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治疗讲解

脑出血治疗讲解
脑出血治疗讲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张新宇

写在课前的话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

循证医学证据可以分为一到四级,一级是最高的证据,四级是可靠性比较低的证据。临床推荐分ABC三级,A级是比较明确可靠的证据,C级是推荐最低的证据。一级证据是典型人群中设计合理、高质量、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或者是实验的系统回顾。这些实验一般有以下的特点:随机入组;明确界定初级终点事件;明确界定入组和排除标准;充分估计中间退出的病例数以及最终能完成的病例数,保证足够的量,将偏移降到最低;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基线特点的不同,并进行相应的平衡和统一处理,对差异进行统计学校正。

二级证据是符合以上一至五条标准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或者对类研究,或者缺少以上五条中任意一条的标准人群随机对照研究;三级证据是标准人群中的其他对照研究,包括有准确定义的自然病史的对照或者患者自我对照,患者得到的结果需要独立进行。四级证据来自非对照研究、病例研究、病例报告或者专家意见的证据。A级是有效、无效或者有害,至少有一项有说服力的一级证据或者两项一致的二级证据来支持。B级可能有效、无效或有害的,需要一项有说服力的二级证据,或者给大多数人承担的三级证据的支持。C级或许有效、无效或有害,至少需要两项有说服力的三级证据来支持。

一、脑出血的治疗现状

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发病率的疾病。目前脑出血的治疗缺乏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对于脑出血的各种干预手段包括手术方法,以及内科的各种药物治疗,单独的成功率与有效性知之甚少。最近的研究提示,虽然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能够肯定有效的治疗脑出血,但是对于出血量不大,通过有效的医学干预,此类患者可以得到

比较好的生存质量。该研究结果提示,即使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这种积极有效的医学干预是可以大大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一)脑出血的预后

脑出血30天的死亡率和脑出血的体积、位置有较大关系,一般认为处于较深部的脑出血死亡率比较高,而相同体积的脑出血如果在表浅部位如脑叶存活率则比较高。

这张表提示,如果颅内出血大于60毫升而且位置位于深部的脑出血死亡率相当高,达到93%,位于脑叶的脑出血死亡率是71%。如果出血量在30至60毫升之间,在深部的脑出血死亡率达到64%,而位于表浅部位脑叶的死亡率达到60%。小于30毫升的脑出血深部脑出血的死亡率是23%,而脑叶出血的死亡率只有7%,小脑出血的死亡率超过50%,通过这张表可以看出,出血量小于30毫升而且位置比较表浅的患者有比较好的临床预后。

脑出血预后评估包括五个重要方面,第一方面是血肿体积,以30毫升为分水岭,出血量大于30毫升一般预后不好而且死亡率也比较高;第二是意识障碍程度,以Glasgow昏迷量表来评判,评判标准是如果评分小于8分预后不好;第三是出血的位置,幕下的出血,小脑后脑脑干的出血预后不好;第四是是否合并脑室内出血,如果合并脑室内出血预后不好;第五是年龄越大预后越不好,大于80岁的患者脑出血的预后比较差。

脑出血预后跟治疗单位有一定关系,在普通的非专业病房中治疗效果比较差,如果进入ICU死亡率是25~83%,如果进入神经ICU死亡率就大为下降,降为28~38%。意识障碍在所有的脑出血的预后判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持续的意识障碍提示预后不良,但是即使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评判了患者的预后,也要慎重,不要轻易的判断患者的预后不好,

不要轻易的放弃对患者的治疗。另外要特别注意患者的意识变化,患者的死亡率最重要的独

立预测因素是早期的意识能否恢复。

脑出血有两个重要的早期并发症是脑出血血肿的扩大以及脑水肿的增加,这两个

并发症的发生机理各是什么?

(二)脑出血并发症

脑出血有脑出血血肿的扩大以及脑水肿的增加两个重要的早期并发症,脑出血血肿扩大现象在临床中早就有发现,主要的评判是临床症状的加重及随着影像学的随访发现血肿确实扩大,但是这种发生率到底有多高一直不明确。最近的一些研究通过动态CT 的检查发现脑出血血肿扩大的规律,这种整体发生的比例大概是38%,还有一些报道认为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可以高达60%,脑出血血肿扩大有一个标准,一般是脑出血的体积扩大33%以上,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脑血肿的扩大,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出血扩大的形式也不是很清楚,到底是一种脉冲式的再出血,还是属于一种小量的持续出血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基本已经证实有大约1/3以上的病人会出现血肿扩大,血肿扩大与不良预后是直接相关的,血肿扩大的发生时间对于预防出血扩大有一定的治疗意义。通过临床研究证实,血肿扩大大部分出现于脑出血的早期,最常见于3小时以内,而24小时以内血肿扩大占到所有会出现血肿扩大的脑出血的病人的90%。只有极少数的病人在发病48小时以后还会出现血肿扩大。

血肿扩大的重要预测因素是距离发病的时间和脑CT 的基线水平,血肿扩大的其他预测因素还有颅内血肿体积、形状不规则、肝脏疾病、动脉性高血压、高血糖、饮酒和血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但是这些都没有经前瞻性试验证实。

脑水肿是另一个脑出血的早期并发症,而且它的出现是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以后脑水肿一直可以持续14天左右,但是国内的一些看法认为一般的脑出血水肿的高峰期在5-7天,一般从脑出血的第二天开始就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脑水肿。目前认为脑水肿的机制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脑出血后血管回缩使水肿痉挛,使一些血成分渗出,

凝血酶与一些特殊的炎症反应因子发生作用。这些活性的血管内的活性物质与凝血酶相互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水肿进一步加重。

前几年的一些研究提示在脑出血的周围存在缺血斑带,但这种斑带是否能成为一种治疗的基础,在脑出血以后是不是可以采用一些治疗脑梗塞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预后还存在争议。目前的一些研究说明脑出血周围并不一定会发生真正的脑缺血。磁共振(MRI)研究表明,出血周围带灌注减少,但是不发生缺血。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表明,出血周围带自我调节机制未受影响,脑血流量只是在血量减少和神经功能联系不能时发生反应性减少。

二、脑出血的治疗

(一)治疗概述

脑出血的治疗是一种全面性的干预,一般性的治疗与缺血性卒中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于患者的全面状态,包括一般的内科情况和神经功能的状态要严密监测。

另外要预防内科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内科并发症主要包括误吸、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主要是血肿扩大、脑水肿以及癫痫发作等。早期二级预防减少脑出血早期复发率。除了治疗升高的血压和禁止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外,脑出血的早期二级预防与卒中的一般早期二级预防没有本质区别。

