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小明》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2.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借助“线段图”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追赶”问题,并进一步通过例题学习用“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如何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2.认识简单的图形在帮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并通过图形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图形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求解.【难点】1.能准确地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量,并在问题与图形中建立准确有效的对应关系.2.理解求解“追赶”问题的一般方法.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1在上面两张图片中,蕴含着什么数学问题?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问题2完成下面的问题:(1)若小明每分钟跑200 m,那么他5分钟能跑m.(2)小明用4 min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 m),那么他的速度为m/min.(3)已知小明家距离学校1000 m,他以250 m/min的速度骑车到达学校需要min.二、知识构建探究活动1追及问题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 m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 m/min的速度出发,5 min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 m/min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思路一(1)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路程,等量关系为:.(2)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等量关系吗?(3)如果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你能用代数式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各部分吗?思路二结合图形,分析题意可得此题中的等量关系有:小明所用时间=5+.①+=爸爸走过的路程.②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min,则小明用的时间为(5+x) min.根据等量关系②,可列出方程:.解得:.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min.探究活动2相遇问题甲、乙两人相距280米,相向而行,甲从A地出发每秒走8米,乙从B地出发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正确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两地的距离.【议一议】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 km/h,七(2)班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 km/h.前队出发1 h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 km/h.问题1后队追上前队用了多长时间?问题2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多长时间?问题3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多少千米?问题4当后队追上前队时,他们已经行进了多少千米?问题5联络员在前队出发多长时间后第一次追上前队?巩固练习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能追上小兵?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知识拓展]有的问题由于比较复杂,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容易被理解,这个时候,借助简单的图形,可以使问题中的各种量直观化和明晰化,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图形分析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数学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例】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讲解如何利用简单的图形帮助理解和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并借助“线段图”解决了一类“追赶”问题.四、检测反馈1.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从它的车头进入600米长的隧道至车尾离开共需30秒,已知在隧道顶部有一盏固定的灯,灯光垂直照射到火车上的时间为5秒,那么这列火车长多少米?2.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沿铁轨反向而行,此时,一列火车匀速向甲迎面驶来,列车在甲身旁开过,用了15秒,再在乙身旁开过,用了17秒,已知两人步行速度都为3.6千米/时,这列火车有多长?五、板书设计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1.追及问题2.相遇问题议一议六、作业布置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51页习题5.9的2,3题.【选做题】教材第151页习题5.9的1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A,B两站间的路程为335 km,一列慢车从A站开往B站,每小时行驶55千米,慢车行驶1小时后另一列快车从B站开往A站,每小时行驶85 km,设快车行驶了x小时与慢车相遇,可列出方程()A.55x+85x=335B.55(x - 1)+85x=335C.55x+85(x - 1)=335D.55(x+1)+85x=3352.小林在铁路旁边行走,速度是6千米/时,一列长300米的火车从他背后驶过来,并从他身旁驶过,驶过小林旁边的时间是20秒,求火车的行驶速度.3.一架飞机在两个城市之间飞行,风速是24千米/时,顺风飞行需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求两个城市之间的飞行路程.4.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高速列车在北京、天津间直达运行时间为半小时,某次试车时,试验列车由北京到天津的行驶时间比预计时间多用了6分钟,由天津返回北京的行驶时间与预计的时间相同,如果这次试车时,由天津返回北京比由北京去天津时平均每小时多行驶40千米,那么这次试车时由北京到天津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能力提升】5.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训练,他们以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8分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需多长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拓展探究】6.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为120千米/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时,经过t小时两车相距50千米,则t 的值是多少?教学反思。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线段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2.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找出追及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在小学我们就学习过运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你还记得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忆,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关系式.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追及问题问题1 教材第150页最上方的彩图及图相关的内容问题.【教学说明】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加以分析,尝试完成.【归纳结论】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快者行走的路程-慢者行走的路程=追及路程.2.相遇问题问题2 甲、乙两人从相距18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已知甲的速度为15千米/时,乙的速度为45千米/时,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最后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归纳结论】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甲的行程+乙的行程=甲、乙出发点间的路程;若甲、乙同时出发,则甲行的时间=乙行的时间.3.航行问题问题3 一艘轮船在A、B两地之间航行,顺流用3.3h,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用30min,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6km/h,求水流的速度.【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尝试完成.【归纳结论】顺水中的航速=静水中的航速+水流速度,逆水中的航速=静水中的航速-水流速度.4.开放探究性问题问题4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km/h,七(2)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km/h,前队出发1h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km/h,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教学说明】对于问题4,并没有提出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合理的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甲的速度是5km/h,乙的速度是6km/h.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经过4h相遇,则A、B的距离是_____km;若经过6h还差10km相遇,则A、B的距离是_____km.2.甲、乙两同学从学校到县城,甲每小时走4km,乙每小时走6km,甲先出发1h,结果乙比甲早到1h.则学校与县城间的距离是_____km.3.甲、乙两人都从A地到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5km,先走了1.5h,乙骑自行车走了50min,两人同时到达B地,乙每小时骑多少千米?4.一船航行于A、B两个码头之间,顺水航行需3h,逆水航行需5h,已知水流速度为4km/h.求两码头之间的距离.【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44 762.243.设乙每小时骑xkm,由题意得:5×(1.5+5/6)=5/6x解得x=14所以乙每小时骑14km.4.设船在静水中的进度为x km/h,由题意得3(x+4)=5(x-4)解得x=16,则3(x+4)=60所以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60km.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9”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到探究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这篇文章共4983字。

