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2007年06月27日星期三3:03关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摘要:零余者又称多余人,在古今中外大家笔下都不乏零余者的形象。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还有老舍笔下那个最后成为个“人主义末路鬼”的骆驼祥子。
而真正对零余者自我剖析将零余者内心和魂灵深处呼声大胆直白的表达出来的恐怕也只有郁达夫一人了。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多为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
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能触摸到零余者内心深处的性灵,倾听他们性灵深处的呼声。
孤独,寂寞,透明,脆弱,敏感,绝望,无助,矛盾,无奈,自叹与自怜。
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被赋予悲剧色彩的零余者。
零余者,隐形透明被排斥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他们有的是有心自省却无力自拔,有的是麻木的受命运的摆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之郁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被离弃的可怜者。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许是零余最好的诠释了吧。
关键词:多余无用矛盾无能自省命运束缚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
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1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则是一群有心自省无力自拔,最后被遗弃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上有着人性中善美的一面,他们坦诚,如在《沉沦》中“他”发自心底对真爱的呼唤。
他们偾世嫉俗,如《杨梅烧酒》中不满当时中国社会而几乎失态的痛骂。
《微雪的早晨》中痛骂军阀“们这些狗东西,我总得杀你们这些狗东西。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对女主人公凄惨境遇的同情与怜悯。
就是这样一群有着善美一面的人物最后遭到了遗弃,从他们悲剧性的命运中也许我们会有所反思。
一、精神上的“瘾君子”
“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2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
《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有给自身无形带来了自卑的阴影。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的很。
在稠人广众之中感觉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要难受。
”可怜你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我的身子虽然被人家欺辱,我可不该累你也瘦弱到这地步的。
影子呀影子,你饶了我罢!”3“他”又何尝不渴望得到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可是因为弱国子民的身份在异国倍受歧视,热情受到嘲笑和侮辱,他不甘沉沦可最后还是自甘堕落的走向绝望和死亡。
情感是《沉沦》中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归宿和寄托,无能面对现实,最后只能躲藏在自己想得到的爱情之中。
“他”对爱情的渴望并非只是因为性苦闷所造成的,异乡所遭受的冷漠,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
而郁达夫的作品素以书写自身而名,他本人也认为文学作品都是本人的自叙传。
那么从他的不同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折射出一个真实的郁达夫。
“象这样的一位奶水不足的母亲,而又喂乳不能按时,杂食不加限制,养出来的小孩,哪里能够强健?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的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
一病年余,由衰弱而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精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
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的上场。
”4童年的郁达夫是沉默孤苦的孩子,过早的失去父母的爱,对幼小的他及以后的成长又带来了多大的阴影呢!如果说药物用来医治人类肉体,那么爱是救赎灵魂的良药。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所渴望的爱,如果只理解成狭隘的肉欲未免太肤浅了!他们所渴望的爱也是一种精神之爱。
是在他们孤寂绝望无助时候给予他们庇护慰藉的母性之爱。
这种爱对于极端脆弱的零余者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稻草。
而脆弱的零余者往往依赖沉溺于这种母性之爱中。
为了这种爱,知识,名誉金钱都可以不要,可是抛弃了这些零余者身上还剩下什么?又拿什么去爱他们想爱的人,又凭什么得到她们对自己的爱?!爱情的维系是已一定的物质为基础的,失去金钱的零余者连生存都成问题又靠什么来维系自己的爱情呢!“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当爱情遭遇面包,你又作何选择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结合”都是在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驱动下完成的。
《沉沦》中的“他”最终走向死亡除了外在一些客观因素之外,他们自身存在的性格弱点也是不可忽视的,敏感多疑,遭受压迫之后心理的扭曲。
可以出零余者的悲剧也是一出性格悲剧,而他们自身性格弱点不也是在那样扭曲黑暗的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吗?!正如郁达夫在《悲剧的出生》中所述: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难道零余者们的悲剧不更是社会所酿成的悲剧吗?!