康复对脑出血的患者同样是很重要的,早期开始的康复与卒中一样,对于患者的良好预后有明确的关系。外科手术是否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楚,因为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足以支持血管清除术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所以外科手术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控制血肿扩大的手段,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二)一般性治疗

1、内科基础监护

“一般治疗”是指进行临床和辅助检查监测及治疗,以稳定急性期患者病情。这不仅是为特殊治疗措施提供理想身体条件,而且通过治疗其他内科疾病为卒中治疗奠定基础,从而可以显著改善卒中预后。

进行一般治疗是在专业的神经科病房中进行,如果有卒中单元,就在卒中单元里进行,如果患者病情比较重应进入ICU,特别是NICU进行治疗。

内科的基本监护包括以下项目:生命体征、肺功能与气道的管理,包括血糖、体温、电解质平衡、液体平衡以防止褥疮,神经系统的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NIHSS评分,GCS昏迷评分量表。

2、血压的管理

血压的监测和处理是急性期脑出血治疗的一个关键。因为原发性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就是动脉性高血压。急性期血压管理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因为循证医学证据并不是特别的统一。理论上如果急性期对于脑出血的患者给予降压处理,一般可以预防或者防止血肿的扩大,这是一个重要的急性期并发症,可以降低再出血的风险,但是降低血压可能会使脑灌注压降低,从而使脑出血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缺血状态,但是脑出血一般颅内压会升高,颅内压升高根据自身调节的规律,可以使脑血流下降。

一般脑出血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的病史,颅内压、脑血流的自我调节机制可能跟正常人不同,这种自动调节曲线可能右移。正常情况下没有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一般是在50~150 mmHg就可以保持脑血流的稳定,但高血压患者如果在这个范围之内,就不一定能够使脑血流保持稳定,可能需要更高的平衡动脉压才能使低灌注不发生。目前研究显示如果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平均动脉压一般控制在120 mmHg以下,但不要低于84 mmHg,在这个范围之内可能能够保证患者的灌注,防止患者的低灌注又能控制患者的血压,防止血肿扩大或者再出血。

目前研究显示如果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平均动脉压一般控制在()mm Hg以下。

A. 120

B. 140

C. 150

D. 160

解析:目前研究显示如果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平均动脉压一般控制在120以下,但不要低于84。

关于血压控制的具体值目前不同的指南有一些出入,根据欧洲卒中指南2006版的记载,对于既往的高血压患者包括高血压病史不明确而有心电图或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推荐在急性期脑出血的血压控制高限为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5mmHg。如果需要手术或者一些别的特殊治疗可以把血压控制的更严格一点,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或者认为平均动脉压为120mmHg。对于没有高血压患者,如果在脑出血的急性期的血压升高,控制高限为160/95mmHg,如果这些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或者别的特殊治疗,血压的控制目标值可以低一些,为150/90mmHg,或者平均动脉压为110mmHg。

有些情况不能顾及血压控制标准,如出现一些严重内科情况,不能只想着脑出血以后脑灌注的保证,而先要处理一些紧急情况,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心衰、急性肾衰、急性高血压脑病以及主动脉弓夹层,在这些情况下迅速有效的控制血压是第一要务。脑出血的早期并发症可以用别的方法尽量控制。

因为降压过于迅速而且降压幅度大,应谨慎使用口服、舌下含化和静脉应用短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同样需要谨慎使用皮下注射可乐宁。

目前比较理想的用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药物,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是可以静脉注射,半衰期比较短。血压如果达到目标值以后,静脉输注的速度就要下降,如果血压升高就加大静脉输注的剂量,半衰期短意味着改变输液速度,血压的波动也应该是比较快的反映过来。但是这种患者的治疗使用静脉降压方法一定要对血压不间断的监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脑出血指南中推荐使用的是拉贝洛尔或者艾司洛尔,包括一些钙拮抗剂尼卡地平,以及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在欧洲指南中就没有提及,欧洲指南中推荐的是静脉用乌拉地尔。如果血压过高实在控制不了,可以考虑用硝普钠,但硝普钠最早数据还是有一些不太好的影响,包括增加颅内压或降低脑灌注压,硝普钠不应该作为首选的脑出血的降压药物。

这张列表是06版欧洲脑出血治疗指南中列出的可以用于急性期脑出血静脉注射的降压药物。包括用药的剂量、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以及特点。其中国内比较多用的是乌拉地尔、依那普利、呋塞米。

3、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

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每个卒中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脑出血患者也不例外。虽然弹力袜对于外科患者有效,但是对脑出血患者的作用尚未证实。皮下注射普通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肯定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但是也会增加脑出血本身血肿扩大或者再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抗凝还是要持慎重态度。

脑出血早期通常不使用抗凝治疗方法,只对有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高危患者应用一半剂量。根据选择的药物,需进行APTT或抗凝血酶Ⅹa试验以检测其抗凝效果。

美国的一项小型临床实验提示,在脑出血患者发病第2天给予小剂量肝素(5000U)皮下注射,与在发病第4天或者第10天首次给与肝素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在发病第2天接受早期肝素治疗的患者其PE发病率显著降低,并且发生颅内再出血的患者数量并没有增加。第七届美国胸科医生学会抗血栓和血栓治疗

会议的专家推荐,神经科的患者可在急性脑出血发病第2天开始给予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

4、对高颅压的控制

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和血肿占位效应都会使脑出血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升高。对于怀疑颅内压增高和意识水平持续下降的患者,需要进行持续的有创颅内压监测,但是其应用价值是否优于临床和放射学监测仍未被证实。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目的是将脑灌注压维持在60~70mmHg。

治疗颅内压增高有很多方法,最熟悉的一种药物是甘露醇,可迅速降低颅内压,并且在静脉一次性注射后20min内起效。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液体平衡和血浆渗透压,团注20%的甘露醇0.75~1g/kg,然后每3~6h给予0.25~

0 .5g/kg。重复给予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升高并保持在300~320mosm/L。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甘露醇的副作用,甘露醇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和电解质紊乱。

降低颅内压还有别的方法,比如巴比妥酸盐可以减少脑血流量和降低新陈代谢,从而降低颅内压。应用戊巴比妥钠(剂量3~10mg/kg)或者硫喷妥钠(一次剂量10mg/kg)并且随后持续静脉注射可以诱导昏迷。剂量应该根据脑电图连续监测进行调整。脑出血患者应用大剂量巴比妥酸盐的经验有限,仍需要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过度换气也可以降低颅内压,这种方法优点是起效比较快,但是应用起来可能也有一些风险,如果通过过度换气效果并不好可能提示脑出血的患者预后比较差。

