我认为,语文实实在在地提高我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敲门砖,帮我们敲开一扇又一扇的功利之门。
好,同学们还有很多心里话,以后我们再慢慢聊。
(教师板书:任务:将《卫风·氓》改写成现代民歌。
学生惊讶:啊!?)师: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将《卫风·氓》改写成现代民歌。
说到任务,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国大片,叫《谍中谍》,这是一种翻译方式,我看到盗版碟片上的中文译名叫《无法完成的任务》或《无法完成的使命》。
抛开电影故事情节、主题因素,光从读者角度看,你觉得哪种翻译方式更能吸引你的眼球?生1:《谍中谍》好,含蓄,有悬念。
静女课堂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佛冈中学徐燕玲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上《诗经》两首(静女)word课堂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诗歌·卫风·氓》和《秦风·无衣》,知道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赋比兴、重章叠句、微言大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邶风·静女》,看看它有什么特色,这首诗的诗味、诗性与诗情、诗美在何处?二、自习师: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原诗,你发现这首诗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与惊奇?请你在书上划下来或写下来,等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三、交流生自习完毕,请学生交流发言。
生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作方法。
师:体现在何处?生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师:《秦风·无衣》的重章叠句可是一叠到底,这首诗第三章是否与前二章构成重叠?生2:就其表面而言不是,但内在是一样的。
因为它仍然是写静女。
师:如此看来,这首诗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一定的创新,它是一种重章叠句的变式。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此诗仍然用了重章叠句,我们在前面讲过,这种写法有利于背诵和歌唱,同时,也具有极高超的暗示技巧,即大框架一样,里面个别地方稍作改变,以此推动整个思想线索或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而抒发诗人浓郁的思想情感,我们认为这叫微言大意。
依照我们对《秦风·无衣》的解读:“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矛戟-甲兵,与子同仇-偕作-偕行。
”请同学们找出其内在的同型结构,并破译其情节发展的线索。
生3:其姝-其娈-其美,俟我城隅-贻我彤管-归我牧荑师:能说出它们内在的发展线索吗?生4:这首诗其实跟《秦风·无衣》一样,描写了三个镜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这是上堂课讲的)。
第一章主要约会,或者说是初恋,第二章是热恋,第三章应该是结婚。
师:前两章,我们一看便知,第三章如何说是结婚?生5:不是结婚。
《〈诗经〉两首》教学实录
《〈诗经〉两首》教学实录【教学依据】《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呈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
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
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惆怅!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蒹葭》的主题今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
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人生。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憧憬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满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
《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
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
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
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表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
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静女》教学实录.docx
《静女》教学实录刘彬:在古典歌世界里,情是一个永恒的。
大家想想,在咱的中,有哪些描写情的句?生1:何物,直教人生死相。
生2:迢迢牛星,皎皎河女。
:我得咱初中学一首,叫做《蒹葭》,蒹葭⋯⋯生:蒹葭,白露霜。
所伊人,在水一方。
:有呢!两情若是久⋯⋯生:又在朝朝暮暮。
:很好!大家看屏幕上的两句,“月上柳梢,人黄昏后”,你看,情人相,花前月下,多少又多少意。
两句不写一个“ ”字,却尽流。
古代歌就以其独有的笔墨,我描了一幅幅浪漫典的情画面。
今天,我一起来学一首描写情的歌《静女》。
在学首歌之前,我先来了解一下与《》有关的文学常。
(PPT 展示相关文学常。
稍作停,学生看一遍相关文学常。
):我大家注意两点,第一,关于《》的内容,孔子它的价,“思无邪” ;《静女》首自《·邶》,“ ”,就是民歌。
第二,注意一下手法,“重章叠句”与“比”,何“比”?( 再学生一点关注才所的两点。
):接下来,大家一首《静女》。
生:(。
):得很好。
但是得快了一点。
我先来注意一下几个字音。
( PPT 展示重要字音。
)大家看,个字怎么?生:女 (rǔ)。
:个呢?生: (yuè)。
:什么么?生:因它都是通假字。
:才大家有两个地方得不大好,我大家得太快,特是停、奏,大家没能出奏。
一般来,《》以四言主,大多数地方两两停。
但里两句:一,“俟我 / 于城隅”,大家跟我一句“俟我 / 于城隅”(生跟两遍)。
二,“匪 / 女之美”(生跟两遍)。
来,咱再把首朗一遍,要求准字音,出奏。
生:(朗。
):少了些深情,但体不。
首一共分几章?生:三章。
:下面,我想大家,用咱代的言,分章复述首。
第一章,( PPT 展示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而不,搔首踟蹰”。
(停)大家合注,同学之可相互参考。
生:(相互交流。
):(巡后。
)来复述第一章?生 1:(手!老示意站起。
):你尽量大声一点。
其他同学真听。
生 1:有一个美女⋯⋯(生然大笑)有一个美女,我在城面,却藏着不出,“我” ⋯⋯那个男子就⋯⋯(用手搔,生笑。