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如速度、时间、距离等关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追赶小明等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4.反思与评价,提升自我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故事背景设定为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小明在操场上跑步,同学们想要追赶他。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追赶小明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案例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追赶小明》教案

《追赶小明》教案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2、过程与方法: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熟悉追及问题中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第二环节:探究新课;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当堂检测;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教学流程:环节一、情景导入活动内容:灰太狼追喜羊羊的故事目的: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揭示生活中蕴含着我们数学的一个常见问题——追及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及例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复习一:如右图,AC=AB+_______;CD=AD─______;AD=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二:1.若小明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米.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3.已知小明家距离火车站1500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___分钟. 环节二、探究新课1. 相遇问题:例1:爸爸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爸爸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

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解:设x秒后爸爸和小明相遇。

根据题意:4x+6x=10010x=100x=10答:爸爸和小明10秒后相遇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演示画线段图的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的化简与求解,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实例演示:给出具体实例,展示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c.学生跟随: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列出方程,加深理解。
d.知识拓展:介绍一元一次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购物、计费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
3.教学过程:
a.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勇于挑战、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设计“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的教学活动时,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画出“线段图”找相等关系.2.会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教学难点:借助画“线段图”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前几节课又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一些运用方程模型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演示追赶过程,更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方程的作用.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已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并且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中,已初步感受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气氛较浓.教学目标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2.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4.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转换的能力.教学方法教材首先由一个实际实例“追赶小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画“线段图”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时是让学生根据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设计说明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追赶小明”这一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 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钟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以180米/分钟的速度去追小明.问题1:爸爸能追上小明吗?问题2: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问题3: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请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节,解决这些疑惑.教学说明出示主题故事时,问题1、2、3事先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先问学生听到这个故事后想知道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关注爸爸能不能追上小明、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在距离学校多远的地方追上小明等等.根据学生关注点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学生“主角”意识,同时提供广阔的思维和探究平台.二、探究学习设计说明列方程解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时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了数形结合的好处,教学中可以适当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加以渗透,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能力.1.亲身演示,自主探索师:这是行程问题中的追赶问题,我们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明和爸爸来演示一下追赶的过程.2.语言描述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发现了哪些等量关系?(1)爸爸要追上小明,爸爸的速度与小明的速度关系怎样?(2)爸爸从家出发到追上小明时,两人所用的时间有何关系?(3)两人所行的总路程有何关系?3.图形语言师:如下图,你能用简单的“线段图”表示演示的追赶过程吗?4.建立方程模型,得出结论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呢?“线段图”反映了怎样的等量关系?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分钟.根据题意,得80×5+80x =180x .解得x =4.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2)因为180×4=720(米),1 000-720=280(米).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教学说明在学生亲身体验追赶过程的基础上,比较容易画出“线段图”,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适当帮助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充分利用生活实践自己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亲身体会数学变式问题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三种语言的转换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过程中自然渗透、自然转换,让学生体会各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另外,求爸爸追上小明时离学校还有多远,由于学生的思路不同,学生的解决方法就不同,有“总路程减去小明走过的路程=剩余路程”,即1 000-80×(4+5)=280(米),也有“总路程减去爸爸走过的路程=剩余路程”,即1 000-180×4=280(米),出现这些不同的见解,教师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拓宽学生思路.三、思维拓展设计说明改变引例情境,学生通过展开讨论,动手画出线段图,在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中,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不同的思路就会出现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列出不同的式子.两个拓展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凸显“线段图”的直观演示,是建立方程的有利工具.拓展1:如果爸爸要赶在小明进校门之前把书送到,那么小明爸爸的速度最少应为多少?拓展2:若当小明到校后发现忘带英语书,打电话通知爸爸送来.爸爸立即以180米/分钟的速度从家出发,同时小明以100米/分钟的速度从学校返回,两人几分钟后相遇?答案:拓展1:解:如上图,设小明爸爸的速度最少应为x 米/分钟.根据题意,得⎝⎛⎭⎫1 00080-5x =1 000.化简,得7.5x =1 000.x =4003. 因此,小明爸爸的速度最少应为4003米/分钟. 拓展2:解:如上图,设两人x 分钟后相遇.根据题意,得180x +100x =1 000.化简,得280x =1 000.x =257. 因此,两人257分钟后相遇. 教学说明(1)学生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建议教师让学生板演“线段图”,通过展示不同学生的“线段图”进行比较、分析,取长补短,让学生去体会怎样画“线段图”等量关系表示的更清楚,同时,提示学生体会提出的问题,边解决问题,边在图上标注一些相关的点,为了说明方便,也可借助字母表示点,这样经过再次补充,充实自己的线段图,结合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同时丰富了画“线段图”的体验及画图技巧.(2)拓展2的情境由追击变成了相遇,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一下找不着思路.教学时让学生亲身体验相遇过程,同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边引导边提问,逐一解决,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出思路,解决问题.(3)及时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对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进行总结.四、总结反思学生们思考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从知识与方法两方面去概括.知识方面:1.向学生们进一步指出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2.列方程解应用题设、列、解、答四步骤要齐全.方法方面:1.要借助“线段图”分析,寻找数量关系.2.注意抓住其中不变的量.3.对于复杂的数学问题的分析,借助“线段图”比较容易理解,借助方程更易求解.同时,要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评价与反思1.教师是教材的主导者和创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法是教学的主线.本节充分利用教材引例资源,让学生运用亲身体验、讨论交流、动手画图、合理表达等手段进行知识探究.在此基础上,改变实际问题情境进行变式思维训练,丰富学生画“线段图”的体验及画图技巧,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2.本节采用了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有所不同,这里需要教师灵活引导,先解决易解决的问题,先易后难,教师适时点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解答之后可采用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此时学生也能得到成功的喜悦.3.这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结合的魅力,能感受到列方程解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常常需要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译转换.4.本节课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把自己摆在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立场上,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在整节课中,从始至终,所有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全部解决,所以教师应注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避免一言堂.在课堂交流中,采用学生教学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节数学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说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掌握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关键信息,确定未知量。

2.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1)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给学生举一个例子:小明和小红同时从A地出发,小明的速度为v1,小红的速度为v2,小明比小红早t小时到达B地,求B地与A地的距离d。

(3)让学生思考,该问题中未知量是什么?应该如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操作环节
(1)通过黑板演示和讲解,介绍如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设计一个小游戏:小明和小红在一个L型迷宫中,小明需要追上小红,求小明最短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小红。

3.巩固练习
(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找出未知量,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路,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
1.通过日常练习和考试,检验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
用能力。

