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深度知觉》心理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题目:深度知觉能力测定报告引言: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知觉,及不仅能过知觉物体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度等。

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差异程度影响的。

深度知觉的线索1肌肉线索:调节、辐合2单眼视觉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

3双眼线索: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的主要线索,借助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

研究方法;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

1919年有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

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此仪器可测量人视觉深度知觉的能力(深度知觉敏锐度),并且在这种测试条件下,除了双眼视差,即网膜上造成的差异是深度知觉的明显的线索起作用外,排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

实验意义: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与深度知觉有关项目运动员的测试和选拔。

实验方法:被试: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6名,年龄:20,性别:女仪器:深度知觉测试仪程序:被试坐在仪器面前,手握反应键,眼晴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

仪器内部立柱中两侧的立柱为标准刺,中间的立柱为变异刺激,标准立杆纵深为300mm立杆的相对位置由100mm向-100mm递减,中间的标准立杆对应尺度为0mm。

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实验,你能从深度知觉实验仪的窗口里看到三根垂直黑色立杆。

两侧的是标准刺激立杆,中间一根是可由你操作前后移动的变异刺激柱,你的任务是根据双眼观察,操作遥控器,调节变异刺激,使其和两侧的标准刺激理你同样远近。

按此法做多次,要求都相同。

实验时,先由主试调到某位置(起始位置每次要随机)。

要求被试做100mm、0mm、-100mm的深度知觉测定。

注意每次实验需要复位。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深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中距离、深度和三维形状等特性的感知能力。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人类深度知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评估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者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和差异。

二、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50 名,其中男性 25 名,女性25 名。

所有被试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等视觉障碍。

(二)实验仪器采用了深度知觉测试仪,该仪器由一个固定的标准刺激和一个可移动的比较刺激组成,通过调整比较刺激的位置来测量被试者的深度知觉阈值。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 2(性别:男、女)× 2(照明条件:强光、弱光)×2(观察距离:近、远)的三因素混合设计。

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变量,照明条件和观察距离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实验前,向被试者介绍实验目的和流程,确保其理解实验任务。

2、被试者坐在测试仪前,调整座椅高度和位置,使眼睛与仪器的观察窗口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3、实验开始时,先呈现标准刺激,然后呈现比较刺激。

被试者通过调节比较刺激的位置,使其与标准刺激在深度上看起来相等。

4、每个实验条件下进行 10 次测试,记录被试者每次调整的误差值。

5、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环境安静,避免干扰被试者的判断。

三、实验结果(一)描述性统计计算了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者深度知觉误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发现,在强光条件下,深度知觉误差的平均值为_____,标准差为_____;在弱光条件下,深度知觉误差的平均值为_____,标准差为_____。

在近距离观察时,深度知觉误差的平均值为_____,标准差为_____;在远距离观察时,深度知觉误差的平均值为_____,标准差为_____。

男性被试者深度知觉误差的平均值为_____,标准差为_____;女性被试者深度知觉误差的平均值为_____,标准差为_____。

(二)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三因素方差分析。

深觉知觉实验报告

深觉知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深度知觉,又称深度感或立体感,是指个体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

在日常生活中,深度知觉对于导航、定位、判断物体距离以及运动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视觉线索、生理机制以及个体经验等。

本实验旨在探讨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2. 分析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3. 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 深度知觉测试仪(EP503)- 随机分配的深度知觉刺激图片- 问卷星在线调查问卷2.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30名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各半。

3. 实验步骤(1)志愿者先完成一份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视觉经验等;(2)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测试;(3)单眼测试:志愿者用一只眼睛观看刺激图片,判断图片中物体的深度;(4)双眼测试:志愿者同时用两只眼睛观看刺激图片,判断图片中物体的深度;(5)记录志愿者在单眼和双眼测试中的深度知觉判断结果;(6)分析数据,比较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差异。

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眼。

这表明双眼线索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性别差异在性别差异方面,我们发现性别对深度知觉的影响并不明显。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测试中,表现出的准确性差异没有显著差异。

五、讨论1. 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本实验结果表明,双眼线索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眼视差是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双眼视差来判断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例如,在判断楼梯的深度时,我们会利用双眼视差来估算楼梯的高度。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能力测定教科院摘要: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评定。

本实验通过六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运用相关的仪器测量出他们的视觉深度知觉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深度知觉1、导言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指三围知觉。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

深度视锐是指能够辨别两个出于不同距离的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对深度视锐的测量一般使用深度知觉仪(depth perception apparatus),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

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superposition),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空气透视,明暗,阴影(shadow),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

