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解析
浪淘沙·北戴河解析嘿,咱们来聊聊毛主席写的《浪淘沙・北戴河》。
这词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和美景交织世界的大门。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去北戴河玩儿。
那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刚到那儿,就被那海给吸引住了。
那大海啊,一眼望过去,蓝汪汪的,和天边连在一起,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蓝色绸缎。
海浪一个接着一个地往岸边涌,“哗啦哗啦” 的声音,就像大海在唱歌一样。
我站在沙滩上,海风呼呼地吹着,带着那种咸咸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
那感觉,就像大海在热情地欢迎我呢。
我脱了鞋,光脚踩在沙滩上,沙子软软的、细细的,从脚趾缝里钻过去,痒痒的,可舒服了。
这时候啊,我就想起了《浪淘沙・北戴河》里的句子,“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我去的那天虽然没下雨,但我能想象出下大雨的时候,这北戴河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那大雨就像老天爷拿着大盆往下泼水似的,整个幽燕大地都被笼罩在雨幕里。
那海浪呢,本来就大,再加上大雨一搅和,肯定是白花花的浪头一个比一个高,就像要把天给冲破了一样,真是“白浪滔天” 啊!沿着沙滩走,我看到有不少人在捡贝壳。
那些贝壳五颜六色的,有像扇子一样的,有螺旋状的,可漂亮了。
我也弯下腰去捡,心里想着,毛主席当年在这儿的时候,说不定也见过这些漂亮的贝壳呢。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块大礁石边。
那礁石黑黝黝的,上面还有些海草和小贝壳附着在上面。
我就坐在礁石上,看着大海。
这时候,我又想到词里的“秦皇岛外打鱼船”。
我眯着眼睛往远处看,真的有一些小渔船在海面上呢。
那些渔船在海浪里一上一下的,就像小玩具似的。
船上的渔民们肯定都特别厉害,在这么大的海浪里还能稳稳地打鱼。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撒网、收网,脸上带着那种朴实又坚定的笑容。
他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和这大海相依为命,也有别样的滋味。
太阳慢慢往西斜了,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那大海也被映得红彤彤的。
这景色真是太美了,我都看呆了。
这让我又想起了词里的“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在这茫茫大海上,那些渔船在晚霞里渐渐远去,真的不知道它们要驶向哪里呢。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1954年四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滨,不过这次来北戴河是路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海滨,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在这里开始暑期办公和休息。
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关于这首诗的的缘由,毛泽东在1962年曾说因为南唐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所以特地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
这首雄壮浑厚的词,即反映了毛泽东的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当时的心情。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
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
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
•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
浪淘沙北戴河文言文翻译
浪淘沙·北戴河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浪淘沙·北戴河》文言文翻译:
浪淘沙·北戴河
宋·苏轼
滔滔大江东流去,浪花淘尽,千古间,英雄豪杰。
往昔战垒之西,人们传说是三国时期周瑜所战的赤壁。
乱石穿云,惊涛拍打岸边,卷起千万堆雪花般的浪花。
江山如同画卷,一时间,多少英雄豪杰在此展现风采。
遥想当年周瑜,娶得小乔为妻,英姿焕发。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战船的桅杆和帆蓬在谈笑中化为灰烬,烟雾消散。
我仿佛游历故国,多情的人或许会嘲笑我,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境,举起酒杯,向江月敬酒。
此词以大江东去、浪淘风清为背景,描绘了江山如画的北戴河风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向往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苏轼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周瑜英勇的形象,以及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同时,通过对人生如梦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英雄老去的无奈和哀伤。
整首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文言文佳作。
古诗浪淘沙 北戴河赏析
古诗浪淘沙北戴河赏析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心仪的地方。
北戴河以其独特的海滩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诗人们亦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他们用文字描绘北戴河的风光,传承了北戴河的历史与文化。
其中一首古诗《浪淘沙》是北戴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赏析。
《浪淘沙》是明代大文学家杨慎的作品,他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北戴河的热爱,将这片美丽的海滩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即为“一片冰心在玉壶,待得杨柳渡春波。
”这两句以简练凝练的语言道出了北戴河春天的景色。
杨慎巧妙地以“冰心”和“玉壶”来形容了北戴河海滩的洁白细腻和广袤无垠。
而“杨柳渡春波”则表达了春风拂面的轻盈感觉。
整体表达了北戴河春天的美丽与宁静。
接下来的诗句中,杨慎以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北戴河独特的风景和浩渺的海岸线。
例如,“万顷波涛浩浩荡,千帆翱翔凤凰岗。
”这里万顷波涛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北戴河海滩的磅礴气势;而千帆翱翔凤凰岗的形象,则用翔飞的帆船来象征北戴河海岸的繁忙与热闹。
然而,这首诗的亮点之处在于接下来的几句。
杨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戴河沙滩上的情景,给人一种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其中的感觉。
例如,“舟舟弄潮争渡,笑向邨前人。
”这里的“舟舟弄潮”恰当地表达了沙滩上人们嬉戏玩水的景象,而“笑向邨前人”则将人们的欢声笑语展现得栩栩如生。
整篇诗的描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示了北戴河作为一个旅游胜地的独特魅力。
最后几句,“飞觞丽句咏金波,行乐春风曙帝窗。
”则表达了杨慎对北戴河的赞美之情。
诗人运用了丽句和金波这样有音乐感的词语来形容北戴河的美丽景色,以及春风拂面的愉悦感受。
而行乐春风曙帝窗的意境则更加独特,将北戴河的美景与清晨阳光下的宫廷相结合,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
通过对《浪淘沙》这首古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北戴河作为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和自然美景给文人墨客带来的启发与创作灵感。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作者:毛泽东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捕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旧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说明:1、浪淘沙:词牌名。
2、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着名夏天疗养地。
3、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4、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仿佛与天连结起来同样。
5、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所以得名。
6、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7、谁边:哪处,哪里。