2.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辅导。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明和同学之间的追赶游戏,引出一元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追赶小明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运用解法求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追赶小明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案例教学法:分析追赶小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追赶小明的场景和问题。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车、棋子等,用于模拟追赶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追赶小明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提问:“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小明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和速度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追赶小明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教学设计
2.选做题:
(1)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解法,比较各种解法的优缺点。
(2)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总结出至少三个不作业质量。
(2)书写工整,步骤清晰,方便教师批改和指导。
(3)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4.作业提交时间:
下节课前将作业交给课代表,由课代表统一交给教师。
(2)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在实际运算中避免出错。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演示、图像展示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直观认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简单的代数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既有挑战性,也具有可行性。学生对实际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尚需培养。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难以正确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注意事项;
(3)如何避免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出现错误。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1)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解一元一次方程;
(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树立学习信心。

5.6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5.6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4.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类似“追赶小明”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素养。
2.通过实际问题“追赶小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问题解决的能力,强化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有些束手无策。这说明我们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应用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大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魅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但部分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加强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
-解释:学生需要理解解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数值,而是实际问题中具有实际意义的答案,如小明追上朋友的时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开始行走,最后在某一点相遇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奥秘。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追赶小明”问题。
-举例:通过具体例题,如“小明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跑步,他的朋友每分钟比他快10米,朋友出发5分钟后,小明开始追赶。问小明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朋友?”来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追赶小明_教案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追赶小明_教案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2.能力训练要求(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转换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追击问题【教学过程】温故与预习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行程问题主要研究、、三个量的关系。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熊大熊二与光头强的追击视频。

目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动画视频,采用生动活泼的影像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

二、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小明每天早上7:30从家出发,他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

于是爸爸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

根据以上情景,让学生作出线段图,并尝试解答题目中的问题。

目的:此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问题的实质所在,明确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教师没有直接提出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从而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由学生分析,学生画出线段图师生一起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目的:列方程解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及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了数形结合的好处,教学中可以适当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加以渗透,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追赶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地求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求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同时,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2.准备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追赶小明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问题可以设置为:小明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行走,小红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追赶小明,请问小红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小明?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的速度变为每小时5公里,小红的速度变为每小时7公里,小红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小明?让学生独立求解。

导学案 追赶小明

导学案 追赶小明

导学案追赶小明《追赶小明》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运用词语:追赶、比拼;2.初步感知随着场景的变化,人物的感情也会有所变化;3.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词语:追赶、比拼的意义;2.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感情变化;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文本理解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追赶小明》的故事情节材料;2.图书《追赶小明》的页面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播放关于奔跑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追赶主题的思考;2.问学生对追赶这个词有什么了解,引导他们展开讨论;3.出示词语卡片:追赶、比拼。

请学生猜测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尝试形成句子。

Step 2:故事阅读(10分钟)1.出示故事《追赶小明》的标题和故事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2.请学生合作阅读故事,鼓励他们提问和理解故事中的情节;3.请几位学生口头讲述故事内容,并与全班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追赶和比拼。

Step 3:感受人物情感(15分钟)1.请学生分成小组,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随着剧情变化的转变;2.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主人公在不同情境下表达的情感;3.请几位学生代表小组汇报情感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Step 4:趣味活动(15分钟)1.设置小组竞赛环节,要求每组选择一个成员进行追赶比拼;2.设计竞赛规则,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内追赶到目标地点;3.奖励获胜小组,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策略。

Step 5:思考问题(10分钟)1.出示几个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2.对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进行评价,并予以必要的指导;3.邀请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并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Step 6:梳理思路(10分钟)1.请学生重新阅读故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思维导图;2.邀请学生一个个上台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与全班学生共同梳理完整的故事线索;3.教师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关键信息和细节。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名师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名师教案