上表是2006版欧洲脑出血治疗指南中关于控制颅内压的方法,它是按阶梯的治疗方法,当脑出血患者怀疑可能存在颅内压升高,首先不是运用药物,应该先排除可以使颅内压升高以及使颅内压恶化的一些因素,比如患者有疼痛、体温升高、心理的压力以及不正确的身体姿势,另外要控制血压以及低糖血症。然后可以将患者头部轻轻抬高达到30度,如果这种一般性的方法不能有效的控制颅压,开始使用甘露醇,别的方法包括高张的羟乙淀粉以及肌肉松驰剂是作为下一步的治疗方法。如果这些静脉使用的药物还是不能有效的控制脑出血的颅压,可以考虑一些外科方法以及使用麻醉诱导昏迷过度通气的方法。

5、癫痫的控制

癫痫发作也是脑出血的一个并发症,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经连续脑电图监测证实的出血后的癫痫发病率比缺血性卒中后的癫痫发病率高。癫痫常提示神经功能恶化和中线移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NIHSS评分增高的几率较高。

早期出现癫痫发作脑出血,往往提示出血位置可能在脑叶,很可能是再出血。一些临床研究对于脑叶出血的患者,在出现癫痫之前提前给予抗癫痫发作的药

物,但是并没有降低癫痫的发生率。癫痫发作与出血量可能关系不大,但是与出血的位置,尤其是出血是否破入脑皮质,对脑皮质产生刺激是有关系的。

控制癫痫发作可以使用这张表推荐的一些药物,它也是阶梯化治疗,如果第一步的药物不能有效控制,可以考虑第二步,这些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在表格当中已经列的很清楚,有一些是国内不太常用的,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实际的使用环境来选用这些方法。

(三)脑出血的特殊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止血、外科治疗两方面。

1、止血治疗

止血治疗理论上可以防止早期的脑出血血肿扩大,应该是可以改善预后。从这一点出发很早以前就有很多学者尝试使用各种止血药物来治疗脑出血。包括以前常用的氨甲环酸、抑肽酶,都没有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前几年进行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关于脑出血止血的临床实验,用重组Ⅶ因子治疗血友病脑出血,在三小时以内根据患者的不同体重选用2单位到6单位的重组Ⅶ因子,观察三个月的临床预后,这种临床预后的改善在三期实验未能被证实。

2、手术

手术是治疗脑出血很久的方法,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提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手术,以及使用何种方法进行手术一定是有效的。脑出血有不同的病理形式,不同的病理基础的脑出血治疗方法是不同的,血肿部位、出血量都是变化范围很大的,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手术的方法也是不同。另外选择手术方法或者是否进行手术,参考本身的血管性疾病,特别是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手术不光是要清除血肿,还要争取把病因解决。

对于幕上的肺动脉性脑出血,目前发表了12项前瞻性的RCTs实验,这些实验的总的死亡的比值比是0.85,显示出早期手术可能对患者有益,但是这些实验中并没有把脑室出血因素考虑进去,所以这些手术治疗效果只能针对脑出血而不合并脑室出血的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STICH试验的post-hoc分析探讨两个亚组[意识恶化(GCS 9~12分)和出血部位(深部与表浅)]早期手术是否可明显获益。结果发现,如果意识恶化,GCS评分9~12分,或出血位置表浅(距脑表面≤1cm),可以考虑开颅手术,也可以考虑立体定向穿刺抽吸血肿。这两种方法还需要更多的试验证实。

对于小脑部位的出血要排除动脉瘤,因为小脑出血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造成脑损伤,一是直接的压迫,另外是造成脑积水。如果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脑脊液循环障碍,应该考虑手术。

手术清除小脑的血肿临床效果还是比较明显,但是什么时机开始还没有确定,因为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比较缺乏。如果出现脑积水目前的观点最好进行脑室引流。另外对于小脑出血合并脑积水或者血肿直径比较大,即使患者一般耐受性比较差,包括高龄或者是昏迷状态,也应该进行水肿清除和脑室引流,但是这些循证医学证据都比较低,大概都是三级或四级的证据,所以还不足以作为A 级或B级的推荐来指导大家临床的实践。

脑室内出血是一种预后比较差的脑出血类型。目前没有一个单独的实验对脑室出血进行研究,因为脑室出血理论上血凝块常常堵塞导水孔或导水管,发生脑

积水比较常见,因此使用脑室引流防止脑积水的出现,降低颅内压应该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另外通过脑室引流使用尿激酶或者重组激活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进行脑室内的血栓溶栓,从而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应该也是有效的,但是这些方法同样缺乏比较高级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证实。

动静脉畸形是造成脑出血的病因之一,近一半的脑动静脉畸形表现为脑出血。在第一次出血后1年之内,再出血的危险高达18%。但是再出血的短期危险相对较低。因此,手术或进行血管内动静脉畸形的修复不像动脉瘤破裂紧急。除非确定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多数的脑出血患者最好的方法是制动,将急性手术前并发症降到最低,在出血4~12周内治疗动静脉畸形。如果外科医生考虑到由于血肿使手术分离发生困难时,手术时机应选择在发病2~3个月以内。对于未破裂的动静脉畸形,已经开始有试验比较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利弊。

一般来讲,血管内栓塞是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畸形的最佳的治疗方法,但是海绵状血管瘤除外。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海绵状血管瘤是脑和脊髓的血管病变,可以造成出血。据统计,每年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发病率为0.7%。发生过出血的患者,再出血的年发病率为

4.5%。因为海绵窦内压力低,因此继续出血通常不危及生命,这也是DSA通常呈现阴性的原因。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只有不到10%的患者可以发现血管畸形。敏感性最高的检查手段是梯度自旋回波序列。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损害的自然病程、部位和手术的可行性。后者与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损害的位置和脑的区域有关。

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无症状或手术难以到达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IV级证据);有症状的患者和手术可以到达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IV级证据);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但是手术难以达到损害部位,可以采用放射外科手术(IV级证据)。

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主要的适应证是预防出血,因此许多外科小组推荐,如果血管瘤位于非功能区,而且手术易于到达,应进行手术切除。然而预测海

绵状血管瘤的自然病程相当困难,因此治疗中需要平衡保守治疗出血风险和死亡率与外科手术的死亡率。

在一些特殊状态下的脑出血怎么考虑?怎么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三、脑出血的一些特殊问题

