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辩证施护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六病六证浸,六脉六法六方用,“辨病脉证治”其功,仲景开万世先河,创“六经方证”辨证。

万病就来找六经,使用经方治百病,经方合方治大病。

六经找病辩三阳,表里区分表为先。

太阳首犯,发热恶寒,脉浮缓紧,麻桂分汗,有汗桂枝,无汗麻黄,辨别使用,牢记心间。

右脉粗大且浮长,葛根汤用加减帮;若有内热还出现,石膏知母要为先;腑气不通承气汤;右脉沉细着两感。

左脉弦大且有力,大柴胡汤加减奇;左脉弦细饮食难,口苦咽干又目眩,胸胁苦满有心烦,小柴胡汤用加减。

左脉沉细脏无热,当归四逆汤加减。

中寒无汗,麻附辛理中汤加减;中寒有汗,桂枝理中汤加减。

三阳找病,前后左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两侧左右,还有耳聋目眩。

长期怕冷,阳虚为先,若有表证,柴胡桂枝合麻附辛加减;汗后怕冷,体虚为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腑气不通,化热在里,表里双开,以通为要,三阳开泰,葛虎承柴。

(葛根汤合白虎承气汤合大柴胡汤)。

三阴找病病里传,正气不足三阴间,邪气深入病根盘,疾病难愈常缠绵。

太阴头上脾气虚,中焦升降常失常,腹满泻下难饮食,后天之本早顾及,必用理中四逆汤;太阴之中有实证,桂枝加芍大黄汤。

少阴脉微又沉细,欲寐嗜睡要牢记,阴阳两证辨容易,寒证背冷凉骨髓,温肾回阳用四逆;也有两感常发热,麻黄附子与细辛;身疼骨痛附子证,阳虚水泛真武行;化热失眠难安宁,黄连阿胶治心神;少阴阳明腑不通,腹满口干热伤津,承气早用急存阴,稍一迟缓命立停。

厥阴四肢常不温,当归四逆吴萸能;厥亦深来热亦深,白虎承气把热清;上热下寒错杂证久利不止乌梅丸,更加炙草效更增。

一部《伤寒论》,可以治百病,“六经辨证”统百病,“寒温统一”六经辨。

《伤寒论》六经六病,三阴三阳,三阳实为一阳,三阴实为一阴,阴阳之证须分明。

六经为病,各有其证,疾病万千,总不离六经六病。

整体六经方证观,驾驶百病之万变。

六经找病,六经不同,方证各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合一,合病合方,乃《伤寒论》辨证论治法门。

经方必学:六经的辨证和主方!!!

经方必学:六经的辨证和主方!!!

经方必学:六经的辨证和主方一《太阳病证》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辨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 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汤,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 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六经辩证及用方解释

六经辩证及用方解释

六经辩证及用方解释一、六经辩证是啥呢?咱中医里的六经辩证可老厉害了。

这六经啊,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就好比是给身体生病的状态分了六个大类,就像把人按照不同的性格特点分成好几类一样。