《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诗经》两首课堂实录《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下面是本店铺为你带来的《诗经》两首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师:同学们对这两首诗的大意还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生没有举手)师:其实,这两首诗歌,我们的课下注释非常详备,因此我们在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就做得比较好,比较到位。
师:在我们读其文,知其义之后,我们需要深入地思索课文内容。
昨天,老师给大家留了博客,晚上我就浏览了我的博客,发现很多同学上发了很多感悟和疑惑,我把这些疑惑和感悟汇总,发现同学们对这两首诗的疑惑集中在这三个问题上:大屏打出问题:1、关雎中的男主人公最后和女主人公在一起了么?2、蒹葭中写了很多景物,不能选别的景物么?3、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干吗选两首?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现在我们就四人小组合作,从这三个问题中选取一个问题进行研讨探究,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探究的成果。
现在,时间给你,回过头去。
(大家兴致勃勃,开始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师:时间差不多,同学们,老师看到大家都讨论的非常的激烈,那一个组想先来展示一下?(生举手)师:好,那一组,有请。
生:我们选择第二问。
师:第二问,大家一起看。
生:我认为蒹葭中选择那些景物―――清晨的冷雾还有露水,着朦胧的景物正好适宜两性之间爱情微妙的感受。
师:哎呀,说的太妙了,鼓掌吧!师:理解的很好,语言组织的很好,情感表达的很好。
师:还有那位同学?这位女生。
生:我们选择第三题,我们觉得这两首诗不重复,因为关雎写的是追求一个女生的事,蒹葭写的是怀念一个人的事。
师:怀念?生:哦,思念。
师:哎,两个词要注意,是有分别的。
继续么?生:关雎写的是特别直接的弹琴鼓瑟哄女孩开心,而蒹葭写的是在远方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去准寻她看她。
静女-课堂实录
一、导入ﻫ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ﻫ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三、讲解分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其,形容词词头)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
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ﻫ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
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
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
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ﻫ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
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ﻫ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经·邶风·静女》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2)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爱情观念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美德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经·邶风·静女》;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选出最具表现力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爱情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诗经》中其他描写爱情的诗歌,如《周南·关雎》、《卫风·木瓜》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邶风·静女》全文。
(2)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经·邶风·静女》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邶风·静女》。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及艺术特色。
2.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经·邶风·静女》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2.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概况,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阐述《邶风·静女》在《诗经》中的地位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邶风·静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经·邶风·静女》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运用所学方法,深入解读《诗经·邶风·静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经·邶风·静女》的感悟。
(2)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邶风·静女》。
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背景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邶风·静女》课堂实录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诗歌·卫风·氓》和《秦风·无衣》,知道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赋比兴、重章叠句、微言大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邶风·静女》,看看它有什么特色,这首诗的诗味、诗性与诗情、诗美在何处?
二、自习
师: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原诗,你发现这首诗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与惊奇?请你在书上划下来或写下来,等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三、交流
生自习完毕,请学生交流发言。
生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作方法。
师:体现在何处?
生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师:《秦风·无衣》的重章叠句可是一叠到底,这首诗第三章是否与前二章构成重叠?