众所周知,口服抗凝药跟脑出血的关系很大,有研究提示正在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INR在2.0~4.5之间时,脑出血每年的发病率为0.3%~3.7%。安慰剂组每年的发病率为0.1%。INR较正常值每升高0.5,相对出血危险增加1.4。即使在高危的患者中,停用口服抗凝药物10~14 天,栓塞事件的发病率仍较低,其他的研究显示,口服抗凝药物的脑出血患者和没有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相比,出血量大,死亡率高,预后更差。华法林的使用和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Flibotte等发现,对脑出血的基线水平和脑室内出血的体积进行控制后,使用华法林仍使死亡率明显增加。另外华法林的使用和抗凝强度增加是3个月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这些试验,建议对口服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患者,应紧急将INR控制在正常范围。理论上可以通过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新鲜冰冻血浆(FFP)或维生素K纠正INR,但是没有随机试验对这些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出血模型的分层发现,房颤患者和脑叶出血的患者,重新开始抗凝治疗不能从中获益,因为再出血和死亡的风险高,超过了脑缺血复发的风险,而深部出血则与之不同。最近一项meta分析显示,抗血小板治疗相关性脑出血在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发生较少。使用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可以获益,没有证据支持其他任何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替代阿司匹林。

对于口服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和INR>1.4的患者建议应停用口服抗凝药

物,使用PCC或FFP,静脉使用维生素K使INR恢复正常(IV级证据);在重新

评估血栓栓塞性风险和脑出血复发风险后,口服抗凝药物可在10~14天后重新

使用(根据欧洲卒中委员会推荐的关于缺血行卒中的指南)(IV证据)。

急性期家属及病人的注意力在抢救生命上,而在康复期则往往急于功能恢复,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要求用新药、新方法治疗者颇多;有部分病人表现悲

观、失望,精神抑郁。因此,要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实事求是地对

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力争取得良好的预后。要与医护人员、家庭配合好,共同战

胜疾病。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定义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 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凝视麻痹)。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 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脑脊液呈血性或黄色,但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

急性脑出血的急救原则

(一)治疗 1.急性脑出血的急救原则①防止进一步出血;②降低颅内压;③控制脑水肿;④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具体措施是: (1)安静卧床:床头抬高尽量减少搬动一般卧床3~4周左右 (2)保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的最初的5min内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患者舌根后坠容易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应保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取下义齿侧卧位头后仰便于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并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一旦窒息尽快清理干净口腔进行人工呼吸 (3)合理应用镇静药: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4)调控血压:对血压较高的脑出血可慎用小剂量缓和降压剂神志清楚的给予口服降压药物 (5)少搬动:如果患者在狭小场所发病要尽快设法移到宽敞的地方原则是尽量不要震动头部保持头部水平位搬运以免堵住呼吸道 (6)内科治疗:血肿小且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基本上以内科基础治疗为主有时可早期增加改善脑血循环的药物较多采用有活血祛瘀的中药制剂伴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则需积极而合理的脱水疗法 (7)外科治疗:对血肿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大多须及时手术有时为了抢救危重症患者则应紧急手术有学者认为在病理损害中起启动和关键作用的是血肿其引起的缺血水肿体积又可数倍于血肿故主张尽早手术甚至在发病6h内的早期手术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继发性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因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8)止血药物:常用酚磺乙胺(止血敏) 氨甲苯酸(抗纤溶芳酸) 维生素K等止血药用量不可过大种类不宜多 (9)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重点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每半小时测1次平稳后可2~4h测1次并认真记录 (10)及时抢救:如意识障碍加重或躁动不安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脉搏缓慢血压升高说明已有脑疝发生应立即进行抢救 2.急性期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可取头侧位不宜仰卧位以防舌后坠而堵塞气道及时翻身拍背部以利痰液咳出同时勤吸痰液也可雾化吸入以利于痰液的湿化有呼吸道阻塞的征象时应及时气管切开以免缺氧而加重脑水肿可以吸混合5%二氧化碳的氧气以间歇吸入为宜尽量避免吸入纯氧过久因纯氧可导致脑血管痉挛甚至发生氧中毒 (2)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通常在起病的第1~2天内禁食为好每天输液量以1500~2000ml为宜并记录出入量应用大剂量的脱水剂一定注意钾的补充另外要注意防止和纠正酸中毒非酮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昏迷或不能进食者第3天可插胃管鼻饲流汁以保障营养供应适当限制液体入量一般每天不宜超过2500ml 如有高热呕吐多汗利尿过多等可酌情增加避免使用高糖液体必要时给脂肪乳剂注射液(脂肪乳) 人血白蛋白氨基酸或能量合剂等 (3)加强护理:脑出血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此急性期的护理至关重要①严密观察病情:包括意识状况瞳孔变化呕吐情况监测血压及体温变化②预防并发症:影响急性脑血管病治疗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的预防预防尿路感染及防止褥疮是护理重点 3.调整血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降压治疗的原则是: (1)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一般认为在收缩血压超过24~26.66kPa(180~200mmHg)时可考虑适当地降低血压以预防进一步出血但对脉压过大的患者则须谨慎降压