那太阳经病呢,就像是身体的边防军出问题了。

比如说感冒初期,怕冷啊,头疼啊,脖子发紧,就可能是太阳经的事儿。

这时候呢,用方可能就会有麻黄汤之类的。

麻黄汤就像是一群小战士,麻黄冲锋在前,打开毛孔,桂枝在后面跟着帮忙调节身体的正气,杏仁管着肺,让呼吸顺畅,甘草就像个和事佬,让大家配合得更好。

二、阳明经病阳明经病就像是身体里的炉灶烧得太旺了。

这时候人可能会发热很高,大汗出,口渴得不行。

因为阳明经主里热嘛。

这时候用到的方子,像白虎汤就很有名。

石膏就像一大块冰块,把身体里的热气给降下来,知母就像是个辅助降温的小助手,粳米和甘草呢,就是给身体补充点能量,免得降热降得太猛,身体受不了啦。

三、少阳经病少阳经病就有点像是在中间地带的问题。

人可能会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感觉很奇怪,还可能口苦咽干,心烦。

小柴胡汤在这个时候就闪亮登场啦。

柴胡就像是个外交家,在身体里各个经络之间周旋,黄芩来帮忙清清热,半夏降降逆,人参、甘草、大枣就给身体补充点正气,让身体有力量去对抗这个病邪。

四、太阴经病太阴经病呢,就像是身体的后勤保障出问题了。

肚子容易胀满,还可能会拉肚子。

这时候可能会用到理中丸之类的方子。

人参、白术就像是给脾胃这个后勤部门补充人力,干姜就像是给脾胃加把火,让它能正常工作,甘草还是起到调和的作用。

五、少阴经病少阴经病就有点严重啦,涉及到人体的根本了。

可能会有手脚冰凉,但是身体又感觉很疲倦想睡觉之类的症状。

如果是寒化证,四逆汤就可能派上用场。

附子就像个小火炉,给身体提供热量,干姜再助力一下,甘草让这个热慢慢地、稳稳地传遍全身。

如果是热化证,可能会用到黄连阿胶汤,黄连和黄芩清热,阿胶和芍药养血,鸡子黄就像个营养丰富的小宝贝,给身体补充阴液。

外感病辨证之六经辨证

外感病辨证之六经辨证

外感病辨证之六经辨证中医学的辨证方法,除了我们前几天给大家介绍的八纲辨证,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前三种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对外感病进行辨证,经络辨证在针灸、按摩等科应用较多。

外感病是由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由于外邪的属性不同,发病的时令不同,外邪侵袭人体的途径不一样,所以,疾病发生、传变的规律和出现的临床征象都不相同。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认为阴邪(风寒等)多从皮毛腠理、经络(太阳经)传入阳明、少阳,“阴盛则阳病”,故易出现阳虚里寒的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征象。

几千年以来,六经辨证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三焦部位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作为辨证分型的方法。

虽科学研究不断进步,但时有疫邪的凶猛盛行、广泛传播,尚难摆脱“其来无时,其着无方”,“茫然不可测”的困境。

在病原体不明,病因治疗无方的情况下,运用中医的辨证方法,寻求治则治法,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体发展,清除体内病毒素,回复机体内环境平衡等方面,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积极治疗作用。

我们在中医的诊法和断法中学习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这三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一方面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学习,能对外感病有初步认识,同时也为大家继续学习《伤寒论》、《温病学》打下基础。

今天我们先学习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六经与六经病”六经,是后世医家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等三阴三阳经的简称。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0
3、太阳与太阴合病(寒湿感冒)
n 症状:恶寒、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浮或 缓。
n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太阴 n 方药:桂枝人参汤(桂枝15、党参15、干姜9
、炙甘草10、白术10 。日服1至3剂) n 外感重:桂枝汤。 n 里寒重:四逆汤。 n 时方:多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n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3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n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n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n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n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n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21
桂枝汤助胃气以祛邪主要体现在如下:
一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 即为温补中气小建中汤,说明桂枝汤组方具有 补益脾胃中气之义;
二是治疗太阴病可用桂枝汤,即《伤寒论》第 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22
临证加减: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31
THANK YOU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32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4
2、阳明利
n 症状: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 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n 治法:清里升阳止利。 n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甘草15黄
芩15,黄连15。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6
阳明燥利
n 症状:下利清水,臭如败卵,腹满疼痛,大便 硬结不通,多汗,潮热,谵语,或发热微烦, 苔黄厚腻,脉滑而疾。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治则简述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治则简述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治则简述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治则
一、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二、治则
太阳病:由于证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证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

少阴病:此与太阳病虽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证用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发汗法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