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vergence)两种。

3)双眼视觉线索(binocular cues)的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

这样,不再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

此实验是由黑姆兹设计的。

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

黑姆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

(2)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

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因此也称为霍瓦-多尔曼知觉仪,代替三针实验。

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2、方法2.1被试:盐城师范学院教科院105班的六个被试2.2实验仪器与材料:BD—II—104A型深度知觉2.3实验过程:2.3.1要求被试坐在离观察窗2m处,使之只能看到三根竖棒的中部。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几名被试在单眼和双眼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对深度知觉的准确性,验证双眼产生的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并且运用发差分析检验不同个体之间的单、双眼深度知觉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深度知觉视差角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引言】深度知觉是空间知觉的一种基本类型,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

人们可以自动利用多种线索形成对深度的知觉,三维空间中的物体结构、相对关系和敏感程度以及双眼的生理变化都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总的来说,深度知觉的视觉线索主要可分为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根据以往资料和生活实际,均可得到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的结论,认为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

(1)单眼线索指的是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线索,主要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相对高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

(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

(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他都偏向鼻侧。

这样,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称为双眼视差,是最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

这样看来,相对于双眼线索,单眼线索提供的距离信息是有限的,因为只有双眼条件才能利用双眼视差判断空间距离。

深度知觉阈限是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的。

公式为:视差角=206265*b△D/[D(D+△D](单位:弧秒)b:目间距65mm D:观察距离。

本实验为2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非观察窗口距离)△D: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单位为mm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黑姆霍兹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

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

体育心理学的实训报告

体育心理学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心理学在运动员训练、比赛心理调控以及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自身在体育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体育心理学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理测量技术,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

二、实训内容与方法1. 理论课程学习在实训的第一阶段,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测量技术、运动员心理特征、心理训练方法、运动心理障碍及其预防等。

2.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在实训的第二阶段,我们进行了多项实验操作,包括运动员心理素质测试、运动心理干预等。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量表等,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3. 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体育心理学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例如,我们分析了著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运用心理战术,如何应对压力,以及如何调整心态等。

4. 实践教学在实训的最后阶段,我们分组进行实践教学,模拟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场景,运用所学知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

通过实践,我们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三、实训成果与体会1. 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本次实训,我对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心理测量技术,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2. 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学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提高了沟通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

4. 对体育心理学应用的思考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体育心理学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重要性。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深度知觉实验报告引言:深度知觉是人类视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远近和空间位置。

然而,深度知觉的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为了探索深度知觉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大小与深度知觉的关系我们首先对不同大小的物体进行实验,以探究大小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随机选择了一组物体,分别为小球和大球。

参与者被要求判断这两个物体的深度差异。

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大球比小球更近。

这表明大小确实对深度知觉有一定的影响,大物体往往被视为更近距离的物体。

实验二:颜色与深度知觉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颜色对深度知觉的影响的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组颜色对比明显的物体,例如红色和蓝色。

参与者被要求判断这些物体的深度差异。

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认为红色物体比蓝色物体更近。

这表明颜色对深度知觉也有一定的影响,亮度较高的颜色往往被视为更近距离的物体。

实验三:运动与深度知觉的关系在实验三中,我们研究了运动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参与者观看了一段物体在屏幕上运动的视频,并被要求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深度变化。

结果显示,参与者普遍认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深度变化,运动方向也会影响深度知觉。

这表明运动是深度知觉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四:背景与深度知觉的关系最后,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背景对深度知觉的影响的实验。

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个物体在不同背景下的深度变化,并进行判断。

结果显示,背景对深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当物体与背景颜色相近时,深度知觉会受到干扰,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大小、颜色、运动和背景都对深度知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结果表明深度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进一步研究深度知觉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深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中距离、深度和三维结构的感知能力。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人类深度知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评估不同实验条件下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和误差。

二、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_____名,女性_____名。

所有被试均具有正常或矫正后的正常视力,且无视觉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史。

(二)实验设备1、深度知觉测试仪这是本次实验的主要设备,由一个可调节的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组成,通过移动比较刺激的位置来改变其与标准刺激的深度差异。

2、记录表格用于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和反应时间。

(三)实验过程1、实验前准备向被试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流程,确保被试理解实验任务。

让被试适应实验环境和设备,调整座椅和仪器位置,以保证舒适和准确的操作。

2、正式实验被试坐在测试仪前,眼睛与仪器的观察窗口保持水平。

实验员随机设置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的深度差异,被试通过观察判断比较刺激是在标准刺激的前面还是后面,并按下相应的按钮做出反应。

每次判断后,记录被试的回答和反应时间。

实验重复多次,以获取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一)平均误差计算了所有被试在不同深度差异条件下的平均误差。

结果发现,随着深度差异的增大,平均误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这表明在较大的深度差异下,被试更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深度位置。

(二)性别差异比较了男性和女性被试的深度知觉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平均误差和反应时间上,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这说明性别不是影响深度知觉的主要因素。

(三)个体差异不同被试之间的深度知觉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有些被试能够在较小的深度差异下准确判断,而有些被试则需要较大的深度差异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一)深度线索的作用深度知觉的形成依赖于多种深度线索,如双眼视差、运动视差、遮挡、线性透视等。

