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城市化-(教师版)

城市化(教师版)【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__、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
3.影响:带来了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等的巨大变化。
【答案】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聚落形态价值观念【注意提示】1.图表法记忆城市化标志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
据统计,几乎4 000万(占全美人口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1) 减少。
(2)水质、水量和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
(4)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3.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答案】生物多样性地下水运动土地质量城市“热岛”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注意提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读“九大都市圈分布图”,完成1~2题。
1.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①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网密集②气候适宜、取水方便③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④人口自然增长快、科技水平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3~4题。
3.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由图中水平坐标可知,1975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50%。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非农业人口)
①大城市居民对环境要求 高;②发达国家乡村设施 好;③私家车多、高速公 路发达;④弹性工作时间、 家庭办公的兴起
乡村人 口数量
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郊区化的差异: 对应国家 外迁阶层 烂 心 发达国家 树 烂 皮 树 高收入 阶层 原因分析 1.中心城区环境恶化、治安差; 2.郊区环境优雅、舒适; 3.私家车的普及。 1.中心城区居住成本上升; 2.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3.中心城区改造,原有居住 用地被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用地置换。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发生地 城市地域 结 果 城市人 口数量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大城市 乡村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扩大(郊区农-城) 增加(中心城区-郊区; 郊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减少
①中心城区人口多,环境恶化 ②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③市中心区改造,原居住用地 被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置 换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1、郊区化:
19世纪,郊区化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 20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进 2、郊区化产生的原因: 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1)城市中心地价上涨 2013北京每平方公里 1289常住人口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2)新建住宅多建于城郊地区 3)轨道交通发展和私家车普及 3、郊区化带来的变化: 1)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总人口增加。
四、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开始向美国
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汇总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城市地理学重点5

城市地理学重点5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1.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2.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都市区人口出现向非都市区转移的趋势,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绝对下降。
3.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采取都市更新等举措,非都市区人口再次出现向大都市区转移的趋势,使得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再次上升。
先后顺序: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城市化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郊区化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工业企业的外迁减轻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工厂外迁腾出的一部分土地用于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及住宅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使得中心区更加繁荣;郊区化带动了郊区的开发,推动了郊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
人口郊区化增加了工薪阶层的通勤距离,城市通勤流增大,交通压力增大;郊区化带来了城市交通路网状态的变化,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范围与出行距离,增加了路网上的交通强度,造成中心区进出困难;由于受经济水平和交通水平的制约,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外迁的距离有限,人口与工业不愿意也不可能搬迁得很远,大量的近域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
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答案(1)B(2)A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一轮复习城市化PPT课件

31
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 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 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4..人防类治活城动市影内响涝下的形措成施的有洪水过程线有
( C( D) )
A.①兴和建③污水处理厂 B.②和B.④建设绿色屋顶
C.①加和强④道路建设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
29
(2010·北京高考)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 布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 C)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考纲解读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 影响
1.识记: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应用:运用图表资料,分析
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
5
.6Biblioteka 释疑解惑(1)城市化过程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人口城市化,即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
口; 区域城市化,即城市用地扩张,周围郊区和农村区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
的主要问题是______耕__地__减__少__、__用__地__紧__张______。
.
10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1放1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 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 断提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解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8/ 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1)( 40%30%~~30% B.A.20% 70%60%~50% D.C.4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2000(2)上图中~B.人口增长率增大A.工业化程度提高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逆城市化现象明显C1965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第(1)题,解析该国城镇化比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题,本题考查(2),故选B。
第~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重为6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2010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线所代表的中国。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同步导学】高中地理 2 本章高效整合课件 中图版必修2

3.从环境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居民区的合理布局 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要求多的 工厂企业交错分布(如电子装配企业、家具制造厂 等),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 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 居民区,并营造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如下图所示:
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的发展趋势 1.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既有自己的特点, 也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性特点,现总结如下:
项目 在城市化 速度方面 在城市化 动力方面 在产业结 构变动方 面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 产业转变
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 在人口流 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 动方面 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 市,70%流入大中城市
在城市建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 设方面 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环境和生态保护虽然采取了许多 在环境生 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 态保护方 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 面 观 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城市化与 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 经济发展 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 的关系 的一个首要问题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 城市化与 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 工业化的 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
2.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3.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且迁入量最大,城区边缘区 和远郊区既有人口迁入,又有人口迁出。第3题,由 图可知,中心区向郊区的迁出量大于由郊区向中心 区的迁入量,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答案: 2.D 3.B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一、专题讲解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二、同步训练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 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 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2节《城市化》备课资料

第二节城市化(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根据具体资料,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结合典型事例,阐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联合国数据显示: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
1980年,中国只有51个城市人口超过50万。
1980~2010年的30年间,共有185个中国城市跨过50万人口门槛。
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又将有107个城市加入这一行列。
201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51.27%,快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引入新课——城市化。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32~3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2”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37~3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33表2-2-1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注意[易误警示]。
→步骤5: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4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7:教师通过[例题2]教材P38活动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意[特别提醒]。
→步骤8: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4、5、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9: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明确掌握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你还在傻傻分不清?

