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望权及其强制执行
探望权执行难的表现及对策
探望权执行难的表现及对策一、我国探望权的法律规定及含义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对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规定了探视权制度。
《婚姻法(修正案)》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第四十八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父母对子女的探视权,是指父母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一方(父亲或母亲)享有的按照协议或人民法院的判决,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时间,探望子女的权利。
从民法理论上讲,父母对子女的探视权,是基于亲权而产生的,是亲权中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探望权案件执行难的表现1、执行案件立案把关难。
当事人在探望时可能发生的纠纷极其复杂,判决书或调解书不可能全面涵盖,对哪些执行案件可以受理至少应有原则性的界定,否则,法官无所适从。
2、被执行人协助义务界定难。
被执行人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认定被执行人拒不执行判决自无异议,但被执行人的父母即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能否认定是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协助义务?有时子女本身不愿到父或母处时,又如何处理?在这个问题上很难界定。
3、当事人举证难。
探望时,双方当事人一般都是一对一,一方说对方不让看孩子,另一方则称绝无此事,谁都没有直接证据,孰是孰非极难判断。
法院也无法认定被执行人是否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或裁定,由此导致错案的可能性极大。
4、强制执行难。
法院对那些经常无故阻挠,刁难甚至隐匿子女、拒绝对方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人,也可以适当的采取强制措施。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婚率不断攀升,导致了大量的隔代抚养、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探望权制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探望权制度是指非父母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该制度在解决离异家庭及其他类型家庭纠纷和矛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探望权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
一、当前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1. 司法审查不规范在我国,对于探望权的行使需要通过法院审查,但目前我国的法院对于探望权的审查并不够规范,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判决不公正,给探望权的行使造成了困难。
比如在一些情况下,非父母监护人明显有能力、财力和意愿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但法院依然可能不支持非父母监护人的探望权申请。
2. 探望权无法强制执行目前,我国对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力度并不够,一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愿意履行探望权,法院的执行力度并不够强,导致一些家庭出现合理的探望权无法得到行使的情况。
3. 控制权过于倾向于父母方在离婚或家庭矛盾纠纷的判决中,法院会更多地倾向于父母的控制权,而不是更好地考虑到子女的权益。
这就导致了非父母监护人的探望权被忽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障探望权的行使,需要对司法审查程序进行完善,建立更加规范的司法审查程序。
法院应该更多地侧重于根据子女的最大利益来进行审查,并充分考虑非父母监护人的诉求。
需要建立更好的社会监督机制,确保法院的审查能够更加公正、客观。
对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力度也需要加强,可以通过增加法院对于违反探望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来加强强制执行,使得违反探望权的行为更加不容易得逞。
3. 提高非父母监护人的定位三、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建议1. 建立专门的探望权法律规范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应该专门建立探望权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规定探望权的具体行使细则、程序和法院的审查标准,以及对违反探望权的处罚力度等,从而使得探望权制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浅析探望权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探望权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浅析探望权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2001年4月,修订的《》第一次将离异父母对子女的探望上升为一种权利。
该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2001年底,最高人院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可就探望权提起单独之诉。
探望权的规定,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华父母子女间亲情的传统,既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感情联络,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致于出现了“执行难、执行探望权更难”的现象。
一、探望权执行难的成因。
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等判决和裁定的,人民法院只能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单位和个人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也就是说不能采取强行将子女交给享有探望权的当事人的做法。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执行法官会处于无所适从、进退两难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视子女为私有财产。