在本次实验中,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主要依赖双眼视差来判断深度。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_2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_2

单双眼的深度知觉1、引言: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

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

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

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

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

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2、方法2﹒1被试同一年龄段被试共五人参加了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生,19-21岁,三女两男,随机分配实验。

2﹒2仪器与材料霍尔·多尔曼深度仪,书本2﹒3实验程序2﹒3﹒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仪上固定的小棍作为标准刺激,可以运动的小棍作为变异刺激。

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双眼与窗口水平。

2﹒3﹒2然后告诉被试:“你坐在这里能看见前面仪器的窗口里有三根垂直的小棍,请你调手边的遥控器,调节中间那根棍的远近,当你用双眼观察时觉得它与左右的小棍离你同样近为止。

请你按这种方法重复做,每次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2﹒3﹒3主试每次讲变异刺激都调到显然比标准刺激较远的位置,但各次的起点各不相同。

这样共做五次。

变异刺激的方位按预先的安排进行。

每次记下被试的结果: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距离(mm),即误差。

2﹒3﹒4让被试用优势眼(单眼)观察,按以上方法调节小棍,共做10次。

2﹒3﹒5让被试再用双眼观察,用同样的方法测定10次。

2﹒3﹒6换被试,重复做。

1、讨论本实验运用的是恒定刺激法对但双眼视觉深度知觉进行测试,试验中的自变量有两个:单眼和双眼;因变量为深度误差。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深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中距离、深度和凹凸等特性的感知能力。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深度知觉的影响,以及个体之间深度知觉能力的差异。

二、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的被试,其中男性_____名,女性_____名。

(二)实验仪器使用了深度知觉测试仪,该仪器由一个固定的标准刺激和一个可移动的比较刺激组成,通过调整比较刺激的位置来测量被试的深度知觉阈值。

(三)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仪器前,眼睛与观察窗保持水平,距离约为_____厘米。

2、实验开始时,呈现标准刺激和初始位置的比较刺激,被试判断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是否在同一深度平面上。

3、如果被试认为不在同一平面上,则通过按键调整比较刺激的位置,直到认为两者在同一平面上。

4、记录被试调整的误差值,作为深度知觉阈值。

5、每个被试进行_____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标准刺激和初始比较刺激位置随机变化。

三、实验结果(一)个体差异不同被试的深度知觉阈值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深度知觉阈值最小的被试为_____,阈值为_____厘米;深度知觉阈值最大的被试为_____,阈值为_____厘米。

(二)性别差异男性被试的平均深度知觉阈值为_____厘米,女性被试的平均深度知觉阈值为_____厘米。

经统计学检验,性别之间的深度知觉阈值差异不显著(p > 005)。

(三)练习效应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被试的深度知觉阈值逐渐降低,表明存在一定的练习效应。

但在经过_____次实验后,深度知觉阈值趋于稳定。

四、结果分析(一)个体差异的原因个体深度知觉能力的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视觉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存在个体差异,如眼球的形状、视网膜的敏感度等。

其次,生活经验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对深度知觉产生影响,例如经常参与需要准确判断空间距离的活动(如体育运动、驾驶等)的个体,可能具有更好的深度知觉能力。

(二)性别差异不显著的可能原因本实验中性别之间深度知觉阈值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深度知觉能力并非由单一的性别因素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导致性别差异在本实验中未体现出来。

体育心理学《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体育心理学《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体育心理学——深度知觉实验报告一、引言人类视觉系统是一个功能完善的高级信息处理系统。

外部世界的视觉信息,通过眼睛光学系统成象于视网膜,由网膜将随空间与时间明暗变化的光流分布转换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多输入的视觉神经网络的并行加工,实时地抽取目标的空间形状,颜色及运动信息,最终产生各种视知觉。

但是人眼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对物体远近的知觉。

人眼能够在只有上下、左右的二维光学映象的基础上看出物体的深度, 这主要是双眼视差和单眼线索的作用,单眼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

双眼线索有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等。

但研究表明在缺乏其它客观线索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更主要的是双眼视差。

本实验主要运用黑姆赫兹的三针实验并通过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进行单双眼的不同控制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的差异,通过判断不同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阈限来得出深度知觉的差异。

本实验提出的假设是:在单双眼的不同控制条件下被试的深度知觉有显著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以及通过实验以及SPSS SPSS SPSS软件分析,软件分析,得出单双眼不同条件控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是否有差异。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1 1名被试,年龄名被试,年龄名被试,年龄202020岁左右岁左右岁左右,,无视觉障碍。

3.2 仪器名称:名称:EP503A EP503A 深度知觉测试仪组成:结构图如下比较刺激是左边竖着的小木棍,标准刺激是轨道旁边竖着的两根小木棍,移动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在实验过程中,可测出被试者视觉在深度上的差异特性。