二、时代病儿
零余者们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的挣扎着。
这群患着时代病的零余者们就象是被命运操纵的木偶一样。
“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一出毫无意义的悲剧,而这悲剧的酿成,实在也只可以说
是时代造出来的恶戏。
自己终究是一个畸形时代的畸形儿,再加上以这恶劣环境的腐蚀,那些更加不可收抬了。
第一不对的,是既作了中国人,而偏又去受了些不彻底的欧洲世纪末的教育。
将新酒盛入了旧皮囊,结果就是新旧两者的同归于尽。
世纪末的思想家说:——你先要发见你自己,自己发见了以后,就应该忠实地守住着这自我,彻底地上张下去,扩充下去。
环境若要来阻挠你,你就应该直冲上前,同他拼一个你死我活,Allow Nothing!(英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编者注)不能妥恰,不能含糊,这才是人的生活。
——可是到了这中国的社会里,你这唯一的自我发见者,就不得不到处碰壁了。
你若真有勇气,真有比拿破仑更坚忍的毅力,那么英雄或者真能造得成时势也说不定,可是对受过三千年传统礼教的系缚,遵守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传的狡诈的中庸哲学的中国人,怕要十个或二十个的拿破仑打成在一起才可以说话。
我总算发见了一个自以为的自我了,我也总算将这自我主张扩允过了,我并且也可以算冲上前去,与障碍物拼过死活了,但是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大约就是在这太阳光里的这半日的静坐吧?……啊啊,空,空,空,人生万事,终究是一个空!”5染着零余者命运的这些知识分子是畸形社会的产物,既受着中国传统熏陶和束缚又受着不彻底的西方教育,最后正如《蜃楼》中所述:“既作了中国人,而偏又去受了些不彻底的欧洲世纪末的教育。
将新酒盛入了旧皮囊,结果就是新旧两者的同归于尽”《沉沦》中“他”视自己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
《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欲望,于质夫在妓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色之徒。
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
而对于他们自身对自己的反省也是他们人性之中善美的一面。
“一踏上了上海的岸,生计问题就逼紧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运命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的扎紧起来了。
”6数百年来巍巍然位于四民之首的“士”的地位,因为封建制度的崩溃,完全颠覆了”7面着时代的大变迁,这些在夹缝中挣扎的可怜虫又该何去何从呢?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方式。
“赋性愚鲁,
不善交游,不善钻营的我,平心讲起来,在生活竞争剧烈,到处有陷阱设伏的现在的中国社会里,当然是没有生存的资格的。
”8 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任何没有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三、矛盾的结合体
零余者自身就是个矛盾的集合体。
既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他们既爱生活又逃避生活,既积极向上又消极退隐;既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既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
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自我的消亡。
无奈、无助、空虚、死亡。
“啊啊!反抗,反抗,我对于社会合唱不晓得反抗,你对于加到你身上来的虐待也何尝不晓得反抗,但是怯弱的我们,没有能力的我们,教我们如何反抗的起呢?9郁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有心自省无力自拔的人物。
他们虽然对现实充满了不满与愤恨,可是脆弱的他们只能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屈服,或是寻找情感的寄托进而做为一种逃避,或者以死解脱。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一面是残酷的现实世界,无法寄托。
另一面是孤寂无助绝望,无法适应所在环境的自己。
结果必然是被淘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零余者没有能力掌控支配利用从而摆脱自身境遇。
也没有因具备某种利用价值而使境遇得到改观。
他们真的成为了“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
《沉沦》中的“他”背负着弱国子民的命运蹈海自尽。
《微雪的清晨》中“他”最后也只能一死来作为微弱且消极的抵抗。
《茑萝行》中我心里想我自家若想逃出这恶浊的空气,想解决这生计困难的问题,最好惟有一死。
“我”又何尝不是以死来反抗解脱吗?!而“但我若要自杀,我必须先弄几个钱来,痛饮饱吃一场,大醉之后,用了我的无用的武器,至少也要击杀一二个世间的人类—若他是比我富裕的时候,我就算替社会除了一个恶。
若是他是和我一样或比我更苦的时
候,我就算解决了他的困难,救了他的灵魂—然后从容就死。
”受到现实压迫扭曲之后的灵魂对于社会的反抗多少有些复仇的色彩。
一个人的抒情歌
郁达夫作品中所塑造的的零余者形象负载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不仅仅是个人的,它反映了当时在冷酷社会中挣扎绝望反抗的无助者,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痛苦,可是能真正了解郁达夫以及其作品中人物命运的人却少之又少。
郁达夫:《茑萝集自序》:“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的两字。
人家都骂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那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唉唉,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我的悲痛,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
我岂是甘心堕落者?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生的运命,不得不如此自遣耳。
”而对于苏雪林对于郁达夫“感伤主义”的批判更是偏颇!就作家个人而言,幼年他失去了父亲,缺少母性的慈爱,这不能不说是他忧郁性格的基础。
后来,婚姻的不满,生活的不安适,经济的压迫,社会的苦闷,故国的哀愁,周遭的劳动阶级悲惨生活的实际,使他的忧郁症渐渐地扩展,而不得不诉诸于作品。
不可避免的郁达夫的小说过于灰暗,对于读者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知我心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旁观者未必“清”!想更好的了解剖析零余者就应该更多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其人生经历对其的影响。
郁达夫虽然不在了,可他仍留给了我们很多的反思。
面对时代的变迁,自己该如果去更好的适应环境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不仅仅摆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面前,也摆在我们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