8、旧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9、越:超出。
10、千年:不过一个大体数,实质已一千七百多年。
11、魏武:即曹操公元 155——220 年、。
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12、挥鞭:原指挥鼓励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13、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当今哪处,当前学术界另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
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
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 1公里,与北戴河毗邻,面积 28.8 平方公里,形成历史长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地点优胜,是五岳以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出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行胜地。
14、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15、萧瑟秋风: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6、人间:社会制度。
翻译: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以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浪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旧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天,人间却换了新颜。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显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概,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汹涌,“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浪,真是声形并茂气象澎湃。
《浪淘沙其七》原文及赏析
浪淘沙其七
原文
浪淘沙·北戴河望远行兮沧海桑田, 两岸风烟逝水年华。
千古商船东去去,归来烟波满空船。
空船渐远浪直追,又是一年春好处。
夕阳收拾依依倚,梦里云彩彩成花。
赏析
《浪淘沙其七》是清代文学家、书法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七律诗,诗中描绘了北戴河的景色和海上商船的往来。
整首诗不仅境界高远,而且结构严谨,表述清晰。
诗的篇幅比较长,其中不断展现了北戴河的沧海桑田、烟波浩渺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龚自珍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北戴河作为描述海上商船的平台,形成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气息,让读者不仅看到了海上风云,还能体验到历史的记忆。
首句“望远行兮沧海桑田,两岸风烟逝水年华”营造了一种望远的意境,通过桑田沧海和逝水年华的象征方式,阐明了北戴河的历史感。
其次,“千古商船东去去,归来烟波满空船”呼应出北戴河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诗人以空船为切入点,展现诗意跨度。
之后,“空船渐远浪直追,又是一年春好处”则在前文措辞的基础上,更是将商船漂泊生涯映射出一种茫然寂寞和挣扎人生。
诗中最后两句,“夕阳收拾依依倚,梦里云彩彩成花”则是将心理暗示和幻境渲染完美融合,展示作者对未来的期许和愿景。
整篇诗有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宏阔和卓尔不凡,在历史记忆和诗理经验上有着一定的积淀和沉淀,不仅是文学精品,更是文化和人文精华的诠释。
笔者认为,《浪淘沙其七》的精华在于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紧密地结合起来。
无论是史诗开头的描写,还是最后的梦想幻境,都可看作是文学与艺术的融合。
同时,诗人的文学风格也非常独特,通过诗歌的方式表达出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精编版
浪淘沙北戴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原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魏武、碣(jie2)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
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苍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指渔船不见了,不知道哪去了。
背景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彻底粉碎高竿,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同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
他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兴。
因风浪太大身边警卫人员劝阻他不要去游泳,他却说道:“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意志。
”,于是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鉴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朗读停顿位置
浪淘沙北戴河朗读停顿位置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于 1954 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朗读停顿位置可以参考以下标注: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在朗诵时,需注意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以及语调的升降等,通过对停顿、重音的把控,表现出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浪淘沙北戴河的诗及意思
浪淘沙北戴河的诗及意思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于 1954 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如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的意思是: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一片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同时,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展示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之情。
整首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浪淘沙北戴河的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的赏析《浪淘沙北戴河》那可是一首相当厉害的词啊!毛主席写的呢!你想想,站在北戴河的海边,那是什么感觉?词的开头“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哎呀,那雨哗哗地下在幽燕之地,那海浪啊,跟要冲到天上去似的!这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好像你自己也站在那海边,看着大雨和海浪呢。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你瞧,秦皇岛外面有打鱼的船,可在那一片汪洋大海里,都看不见船到底在哪儿,都不知道它们漂到哪里去啦!这多有意思啊,就跟咱们有时候找东西似的,找半天也找不着。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一下就穿越到千年前啦!曹操在那挥着鞭子呢,还留下了篇文章在碣石山。
这就好像是时间的隧道突然打开了,你能看到过去的人在干啥。
这曹操也是个厉害人物啊,他到过的地方,毛主席也来了,这不是很奇妙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秋风还是那个萧瑟的秋风,但是这世界可不一样啦!现在和过去相比,那变化可太大了。
就好比咱们现在的生活,和过去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呀!想想过去的日子,再看看现在,是不是觉得特别幸福?这首词啊,既有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带着对现在生活的感慨。
毛主席用他那厉害的文笔,把这些都融合在一起,让咱们读起来就好像跟着他一起经历了这些似的。
你说,这么一首好词,咱们能不好好欣赏吗?每次读它,都能感受到那种豪迈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
就像咱们自己也站在北戴河的海边,看着历史的变迁,感受着时代的发展。
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啊,能让咱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和伟大的人物一起感受那些特别的时刻。