3.3 实验方法1、被测试者坐于离标准刺激2m 处,使双目或单目与观察窗成水平位置,可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

的前后移动。

2、主试者接通电源,打开照明灯。

此时比较刺激自动离开标准刺激最远处停下。

若测试过程中,电源开关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则主试者可按一下复位键亦可使比较刺激处于初始位置,即停于离标准刺激最远处。

深度知觉的测量

深度知觉的测量

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实验名称深度知觉的测量
实验目的与任务深度知觉是评价人体运动心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深度知觉的测定方法,同时学会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掌握该体育心理指标的运用。

实验器材深度知觉测量仪、米尺
实验步骤1、先将仪器接好电源,连接好仪器后进行仪器检测。

2、开始测试,首先测量双眼的深度知觉:受试者距离测试仪窗口2米处进
行测量,按动手上的控制器,调节测试棒,使测试棒与标准刺激保持在
同一水平面,当受试确认后,记录下该次测试的成绩,不进行反馈,再
测量两次,取平均成绩为双眼深度知觉。

3、单眼深度知觉的测量方法基本基本相同,测试距离变为0.5米,挡住一只
眼进行测试。

注意事项1、测量前应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及连接状况,否则会影响测试结果。

2、测量时眼睛必须与窗口同高,以免影响测试结果。

3、如果是近视,最好配戴眼镜,否则会影响测试结果。

4、测量过程中,不能通过观看其它参照物进行判断。

下面自已根据数据写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数据分析1、一般人的双眼深度知觉误差在2cm以内。

(参考)
2、一般人的单眼深度知觉误差在2-4cm以间。

深度知觉 心理学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 心理学实验报告

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在单眼和双眼两种不同观察条件下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量,验证双眼产生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

两名复旦大学心理系二年级本科生被随机抽取,通过深度知觉仪测量其双眼和单眼对深度判断的误差,并用t检验证实了两者差异的显著性。

关键词:深度知觉、视差角、双眼线索、单眼线索1.引言1.1 术语解释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是空间知觉的一种基本类型,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对物体远近距离或三维特征的知觉。

人们可以自动利用多种线索形成对深度的知觉,三维空间中的物体结构、相对关系和敏感程度以及双眼的生理变化都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总的来说,深度知觉的视觉线索主要可分为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其中单眼线索指的是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线索,主要包括物体遮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

相对于双眼线索,单眼线索提供的距离信息是有限的,因为只有双眼条件才能利用双眼视差判断空间距离。

双眼视差指的是因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而在双眼视网膜结像时出现微小的水平像位差,是最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

1.2 历史研究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

后来H.J.Howard 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

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的有24人。

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

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两只眼睛的视野发生重叠是双眼视差产生的重要基础。

物体同时刺激双眼形成两个独立的网膜视像,而人们任然把它知觉为单一的物体。

缪勒(1912)认为这是由于物体的同一部分落在两个视网膜上相应点的缘故。

此后,缪勒和菲特用视野单向区这一概念来描述能产生视觉融合的空间点。

体育心理学《深度知觉》心理学实验报告

体育心理学《深度知觉》心理学实验报告

体育心理学——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在单眼和双眼两种不同观察条件下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量,验证双眼产生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

两名复旦大学心理系二年级本科生被随机抽取,通过深度知觉仪测量其双眼和单眼对深度判断的误差,并用t检验证实了两者差异的显著性。

关键词:深度知觉、视差角、双眼线索、单眼线索1.引言1.1 术语解释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是空间知觉的一种基本类型,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对物体远近距离或三维特征的知觉。

人们可以自动利用多种线索形成对深度的知觉,三维空间中的物体结构、相对关系和敏感程度以及双眼的生理变化都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总的来说,深度知觉的视觉线索主要可分为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其中单眼线索指的是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线索,主要包括物体遮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

相对于双眼线索,单眼线索提供的距离信息是有限的,因为只有双眼条件才能利用双眼视差判断空间距离。

双眼视差指的是因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而在双眼视网膜结像时出现微小的水平像位差,是最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

1.2 历史研究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

后来H.J.Howard 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

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的有24人。

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

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两只眼睛的视野发生重叠是双眼视差产生的重要基础。

物体同时刺激双眼形成两个独立的网膜视像,而人们任然把它知觉为单一的物体。

缪勒(1912)认为这是由于物体的同一部分落在两个视网膜上相应点的缘故。

此后,缪勒和菲特用视野单向区这一概念来描述能产生视觉融合的空间点。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摘要: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关键词:深度知觉深度视锐1:导言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指三围知觉。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

深度知觉的三条线索是:生理调节线索,双眼视差和物理线索。

深度视锐是指能够辨别两个出于不同距离的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对深度视锐的测量一般使用深度知觉仪(depth perception apparatus),它由霍瓦-多尔曼设计,因此也称为霍瓦-多尔曼知觉仪。