因探望权发生纠纷的夫妻,大多是在离婚时就已矛盾重重,离婚后更是视为“仇”人,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将子女作为自己暂时的精神寄托,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她(他)们不想打乱自己暂时的平静,自己不愿见到对方,也不愿子女见到对方,更害怕子女“见异思迁”离其而去,所以,就想方设法淡化对方与子女的亲情,千方百计地阻止对方探望子女,给执行工作带来难度。
2、报复。
离异的夫妻,在离婚时往往一方有重大过错,如因第三者插足等,无过错方对“忘恩负义”之人常常是恼恨有加,利用自己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有利条件,拒绝对方探望子女,以使其身体疲惫,心灵受到折磨,从而达到自己报复对方的目的,如:王某与妻子李某结婚三年,婚生一子,后王某外出经商,长期与当地一女子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对家中的妻子和儿子不管不问,致使李某起诉离婚。
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探望权,是指父母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享有的、对子女进行探望的权利。
探望权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特殊权利,也是子女合法权益的一部分。
在我国,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是维护家庭和谐、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法律手段。
本文将从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的背景、立法目的、法律条文、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的背景1. 婚姻法的发展历程我国婚姻法自1950年颁布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
1980年婚姻法对探望权作出了明确规定,即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2001年婚姻法再次对探望权进行了完善,明确了探望权行使的条件、方式、程序等内容。
2.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离婚率逐年上升。
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权归属问题成为家庭纠纷的焦点,探望权纠纷也随之增多。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和谐,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应运而生。
三、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的立法目的1. 维护家庭和谐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旨在维护离婚后家庭关系的稳定,保障离婚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因探望权纠纷而引发的家庭矛盾。
2.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其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保障。
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旨在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使其在父或母双方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有利于化解家庭纠纷,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探望权保护法律规定的法律条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得干扰子女的正常生活、学习。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条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应当征得子女的同意;子女已满十周岁的,应当征得子女的同意。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应当定期进行,探望的时间、方式由双方协商确定。
探望权浅议
我 国新 修 改 后 的 婚 姻 法 第 3 8条 明 确 规 定 了
探 望权 , 这在 新 中国 的 婚 姻 法 发 展 史 上 还 是 第 一
的“ 四世 同堂 ” 已不 多 见 , 三代 同堂 的家 庭并 现 但 不 罕见 , 在这 种 家庭 里 , 子的父 母 往往 忙 于事业 孩
或工 作 , 孩 子照 顾 最 多 的 往 往 是 孩 子 的 祖父 母 对 或外 祖 父母 。在 这 种 朝 夕 相处 中 , 父母 或 外 祖 祖 父母 与孙 子 女外 孙 子 女 往 往形 成 中 国特 有 的“ 隔
次 , 疑 是值 得欣 慰 的 , 无 但是 对 于 一部关 系 到千 家
万户 的法 律来 说 , 姻 法 中有 关 探 望 权 的 法 律 规 婚 定 尚有 不 少有 待 完善 之 处 。
一
、
行 使 探 望 权 的 主 体 范 围过 小 , 过 也
新婚姻法第 3 8条 第 一 款
代亲 ” 。如 果 因为 孩 子 的父 母 离 异 则 使祖 父母 或
维普资讯
第 1 第 3期 卷
20 0 2年 9月
江西农 业 大学 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 un lo in x r utrlU ie t o ra fJa g iAgi l a n v mi c u y
Vo .1, . 1 No 3 S p ., 0 e t 2 02
mar g a r a elw.T e i ef cin i rf ce n ta :1 h c p fS be ti ton ro a d n tce r e i h mp re t s e e td i h t )te so e o U jc o arw n o lal d ・ o l s y
浅析我国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析我国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作者:李龙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1期【摘要】探望权是亲权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新修订《婚姻法》增设的内容,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弥补了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上的空白。
同国外相比,我国探望权制度设立的时间还不长,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纠纷,折射出目前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探望权;亲权;婚姻家庭所谓探望权,又称会面交往权,指血亲关系的人在合法婚姻关系被解除后,不能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或母,所享有探望的权利,另一方负有协助的义务。
探望权制度的设立最早可追溯至英美法系国家,设立这一制度目的是为离婚后父母探望自己子女提供了法律保障。