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目标:1.能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观察、抽象、探索、理解与运用,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的模型作用,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探索与交流以及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难点:利用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来展开,再加以延伸,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通过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消除了学生对新课、新知识的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各个环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本节课.同时也体现出了从生活发现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的设计理念.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检查学生预习稿的完成情况,收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来看两张图片.(教师出示课件)生(热情洋溢地):是博尔特百米比赛,我们学校刚刚举行的运动会.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两张图片很熟悉,你知道其中蕴含着什么数学问题吗?生:路程、速度、时间.师: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行程问题中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s=vt v=s/t t=s/v生: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 师:(展示课件)师:很好!那就用你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吧.1.若小亮每秒跑4米,那么他10秒能跑多少____米.(路程=速度⨯时间)2.小亮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速度=时间路程) 3.已知小亮家距离学校1000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学校需要_____分钟. (时间=速度路程)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三个量的关系掌握的很好,请想一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都有那些?生: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并说明特点)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相遇、追及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形式揭示生活中蕴含着我们数学的一个常见问题——追及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和问题意识,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多媒体展示例题)例1 小明早晨要在7:2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历史作业,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学生读题)师:同学们,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小明的经历呢.生(很兴奋,七嘴八舌):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家人要追上你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生:绝大数学生都可能会说与速度有关,少数学生可能会说与距离有关等等.(学生仔细审题,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阅读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口述题目中的内容.)师:在这个问题里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生:小明家到学校距离1000m,小明的速度是80米/分,爸爸的速度是80米/分,小明提前5分钟出发.求的是爸爸追上小明的时间.师:这个问题中涉及了哪个数量关系?生:路程、速度、时间.师:你能将他们的行走过程用图形表示出来吗?(学生先自己画图但不够完整,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完善.)小明先走的路程小明又走的路程追及点家学校师:结合图形,你找到有几个等量关系?生:①小明走的路程=爸爸走的路程;②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对于第一个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第二个关系需要教师提示.)师:你将用哪一个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生:小明走的路程=爸爸走的路程.师:如果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你能将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生:生:80×5+80x=180x.师:好!根据我们的分析,你能将这题的步骤整理出来吗?(师生一起规范整理步骤)生:解: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根据题意,得80×5+80x=180x.解得x=4.答: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师:你能独立完成问题(2)吗?生:(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果.)180×4=720(米),1000-720=280(米).答: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师生小结:追及问题若甲先走,乙后走则等量关系有: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件给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和问题意识.三、变式训练,巩固提高变式训练(一):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在前面的问题中如果小明的爸爸要赶时间上班,他必须在5分钟之内追上小明,那么爸爸的速度至少应是多少?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互相讨论.一部分同学借助上题的经验与方法,开始思考本道题的解题思路.师:这个问题与上面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生:本题限制了时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爸爸的速度.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适当的提示).1.如爸爸5分钟追上小明,这时小明共走了几分钟?2.追上小明时,小明走过的路程是多少?3.爸爸走的路程与小明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4.那么,爸爸的速度呢?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并完成书写步骤.(学生类比上题画出本题的线段图,互相交流改进补充完整.)小明前5分钟走的路程 小明后5分钟走的路程家生:解:设爸爸的速度为x 米/分,根据题意,得 5x=80×10.解这个方程,得 x=160.答:爸爸的速度至少应是160米/分.