2:方法2.1被试在校大学生5名,女,大二,身体健康2.2仪器BD-Ⅱ-104A型深度知觉2.3实验过程2.3.1要求被试坐在离观察窗2m处,使之能看到三根竖棒的中间部分,实验时被试头部不能动,可以用适当高度的物体支撑下巴。

2.3.2接通电源。

选择移动速度。

选定一个位置的标准刺激。

2.3.3主试将变异刺激置于前或后的位置。

2.3.4被试手持控制变异刺激的手键,按动“前进”或“后退”按键,调节变异刺激的位置,直到认为变异刺激和两个标准刺激排成一条水平线,松开按钮,变异刺激停止移动。

2.3.5主试从标尺上读出变异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实际距离误差,就是被试深度知觉的误差。

3:结果根据深度视锐的公式:n=ax/(y(y-x))×1弧度。

可以算出被试的视锐。

距离y=2m,即2000mm,目间距为65mm。

被试1的误差平均值为4mm,所以她的深度视锐为13.43.被试2的误差平均值为4mm,所以她的深度视锐为13.43被试3的误差平均值为9mm,所以她的深度视锐为30.30被试4的误差平均值为3mm,所以她的深度视锐为10.07被试5的误差平均值为5mm,所以她的深度视锐为16.804:讨论被试在进行实验时,会受很多因素的干扰,例如习惯误差等等。

在计算深度视锐的时候,目间距,距离等都是按同一个值进行计算的,所以,所得的深度视锐是不准确的,只能大概的反应被试的深度视觉水平。

体育心理学实验

体育心理学实验

四 实验结果:
一、光反应时的测定
姓 总均 红光 绿光 蓝光 黄光 均错 名 时间 均时 均时 均时 均时 次数 1、
2、
3、
二、声光反应时的测定
姓名 1、
声光平均 反应时
光刺激 反应时
2、 3、
声刺激 反应时
实验五、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 迷宫 实验
一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会绘制练习曲线
二 实验仪器: EP713型迷宫 、变压器 、试笔
实验
实验一 动作情绪稳定性实验
一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测定动作稳定的仪器,测量简 单动作的稳定性,检验情感对动作稳定 的影响。
二 实验仪器:
EP704B九洞平衡实验仪 EP704A凹槽型平衡实验仪
三 实验步骤:
1、测定动作稳定的程度
1 先将EP704B九洞平衡实验仪、计数 器等连接好,被试者坐时面对动作稳定器, 使稳定器的边缘与桌边齐平,并与被试者 的右肩相对。然后被试者手握试棒,手臂 悬空,试棒与动作稳定器表面垂直。
3 左手与右手各实验10次,在每次左 右手轮换之间相隔15秒钟。
2.测定比赛时紧张情感对动作稳定的 影响的影响
两组进行比赛,共分成四对,每对比赛 三次。三战二胜。主试要报道比赛状 况,营造比赛气氛。
四 实验结果:
1、列出测量动作稳定性的成绩表,并计算其平 均数和标准差右手与左手的动作稳定性。 2、比较左手与右手的动作稳定性 3、写出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1.1学习深度知觉仪的使用。
1.2通过深度知觉的测定,了解被试者视 深度知觉能力的差异,探讨影响视深度 知觉的因素。
2 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深度知觉仪测试双眼对深 度视觉误差的最小阈限,以此来判断个 体视深度知觉,可广泛应用于驾驶员、 炮手和运动员等与深知觉有关职业的 测试和选拔。

体育心理学实验指导(修改)

体育心理学实验指导(修改)

体育心理学实验指导体育系实验一动作的协调与稳定性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学会测定动作协调与稳定性的方法,理解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说明动作的协调性与稳定性是保证动作技能顺利完成的条件。

双手协调器的测试需要眼—手的协调工作,如果完成图形的时间短和错误少,说明动作的速度快和空间方位准。

动作稳定性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自主的细微颤动;手的颤动范围可用动作稳定器进行测定,如果完成九个洞的错误少,说明稳定性好。

三、仪器与材料双手协调器Two-Hand Coordination Tester,动作稳定器Stabilimeter,秒表,记录纸。

四、方法与程序1.先进行手—眼协调的练习。

主试向被试发出指导语:“在双手协调器上有一个由双线组成的图形,你可以用两只手前后、左右来回移动指针。

如果指针离开了双线的轨道,接触两旁的金属片,灯光就会亮起,记失误一次。

请注意要尽量使自己描完的时间短,失误少。

”2.让被试从图形的一端开始测试,秒表同时启动。

描完之后,秒表也同步断开。

主试记下一次所需的时间;同时记下灯亮的次数,即错误动作次数。

实验进行10次测试。

3.在动作稳定器上进行动作稳定性的测试。

稳定器上九孔的直径各为2.5、3、3.5、4、4.5、5、6、8、12 mm。

4.要求被试小心地将笔端触入不同大小的九个洞孔中。

如果不小心碰到了洞的边缘,就会发出响声,这算一次失误。

主试记录每次测试失误的次数,实验也进行10次测试。

五、结果与解释1.统计动作协调性测试中,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被试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及错误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列表说明。