由于今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探望方面的纠纷必之增加,而现行的法律已不能很好的解决。
修订后《婚姻法》增设这一制度使我国婚姻家庭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但难免有些不足之处。
一、我国探望权制度凸显的问题(一)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较小根据《婚姻法》第38条规定上来看,探望权的主体是离婚关系解除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或母,而客体只能是自己的子女。
从法律规定上看,探望权的主体被限定为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或母享有,而排斥了其他主体。
因此,存在不合理之处,表现为:1.当婚姻关系被撤销、婚姻无效、解除同居关系等情形所生的子女,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是否享有探望权,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根据我国《婚姻法》有关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享有相同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歧视。
婚姻关系被撤销、婚姻无效、解除同居关系的,未直接抚养的一方仍负有抚养子女的义务,而法律只规定了合法婚姻关系被解除后才有探望权,这是不合理性的。
由此可知,探望权的主体不应该限定在合法婚姻关系被解除为要件,而应同样适用于无合法的婚姻关系的主体。
2.对于人工授精生育的夫妻离婚后,和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是否享有探望权,法律无明确规定当前,我国法律对人工授精所生育子女的在法律上的地位如何,并未明确规定,但根据最高院指示函有关规定,人工授精生育的子女,视为夫妻双方婚生子女,他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适用婚姻法律规定。
[法律]女儿探望母亲不能强制执行典型案例
女儿探望母亲不能强制执行典型案例
一、基本案情
对于执行法官来说,探望权案件的执行很常见,通常都是离婚夫妻为探望孩子而引发。
不过,某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却接到了一起女儿要求探望母亲的执行案件。
孙家姐妹的母亲李某今年96岁,和弟弟孙某住在一起。
姐妹几个说,自己上门探望母亲时,弟弟从中阻挠,不肯开门;弟弟却表示,是母亲自己不想见她们。
如今,孙家姐妹申请了强制执行,执行法官考虑到李某年事已高,决定上门单独和老人聊一聊。
在和李某沟通的过程中,法官发现,老人的思路清晰,也能很好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女儿们探望的要求,李某直接表示了拒绝。
二、沟通及最后结果
法官拨通了视频电话,让母女几个直接沟通。
可李某依然显得很抗拒,也不愿意和女儿说话。
弟弟孙某说出了实情,李某和女儿们的矛盾源自几年前征收老房的问题打过官司。
法官联系到李某原住地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李某在老房居住期间也是由儿子照顾,女儿只是偶尔前来探望。
李某因征收款分配问题对女儿们有意见不愿见面。
根据走访调查的情况,法官认为执行探望权纠纷案件应当尊重老人的意愿,如果老人不同意探望的,不应当强制执行,儿女可以等矛盾缓和之后再进行探望。
法院最终裁定,终结执行。
1。
探望权实务的研究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年我国《婚姻法》修正案中正式确立了探望权制度,这是对我国《婚姻法》的进一步完善,不仅弥补了我国《婚姻法》在探望权制度方面的空白,也对保护离婚家庭中子女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探望权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致使探望权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望权概述,主要分析探望权的含义、性质等基本理论;第二章我国探望权实务分析,介绍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现状,然后通过三个典型的案例说明这一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不足;第三章我国探望权的完善,介绍美国、德国的相关立法,然后以第二章所介绍的三个案例为基础,对如何完善我国的探望权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探望权;儿童最大利益;实现瑕疵;立法完善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丽, .: ;; ;..目录目录中文摘要?绪论一、选题背景二、文献综述第一章探望权概述第一节探望权的涵义?一、探望权的概念?二、探望权的性质?第二节探望权行使的原则一、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二、协议与判决相结合原则第二章我国探望权实务分析?第一节我国探望权的立法现状一、探望权的主体?二、探望权的行使?三、探望权的中止和恢复?四、探望权的强制执行第二节我国探望权的实现瑕疵一、探望权主体缺失二、探望权中止事由不明确三、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四、探望权在实务中的其他不足?第三章我国探望权的立法完善??“..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节探望权的域外法借鉴一、美国的探视权制度二、德国的交往权?第二节我国探望权的制度完善一、扩大探望权的请求权主体二、完善探望权中止制度?三、完善探望权强制执行制度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独创性声明??绪论绪论一、选题背景近年来,中国家庭离婚率飙升,据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年中国离婚对数是万对,而到了年上升到了万对,年更是达到了近万对;在北京、上海等这些大城市,离婚率更是居高不下。
①可以说,一个家庭在解体之后,受伤最严重的应该是这个家庭中的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如何保障父母离异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减少父母离婚对子女带来的伤害,成为目前我国《婚姻法》立法应考虑的问题。
离婚探望孩子注意什么规定?
离婚探望孩子注意什么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离婚后,双方有孩子的,孩子一般都会判给其中一方直接抚养直到孩子成年,另外一方则是支付相应的抚养费以及行使探望权。
国家设置探望权,是为了减少双方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响,是基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成长而考虑的。
那么,没有获得抚养权的一方要如何行使探望权呢?离婚探望孩子注意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一、离婚后如何行使探望权《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本文详细讲述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行使探望权,涉及到直接抚养一方和子女的利益,因此有必要确定探望的时间、方式。