(完整版)老年人脑出血的治疗

老年人脑出血的治疗 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及其功能会逐渐出现老化和减退,整体体力和抗病能力日趋下降,再加病前心、肝、肾、肺等主要脏器的伴发病多,病发后各类并发症多,一旦发生脑出血病情多较危重和复杂,因此在重视全局下如何突出个体化的救治就显得更为重要,稍有延误或不慎就会影响疗效甚至病人的生命安全。有关此类的咨询近来有所增多,特就其中几项具体治疗措施提供探讨意见如下,供参考。 一、止血药的应用(1~2,4)脑出血后,由于颅内的容积恒定、病灶周边脑组织的压迫、动脉破口的收缩和局部血栓的形成,如无重大凝血障碍出血多会在数分钟内自动停止;再止血药还会有引发心、脑和深静脉等处血栓形成的危险,故临床上现多不主张使用。但在脑出血早期,迂病灶内再出血或活动性出血引发血肿扩大险情时(一般多发生在病后6~24小时内),可短期使用安络血等止血药,同时应对出凝血功能进行监测以保安全。对有明显凝血障碍、肝功异常、长期饮酒史和合并消化道出血者,应积极使用其他较强力的止血药,且以一周为宜,以后是否需要可根据实际病情和凝血功能而定。 二、降血压药的应用(1,6,4)脑出血后,由于机体应激反应所致的激素水平升高,以及颅内压的急性增高、小动脉阻力增强和脑灌注血流量减少等原因,将引起应激性和代偿性血压升高或很高;同时由于机体的自身调节作用,病人的血压常呈现较大的波动和不稳。此时,既要考虑血压过高会导致脑内再出血或活动性出血,以及心梗、心衰、肾衰和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又要警惕血压下降会促使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加重的危险。因而可先试行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和增强机体自身对血压的调控功能,以促进血压的平稳下降。如果血压仍居高不下,且间隔5分钟以上的两次测压,收缩压均>230mmHg,舒张压均>140mmHg 时,可考虑静脉给予快速而短效的降压药硝普钠(0.5ug/kg/min),需要时还可根据血液药物浓度测定给药以保安全;如间隔20分钟的测压,收缩压均>180~230mmHg或舒张压>105~14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时,可静脉给予拉贝洛尔、依拉普利等易于调整用量的药物。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时,须否和何时开始给予降压药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但大多倾向于在脑水肿形成的高峰期(一般为病发后两周)或颅压监测显示颅内压下降稳定后,开始给药为宜;并可根据病前服药种类和药效情况,单用或合用洛活喜、依拉普利或科素亚等降压药,期望在1-2月内将血压降至正常(达标)或稍高于病前水平并终生服药。在给予降血压药前还要注意排除因病人对疾病的恐慌感、尿潴留和/或呼吸道不畅等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血压升高,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和避免误治。 三、脱水剂的应用(6~7) 由于脑出血后的血肿占位效应和血肿内容物的刺激作用,可引起严重的头痛、恶心和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和血压增高症状,甚至导致病人呼吸、心搏骤停的脑钩回疝形成,为及时缓解临床症状和为以后的治疗甚至手术治疗争取时间,积极使用脱水剂显然是必要和有益的。但也有人认为脱水治疗会使正常脑组织脱水,脑体积缩小和腾出颅内空间有引起继发性脑出血的危险,以及原有心、肾功能损伤加重的可能,故切忌滥用,而应根据血肿大小、部位、有无破入脑室,以及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禁忌症等具体情况,确定应用脱水剂的时机、品种、方法、剂量和疗程,并严格观察和及时处理其不良反应。现临床上常以甘露醇为首选药,且已证明小剂量的效果并不比大剂量差,但应遵循下述用药原则: ①除针对已出现脑疝或脑疝征象的急救病人外,一般不作为病初24小时内的预防性治疗; ②剂量一般以0.25~0.5g/kg,每4~6小时静脉滴注一次为宜,但脑疝急救病人可增量至1. 0g/

脑出血康复锻炼方法课件

脑出血康复锻炼方法 急性脑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主要为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最常见的是病变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感觉性失语及混合性失语。而脑出血后的功能恢复, 在其病后的前3个月内, 特别是最初几周内变化最快。6个月时基本达到最大恢复, 发病2年后, 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早期的功能锻练, 特别是急性期患者的康复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患者远期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休息、活动指导 1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 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 翻身时应保护头部, 动作轻柔得体, 以免加重出血。 2 神志不清, 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 加护栏并适当约束, 防止跌伤。 3 抬高床头15度-30度, 以利于静脉回流, 使颅内压下降, 减轻脑水肿。 4 昏迷病人平卧, 头侧卧位, 取下活动性假牙, 以防误吸, 确保呼吸道通畅。 5 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开始在床上、床边、下床的主动训练, 时间从5-10分钟/次开始, 渐至30-45分钟/次, 如无不适, 可作2-3次/日, 不可过度用力憋气。 二、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食疗, 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改善脑循环。不食刺激性食物, 嘱病人戒烟, 减少饮酒, 避免食用肥肉、猪肉、蛋黄、带鱼和动物内脏等高脂类食物, 肉类以鱼虾、瘦肉、禽肉等为佳。为使

病人保持大便通畅, 可多食雪梨、香蕉、蜂蜜等果品及粗纤维食物。急性期病人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2300 ̄2800卡/日) 饮食。限制钠盐摄入( 少于3g/日) , 因钠潴留会加重脑水肿。食物温度适宜, 过热可能烫伤口腔黏膜, 过冷易致腹泻, 影响吸收。对于尚能进食者, 喂饮食物时不宜过急, 遇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休息, 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昏迷不能进食者鼻饲流质4-5次/日, 200-300 ml/次, 如牛奶、豆浆、藕粉、蒸蛋或混合匀浆等, 流质应煮沸消毒, 消毒冷却后再喂。恢复期病人予以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 多食蔬菜及水果, 避免辛辣食物, 戒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体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 减少热量摄入, 忌食纯糖。 三、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 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后遗症, 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 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 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 病人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病人被动运动, 肌力开始恢复时, 帮助鼓励病人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 坐位- 站位- 步行, 循序渐进, 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一般上肢麻木灸肩骨禺、曲池、合谷, 下肢麻木灸环跳、风市、悬中等穴位。并指导家属帮助按摩, 一般病人在起病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只要能坚持锻炼, 瘫痪肢体的功能都可以有所恢复。对失语或语言不利的病人, 每日上、下午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 逐步恢复语言功能。语言功能的训练: (1) 运动性失语: 字- 词- 短句; (2) 感觉性失语: 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 (3) 命名性失语: 用物品反复教病人说出其名称。另外可让病人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语言再训练, 但要注

