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的中医治疗
中医张力丰
记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

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症状: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的一种症状。

并以湿盛和脾胃失调居多。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不足。

鉴别:痢疾霍乱等。

分证治疗:
泄泻分急慢,急性泄泻多是寒湿、湿热、伤食;慢性泄泻多是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脾不调,寒热错杂之证。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实证:
1、寒湿直中:粪质清稀,腹痛肠鸣,纳呆脘闷,伴有体倦身痛,发热恶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应健脾化湿,散寒止泻。

方以藿香正气散或者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枳壳茯苓车前子泽泻蔻仁)。

加减:湿重者泄泻如水,加干姜;如泻下带有泡沫痰末,代表湿聚成饮,加二陈汤,四肢不温加四逆汤。

2、湿热下注:泻下黄褐色,肛门灼热,苔腻脉数。

芩芍四苓汤。

外感而来加葛根。

暑湿引起加六一散。

3、伤食所致:泻下不消化食物,腹痛腹胀拒按。

嗳气酸腐。

舌苔厚腻脉滑数。

宜消导和中。

方以保和丸。

如果疼痛剧烈,说民寒邪较重,加乌药煨姜。

虚证:
1、脾虚湿盛:泄泻时泻时溏,反复,纳呆脘闷,面黄,神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以资生丸或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

2、肝郁泄泻:每逢抑郁恼怒,或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鸣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以痛泻要方。

久而久之,肝火旺而肝阴虚,伴有口干口苦,舌红脉弦细数,加石斛黄芩乌梅。

3、脾肾不足:黎明泄泻,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以胃关煎或者四神丸加减。

手脚冰凉严重加附子。

附:
1、蒲辅周医案:
吕XX,男,3个月,因发热咳嗽于1959年1月15日住某医院。

患儿一个月以来有阵发性咳嗽,并连续十几声,每于改变体位时加剧,有少量白色粘痰。

近七天又加重,咳后作喘,鼻扇气促,咳甚则面发青紫,微发热,纳食尚可,大便三天前,开始泄泻,日十余次,为黄绿色水样物,夹有奶瓣,未夹脓血及粘液,小便色黄而少。

住院检查摘要:发育营养好,神智清,轻度烦躁,脸颊红润,口周及鼻唇沟附近轻度紫绀,哭闹时加重,皮肤弹力正常,未见斑丘疹,皮下脂肪层分布均匀,头颅不方,囟门约
1X1公分,颅缝处似有重迭现象,口腔粘膜(一),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心音稍纯,心律整,心率132次/分,呼吸较急促而浅,率72次/分,但尚整,两肺呼吸音粗糙,有散在干罗音及喘鸣音,右肺后下有散在性水泡音,腹软,肝在右肋下约1~1.5公分,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除膝反射轻度亢进外,余均为(-),血化验:白细胞总数4,650/立方毫米,中性37%,淋巴62%,单核1%。

诊断:小叶性肺炎,单纯性消化不良。

经中西药治疗,至1月26日,肺炎已基本消失,腹泻仍不止,继服止涩之剂和饥饿疗法。

于1月30日请蒲老会诊:患儿每日仍泄泻十余次之多,为黄色水样,不发热,不咳亦不呕,腹不满,精神萎靡,舌质不红无苔,两手脉沉缓无力,按此证肺炎虽愈,脾阳下陷,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处方:党参一钱白术(炒)一钱茯苓二钱炙甘草八分陈皮一钱升麻五分柴胡三分防风五分粉葛根八分泽泻八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连服五日而大便渐趋正常,痊愈出院。

2、赵云深先生医案:沈某,男,39 岁。

1979 年4 月13 日初诊。

患者大便溏薄次频,时作时瘥。

举发则腹鸣隐痛,日四五行,不夹脓血,缓解时则先硬后溏,日二三行,纳谷不昌,面黄形瘦,神疲乏力,症延两载。

近月来鸡鸣腹痛,亟须如厕而白昼仍时欲更衣,甚则粪中夹见谷食,脐腹阴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性事违和,面色少华,舌淡红、体胖嫩见齿痕,苔薄滑,脉沉细。

腹泻一症,以暴泄为实,久泄属虚,初为脾土虚弱,运化失司,延久及肾,命火渐亏。

岁序己未,太乙天符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土运不及,寒湿侵淫,体健身强者自能调适,贵体禀赋不足,脾肾阳虚之质,为寒湿之主客气所困,人天相合,固有斯患。

法当温补以添薪助运,俾脾胃阳复,运化归常,则诸恙自愈。

四神合理中法以缓图,急难奏效。

处方:补骨脂10g,淡吴萸5g,肉豆蔻5g,五味子5g,制附片5g,炒白术10g,淡干姜5g,潞党参15g,云茯苓12g,炒苡米20g,淮山药15g,炙甘草3g。

常法煎服。

服上方7 剂,黎明泻好转,便次减半,仍未成形,效不更方,先后服方近月,诸恙悉除。

精神振作,面色红润,性事和谐。

3、章次公先生医案:汤女。

泄泻日四五行,泄不爽,腹隐痛,苔白。

此肠部发生吸收故障,古人届诸脾有寒。

炮附块4.5克,杭白芍9克,熟锦纹6克,炒防风6克,薤白头9克,生艾叶4.5克,炒枳实9克,山楂肉9克,地枯萝9克。

[按]苔白,腹隐痛,为脾虚中寒,故用附子、艾
叶以温之;泄不爽,为内有积滞,阻碍气机,故用大黄、枳实、薤白、山楂、地枯萝(即枯萝卜头)以消导之。

大凡泄下不爽,临厕腹痛,便后则安者,都有积滞,大黄在所必用。

属热则伍以芩、连;属寒则参以姜、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