我国婚姻法在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的问题上,规定了父母协议和法院判决两种方式,并且确定了“协议优先”的原则。
按照协议优先的原则,父母应该本着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根据夫妻双方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探望时间和方式。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夫妻是因为感情破裂解除婚姻关系,在协商时会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有些直接抚养一方甚至拒绝就探望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
这时,探望权人就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探望问题了。
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拒不履行有关探望权的生效判决或调解书,另一方申请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对不履行义务的一方进行教育,责令其履行义务。
经责令后仍不履行义务的,可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另一方也可以起诉请求变更抚养关系。
对于子女不接受探望的,人民法院应做好申请人的思想工作,待子女消除顾虑后再执行。
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毕业论文
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毕业论文一、探望权制度的确立我国的探望权制度是2001年《婚姻法》修改后新增加和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
探望权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这一制度为处理离婚后父或母探望未成年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各国立法和法理所接受。
我国的《婚姻法》确立探望权制度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潮流,如:《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德国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都对探视权(探望权在国外通称为探视权或交往权)作出了专门规定,该制度的确立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在我国《婚姻法》未确立探望权制度以前,现实生活中,离婚后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基于与对方矛盾的对立、感情的报复、逆反的心理等多种因素,拒绝另一方探望子女的情况时有发生,法院也常以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为由,不予受理另一方因此而提起诉讼,并且明确表示难以审判或强制执行,致使一方探望子女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有力保障。
在我国以前的法律中,对处理这类案件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原《婚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父母,当然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夫妻关系没有了,但并不能消除自然血缘的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永远存在的,因此,离婚后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应当享有探望的权利。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1条规定:“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
如果夫妻双方离异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法定期见到未成年子女一面,那么他们怎么对子女行使监护职责呢?又如何更好履行抚养、教育义务呢?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探望权可以更好地促进离婚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履行相应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同时可以极大的满足父或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的情感需要。
浅析中国探望权制度
12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期总第834期No.1,2021Total of 834探望权制度是我国婚姻家庭法律中的一项重要规定,202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中仍维持原来婚姻法的规定,内容上未做实质的修改,仅做了文字上的调整。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的探望权制度仍然存在缺陷,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1探望权概述1.1探望权的概念探望权即夫妻离婚后,没有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基于亲权和血缘关系,有关心、探望未与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权利。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母哪一方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各方仍享有和承担对子女抚养、教育等权利和义务。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通过父母协商或法院判决确定探望的方式和时间从而得以探望子女。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婚姻家庭法都有关于探望权的规定,但各国或各地区的法律对这一制度的具体称谓有所不同,美国和法国称为探视权,俄罗斯称为来往权,德国称为人身交往权[1],日本称作见面交流权。
而在我国为了和探视在押犯人区分开来,立法者将其称为探望权。
1.2探望权的特征1.2.1权利主体的单一性探望权是由未与子女一起生活的父母一方单独行使,而非父母双方共同行使。
1.2.2权利内容的情感利益具有特定性探望权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特定的情感利益,作为一种情感的维系,通过行使探望权,使得没有与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父母有了得以与子女见面及联络感情的机会。
