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篇课文。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3.体会文中寄情以物,以情驭景,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

4.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作家季羡林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欣赏古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

3.教师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季羡林: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的翻译家,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三次发文拒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创作背景。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徘徊篝火萌动澄澈

瑞士点缀莱芒湖

烟波浩渺风光旖旎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燕园圣地

(2)多音字。

朗润园是燕(yān)园胜地。

燕(yàn)子

(3)识字方法。

看图识字:——篝

字理识字:——峨

形声字。从山,我声。本义:高耸峭拨、令人惊叹的高山。

(4)词语解释。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文中指季老先生故乡的小村子的几个大苇坑在他眼中水面也是很辽阔的。

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风光美丽动人。文中指瑞士莱蒙湖的景色很迷人。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文中指清空中的明月和水里的那个月亮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美妙绝伦:形容非常美妙,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它。文中指作者在故乡以外的地方看到的月亮也很美。

茂林修竹:指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2)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自由读课文,说一说,除了故乡的月亮外,作者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作者分别用什么词语形容了那些地方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亮——奇景

(4)读了课文之后,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2.再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

(1)往事一:回忆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2)往事二:回忆故乡的月亮-数星星、逮知了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美好、有趣;对故乡的思念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

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3)往事三:回忆故乡的月亮-看月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