2.统计动作稳定性测试中,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被试完成任务的错误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列表说明。

3.将双手协调与动作稳定性两项实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六、思考与讨论1.从本实验结果分析动作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
一、原理介绍
深度知觉和其他知觉一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

借助于晶状体的调节以及双眼辐合所产生的动觉刺激和来自视网膜的视觉刺激之间形成暂时的联系,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分辨物体的深度和远近。

晶状体的调节一般只在5~6m内发生作用;双眼辐合只在15~20m以内发生作用。

但是,对于离我们1300~2600m的东西我们仍能区分它们的深度和远近,这就要用到双眼视差线索。

二、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霍瓦-多尔曼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并比较双眼和单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霍瓦-多尔曼深度知觉仪
四、实验步骤
1、被试坐在仪器前,距离仪器2m,俯身使眼睛与观察孔处于同一水平上,并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

仪器内部中央零点位置有两根立柱,为标准刺激,位置固定,中间一根可移动的立柱作为比较刺激。

将比较刺激置于离标准刺激最远处,然后被试根据观察,自由调整移动杆直到他认为与两根立柱成一条线。

主试记录下移动杆距离两根立柱的实际距离,即误差。

2、在双眼视觉的情况下,进行10次实验,其中5次是比较刺激在前,由近向远调整;另5次是比较刺激在后,由远向近调整;比较刺激的前后顺序随机安排,求出10次的平均结果,记入表中。

3、按照上述程序,再以单眼视觉实验10次,并求出平均结果,记入表中。

五、实验结果与整理
对双眼与单眼深度知觉的误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六、思考题
实验设计中有哪些无关变量影响结果?。

知觉(1):深度知觉实验

知觉(1):深度知觉实验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一、问题(1分)比较双眼和单眼在辨别远近中的差异。

二、假设(1分)H0:如果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误差值不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说明单眼和双眼在辨别远近中没有差异。

H1:如果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误差值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说明单眼和双眼在辨别远近中有差异。

三、预期(1分)单眼和双眼在辨别远近中存在差异,且双眼的准确性要高于单眼。

四、方法(5分)1、被试:(性别、年龄、人数等相关信息,1分)被试性别总人数人数(人)男女41 12 292、变量(1分)2.1自变量:眼睛(单眼、双眼)2.2因变量:深度知觉的误差值(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误差绝对值)2.3控制变量:实验环境相同、标准刺激相同、实验的操作过程相同、向主试示意方式相同3、实验设计(1分)单因素组内设计4、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分组和位置1、两人一组。

写下你的合作者的名字(王莺洁)2、主试和被试都坐在桌旁,相互成90度方向。

3、接通电源,打开照明灯。

选定一种移动速度。

4、按照主试和被试要求,执行实验。

5、每次完成一种观察方式的测试后,主试和被试换座位,轮换测试。

6、实验完毕后,把仪器整理好,放回原处。

打扫实验室。

主试和被试要求1、主试选定一种标准刺激(从3对固定位置的立柱中任选1对)。

2、被试坐在离标准刺激2米远处。

被试的单眼或双眼和观察窗等高,尝试前后移动比较刺激(可移动的1根立柱)。

3、主试按照表格的要求,将比较刺激移动到远点或近点的某处(每次开始移动之前,都要随机选择起始位置),然后开始测试。

4、被试手持控制变异刺激距离的手柄,根据自己的知觉,自由地来回调节比较刺激,直到比较刺激和两个标准刺激在同一平面上时,向主试示意。

5、主试者观察标尺读数,记录被试的误差(绝对值)。

6、每种观察方式都按照对抗平衡的顺序共完成20次。

5、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记分1分)用平均值和标准差、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五、结果(2分+1分统计)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表1 单个被试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误差值(单位cm)次操作方向观察方式单眼观察(右眼)双眼观察1 远→近 6 1.72 近→远16.2 1.33 近→远9.6 1.14 远→近 1.7 0.95 远→近 2.7 0.66 近→远 1.9 0.57 近→远12 0.18 远→近0.6 0.69 远→近 2.1 1.810 近→远0.7 0.211 近→远10 0.812 远→近14.3 1.913 远→近10.3 0.914 近→远10.4 0.315 近→远 2.9 0.416 远→近0.3 0.517 远→近 3.2 0.718 近→远 1.2 0.319 近→远 5.6 0.620 远→近 4.4 0.8mean±sd 5.81±4.97 0.80±0.52图1单个被试单双眼深度知觉的t检验:设显著性水平a=0.05,t observed =4.65 df=19t critical=2.093,因为t observed > t critical ,所以说明了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误差值存在显著差异。