1.2.3在效果上要体现为一种精神利益即非财产性探望权的行使体现为一种精神利益,对面对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来说,降低了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的伤害,是子女获得未一起生活的一方父母的关爱的实现方式,它是一种精神上而非物质属性的情感需求。
探望权具有这种从情感上得到支持、心理上得到满足的精神利益的特征,使探望权从父母照顾权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亲属法上的一种特殊身份权[2]。
探望权强制执行困境及其对策探讨
探望权强制执行困境及其对策探讨摘要:探望权在婚姻破裂以后得不到有效保障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我国法律虽然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困难重重。
为此,有必要对起探望权强制执行的困境和原因做认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公民的合法探望权得到切实的维护。
关键词:探望权;强制执行;婚姻法中图分类号:d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101-01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8条的规定,夫妻双方离婚以后,没有直接对子女行使抚养权的父母,有探望自己子女的权利,而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配合协助的义务。
探望方式的如何行使、时间如何具体安排,可以由当事人双方协议达成,对于协议不能依法达成的,应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但是探望权力的行使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
如果不利因素消失后,当依法回复该方的探望权力。
从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探望权是夫妻双方应有的法定权利,然而现实情况却十分复杂,使得人民法院对该类案件的判决强制执行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探望权强制执行中需要的困境和解决的对策加以研究,以维护拥有探望权公民的合法权利。
一、我国目前探望权强制执行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利益观念交互发展,公民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利益化,维系婚姻的纽带也越来越脆弱,离婚率不可避免的急剧上升,与此同时相关的各种纠纷日益增加。
在法院依法判决的各种离婚案件中,因对子女探望权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问题也日益复杂。
(一)法院依法判决以后,被执行人消极依法执行感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基础,夫妻离婚以后由于感情破裂,常年的矛盾会爆发出来,双方会处于对立状态,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可能会采取各种方法阻挠另一方对子女的探望。
夫妻双方离婚以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会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害怕另一方的探望会使破坏自己与小孩建立起来的感情关系或者离自己而去。
了解案由——三级案由:探望权纠纷
了解案由——三级案由:探望权纠纷全⽂约两千五百字,预计阅读需12分钟体例索引⼀级案由:第⼆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级案由:⼆、婚姻家庭纠纷三级案由: 23. 探望权纠纷相关释义抚养⽅式⽗母与⼦⼥的抚养关系建⽴在⽗母⼦⼥关系之上,不受⽗母婚姻是否存续影响。
但由于离婚的客观原因,⽗母⽆法共同直接抚养⼦⼥,故在离婚时,由双⽅协商或由法院裁决由哪⼀⽅直接抚养⼦⼥、由哪⼀⽅不直接抚养⼦⼥。
探望权探望权指,在离婚后,不直接抚养⼦⼥的⽗或母有探望⼦⼥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与⼦⼥保持通讯,对⼦⼥进⾏探望、管教、保护等权利。
根据法律规定,探望权的主体限于⼦⼥的⽗母,但在司法实践中,在特殊条件下,⼦⼥的祖⽗母、外祖⽗母也可以成为探望权的主体。
探望权纠纷根据法律规定,不直接抚养⼦⼥的⽗或母有探望⼦⼥的权利,直接抚养⼦⼥的⼀⽅有协助的义务,对不履⾏义务的,相对⼈有权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发⽣在直接抚养⼦⼥⼀⽅与不直接抚养⼦⼥⼀⽅之间,因⾏使探望权发⽣的纠纷,为探望权纠纷。
诉讼主体探望权纠纷通常以有探望权的不直接抚养⼦⼥的⼀⽅为原告,以直接抚养⼦⼥的⼀⽅为被告。
管辖法院由被告住所地⼈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致的,由经常居住地⼈民法院管辖。
①法律依据:①《民事诉讼法》[1]第21条。
适⽤要点1探望权的中⽌与恢复探望权是基于⾎缘关系的固有权利,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下,不会因任何原因⽽消灭,但可以被中⽌⾏使。
探望权⼀⽅⾯保障了⽗母对⼦⼥的联结,同时也保障了⼦⼥的⼼理健康。
适当的⾏使探望权,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格塑造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家事审判体系中,未成年⼈的利益被优先保护,当⼦⼥的⽗母⾏使权利可能会对未成年⼈造成不良影响时,⽗母的权利⾏使受到限制。
故,⽗、或母探望⼦⼥,不利于⼦⼥⾝⼼健康时,⼀⽅请求中⽌⾏使探望权的,⼈民法院在征询双⽅当事⼈意见后,认为需要中⽌⾏使的,应当依法裁定中⽌。
当中⽌探望的情形消失后,当事⼈申请恢复探望权⾏使的,⼈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恢复探望权的⾏使。
[探望权及其执行问题] 探望权执行
[探望权及其执行问题] 探望权执行探望权及其执行问题探望权是2002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所规定的,内容如下:“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所谓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异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抚养一方行使探望的权利。
探望权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享有的一种身份权,夫妻离婚后,基于婚姻关系的各种身份权,财产权归于消灭,但是父母子女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探望权在婚姻家庭法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它可以保证夫妻离异后非直接副养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有利于弥补家庭解体后给子女造成的感情伤害,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探望权的执行是完成行为的执行,是一种以行为为内容的执行,通常,探望权的执行由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从而依照执行协议来履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协议不成,或一方当事人不能遵照协议履行的情况,这就需要法院采取强制的措施来确保探望权利的实行。
