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
[摘要]建设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对落实“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及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本文在对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分析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质量
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学位制度是近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产物。

自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国学位制度创立以来,就开始了对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

当时博士生导师评选是在国家指导下实行集中统一评审,规定博士生指导教师必须在教授中挑选学术造诣较深、科研成果显著、对国家和社会有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3次会议做出《全面改革博士研究生导师评审办法》的决定,将集中统一的评审制度改为由主管部门或是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按需增补”原则进行自行审核、遴选博士生导师。

自此,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截至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人数已达89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8人,硕士生导师652人。

一、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振兴教育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重视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支持年轻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同时严格把好“进人关”,确保师资队伍的高质量。

由于学校的重视,研究生导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得到快速的提高。

从学历和职称上看,目前博士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2人,占总数的63%;硕士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1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18人,占总数的52%。

从导师年龄上看,南京师范大学导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老、中、青层次比较分明。

二、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导师年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25~45岁是人生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最佳年龄,导师队伍较理想的年龄结构应是:45岁以下占50%,45~50岁的占30%,50岁以上的占20%。

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轻化,使导师队伍具有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对年轻导师进行指导。

为了在学科发展中保持学术水平的延续性、导师队伍的继承性,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导师队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

首先从年龄结构上应当趋于合理,这对加快高校导师队伍年轻化进程和调动青年导师的积极性十分有利。

南京师范大学50岁以上的博士生导师85人,占总数的1/3强,而45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为66人,不到总数的1/3。

导师队伍中56岁以上年龄段的导师占多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后备力量不足,新的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2.导师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

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了,但研究生培养仍是单一导师负责制,这种培养机制不利于对研究生培养和创新的需要。

此外,现行的体制无法实现研究生导师择优上岗,研究生导师成为“终身制”。

笔者认为,只有把导师遴选的条件转化为岗位职责的要求,使导师真正承担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通过加强其岗位管理,才能实现研究生导师的“自我淘汰”。

3.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结构性的调整,导师队伍在迅速扩充中产生了许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导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其中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则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为适应研究生扩招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批新增导师,导师队伍的梯队衔接受到了影响。

大量新增导师指导经验比较欠缺,做学问容易急功近利,从整体上既不利于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术的延续性。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改革现行的单一导师制,实行导师组制。

顾海良教授在关于今后20年我
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趋势预测中指出:“导师素质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单一导师制和小组导师制相结合,小组导师制可能会急剧增加。

博士生更多选择多学科的交叉性的论文,博士生对论文题目的选择不再单纯根据学科的分类,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

导师来源的多样化,除了学校的导师外,社会上有能力培养博士、硕士的人士将作为联合导师,进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队伍。

”这实际上就是对我国目前现行的单一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否定。

对不断扩大的研究生教育而言,现行的单一导师制日益显示出其弊端。

单一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人数逐步增加,不仅造成生均资源紧张,而且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

建立由相近学科专业导师组成的导师组指导研究生,采取导师负责、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给我们提出了越来越多、且日趋复杂的各种跨学科课题。

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寻求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各种途径。

而且,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在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点上。

一位导师的知识面、思维方式由于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难以培养出综合、交叉学科方面的人才,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会导致整个学科建设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

2.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性。

第一,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改善导师队伍结构,实现老、中、青三代的合理结合。

为此,要大力培养中青年导师,重视从中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既是学科学术队伍的“领头羊”,又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代表着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最高水平。

培育与造就学术带头人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

第二,在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老一辈导师的地位和作用。

老一辈导师对青年一代有着十分重要的熏陶感染和启迪作用,要重视发挥老一辈导师的带头和榜样作用。

一些导师退休后,学校可以允许学院对他们进行返聘并指导研究生或者协助青年导师指导研究生,防止盲目指导。

第三,要加强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

新任研究生导师一般学历较高,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充满热情,但他们缺乏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经验。

因此,学校要重视加强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邀请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专家、导师进行讲座,提高新导师的指导水平和综合素质。

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家和学校对于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教学培养观念,熟悉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重点,自觉接受规范的研究生管理程序。

第四,建立专职和兼职导师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加强兼职导师队伍建设。

面对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比例失调的矛盾,学校可根据导师需要的数量和学科队伍的实际吸收校外学术界、企业界、管理部门等社会各行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研究生兼职导师,弥补导师队伍的不足,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

兼职导师长期在科研、管理、生产等的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当然,在聘请校外兼职人员时应以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前提,要注意在学历、科研以及招生等方面加以严格限制。

3.完善导师管理制度。

导师不是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而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岗位。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首先,要建立评聘机制。

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遴选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严把推荐、函审、评议和答辩几个关键环节,做到宁缺毋滥。

其次,要建立责任机制,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
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第三,完善考核机制。

要把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跟踪评估等一系列的督导措施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与导师任职资格挂钩,促进教学培养质量的提高。

第四,建立奖惩机制。

完善的奖惩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竞争意识,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使研究生导师队伍稳定、精干、高效,保持研究生导师队伍在质量和规模上的协调发展。

4.完善研究生导师的评估、考核工作,打破导师终身制原则。

建立完善的导师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可以使我们在今后的研究生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在薄弱环节上加强管理力度,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激励的作用。

导师的评估考核是高质量导师队伍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考核评估可以保证导师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提高导师学术水平,淡化资格意识,引导导师更好地履行职责。

要通过教学考评、科研考评、思想道德考评,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确保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

5.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保证导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顾海良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目标更趋于全面性,更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更注重研究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培养的很多人才最终失败在没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的关键时候出现心理上的障碍而导致科学研究的失败。

要注重研究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研究生导师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古人将教师的职责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导师,同样肩负着历史重任。

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综合素质,包括德、智、能、绩四个方面,如果某一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必将影响导师整体素质的发展。

此前,我们对中、青年导师、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等方面过多地强调了业务素质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导师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要求导师除品行端正和治学严谨外,还应该是遵守道德规范(包含两个方面:社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楷模。

只有真正做到“师高”“学高”,才能真正提升研究生导师的自身素质,保证导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秉林,等.在提高中发展——理工科博士生教育现状剖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及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桂生.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