生2:就其表面而言不是,但内在是一样的。
因为它仍然是写静女。
师:如此看来,这首诗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一定的创新,它是一种重章叠句的变式。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此诗仍然用了重章叠句,我们在前面讲过,这种写法有利于背诵和歌唱,同时,也具有极高超的暗示技巧,即大框架一样,里面个别地方稍作改变,以此推动整个思想线索或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而抒发诗人浓郁的思想情感,我们认为这叫微言大意。
依照我们对《秦风·无衣》的解读:“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矛戟-甲兵,与子同仇-偕作-偕行。
”请同学们找出其内在的同型结构,并破译其情节发展的线索。
生3:其姝-其娈-其美,俟我城隅-贻我彤管-归我牧荑
师:能说出它们内在的发展线索吗?
生4:这首诗其实跟《秦风·无衣》一样,描写了三个镜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这是上堂课讲的)。
第一章主要约会,或者说是初恋,第二章是热恋,第三章应该是结婚。
师:前两章,我们一看便知,第三章如何说是结婚?
生5:不是结婚。
师:为什么?
沉默……(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师:也许这个问题带有难度,但只要我们看一看注释12就明白了。
不是有个成语叫结草衔枚么?大概就是与此相关的。
但同学们要注意,第三章是写结婚么?
生6:不是,只是表示求婚。
师:你看书很仔细。
你觉得是写结婚好,还是写求婚好?
大家热火朝天,莫衷一是。
师:为何不是结婚?我这里给同学介绍一个概念,叫“最富孕蕴性的瞬间”,是德国美学家拉辛在《拉奥孔》中提出来的。
他曾经举米隆的《掷铁饼者》为例来说,这个雕塑表达的是运动员快要掷出铁饼的一霎那,这时他的肌肉是结实,一旦掷出去,肌肉就会松驰下来,就无法表现力度美了。
虽然诗歌艺术与雕塑艺术有些不同,但它也是要塑形象的,此处
如果写结婚,感情上就会有一定的松驰,从而把我们完全拉回到现实中。
师:如此看来,这三组镜头,三幅画面,如烘云托月般推出了一个形象——静女。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静女的性格特点,我请几个同学到黑板来写。
请四名同学上台板书,他们依次写下了:俏皮,害羞,细腻,热情,主动,忠贞……
师:请上台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写这些词?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四、欣赏
师:同学们觉得这首诗还有哪些绝妙之处吗?
生7:我觉得这个静女主动约人家来,又藏起来,很好玩。
生8:我觉得静女很会送东西。
“彤管”从颜色上看,是鲜艳的,热烈的,令人心旌摇曳的,给人视觉上的喜悦感;另外,那时没有手机与电话,约会自然很不方便,于是静女想起一个主意,给他支乐管,要约会则吹起他们熟知的乐曲,对方不就知道了吗?
生9:他们约会选的地方也很好,很幽静,很浪漫,没人打扰的。
师:我觉得同学们讲得非常棒,我在读这首诗时,常常不自觉地将其与《卫风·氓》对比起来。
同学们能对比一下吗?
生10:《氓》是悲,《静女》是喜。
《氓》是对爱情的怨歌,《静女》是对爱情的恋歌。
师:同学们,人生没有美好的爱情来支撑,这是最遗憾的。
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开错了季节,是要枯萎的。
如果缺少精心呵护,即使开对了季节,也是要凋谢的。
我想,静女,作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为蚕娘,他们都是社会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们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学们拥有生活的诗意!
五、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背诵一下这首诗,看看有什么诀窍?(我一贯要求学生找背诵诀窍)
生11:抓重章叠句的线索。
生12:抓押韵。
生13:抓修辞方法,如第二章“彤管”顶针。
生14:还有第二章与第三章内在的“回环”——“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师:所以,我们背到第二章,背第三章时,倒过来,从后面往前背,这样便于记忆!
师生齐背。
六、作业
1、课后用现代诗的形式改写或扩写《静女》。
2、综合《氓》《无衣》《静女》,归纳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