《婚姻法》的这一条,规定了探望权的以下内容:一、探望权的主体:是指已离婚的父或母与其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予以配合。
二、探望权的行使:是享有探望权的主体执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离婚判决或双方生效协议的实质性内容。
三、探望权的中止:探望权是在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行使的,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认为行使探望权的一方在行探望权时有损于或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事实存在,可中止其探望权,待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情形消失后,可通知双方恢复探望权。
探望权的中止不是对探望权的实体进行处分,而是暂时停止其行使探望的权利,所以称为“中止”而不是“终止”。
离婚后孩子探望权问题
一、离婚后孩子探望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本文详细讲述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1、探视权是一种身份权。
亲权是父母基于其身份所有的权利义务。
探望权属于亲权范畴,探望权产生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享有的亲权,其权利的主体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特有权利,因此是一种身份权。
2、探视权是法定权。
现实生活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照顾,产生于血缘关系和人之伦理道德。
“出礼入刑”,父母关爱看望自己亲生子女的心理需求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升为法律。
由国家权力予以调整便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对探望权的规定。
该法律条文对探望权的行使、中止和权利的恢复情况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明确了直接抚养方的协助义务。
婚姻关系终止,只要直接抚养权一确定,探望权也同时成立,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对未成年子女就依法享有探望权。
非有法定理由不得予以中止或剥夺。
3、探视权是受限制的权利。
探望权的基础和设立的初衷,都是以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为前提。
探望权源于亲权,但必定不同于亲权。
因此探望权的行使,不能和亲权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行使。
要在不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和子女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探望权人通过与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协商或法院裁决确定的方式,确定合适的时间和对子女适宜的地点来行使。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行使探望权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人民法院有权中止探望权的行使。
4、探视权是探望权人的一项单纯的权利。
探望权为单向性,只有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享有,而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父或母则是探望权的义务主体,应该协助探望权人实现探望的权力。
探望权强制执行措施的完善
收稿 日期 :0 10 - 2 1-62 0 作者简介 : 张乾(9 2一 ) 江苏省扬州市 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人民法院书记员。研究方 向: 18 , 民商法学 、 诉讼法学。
・
1 ・ 8
商优先” 原则 之下 , 离婚父母 对于探望权 的行使首 先 当进行协商 , 通过双方达成一致来确定探望的具 体方案 。同时离婚的父母又当以是否有利于子女的 身心健康成长为最基本 的衡量标准 , 结合离婚双方 的客观实际, 商定探望 的具体时间与方式。非直接 抚养的父亲或者母 亲是探望的权利人 , 直接抚 养的 父亲或者母亲是子女的监护人 , 由离婚双方协商达 成协议 , 妥善安排探望的具体实施方案 , 不仅容易得 到执行 , 而且能够有效平衡离婚双方和子女的权益。 但是 , 虽然与法院判决相比, 离婚双方商定探望方案 的成本最小 , 给三方造成的影 响最低 , 具有优先性 , 在实务 中, 协商不成的情况 占很大 比例。原因是 , 双 方离婚时感情已然破裂, 对于协商探望子女的问题 , 均势必会偏重考虑 自己一方的利益 , 直接抚养 的父 亲或者母亲极有可能为对方探望权的行使提出不适 当的要求 , 甚至有的离婚父母直接对协商探望予 以 拒绝。无论是离婚双方协商不成 , 还是一方拒绝协 商, 非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均有权起诉至法院 , 请求 由法院来对探望作出合法、 合理的安排。法院对此, 应予以立案受理 , 并在综合考量父母子女实际情况 的基础上依法作出判决。
要 :探 望权 的执行是一种新类型案件 , 本文对探望权执 行 中存在 的一些 问题进 行 了梳 理 , 分析 了这 些 问
题 产生的原 因, 出解决探 望权执行难 , 并指 必须在 坚持有利 于未成年子女 身心健康 、 强制执行 与说服 教 育相 结合原 则的基础 上 , 制定和完善具有针 对性 的一系列强制执 行措 施。
浅谈探望权案件的执行
望一下子女 , 如果对方不配合 , 便要进入执行程序 。即使这一次顺利 执行到位 , 在接下来 的过程 中如果对方 当事人仍不配合 , 便要再次 申 请法院强制执行 。因此 , 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长期性 , 决定 了该类案
件执行的持续性与反复性的特点 。
女意见 。 探望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 , 也是子女的权利 。如果子 女不同
意 探 望 , 院应 根 据 子 女 的 年 龄 和 鉴 别 能 力 , 确 判 断 子 女 拒 绝 探 望 法 正
的原因 。 如果子女年龄 比较大, 有判断能力 , 不愿接受探望, 就不 能强
制执行; 如果 是 受 另 一方 的教 唆 而 拒 绝接 受 探 望 , 可 根 据 情 节 , 直 则 对
、
探望权案件执行 的特点
( ) 一 执行标的 的抽 象性和复杂性 最高法院 《 关于适用 ( 民事诉讼法) 若干 问题 的意 见》 2 4条规 第 5 定: 强制执行的标 的应当是财物或者行为。 一般 民事案件 的执行有明
确 的 执 行 标 的 , 么 是 具 有 某 一 物 质 性 结 果 的 一 定 的 行 为 , 么 标 的 要 要 为 物 。 探 望 权 执 行 具 有 特 别 的 交 付 内容 , 不 是 对 人 身 的 强 制 执 行 , 既 也 不 是对 财产 的 强 制 执 行 , 其 执 行 内容 是 探 望 权 的 行 使 及 行 使 的 方 式 , 执行 标 的 比 较 抽 象 、 糊 , 利 于 法 院 执 行 工 作 的 顺 利 开 展 。 其 模 不 同