【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转换,让学生在探索和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掌握用画线段图解决行程问题中的追赶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变式训练(二):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在前面的问题中若当小明到校后才发现忘带语文课本,赶紧打电话给爸爸,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从家出发,同时小明从学校以100米/分的速度从学校返回,两人几分钟后相遇?生:(阅读题目,理清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师:这个问题与上面的问题有什么区别?生:从两个地点相向而行.师:你能正确画出线段图并完成书写步骤吗?(教师进行点拨,规范.)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并完成书写步骤.)生:解:设经过x 分钟相遇,根据题意,得 180x +100x =1000.解得x=257.答:经过257分钟相遇.(师生小结:相向而行,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设计意图】分析相遇问题,由于已有对上一个问题的理解故而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画出线段图,并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最终能规范写出解题过程.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师:(多媒体展示问题)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七(2)班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一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生:(积极的合作探究,根据上面的事实分组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并尝试解答.)师:(在学生仔细读题后提问)这个问题与我们的例题有什么异同?生:(小组讨论,分析比较后得出)相同之处是有两个“人”一前一后,且后面的速度比前面的快,不同的是这个问题中有个联络员.师:提示学生从速度、时间、路程三个角度进行挖掘.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比较容易得出:问题1:后队追上前队用了多长时间?解:设后队追上前队用了x小时,根据题意,得6x = 4x + 4×1.解这个方程,得x =2.答:后队追上前队时用了2小时.问题2: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多长时间?解:设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x小时.由题意,得12x = 4x + 4.解这个方程,得x =0.5.答: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0.5小时.问题3: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多少路程?问题4:当后队追上前队时,他们已经行进了多少路程?问题5:联络员在前队出发多少时间后第一次追上前队?对于问题3、4、5学生不容易得出,教师适当引导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课下利用方程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唯一,旨在拓展学生思维,寻求个性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交流、讨论,结合例题大胆提出问题,如后队追上前队用了多少时间;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多少路程;通讯员第一次追上前队时,用了多少时间;当后队追上前队时,他们已经行进了多少路程;联系员在前队出发多少时间后,第一次追上前队等,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这些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五、巩固训练,提升能力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钟追上小兵.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3.七年级一班列队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去甲地.王明从队尾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赶到队伍的排头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返回排尾,一共用了7.5分钟,求队伍的长.4.甲、乙两人相距280米,相向而行,甲从A地每秒走8米,乙从B地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本节的内容,通过题目的练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用画线段图来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赶问题.六、课堂小结,反思归纳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适时点拨.)生1:借助“线段图”能帮助我们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生2: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生3:追及问题:前者走的路程+两者间的距离=追者走的路程.生4: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设计意图】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学会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并能掌握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七、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多媒体出示:1.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60千米,一列快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行65千米,若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由条件列出的方程为.2.甲乙两站相距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是52千米/时,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是70千米/时,慢车开出0.5小时后快车开出,两车相向而行,问快车经过几小时与慢车相遇?设快车经过x小时与慢车相遇则可列方程()A、52x+70x=450B、70x=52x+52×0.5C、70x=52x+450D、52×0.5+52x+70x=4503.一架飞机飞行于两城市之间,顺风需要5小时30分,逆风需要6小时,已知风速每小时24千米,则顺风中飞机的速度为多少?逆风中飞机的速度为多少?【设计意图】通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后续教学.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必做题: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队员一45千米/小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选做题:给定方程2.5x+2.5(x+2)=55,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一道数学问题吗?与同学探讨,并负责讲解.【设计意图】作业分层体现分层教学思想,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励志名言: 1、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