脑出血治疗原则

脑出血治疗原则 文章目录*一、脑出血治疗原则*二、脑出血如何预防*三、脑出血的危害 脑出血治疗原则1、脑出血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治疗主要分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治疗(针对特殊病因),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节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一般来说,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停止进展,康复治疗宜尽早进行,并应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抑郁情绪,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和心 理支持。 2、脑出血的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 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3、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 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 昏迷。 脑出血如何预防1、发现动脉硬化,必须早期治疗,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以保持血管的弹性。 2、必须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做到定期检查,采取服药措施.降低或稳定血压,防止血压突然增高。 3、精神必须乐观。避免精神紧张和疲劳,防止动脉硬化和血压上升。 4、饮食必须清淡,少食动物脂肪或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糖也不宜过多食。可多吃豆类、水果。蔬菜和鱼类等,尤其对血压较高、动脉硬化、血脂者更为重要。 5、必须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保证足够睡眠,避免过劳过累。 6、大便必须经常畅通,避免过度用劲排大便。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软化粪便,以免血压突然增高。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19T10:53:02.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导读]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154100)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96-02 【关键词】脑出血治疗 1 临床资料 杜某,女,68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头痛、频繁呕吐4小时余”人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不规律口服北京降压0号。发病时正在厨房干家务,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跌倒在地,随即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不伴意识障碍及大小便失禁,无抽搐、发热等症,被急送入院。入院查体:T 36.2℃,P 60/min Bp 180/110 mmHg,神志呈嗜睡状,无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应迟钝,双眼球向右侧凝视伴细小震颤。左侧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双上肢肌张力较高,左侧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I级,四肢腱反射(+),左侧 Babinskis征(+)。颈抵抗颏胸两横指,克氏征(+),布氏征(-)。头颅CT示:右侧丘脑出血陂入同侧脑室;电解质:钾3.7mmol/L,钠137mmol/L,氯97mmol/L;心电图:偶发室早;血常规:WBC 10.6×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诊断:丘脑出血,高血压病3级。治疗计划:卧床,脱水降颅压,保护胃黏膜,预防感染,改善脑代谢及对症支持治疗。 2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起病急,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发病通常在白天,出血诱因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等,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或减弱的症状体征,常伴明显头痛、呕吐,发病时血压异常升高。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偏身瘫痪为常见的早期症状。重症者全脑功能障碍,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或可发生脑疝,致呼吸困难、血压不稳,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2.1 中脑出血罕见。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出血量多时表现为深昏迷,四肢迟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2.2 小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多数患者起病初期神志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常诉一侧枕后疼痛、眩晕、频繁呕吐,体检可发现水平眼震、颈项强直、病变侧共济失调等;大量出血可在12~24小时内陷于昏迷和脑干受压征象,且易引发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2.3 脑叶出血又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占脑出血的10%。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血管淀粉样变性和肿瘤等所致。出血以顶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可有多发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各脑叶受损的相应功能障碍(如顶叶出血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抽搐较其他部位出血常见,昏迷较少见。 3 诊断 动态情况下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高血压病史,起病时血压异常升高。起病时有较明显的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或持续性意识障碍。头颅CT示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4 治疗 4.1 急性期治疗 脑出血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是脑疝,与继续出血、脑水肿有关,3~5天后死亡原因为各种并发症。在急性期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病死率,其治疗原则:防止继续出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外科手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4.1.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及意识变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甚至气管切开。头置冰袋。体位:血压高时,头部、上半身抬高20°~30°;血压正常时头平位,血压低时宜头低位。保证营养,若发病3天不能进食者,应鼻饲饮食。 4.1.2 调整血压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反应性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量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使用脱水药后,随颅压降低血压直接或间接有所降低。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或脑梗死,但持续高血压会使脑水肿恶化。目前认为调节血压时宜遵循以下原则。 先降颅压,后降血压。收缩压高于200 mmHg,或舒张压高于105 mmHg时,使用降压药。降压时应使用作用温和、作用时间短的药,如硝酸甘油、呋塞米、硫酸镁、或口服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急性期血压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给予升压药保证脑的血供。 4.2 恢复期治疗原则 恢复期是指脑部基本病变稳定,脑水肿,颅内高压的临床征象消退,受损的脑功能恢复,此期除了原有的内科治疗外,重点应在改善脑血循环和促进营养代谢方面以及康复治疗。 4.2.1 改善脑循环,促进血肿吸收此期应选用扩血管轻、影响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药物,开始用低剂量,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4.2.2 康复治疗尤其是偏瘫、失语症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应尽早开始,由专业的康复师有步骤地进行,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显著减少致残。 参考文献 [1]白天峰,刘宏健.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医学信息,2007.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1.CT检查 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性变。动态CT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2.MRI和MRA检查 对发现结构异常,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诊断不及CT。 3.其他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外周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血糖和尿素氮水平也可暂时升高,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提示有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 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直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 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脑出血的治疗指南

脑出血治疗指南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推荐意见 疑似卒中患者应尽快行头颅CT或MRⅠ检查,区别出血和缺血(Ⅰ级推荐,A 级证据);建议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快收入神经专科病房或神经监护病房(NICU)(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推荐意见 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有继续出血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和患病率较高,应及时明确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及实验室相关检查(Ⅰ级推荐,D 级证据)。其中,影像检查推荐意见:CT或MRI都是初步影像检查的首选(Ⅰ级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CT有助于确定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高危患者(Ⅱ级推荐,B级证据);如临床或影像学怀疑存在血管畸形或肿瘤等潜在的结构异常,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MRV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所有脑出血患者应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建议用Glasgow昏迷量表或NIHSS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Ⅲ级推荐,C级证据);建议参照上述诊断流程诊断(Ⅲ级推荐,C级证据)。 急性脑出血治疗的推荐意见 颅高压推荐意见: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应当是一个平衡和逐步的过程,从简单的措施开始,如抬高床头、镇痛和镇静(Ⅰ级推荐,D级证据);可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Ⅰ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也可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或大剂量白蛋白(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不建议长期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可间断应用于颅高压危象(Ⅰ级推荐,B级证据);对伴有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Ⅰ级推荐,B级证据);尚不推荐常规使用高渗盐水降颅压,仅限于临床试验的条件下或对于甘露醇无效的颅高压危象使用(Ⅲ级推荐,C级证据)。 血压控制推荐意见

脑出血中医治疗方法

脑出血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辨证】肾阴亏损,肝阳上亢,痰热交阻,随风阳上扰。 【治法】滋阴潜阳,开窍化痰。 【方名】二六汤。 【组成】生地12克,丹皮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枣皮12克,牡蛎12克,龙骨12克,山萸肉12克,竹茹12克,白芍12克,山药15克,石菖蒲9克,远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斯炽方。 中药材查询 脑出血西医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急性脑出血的急救原则①防止进一步出血;②降低颅内压;③控制脑水肿;④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具体措施是: (1)安静卧床:床头抬高,尽量减少搬动。一般卧床3~4周左右。 (2)保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的最初的5min内,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患者舌根后坠容易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应保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取下义齿,侧卧位,头后仰,便于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并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一旦窒息,尽快掏净口腔,进行人工呼吸。 (3)合理应用镇静药: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4)调整血压:对血压较高的脑出血,可用小量利舍平(利血平)治疗或25%硫酸镁10ml,深部肌内注射;神志清楚的给予口服降压药物。 (5)少搬动:如果患者在狭小场所发病,要尽快设法移到宽敞的地方。原则是尽量不要震动头部,保持头部水平位搬运,以免堵住呼吸道。 (6)内科治疗:血肿小且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基本上以内科基础治疗为主,有时可早期增加改善脑血循环的药物,较多采用有活血祛瘀的中药制剂。伴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则需积极而合理的脱水疗法。