相 应 的立 法 建 议 。
一
( ) 一 尽可能促成双方当事人协议确定并同时考虑子女意见的原则
探 望权 的充分实现离不开配偶及子女 的协助配合 , 因此。 在确定 探望权的 内容时应 当充分调动双方 当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 力争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基层人民法院在执行离婚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案件类型---探望权的执行。
修订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在当前的具体司法实践中,因一方不负担子女抚养费或不按期给付抚养费从而导致另一方停止探望权,造成该类案件执行受阻、矛盾激化的情况非常普遍。
这一法律规定有一定的人文意义,而且对离婚双方当事人的亲权将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而且对离婚双方当事人的亲权将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探望权的依法确立有利于保护子女受关爱的权利,并对社会道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探望权的概念、性质所谓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探望子女权,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抚养一方行使探望权。
该探望权不同于过去的探视权,这是因为在法律上,探视已经用在了对在押犯人的探望,在生活中,对在医院就医的患者探望也叫探视,为了避免在概念上的混淆,同时不至于将子女的探望与对在押犯人及患者的探视混为一谈,故而叫做探望权。
探望权是基于婚姻关系的破裂,配偶关系的消灭而产生的。
离婚只能是消灭配偶关系而不能消灭血缘关系,也不能消灭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关系,所以,新婚姻法正式规定,使探望权成了名正言顺的法定权利,它的后果就是探望事由对一方是权利,对另一方则是义务,不履行该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规定探望权的意义则在于:(1)是保证非抚养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2)是有利于弥合因家庭解体给父(母)子(女)间造成的感情伤害;(3)是有利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进步。
探望权就其性质而言,是亲权的内容。
亲权是基于父母的身份而取得一种身份权,具有专属性。
它是为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而设定的权利,是基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及财产的照护权,非有法定理由不得予以限制及剥夺。
它不是监护权的衍生,而是非抚养子女方的法定权利,是基于配偶关系的消灭而产生的,探望权就是亲权这种身份权中的具体内容,是亲权的分支身份权。
身份权都是法定权利。
夫妻离婚后只是基于婚姻关系的种种身份权,但离婚并不能取消父母和子女间的身份关系。
二、探望权的中止及恢复探望权是和直接抚养权相对的一种权利。
探望权是产生于父母的协议及法院的判决。
直接抚养权一经确定,探望权也同时成立,非直接抚养一方的父或母自动取得探望权,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便自然产生。
探望权的时间、方式一般来说可分探望式和逗留式。
由于每个孩子因每个家长情况的不同,赋予法官在有探望权案件上的自由裁量权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情况都必须是由了解案情的法官作出,而不能依照抽象的法条作出一切判决。
同时应尽量考虑子女的意志,如果子女在约定或判决的探望时间内不同意探望权人,当然也不得强行探望。
探望权的中止,是指探望权人符合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时,由法院判决探望权人在一定时间内中止行使探望权的法律制度。
探望权是探望权人的法定权利,法律应该保护探望人的探望权,但是探望权也涉及到抚养方和子女的利益,可能损害相关人尤其是子女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从立法上加以限制。
探望权中止制度,就是通过中止探望权人在一定时间内行使探望权,来保护相关人的利益。
但是探望权毕竟是探望权人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中止探望权对探望权人影响巨大,法律也应该从制度上保障探望权人的探望权不被任意剥夺。
我国《婚姻法》为平衡两利益,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了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和方式。
(一)中止和终止的区别探望权是人身权,人身权具有专属性,不得以协议或判决的方式予以剥夺。
因此人身权不存在终止,只能被限制。
中止就是限制的一种方式,所谓中止,在这里是指由于出现了法定不能行使探望权的情形,探望权人应暂时停止行使探望权。
探望权中止只是要求探望权人在法定理由存在期间暂不能行使探望权,在法定理由消灭后,就应该恢复探望权人的探望权。
因此探望权中止不等于探望权终止,更不是剥夺探望权。
(二)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婚姻法》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经人民法院判决可中止探望权”。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是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
当父母的探望行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经人民法院判决,探望权才能被中止。
如果父母的探望行为造成的是其他损害,但是没有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就不能判决探望权中止。
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既是人民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也限制了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保证了探望权人的探望权不被剥夺。
《婚姻法(修正案)》把“不利子女的身心健康”作为探望权中止的唯一法定理由,体现了婚姻法保护子女身心健康的立法倾向。
人民法院应严格按照这一法定理由作出判决,不得任意中止探望权人的探望权。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包括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的健康。
一方不负担子女抚养费或是未按期给付抚养费的情况,并不是中止其探望权的条件,不能作为中止探望权的法律依据。
本条采取了概括主义的立法模式,没有列举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具体情形,人民法院应根据具体的案情作出审慎判决。