证用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等泻下剂。

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

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

证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

证用柴胡剂、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

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宜和解,但须知和之以温性强壮药。

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

辩证及施护知识

辩证及施护知识

2021/5/4
35
八纲辨证施护的主要措施
• (四)热证施护要点 1、病情观察:发热程 度,出汗、神志,热毒 内盛或外科疮疡中毒者, 注意 口腔、咽 喉、皮肤疮疡 2、生活起居 护理:保持室内凉爽通风,空气 清新,注意保 持大便通畅。 3、饮食护理:清淡、凉润、 易消化 4、情志护理:安心静养 5、用药护理: 宜凉服或微温服,不可过服久 服 6、其他配
2021/5/4
17
虚证
• (一)虚证指人体正气虚弱而产生的不足、 衰退 的一系列病证的统称。多见于慢性疾 病或 急性病后期,病程长。形成有先天不足 和 后天失养两方面,以后天失养为主
2021/5/4
18
虚证
• 。【临床表现】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 、 血虚之分,故表现极不一致 【辨证要点】以 阴、阳、气、血等虚损 及脏腑功能减退为 特征。
2021/5/4
25
阴阳辨证
• 【治疗与护理方法】温补阳气
2021/5/4
26
阳证
• 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 “阳 证”。如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 的范围 ,常以实热证为代表。 【临床表现】 多为兴奋、亢进、躁动、明亮的征象 。如面 红,发热,肌肤灼热,心烦, 躁动不安,语声粗浊或 骂詈无常,呼 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黑 生芒刺,脉象 浮、洪大、滑实。 【辨证要点】以表、实、 热为临床特征 【治疗与护理方法】清热泻火
2021/5/4
20
虚证
• 【辨证要点】以阴阳气血等虚损及脏腑功 能减退为特征
• 【治疗与护理方法】补虚扶正
2021/5/4
21
实证
• (二)实证 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所产生的 余、亢盛 的一系列病症的统称其因或是外 邪侵入人体,邪气亢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 相争剧烈;或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 以致痰饮、水湿、瘀血、食疾等病理性产 物停留在体内所致。或因食积、虫积体内 而成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指导疾病的系统治疗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指导疾病的系统治疗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指导疾病的系统治疗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那可是个相当厉害的“法宝”,能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大作用呢!我先给您讲讲啥是六经辨证。

六经啊,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六经就像是身体这个大王国里的六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脾气”。

比如说太阳经,就像是身体的边防战士,负责抵御外邪的入侵。

一旦外邪太强,突破了防线,疾病就产生了。

这时候,我们通过六经辨证,就能判断出病邪在哪个“区域”捣乱,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就拿感冒来说吧,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感冒好几天了,头疼、发烧、怕冷,还无汗。

我一看,这明显是病邪在太阳经嘛。

太阳经被邪气困住了,阳气不能向外发散,所以就出现了这些症状。

那怎么治呢?就得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把邪气从太阳经赶出去。

我给他开了麻黄汤,没多久,他的症状就减轻了。

再比如说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大工厂”,负责消化和代谢。

如果阳明经出了问题,往往会出现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症状。

这时候就得清热泻火、通腑泻下。

有个病人,高烧不退,大便不通,肚子胀得难受。

这就是阳明经有热,腑气不通。

我用了大承气汤,让他通了大便,热也就退下去了。

少阳经呢,就像是个“交通枢纽”,邪气在这儿容易徘徊不定,导致病人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还可能会口苦、咽干、目眩。

治疗少阳病,得和解少阳,常用小柴胡汤。

太阴经是脾胃所在,就像身体的“粮仓”。

太阴病多是脾胃虚寒,得温中健脾。

少阴经是心肾所在,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寒化就得扶阳,热化就得滋阴。

厥阴经是阴阳交接之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

总之,六经辨证就像是一张详细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在治疗疾病的道路上不走弯路。

通过对六经的准确判断,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用药,让身体重新恢复平衡和健康。

您看,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不是很神奇?它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再盲目,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相信随着我们对它的不断研究和运用,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健康和希望!。

大道至简:六经辨证要点!方

大道至简:六经辨证要点!方

大道至简:六经辨证要点!方太阳病太阳主卫外,所以太阳病是表病。

足太阳的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所以太阳受病,不能卫外,又邪入经络,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在表,应当发汗。

有汗为太阳中风,宜用桂枝汤;无汗为太阳伤寒,宜用麻黄汤。

又因膀胱是太阳之腑,所以太阳的变证,有时能“热结膀胱,其人如狂”。

阳明病阳明主里,所以阳明病是里热病。

里热外蒸,就不恶寒,反恶热。

腹满、便秘的为阳明腑证,宜攻下,可选用三承气汤;自汗、口渴、脉洪大,为阳明经证,宜清热,用白虎汤。

阳明腑为胃与大肠,所以其病理是“胃家实”。

足阳明的经络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手阳明的经脉挟鼻孔,故凡出现口干、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阳明经络,是必衄之征。