体育心理学的实训报告容

体育心理学的实训报告容

一、实训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体育心理学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心理指导能力,我参加了本次体育心理学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心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方法。

3. 提高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心理指导能力。

4. 深入了解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课程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学习了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运动动机、运动情绪、运动焦虑、运动技能、运动创伤心理等方面。

2. 实验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心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实验,包括运动动机问卷、运动焦虑问卷、运动技能水平测试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如运动员心理辅导、运动创伤心理干预等。

4. 实践操作:在体育课上,尝试运用所学的心理指导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指导建议。

四、实训过程1. 理论课程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我系统地学习了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课堂上,老师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运动动机、运动情绪、运动焦虑等概念,使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课上,我参与了心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实验。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心理量表,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心理指导建议。

3.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我了解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我认识到心理指导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实践操作:在体育课上,我尝试运用所学的心理指导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评估。

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心理学——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在单眼和双眼两种不同观察条件下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量,验证双眼产生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

两名复旦大学心理系二年级本科生被随机抽取,通过深度知觉仪测量其双眼和单眼对深度判断的误差,并用t检验证实了两者差异的显著性。

关键词:深度知觉、视差角、双眼线索、单眼线索1.引言1.1 术语解释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是空间知觉的一种基本类型,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对物体远近距离或三维特征的知觉。

人们可以自动利用多种线索形成对深度的知觉,三维空间中的物体结构、相对关系和敏感程度以及双眼的生理变化都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总的来说,深度知觉的视觉线索主要可分为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其中单眼线索指的是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线索,主要包括物体遮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

相对于双眼线索,单眼线索提供的距离信息是有限的,因为只有双眼条件才能利用双眼视差判断空间距离。

双眼视差指的是因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而在双眼视网膜结像时出现微小的水平像位差,是最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

1.2 历史研究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

后来H.J.Howard 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

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的有24人。

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

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两只眼睛的视野发生重叠是双眼视差产生的重要基础。

物体同时刺激双眼形成两个独立的网膜视像,而人们任然把它知觉为单一的物体。

缪勒(1912)认为这是由于物体的同一部分落在两个视网膜上相应点的缘故。

此后,缪勒和菲特用视野单向区这一概念来描述能产生视觉融合的空间点。

这个点就在两眼焦点和两眼网膜影像点连线的延长线上。

视差角(辐合角)是双眼视轴在注视点处相交所形成的夹角。

每个人的目间距(视焦点间距)不同,观察相同的事物时,视差角也不相同。

1960年Gibson和Walk以深度知觉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视崖实验掀起了深度知觉研究的热潮。

视崖是一个四英尺高的桌子,桌子的顶部是一块厚的、干净的玻璃构成。

在桌子的一半下是有由白相间的格子图案构成的固体表面(浅滩)。

而另一半是同样的,但是它是和桌子下地面相平的(深渊)。

在浅滩的边缘,是一个看起来掉到地面的悬崖,实际上,玻璃覆盖了整个表面。

在浅滩和深渊中间是一个一英尺宽的中央板。

这个研究的被试是36名6~14个月的幼儿。

幼儿的妈妈也参加了实验。

每一个幼儿被放到视崖的中心板上,然后由妈妈现在深渊一边叫他们,然后是浅滩一边,以此形成对照。

实验结果证明6个月大的儿童已经具备了感知深度的能力,但是对于知觉的先天性与后天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释。

之后,Campos Langer(1970 )采用更为灵敏的技术(心率变化)对婴儿的深度知觉进行研究,并发现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其爬行经验有关。

之后的许多实验都表明,婴儿深度知觉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经验因素对深度知觉的影响,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更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深度知觉的产生和发展是先天和后天经验的交互影响。

1.3 本实验的教学目的本实验通过在单眼和双眼两种不同观察条件下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量,验证以下假设:双眼产生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

2.方法2.1 被试本科生两名,性别男,年龄19岁,实验时均佩戴眼镜,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优势眼均为右眼。

2.2 材料和实验仪器EP503深度知觉仪2.3 实验设计本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视觉线索,包含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两种。