如果通过审理确认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探望权就应该被中止。
如行使探望权的父或母一方吸毒、赌博、酗酒、品行不端、有严重的传染病、精神疾病或对子女有暴力倾向、利用探视机会将子女藏匿起来等,就应该中止探望权。
父母因犯罪被收监并不是中止探望权的必然原因,被监禁的父母与自己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并不因入狱而消除,除非父母是因子女有犯罪行为而入狱的情况。
(三)中止探视权的主体和方式如上所说中,中止探望权对探望权人影响巨大,也可能影响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婚姻法》规定中止探望权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其他个人、组织或机关不得中止探望人的探望权。
人民法院中止探望权必须通过审理,以判决的形式作出。
把中止探望权的主体限制在法院,就可以避免直接抚养方以及其他个人、组织和行政机关干涉探望权人的探望行为。
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必须通过审理查明事实,确认探望权人的探望行为是否符合法定理由。
探望权人可在审理中为自己辩解,维护自己的探望权。
在一审之后,还可以上诉。
通过诉讼制度中止探望权,可以更有效地维护探望权人的利益。
但是中止探望权判决一旦生效,就具有法律的强制力,探望权人必须遵守。
直接抚养人子女一方也可以基于有效判决要求法院强制探望权人在法院判决的时间内得进行探望行为。
要注意的是,探望权可以中止,但不得由对方当事人决定。
对方当事人禁止或者妨碍以至于宣告“中止”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构成侵权行为,虽然《婚姻法》没有规定,但可以依据法理,确定侵害亲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探望权中止的理由消失以后,被中止的探望权予以恢复。
探望权恢复,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也可以由法院判决。
当事人协商不成,当探望权中止的原因消灭以后,法院应判决探望权恢复。
三探望权的强制执行问题《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抚养、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协助执行的责任。
法律通过这条规定,对探望权赋予了强制执行的效力。
探望权案件的执行,是未与子女生活的一方对子女的亲权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
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解除,父母对子女都有亲权。
但是,如果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能定期看望、关心子女,那么其现实亲权的意义就没有必要了。
因此,探望权案件的执行是必要的教养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
因探望问题发生纠纷的,多是夫妻在离婚时就已矛盾重重,离异后无法心平气和地协商对子女的探望问题,如果监护一方就是不让探视,法院如何采取强制执行?判决容易执行难的问题在此类案件中将会尤为突出。
(一)探望权纠纷案件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执行的特点探望权纠纷案件执行的特点是:第一,执行标的模糊。
其他民事案件的执行有明确的执行标的执行标的,要么是具有某一物质性结果的一定的行为,如加工、修缮;而探望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内容是探望权及其行使方式,具有抽象性,因而没有明确的执行标的。
第二,执行内容的长期性。
其他民事案件的执行,除定期支付抚养费的离婚案件外,往往可以是一次执行完毕,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即行消灭;而探望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发生的原因在于出现了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阻碍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探望子女情形,执行的目的在于使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今后不再阻碍未与子女生活的一方探望子女,这就决定了探望纠纷案件的执行结果具有事后性的特点。
(二)执行中采取的做法对探望权的强制执行不同于其他的民事权利强制执行,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儿童交付给享有探望权的当事人,因为这样就涉及到对人身的执行问题。
民事强制执行的标的,只能是财物和行为,不能强制执行人身。
对子女的人身强制执行,既不人道,又不利于双方当事人矛盾的解决,更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探望权是一方的权利,另一方负有协助的义务。
美国有些州的法律规定,有监护权的一方不允许有探视权的一方探视,情节轻微的,法院可以增加判决内容或执行案件,以保证将来对探视权判决的执行。
对拒不执行判决、具有藐视法庭情况的,可以处以罚金或监禁,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变更监护权的听证,取消监护人的监护权。
美国对干涉探视权的救济总体包括蔑视法庭诉讼、强制执行探视权诉讼以及变更监护权诉讼。
台湾强制执行法的执行措施比较严厉,如果有照顾权的一方不让有会面权的一方行使会面权,那么法官得对其实施拘役、管收或处以怠金,经责令定期履行而不仍不履行者,得再处怠金。
与大陆执行理论不同的是,台湾强制执行法还得用直接强制方法,将该子女取交执行人。
我国关于强制执行的规定中还没有对探望权的执行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根据司法实践,我们认为在探望权案件的执行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执行时,要把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贯穿始终,切实做好疏导教育工作。
法院在执行这类案件时,要做好细的疏导教育工作,使当事人认识到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另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阻碍、拒绝对方行使探望权的行为是违法的行为,同时探望权的实现也是保证了子女身心健康需要,使当事人能够为子女成长创造适宜的氛围,主动履行协助义务,从而使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2、慎重适用强制措施。
法院在执行这类案件中以说服教育和做思想工作为主,但对那些经常无故阻挠,刁难甚至隐匿子女、拒绝对方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人,也可适当地采取强制措施,如拒不配合也会受到妨害民事诉讼的训诫、罚款、拘留等惩罚,同时对拒不履行判决者可做出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极具法律威慑性的规定,也可以确保这类案件得以执行。
但如果将直接抚养子女一方予以拘留或刑事处罚,必然不利于子女的最大利益,所以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