读《浪淘沙北戴河》,就好像是在和毛主席对话,听他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期待。
咱们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呢,比如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还有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啊,咱们可得好好品味这首词,别辜负了毛主席的一片心意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浪淘沙北戴河解析
浪淘沙北戴河解析一、创作背景1. 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4年,毛泽东到北戴河开会期间创作了这首词。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初期,全国上下充满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2. 个人心境- 毛泽东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新中国未来的憧憬。
北戴河的壮丽海景唤起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站在这片土地上,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又联想到了古代的英雄人物,同时也对新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原文及词意解读1. 原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 上阕解读-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 起笔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北戴河雨景图。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涵盖了今天的河北北部及辽宁部分地区。
“大雨”倾盆而下,“白浪滔天”写出了海浪的汹涌澎湃。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诗人关注到了“秦皇岛外打鱼船”,这一细节体现了毛泽东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狂风巨浪中,打鱼船的安危令人担忧,“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进一步强调了大海的浩渺无垠和打鱼船的渺小,表现出诗人对渔民命运的牵挂。
3. 下阕解读-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曹操诗中有“秋风萧瑟”之句,如今又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了人间”是全词的主旨句,表达了新中国与旧时代的本质区别。
旧时代是封建统治、军阀混战、人民受苦的时代,而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一对比体现了毛泽东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三、艺术特色1. 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北戴河的雨景和汪洋中的打鱼船,景中含情,表达对渔民的关心。
下阕从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再回到现实,在古今对比中,既有对历史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自豪,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浪淘沙北戴河全诗解析
浪淘沙北戴河全诗解析
浪淘沙北戴河,一碧万顷潮荡漾。
渔歌落尽暮雁归,空留烟波赏幽默。
这是一首以海景为背景的咏怀诗,作者用几句精辟的语言,描绘了海湾里变幻无穷的景象。
第一句“浪淘沙北戴河,一碧万顷潮荡漾”,作者将海湾中的美景描绘得十分生动。
“浪淘沙”指的是风吹起的沙滩,“戴河”指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一碧万顷潮荡漾”表达的是茫茫大海的壮美景象。
第二句“渔歌落尽暮雁归,空留烟波赏幽默”,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夕阳西下,渔船归港,余晖照耀在烟波之上,观赏这美妙的画面。
此处,使用“空留烟波赏幽默”来描写夕阳西下时的情景,体现出作者观察细节的敏感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词二首浪淘沙北戴河原文和译文长春版
《浪淘沙·北戴河》原文和译文
诗词原文:
大雨落幽燕①,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②挥鞭,东临碣石③有遗篇④。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①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②魏武:魏武帝曹操。
③碣(jié)石: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④遗篇:指曹操的诗作《观沧海》,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路过碣石山。
曹操登山观海,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
诗词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1。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导语:《浪淘沙·北戴河》作者:毛泽东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1、浪淘沙:词牌名。
2、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着名夏季休养地。
3、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4、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5、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6、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7、谁边:何处,哪里。
8、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9、越:越过。
10、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11、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
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12、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13、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
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
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与北戴河毗邻,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
14、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15、萧瑟秋风: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6、人间:社会制度。
翻译: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浪淘沙·北戴河⑴
大雨落幽燕⑵,白浪滔天⑶,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⑷洋都不见,知向谁边⑸?
往事⑹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⑺有遗篇。
萧瑟秋风⑻今又是,换了人间⑼。
诗人资料———
毛泽东(1893 - 1976 ),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译文———
⑴浪淘沙:词牌名。
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⑵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⑶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⑷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⑸谁边:何处,哪里。
⑹往事:过去的事。
⑺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
(8)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9)人间:社会制度。
全文解释: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阅读链接————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1.同学们,将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工整的写在下面。
2.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找来一起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