追赶小明教学设计方案

追赶小明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追赶的概念,掌握追赶的基本技巧。

- 学生能够运用追赶技巧在体育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提高奔跑速度和耐力。

-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追赶姿势和方法,提高追赶效率。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 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追赶的基本概念:- 解释追赶的定义和重要性。

- 介绍追赶在体育比赛中的应用。

2. 追赶技巧:- 学习正确的起跑姿势和加速方法。

- 学习如何保持合理的呼吸节奏。

- 学习如何调整身体姿势以减少阻力。

3. 实战训练:- 设计追赶比赛,让学生在实际比赛中运用所学技巧。

- 分析比赛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故事或游戏引入追赶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 讲解追赶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 展示正确的起跑姿势、加速方法和呼吸节奏。

3. 示范与模仿(15分钟):- 教师示范追赶动作,强调关键点。

-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

4. 分组练习(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追赶技巧的分组练习。

-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 实战比赛(20分钟):- 设计简单的追赶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实战练习。

- 观察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运用所学技巧。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比赛中的经验和教训。

- 教师总结教学重点,强调追赶技巧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追赶技巧的掌握程度。

- 关注学生在比赛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 结果评价:- 通过比赛成绩,评估学生在追赶比赛中的实际能力。

-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体育与健康》教材。

2. 教具:计时器、标志物、录音笔等。

3. 场地:操场或体育场地。

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追赶小明教学设计

追赶小明教学设计引言:追赶小明是一种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设计,在学生中间非常受欢迎。

这个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文将介绍追赶小明教学设计的目标、基本流程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教学设计目标追赶小明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学习如何与他人协作,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这个教学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基本流程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明”。

每个小组的人数最好相等,以确保公平竞争。

2. 设定目标: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或一个目标,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指定的物品、解决一个难题或完成一项大型任务等。