(7)外科治疗:对血肿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大多须及时手术。有时为了抢救危重症患者,则应紧急手术。有学者认为在病理损害中起启动和关键作用的是血肿,其引起的缺血水肿体积又可数倍于血肿,故主张尽早手术,甚至在发病6h内的早期手术,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继发性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因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8)止血药物:常用酚磺乙胺(止血敏)、氨甲苯酸(抗纤溶芳酸)、维生素K 等。止血药用量不可过大,种类不宜多。 (9)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重点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每半小时测1次,平稳后可2~4h测1次,并认真记录。 (10)及时抢救:如意识障碍加重或躁动不安,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脉搏缓慢,血压升高,说明已有脑疝发生,应立即进行抢救。 2.急性期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可取头侧位,不宜仰卧位,以防舌后坠而堵塞气道。及时翻身拍背部,以利痰液咳出,同时勤吸痰液,也可雾化吸入,以利于痰液的湿化,有呼吸道阻塞的征象时应及时气管切开,以免缺氧而加重脑水肿。可以吸混合5%二氧化碳的氧气,以间歇吸入为宜,尽量避免吸入纯氧过久,因纯氧可导致脑血管痉挛,甚至发生氧中毒。 (2)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通常在起病的第1~2天内禁食为好,每天输液量以1500~2000ml为宜,并记录出入量,应用大剂量的脱水剂,一定注意钾的补充。另外,要注意防止和纠正酸中毒、非酮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昏迷或不能进食者,第3天可插胃管鼻饲流汁以保障营养供应。适当限制液体入量,一般每天不宜超过2500ml,如有高热、呕吐、多汗、利尿过多等可酌情增加。避免使用高糖液体,必要时给脂肪乳剂注射液(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氨基酸或能量合剂等。 (3)加强护理:脑出血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此急性期的护理至关重要。①严密观察病情:包括意识状况、瞳孔变化、呕吐情况、监测血压及体温变化。②预防并发症:影响急性脑血管病治疗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的预防。预防尿路感染及防止褥疮是护理重点。 3.调整血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降压治疗的原则是: (1)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一般认为在收缩血压超过24~26.66kPa(180~200mmHg)时,可考虑适当地降低血压,以预防进一步出血,但对脉压过大的患者则须谨慎降压。 (2)血压要控制平稳,使24h内血压的“波峰”和“波谷”接近,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降压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安静卧床,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 ②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③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2)调整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如果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mmHg (26.6kpa)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温和降压药。5%硫酸镁10ml,肌注。如清醒或鼻饲者可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2-3次/d,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 3.3kpa左右为宜。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 (3)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且有脑水肿,其中约有2/3发生颅内压增高,积极降低颅内压,阻断上述病理过程极为重要。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于30分钟内静滴完毕,依照病情每6-8小时1次,7-15天为一疗程。甘油果糖一般250一500ml/次、1—2次/d。每50 0m1需滴注2—3h,250ml滴注1-1.5h。 ②利尿剂:速尿40~60m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静注。 (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5)冬眠低温疗法:体表降温,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巴比妥治疗:大剂量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颅内压。初次剂量为3~5mg/kg静脉滴注,给药期中应作血内药物浓度测定。有效血浓度为25~35mg/L。发现颅内压有回升时应即增补剂量,可按2~3mg/kg 计算。 (7)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日1~2次;强地松5~10mg口服,日1~3次,有助于消除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 (8)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 TP)、细胞色素C、辅酶A、氯酯醒、胞二磷胆碱、多肽类脑蛋白水解物等。可按病情选用或合并应用。应用2周。

脑出血药物治疗

脑出血药物治疗 脑出血药物治疗 高渗液体是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甘露醇和高渗盐水。 研究显示对于幕上脑出血的患者,甘露醇以剂量依赖性和部位依赖性的方式,降低颅内压的效果最好。 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3.4%的高渗盐水可逆转非创伤性脑损伤 患者已发生的脑疝。 尽管如此,高渗液体治疗对于患者临床预后的最终影响尚不清楚,对INTERACT2研究的分析显示甘露醇治疗并不影响患者90天时的预后。 有关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治疗效果的比较,目前证据有限。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考虑到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患者实际情况。 临床前研究显示脑出血后微创血肿清除术可减少继发性损伤,改善预后。MISTIEII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治疗可显著减少水肿体积。对 于药物难治性水肿,也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DC)。 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DC治疗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一项正在进 行中的SWITCH研究旨在比较72小时以内的ICH患者进行DC治疗和 药物治疗疗效的差异。 脑出血低温治疗 脑出血抗炎治疗 (1)去铁胺:去铁胺是一种铁螯合剂,在实验性模型中显示可减 少水肿体积,改善预后。该药在ICH后早期给予最有效,其疗效可 持续24小时。目前一项名为iDEF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旨在评 估去铁胺对324例ICH患者的治疗效果。

(2)芬戈莫德:芬戈莫德可抑制外周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的迁移,减少进入脑内的免疫细胞;对星型胶质细胞具有直接作用,从而调节 免疫应答。一项小型的RCT研究显示芬戈莫德可减少患者出血后7 天时的水肿体积。 (3)塞来昔布:在实验性动物模型中显示可减少血肿周围水肿, 并促进功能恢复。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其可减少ICH患者48小时 内的水肿体积。 (4)吡格列酮:可下调炎症介质,减少活性自由基损伤。临床前 研究显示其可能通过刺激吞噬作用以及减少水肿来促进脑出血血肿 的吸收。 (5)他汀类:大量回顾性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作为ICH患者 的神经保护性治疗药物,其在稳定血脑屏障和减少水肿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患者之前使用他汀与血肿周围水肿 减少相关。

脑出血试题

一、填空题 1.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包括()、()、()。 2.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3.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 4.脑出血患者降低颅内压的常用药物是:()、()。 5.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的检查项目包括:()、()、()。 6.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是:()、()。 7.内囊出血的三偏征是指:()、()、()。 8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内出血。 9.脑出血患者常见潜在并发症为()、()。 10、甘露醇的作用机制()、()。 二、选择题 1.出现脑疝应立即() A降体温B气管切开C快速静脉注射脱水剂D吸氧E监测生命体征2.一患者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呼吸平稳,瞳孔对光反射及腱反射存在,其意识状态为() A清醒B嗜睡C浅昏迷D中昏迷E昏睡 3.脑出血急性期的处理中哪项是错误的() A控制脑水肿B降低颅内压C防止并发症D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 E适当使用止血药 4.脑出血最常见原因是()