少阳病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郁闭。

少火被郁,就口苦、咽干、目眩。

兼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的,为少阳中风;头痛发热、脉弦细的为少阳伤寒。

手、足少阳的经脉,分别布膻中、循胸肋,所以外邪袭入少阳的经络,又能出现往来寒热、胸肋苦满等半表半里的症状。

治宜散郁火、枢转少阳,与小柴胡汤。

太阴病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

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

足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

治宜和太阴、通脾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病少阴是心、肾二脏,藏精而主火。

凡心肾两虚,脉微神衰的,就是少阴病。

治宜急救回阳,选用白通汤、四逆汤等。

也有肾水亏虚,导致心火炽盛,心中烦,不得卧的,这是少阴病的变型,宜育阴泻火,有黄连阿胶汤。

手少阴的经脉上挟咽,下膈络小肠,足少阴的经脉循喉咙,所以病在少阴的经络,能出现咽痛,或下利便脓血。

咽痛的,选用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

下利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或用刺法以泻经络之邪。

厥阴病厥阴之脏为肝与心包,中藏相火,阴中有阳。

如何使用六经辨证(中医学ppt

如何使用六经辨证(中医学ppt

表证 卫分证 上焦

呼吸方面 鼻
皮毛 脊柱 水液代谢 脾胃
太阳病
风寒 风热 燥火
恶寒、无汗、身痛、 指尖-外劳宫-阳池-外尺 肤发凉。脉浮紧/浮数/ 浮缓
恶暖风、自汗、 尺肤热、脉浮数/ 浮缓
“诸涩枯涸,干 劲皴揭”
风湿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 流于经络,骨节烦痛,卧 不预食,脉浮浮缓,按之 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 风湿俱去。”《湿病》
治法:滋阴潜阳,佐以辛凉散风、活血化瘀,奔豚汤加减
25
26
处方:葛根20g 白芍10g 当归10g 川芎6g 黄芩
10g 半夏10g 石膏30g +玄参10g 鳖甲(另包,先煎 )10g女贞子30g 旱莲草30g+磁石(另包,先煎) 30g +桑叶10g+甘草10g。5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月15日):5剂之后,诸症减轻
羌活6g 防风6g 黄芩6g 白芍6g 玄参10g 苍耳子6g 生姜6g 甘草 3g。3剂,水煎服。嘱当日中午、晚6点、晚10点各服一次。 三诊(2012年11月22日):服药当晚烧退,酣畅汗出,三日平 稳,但咳嗽增多、咳声加深、痰黏不利,指尖手背仍凉,舌瘦 红少苔、脉浮细,两肺可及少许粗湿罗音。
13
辨证:发热九天,但是两个过程,前一阶段是乳蛾所致,热退 一天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现症发热而无汗,指尖、腕背外劳宫 至阳池、外关、三阳络处发凉乃风寒外袭;流涕黄浊、咽腔红 赤为肺胃积热;舌瘦红少苔阴虚之象,脉之浮细当以浮紧而论, 风寒阴虚之证。
合之,风寒外袭、阴虚内热。 治以辛温解表,清热养阴,疏柴葛大青龙。停输液、停西药。 处方:葛根30g 柴胡30g 麻黄6g 桂枝6g 石膏30g 荆芥(后下)6g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理论则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六经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依据病邪侵袭的经络、脏腑的盛衰、正气的强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六个不同的证候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患者常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现。

例如感冒初起,若见上述症状,可判断为太阳病。

此时治疗当以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麻黄汤适用于恶寒重、无汗、脉浮紧的风寒表实证;桂枝汤则适用于恶风、有汗、脉浮缓的风寒表虚证。

阳明病多为正邪交争激烈,热盛于内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阳明经证,或腹胀满、便秘、潮热、谵语等阳明腑实证。

对于阳明经证,常用白虎汤清热生津;阳明腑实证则用承气汤类方剂通腑泻热。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常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太阴病多为脾阳虚衰,寒湿内阻。

患者常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理中汤是常用方剂。

少阴病主要涉及心肾两脏,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之分。

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热化证则有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等,可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病情较为复杂,多表现为寒热错杂。

常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状。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常用方。

在实际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中,六经理论并非孤立地运用,而是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相互结合。

例如,咳嗽一病,若患者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可考虑为太阳病,治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开创辩证施护先河的医学著作