3. 追赶开始:每个小组的小明开始行动,其他小组的学生需要追赶小明并尽快完成任务。

小明的任务是尽量不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追上自己。

4. 制定规则:为了确保活动的公平性,需要制定一系列规则,例如禁止使用暴力、禁止绊倒他人等。

5. 结果宣布:当所有小组完成任务后,宣布每个小组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

时间最短的小组即为胜利者。

三、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

确保所有活动场所的安全,规避任何可能的伤害。

2. 公平竞争:确保每个小组的任务和条件都是公平的,避免出现任何偏向某个小组的情况。

3. 观察力:这个活动对学生的观察力有一定的挑战,但要确保观察的任务不过于困难,以避免导致学生的挫败感。

4. 团队合作:虽然这是一个竞争性的活动,但也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互相协作,而不是互相阻挠。

结论:追赶小明教学设计是一种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

这个设计注重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而,在实施这个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需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并制定公平的规则和任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案3一. 教材分析《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追赶小明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来进行引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可能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数学方程来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

3.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选择变量和建立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追赶小明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利用实例,让学生动手尝试建立方程,并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追赶小明的案例材料,包括小明的行程路线、时间和速度等信息。

2.准备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计算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解题过程和重点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追赶小明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追赶者,如何计算追赶所需的时间和距离?”2.呈现(10分钟)呈现小明的行程路线、时间和速度等信息。

七年级数学上册 5.6 追赶小明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 5.6 追赶小明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

七上5-6追赶小明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利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这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前后联系,由浅入深,由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的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且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升入初中后,在前几节中,又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如日历中的方程、我变胖了、“希望工程”义演。

学生在小学已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并且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中,已初步感受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⑵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⒉过程与方法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

⒊情感与态度⑴通过开放性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⑵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⑶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且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教学难点: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画图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链接旧知,引入新课内容:做一做(结果除不尽的写成分数)。

提供一些辅助性问题,如:1、在行程问题中,有哪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汽车每小时行驶m千米,则n小时行驶了千米。

3、汽车匀速行驶,x小时行驶了m千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千米/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6.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
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
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符
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悉追及问题中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第二环节:探究新课;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当堂检测;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
活动内容:
灰太狼追喜羊羊的故事
目的: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揭示生活中蕴含着我们数学的一个常见问题——追及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及例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
复习一:如右图,AC=AB+_______;
CD=AD─______;
AD=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二:1.若小明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米.
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3.已知小明家距离火车站1500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___分钟. 环节二、探究新课
1. 相遇问题:
例1:爸爸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爸爸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

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
解:设x秒后爸爸和小明相遇。

根据题意:4x+6x=100
10x=100
x=10
答:爸爸和小明10秒后相遇
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演示画线段图的方法。

有学生练习画线段图(独立完成),教师将学生画的线段图用实物展台展示,师生交流。

2. 追及问题:
活动内容:
教材实例分析:
例1:小明早晨要在7:2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历史作业,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目的:
分析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既能娴熟使用“线段图”又能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实际活动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
找出等量关系: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
小明走过的路程=爸爸走过的路程.
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
据题意得 80×5+80x=180x.
解,得x=4.
答: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
(2)180×4=720(米),1000-720=280(米).
答: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爸爸追不上小明?
目的:进一步理解追击问题的实质,与课程引入中的灰太狼追喜羊羊故事呼应,问题得到解决。

环节三、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
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郊外旅行,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小时,3班的学生组成后队,步行速度为6千米/小时,1班出发一个小时后,3班才出发。

请根据以上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

问题1:3班追上1班用了多长时间?
问题2:3班追上1班时,他们离学校多远?
问题3:………………
目的:
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让学生学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方法,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正确地建立方程求解问题,同时还需注意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
实际活动效果:
由于题目较简单,所以学生分析解答时很有信心,且正确率也比较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优越性.
环节四、归纳小结
活动内容:动画演示行程问题
目的:
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学会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并能掌握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实际活动效果:
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的好处,发现行程问题中的一些规律,并感受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播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学习活动.
环节五、当堂检测
活动内容:
甲、乙两人练习赛跑,甲每秒钟跑7米,乙每秒钟跑6.5米,甲让乙先跑5米,则甲多长时间可以追上乙?
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活动效果:
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而没有时间解方程,但也达到了检测的目的,知道了学生本课时知识掌握中的共性问题及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环节六、作业
习题5.10 问题解决1.(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