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你还在傻傻分不清?地理概念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
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 如果学生缺乏明晰的地理概念, 就会影响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掌握。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理概念教学。
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和城市化”一章教学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等几个概念形意相似,较易混淆。
下面,笔者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一、从定义方面进行辨析尽管许多学者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往往不同,但从统一的定义角度看,上述几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
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 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二、从原因、人口流向等方面进行辨析引发城市化的原因在于灌溉耕作技术发展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从乡村地区迁入城市地区,益处在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社会问题,地价上涨,农民弃耕抛荒等。
它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 引发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推力和郊区的拉力, 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由内向外离心迁居市郊, 益处在于郊区功能区趋于完善,形成产业优势,问题在于城市过分蔓延,老城市人口流失严重。
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良性发展阶段;引发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在于市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自然条件恶化,郊区空间开阔,人口则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益处在于缓解大城市中心压力,改善人地关系,问题包括市内经济衰退,郊区农民失去农田。
0330高一地理必修二2.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几个概念的区分(孙东丽)

制作人:孙东丽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 初期(起步)阶段 加速阶段(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逆城市化阶段 再城市化阶段)
大家区别这三个概念可以从出现的时间、原因和人口由城 市外迁的Leabharlann 离三个方面来理解。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的产物。 与市区的距离: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此现象的原因:
影响: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
再城市化
再城市化: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政府采取
干预措施,吸引人流重新迁到市中心来。
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发展高科技 ③发展第三产业
④开发是中心衰落区
①由于市区环境质量下降、人口过多、交通拥挤;
②郊区与城市相连,汽车的普及。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 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的产物。伴随出现了市 中心空洞化。 距离:迁往更远的小城镇或乡村;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 此现象原因: ①城市中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②离城市较远的乡镇农村的交通条件的改善; ③乡村地区的各种文化医疗设施的完善; ④经济条件好,汽车的普及。
城市化复习要点.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城市化》专题复习要点归纳一、城市化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如下: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既包括人口的城市化,也包括地域的城市化,这是城市化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
2、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时的人口的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3、逆城市化: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处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高收入较多者)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
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
注:这里的农村和小村镇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除了看城市人口外迁远近外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过分强调城市内部环境恶化这一原因不妥当。
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4、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80 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 1984 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 个城市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有三个标志: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扩大。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城市化

知识梳理:美国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向郊区 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人口、服务业 及相关产业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美国从18世纪末城市化的初 始阶段始到20世纪末“逆城市化”出现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19世 纪后期,在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下,首先一批富有阶层搬入郊区,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家庭汽车的大量使用和公共交通设施快速发展极 大地加速了城市郊区化进程。城市内的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涌向新的郊外 开发区居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在空间上表现 为卫星放射状。二战后市区地价趋高,但是市区土地的供给已经高度无 弹性。这时美国政府为了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对在郊区选择住宅给予 鼓励,使得更多中产阶级包括部分低收入阶层能够支付郊区住宅,郊区 化得到普遍发展。20世纪末,美国的“城市空心化”发展迅速,郊区已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知识梳理:城市化
城市化 (urbanization/urbanisation) 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 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 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 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 (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 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 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
知识梳理:俄罗斯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速度很快,十月革命以后的70年间其城市人口 从0.291亿人增加到1.775亿, 是原来的6倍。以莫斯科为例, 莫斯科市区面积994平方公里,在一个多世纪中发展到了原来的 17.75倍,主要是沿交通线呈放射状、走廊式发展。前苏联长期 实行低房租政策,经济发展的成本长时期以来过多地由政府负 担。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的成本开始转移给市场, 地价开始上扬,市区地价攀高使得居民点布局呈现新特点:过 多的土地需求只能在郊区得到满足。土地的需求者主要是城市 居民,目的是为了寻找第二住所和辅助消遣,土地的用途主要 分为四类:乡间别墅、果园、菜地或村舍等,从一定意义上讲, 莫斯科市郊的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莫斯科市民拥有财富的空间 分布格局。
城化时期区分与城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分析方式