开创辩证施护先河的医学著作

开创辩证施护先河的医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开创辩证施护先河的医学著作"。

这部著作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首次系统阐述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将人体经脉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联系起来,为疾病的辨证分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仲景还创立了"汗、吐、下、和解四法"的治疗原则,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从整体出发调治疾病。

该著作提出了"阴阳虚实"、"寒热虚实"等辨证思路,将疾病划分为不同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体现了辩证施护的思想。

同时,张仲景还总结了大量临床病例,并归纳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治则,如"疡则生新"、"师佐相须"等,丰富了中医理论。

《伤寒杂病论》的理论观点科学先进,体现了中医学"望、闻、问、切"的诊疗理念,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部医学巨著开创了中医辩证施护的先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医学文化遗产。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众多独特而有效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经辨证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

这种辨证方法不仅适用于外感病,也广泛应用于内伤病的诊治。

那么,六经辨证是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呢?首先,六经辨证通过对患者症状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判断病邪所在的经络和脏腑。

比如,太阳病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状,此时病邪在表;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病邪已入里化热;少阳病常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等,病邪处于半表半里之间。

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精准辨别,医生能够明确病位,为后续的用药指明方向。

其次,六经辨证注重个体的体质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和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同样是感受风寒之邪,体质强壮者可能表现为太阳病,而体质虚弱者可能直中少阴。

因此,在进行中药调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来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在用药时会适当加入温阳的药物,以增强机体的阳气;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则会选用滋阴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温燥的药物。

再者,六经辨证还会考虑到病情的发展变化。

疾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在六经传变中,病邪可能从太阳传入阳明,也可能从少阳传入厥阴。

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比如,原本是太阳病,经过治疗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口渴、烦躁等阳明经的症状,就需要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加入清热生津的药物。

此外,六经辨证还结合了季节、气候等外界因素。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例如,在夏季,人体阳气浮于外,腠理疏松,容易感受暑邪,用药时应注意清热解暑;而在冬季,人体阳气内敛,寒邪易侵,用药则应以温散为主。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辨识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六经病证,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img_0_一般说来,病在三阳,正气都比较充实,抗病机能较强,为邪盛正气未衰的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其病变性质属热、属实,病位在表(与三阴病相对而言),辨证是以六腑病变和经络病状为基础,治疗原则以祛除邪气为主。

太阳病者,寒邪侵袭在表,即太阳时相中阴超过自身本位而侵犯到阳的本位上,发为太阳病。

阳明病者,阳气的升发超过了在外的阴的正常约束,阳热之气无法正常收降所导致。

少阳病者,阴寒之邪侵犯半表半里,即少阳时相中阴超过了它的本位,使阳气郁滞,乃发为少阳病。

若邪已化热伤津传变入里,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或腹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等胃肠实热炽盛的症状,便町确诊为阳明病,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施以游、下之法。

若病邪虽已离开了太阳之表,但尚未进入阳明之里,正处于表里之间的过渡阶段,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时,便可确诊为少阳病,治以和解法。

病入三阴,则表示正气已衰,抗病机能减退,为阴盛阳虚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其病变性质多数属寒、属虚,病位在里,并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治疗以扶助正气为主。

太阴病者,太阴时相中阴侵犯了阳的本位,形成了内阴外阳的气逆格局,因而致病。

少阴病者,少阴时相中内阳虚衰,阴犯阳位,导致人体阳气降极复升、至静复动过程发生障碍。

写到这里的时候,没来由想吃火锅。

厥阴病者,厥阴时相中阴邪深犯阳位,但阳气来复已可成势,形成邪正交争急迫、厥热来回胜复的形势,乃发本病。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从感冒说起)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1 内因:疾病从内而生。

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2 外感: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

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

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3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3.1 太阳病: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太阳伤寒,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所谓太阳伤风,是伤于风,因为吹到风而感冒,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项强、头痛、发烧。

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桂枝10 生白芍6 生甘草9 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小儿分三次服用。

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 生白芍6 生甘草9 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

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伤于寒症,冬春之际,天气太冷,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病人会全身恶寒,怕冷,全身没有汗,高热,身痛,骨节痛,咳嗽,这时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麻黄10 桂枝10 杏仁6 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病人会全身恶寒重,怕冷,全身没有汗,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