因变量为被试对深度判断的误差值。

2.4 过程2.4.1 实验设计中的随机化实验中共进行40次实验。

每次实验中的起始点(0-20CM)和调整顺序(1代表从前向后,2代表从后向前)都通过Excel中的Rand()函数实现。

其中起始点位置的函数是20*Rand(),调整顺序由Rand()函数所得的随机值进行排序得到实验顺序。

2.4.2 程序1)被试单独测试。

距离仪器位置2米左右让一名被试坐下后,给被试指导语:“你透过身体前方仪器上的观察窗看到有三根黑色的柱子。

其中左侧和右侧的柱子是固定的,你可以通过手中的遥控器调节中间的的距离(可以来回调整),当你认为三者呈一条直线时停止遥控并向我报告。

”2)之后告知被试眼睛需与观察窗保持水平先进行双眼视觉实验。

每次测试,主试事先将变异刺激按照随机化的结果调到某一位置,被试自由调节到他认为三根立柱在同一水平面上为止,此过程可以来回调整。

3)主试得到误差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误差值不告知被试。

在双眼视觉的情况下,进行20次实验,其中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前,由近向远调整;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后,由远向近调整,顺序以及距离随机安排,求出10次的平均结果。

遮住被试的非优势眼进行单眼视觉实验,重复实验程序。

4)换另一名被试,重复实验程序。

3.结果3.1 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比较统计全体被试双眼观察和单眼观察的误差平均值。

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双眼观察时的误差(平均值M=0.664,标准差SD=0.556)显著低于单眼观察时(平均值M=5.358,标准差SD=1.820),t(5)=7.412,p=0.000<0.05,表明双眼深度知觉具有准确性。

3.2 计算各被试的视差角公式:视差角=206265×b△D/[D×(D+△D)] (弧秒)b:被试的目间距65mmD:观察距离,本实验是2000mmD: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平均数)表1 不同被试双眼观察时的视差角被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平均视角17.38 37.00 15.71 9.87 7.36 32.85 10.88 10.71 13.38 66.37 22.15 差(弧秒)3.3 分别比较单、双眼观察时,从远到近和从近到远时的深度知觉准确性表2 不同方向的深度知觉准确性比较4.讨论4.1 单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的不同影响由t检验的结果可知,双眼线索下的深度知觉能力与单眼有显著差异。

此结果验证了假设:双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显著大于单眼。

可能的原因是:在本实验的条件下,被试主要利用杆子的大小和明暗进行判断,其余的线索都不存在。

双眼视觉线索,除了双眼视差,还有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

双眼提供的线索是判断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所以单眼对深度知觉准确性远低于双眼。

4.2 关于双眼视差由于人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mm,当人们用双眼观察物体时,物体分别在两只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像。

有时候两个像正好落在对应点上,形成了单一融合的视像,有时候落在非对称点上,于是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视差。

由此可见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影像并不是完全重叠的。

这些不重叠的信息同哦过视神经到达视交叉。

而人类的视神经中,只有来自鼻翼的那部分交叉工作,来自颞侧的不交叉,形成了半交叉现象。

因此来自双眼的不重叠信息在视觉皮层处汇聚,导致了双眼视差,进而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才产生了深度知觉。

可见,在二维空间的视网膜上,立体物是两个稍有差别的平面物像。

只是在经过大脑的加工之后,才有了深度知觉。

4.3 实验误差分析本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样本质量的限制、简易实验工具的限制、视觉疲劳影响实验数据等因素。

其中视觉疲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能较大。

在实验后两名被试均表示视觉疲劳对他们的判断产生了困难,两名被试均出现了视力模糊现象,且反应出一定的厌倦情绪。

尤其在单眼观察部分,由于被试并不能准确地知道正确的位置,所以只能不厌其烦地猜测和学习。

这可能也导致了后做的单眼视觉实验的误差较大。

此外,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导致不能很好地模拟大多数单眼线索,并且仪器内光照不均(光源在左侧)会影响单眼明暗线索。

同时由于实验场地的限制,被试的身高、坐姿都会对深度判断产生影响。

最后,由于本实验采用小样本实验,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

而且几乎所有被试都存在近视现象,实验时均佩戴眼镜,近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尚不明确。

4.4 预实验组分析在本组实验的开始阶段,我们选择了一名双眼视力差距很大的裸视被试(左眼1.0右眼0.5)进行预实验,结果被试反应在双眼和单眼的情况下判断深度有困难(误差值均大于10)。

而在佩戴了矫正视力的眼镜后,依然存在困难。

事后了解到该被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佩戴眼镜。

由此猜测该名被试由于长期不佩戴眼镜,双眼裸视力不一导致其对双眼线索不敏感或轻微斜视,从而可能缺乏了双眼产生距离深度的部分能力。

4.4 深度知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本实验中所用到的单眼线索有线条透视、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单眼线索还有物体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等。

由于深度测量仪属于比较简易的测量工具,所以不能精确模拟全部的单眼线索,这也是导致单眼观察时误差很大的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双眼辨别远近的能力虽然也显著大于单眼的能力,但是单眼深度知觉的能力远比试验中显示的要好。

5.结论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显著大于单眼。

视差角均值大约是22.15弧秒。

方向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施壮华,深度知觉线索冲突及其知觉填补的机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Myers D. Psychology(6th ed). Worth Publishers,2001附录*为本组实验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