城市化时期区分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分析方式1.如何把握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虚假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成城镇的进程。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之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的职业转换进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心显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显现人口由市中心向乡村、小城镇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由于国家采取政策对市中心环境进行整治,会显现人口从头向城市回流的再城市化现象。
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城市化进展进程和特点存在不同,有的国家或地域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进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为滞后城市化现象,而有些国家或地域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进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为虚假城市化现象。
关于以上几个概念,能够从其成因和表现进行区别: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所揭露的是城市化的一个层面,是城市化在尚未实现时期所经历的一个要紧进程,从本质上讲,郊区城市化是郊区转变成城市地域,也是慢慢缩小城郊之间生产、生活条件不同,慢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郊区城市化要紧表现为:(1)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进程,即城镇化;(2)农业产业及生产方式向城市产业及生产方式的转化进程,即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非农化;(3)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进程,即生活方式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城市的推力和乡村的拉力一起作用的结果。
(1)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住房紧张、交通拥堵;(2)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慢慢完善;(3)城乡之间的交通不断完善。
要紧表现为:市中心和郊区的人口都向外迁移,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整个城市人口显现负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减少,乡村和小城镇数量增加,城乡不同减小。
再城市化的缘故是由于显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踊跃采取方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进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踊跃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人口回城居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一、典题导入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 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A. 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B. 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C. 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D. 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2.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A. 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 核心区房价的回落C. 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 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1. D 2. C【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
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二、归纳总结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三、跟踪训练读我国中部某城市过程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高考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名师指津考点突破(19页)

高考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名师指津考点突破考点一城市化进程[主旨把握](一)城市化进程及差异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二)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如图3所示。
[典题精研][典例] (2019·烟台模拟)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B.①④C.②④ D.②③[解析] 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第(2)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答案] (1)A (2)C[考题变式]1.(变题型) 由图可知,全国总人口的变化趋势是______,城镇总人口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全国劳动力人口__________,城镇劳动力人口__________,农村劳动力人口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 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以后
表 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 市,农村地域转化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
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为城市地域
。
【答案】:
(1)发展中 发达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 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较慢,水平较高起步晚,目前城市化进程速
度较快,水平较低
1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一、典题导入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 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
A.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
B.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
C.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
D.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2.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
A.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核心区房价的回落
C.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答案】1. D2. C
【解析】
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 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 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 郊区迁移, 城市用地明显扩大, 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 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 故A、
成
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
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
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
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 科技产业、第三 产业的发展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人口增加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B.②③④
读图完成3~4题。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B.逆城市化现象
C.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D.生物多样性增多
4、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市化第Ⅲ阶段的是
A.埃及B.中国
C.德国D.印度
3、A
4、C
【解析】
3、图示城市化第Ⅱ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为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则由于人口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故选A项。
B、C错。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 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 区、低级住区。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 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 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4、城市化第Ⅲ阶段表示城市化水平高,故为发达国家,选C项。
读下表,完成5~6题。
5、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6、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
A.非洲B.欧洲
C.北美洲D.大洋洲
5、D
6、A【解析】
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以此计算即可。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
【解析】:
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 呈综合化趋向 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考点:城市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预测) ,回答8~9题。
8.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1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9.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解析】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9.68%”,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数, 故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 我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处在郊区城市化阶段, 目前还不可 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加速发展阶段。 为改 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应积极建设生态化城市。
8.B
9.C
【解析】
8、本题旨在考查世界城市分布特点及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北美沿海城市数量比内陆 少,A错误;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B正确;亚洲内陆城市数量远远 多于北美洲,C错误;大洋洲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D错误。
9、本题旨在考查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特点。欧洲是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南 亚则属于发展中地区,因此与欧洲相比,南亚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更低。
D.人口迁入率高
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 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材料一 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 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除
港澳台外)。
城市 化率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省区
市
上海
北京
天津
广东
辽宁
黑龙
江吉林江苏新疆 Nhomakorabea内蒙
古
人均
GDP
(美元
/人)
7 330
6 410
5 340
3 630
2 830
2 100
11、读下图表,回答问题。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1)图甲中,虚线代表国家,实线代表国家。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和
增长的情况是。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特点是。发展中国家人口
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特点是 。
(3)表中数据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6、甲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35%,城市化水平较低,故判断为发展中国家,
故选A项。
考点:城市化过程及特征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变化图。读图完成第
A.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60%
B.城市化进程已推进到成熟阶段
C.逆城市化现象很普遍
D.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7、D
读“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 ,回答第10题
10、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有
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②非农用地不断扩大
3城市化速度趋缓
4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A
【解析】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小。所以城市化的发展就是城市
人口不断增大的过程。选择A项。
2 020
3 710
1 890
2 590
人均
GPD排名
1
2
3
6
8
11
12
5
14
10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它是衡量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都分布在,并分析其
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经济发展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