A颅内动脉瘤B脑动静脉畸形C高血压并发细小动脉硬化D脑动脉炎E血液病 5.以下哪项不属于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A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B起病前常无预感,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C 常发于50-70岁。D血压明显升高。E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发展至高峰。 6.自然光线下瞳孔直径大于多少为散大() A2mm B3mm C4mm D5mm E6mm 7.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A2周B3周C4周D5周E6周 8.腰穿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A脑脊液漏B低颅压头痛C脑出血D脑炎E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脑出血病人CT图像为() A起病后即可见低密度异常影B起病后即可见高密度异常影C可见脑室扩大D起病24-48小时即可见高密度影E起病12-24小时即可见高密度影 10.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该立即肌力为() A1级B2级C3级D4级E5级 答案: 一填空: 1.嗜睡,昏睡,昏迷。 2.高血压并发细小动脉硬化。 3.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防止并发症。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及其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的瞬间已基本上决定了病人的预后,医生的努力在于迅速中断脑出血引起的恶性循环,把血肿压迫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外科治疗目的是清除脑内血肿以解除脑组织受压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减少周围脑组织缺血梗死和病残率;中断和预防出血后和脑疝的恶性循环降低死亡-病残率。改善功能预后是更为重要的手术目的。 脑出血的部位不同治疗方针也不同。对于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治疗历来充滿着争论。直到后期以CT为手段观察血肿量作为手术适应症的依据,同时注意到血肿部位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血肿量,方制定了临床分级、CT分级和预后判断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多中心的协作研究,明确了影响疗效的因素,提出了治疗方针应根据多种因素作个体化考虑,既可开颅也可定向穿刺,扩大了手术治疗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 大脑半球出血的手术适应症因各学者的观点和选择标准不同而差异较大,手术死亡率和生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优劣不一,因而争论很多。一般认为: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效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 现代对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 1、手术前神经病学分级: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分级主要根据术前意识状态而定,手术效果与其精神病学分级有密切关系。病情分级在3、4a级手术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而4b和5级病例即使能保住生命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在功能预后方面:分级为1、2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3、4、5级者手术稍胜于保守治疗,但差别不显著。 2、CT分级:壳核出血按CT分类的死亡率分析显示,病情为1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2级和3级者,手术与否死亡率无显著差别,4级和5级者,手术优于保守治疗。 3、血肿量:基底节出血量在30 ml以下者,手术治疗因附加损伤不如保守治疗死亡率低,但如血肿体积大于30ml时,手术组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

脑出血的康复治疗步骤

脑出血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分两大类,即出血性脑病和缺血性脑病。脑血栓是缺血性脑病。 1.治疗原则,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脑水肿以防止脑疝形成,降低 增高了的血压以防止进一步出血。 2. 2.常规治疗 (一)一般处理;①保持安静、绝对卧床,应在当地进行抢救,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以免加重出血;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 三、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四、控制高血压,降低增高了的血压是防止进一步出血的重要措施,但不宜将血压降得过低,以防供血不足。一般以维持在20.0-21.3/12.0-3.3kpa(150-160/90-100mmhg)为宜;。 五、止血药和凝血药对脑出血并无效果,但如合并消化道出血或有凝血障碍时,仍可使用。 六、预防及治疗并发症,重症病人应特别加强基础护理,定

时轻轻更换体位,注意皮肤的干燥清洁,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瘫痪肢应注意保持于功能位置,按摩及被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 3.手术治疗:中医药、针灸、按摩疗法配合治疗,对治疗和康复有一定效果。 由于生物科技的进步,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国内外治疗颅脑、脊髓损伤的一种先进技术,干细胞移植后可分化成神经元以替代局部已受损的神经细胞,且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保护神经元和启动脑组织中的神经干细胞发挥功能;急性期移植神经干细胞,并可有效的保护受损神经元还残存的功能,及时改善病变脑组织的功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和改善;辅助以系统的功能康复锻炼,效果更好。相关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可向神经细胞分化,修复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局部新生血管生成,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未见不良反应。 从一定意义上说,病人发病后,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诊,尽快、尽早给予正确有效的临床治疗、细胞移植和康复锻炼,可增加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那么干细胞的费用如何,干细胞治疗需要多少疗程,详情可访问南京红十字医院官网:

脑出血的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 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刘日霞 自发性脑出血是全球范围内致残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还缺乏特意性的治疗。研究表明规范的内科治疗可以降低脑出血的致残和致死的死亡率,脑出血内科治疗的积极程度与脑出血日后密切相关。 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发性脑出血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一下 2010 年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 一、自发性脑出血的概念 首先介绍一下自发性脑出血。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分为深部出血和脑叶出血。 脑出血全世界发生率为 10-20/10 万人口,约占全部中风的 12 %,且随年龄增大而相应增加,男性发病率要比女性多,尤其是 55 岁以上的病人。 脑出血的病因包括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低胆固醇血症、血管结构病变、缺血性卒中史、凝血功能障碍、药物滥用、酗酒及 ApoE 等位基因。 高血压是所有自发性脑出血最重要且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占 ICH 病人病因的 75 %。高血压增加 ICH 的危险,尤其是年龄在 55 岁以上未服降压药者或吸烟者。 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直接损害或加重年龄相关脑小动脉的负担和磨损,最终导致 ICH 的发生。研究证明初始血压与以后发生的 ICH 有关。 (幻灯 9 )如图所示,随初始血压的升高脑出血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大。 CAA 长期被认为是无高血压或凝血病的老年人 ICH 的病理基础,嗜刚果红的淀粉样 β蛋白沉积在脑皮质和软脑膜血管壁内,易引起动脉破裂或发展为粟粒样动脉瘤,最后造成脑出血。

低胆固醇血症是引起脑出血的另一个原因,大量研究证实 : 血清胆固醇小于 4.1mmol/L 时, ICH 发病率高或死亡率高。 血管结构病变引起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引起约 10% 的 ICH 。血管畸形是年轻人 ICH 的主要原因。 既往的病史,可使自发性 ICH 相对危险率增加 5-22 倍。 凝血功能障碍、使用抗凝药占全部 ICH 的 8 %,其中华法令抗凝治疗者引起 ICH 最多。 药物滥用占全部 ICH0.5 %,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的比例较高。 酗酒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可增加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 ApoE 的等位基因 2 和 4 是与脑叶出血密切相关的基因型。 二、 2010 年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 第二部分内容 2010 年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 指南的核心内容包括脑出血的诊断,主要是急诊,院前急救以及急诊室的管理,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包括止血方法,血压的管理,以及住院病人的管理,第三部分是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最后是脑出血的预后评估,康复以及复发的预防。 (一)诊断、止血方法 首先说一下脑出血的院前急救,对于院前急救来说首先要为病人提供呼吸循环支持,并以最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到最近的具有诊疗 ICH 条件的医院,其次急救人员尽可能的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发病时间,既往用药史、吸毒史,最后急救人员应预先通知急诊室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 急诊室已经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或者具有快速转移 ICH 患者至专门的诊疗中心的预案具备神经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外科学和重症监护设备及经培训的医护人员,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措施,并同时进行有效地病情评估,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进行快速诊断。 脑出血的诊疗通道的设立可以为重危 ICH 患者提供更有效地、标准化的整体治疗。神经外科医生应具有进行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有创 ICP 监测和处理的能力。神经介入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