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中医六经辨证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六经辨证的正确应用,中医师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以期为广大中医师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六经辨证概述六经辨证是指通过对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阴、厥阴、少阳、太阴六经)的辨证来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方法。

这种辨证法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贯穿于中医诊疗的始终。

根据《黄帝内经》,六经辨证包括六经辨色、六经舌诊、六经脉诊等多种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六经望、闻、问、切。

二、阳虚阴盛证在临床中,常见到的一种疾病模式是阳虚阴盛证。

阳虚阴盛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盛亢的状况。

患者常见畏寒怕冷、肢端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根据六经辨证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望、问、切等得出阳虚阴盛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寻常疾病的六经辨证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常常遇到一些寻常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等。

这些疾病看似简单,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

以感冒为例,如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以根据其所属的六经来辨证,如太阳经证、阳明经证等,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四、中医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结合在现代医学中,虽然有了先进的检查技术和药物治疗手段,但中医六经辨证作为传统的诊疗方法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

许多疾病并非单一的病因病机,而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

通过六经辨证,中医师能够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分析病情,找出病因所在,并制定出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六经辨证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帕金森病等,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而中医六经辨证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中医师能够准确定位病灶,找出病因,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

六、结语中医六经辨证学说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智慧。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药物调理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药物调理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药物调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善的理论体系。

其中,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实现个性化的药物调理具有重要意义。

六经辨证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它将外感病的演变过程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

通过对病症的综合分析,判断病邪所在的经络脏腑以及病势的进退,从而为精准的药物调理提供依据。

要理解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药物调理,首先需要清楚六经的特点。

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症状。

此时,治疗常以解表散寒为主,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等。

阳明病则多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属于里热实证,治疗以清热泻下为主,常用大黄、芒硝等药物。

少阳病的特点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治疗多采用和解少阳之法,常用小柴胡汤加减。

太阴病以脾胃虚寒为主要表现,治疗着重温中健脾,药物如理中丸。

少阴病有少阴寒化和少阴热化之分,寒化证宜回阳救逆,常用附子、干姜;热化证则滋阴清热,常用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较为复杂,常见寒热错杂,治疗需寒热并用,如乌梅丸。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医生会通过详细的四诊(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

比如,一位患者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结合其他症状,医生判断为太阳伤寒证,可能会选用麻黄汤进行治疗。

而另一位患者虽有发热恶寒,但伴有自汗、脉浮缓,则可能被诊断为太阳中风证,治疗会选用桂枝汤。

除了病症表现,患者的体质也是六经辨证进行个性化药物调理的重要考虑因素。

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和耐受能力也不同。

比如,平素体质壮实的人,患病后容易表现为实证、热证;而体质虚弱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虚证、寒证。

对于体质壮实的阳明热证患者,在用药时可以大胆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而对于体质虚弱的太阴病患者,则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药性的温和,避免损伤正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太阳腑证
治则方药
•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 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 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 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太阴病证
病理机制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 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 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 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太阴病证
治则方药
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 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偏重 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伤寒论太 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 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少阳病证
• 临床表现
•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 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 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 ,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太阳经证
• 病理机制
一、
•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 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 伤寒。 •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第二手术麻醉科
少阳病证
• 病理机制
•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 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 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 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 往来寒热。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少阳病证
• 治则方药
•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 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 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 ,随证施治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 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六经辩证施护
2017年9月 贾绅绅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 经,厥阴经,简称三阴三阳(人体生理的六大经系)
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 病,厥阴病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阳明病证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 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 变。 •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阳明经证
• 病理机制
• 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 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厥阴病证
• 治则方药
• 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 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 厥少热多自愈。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麻黄升麻汤、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少阴病证
• 临床表现
• 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 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 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
第二手术麻醉科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 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 至脏腑。 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 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 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 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少阴病证
• 病理机制
• 阴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 靡故但欲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 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 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少阴病证
• 治则方药
附 属 医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 病理基础。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 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 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 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
•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 盛,病在脾经病变。 •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太阳经证
• 治则方药
•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 汤。 •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 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太阳腑证
• 病理机制
•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 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 利为蓄血证。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阳明经证
• 治则方药
• 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 石膏汤。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阳明腑证
• 病理机制
• 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 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 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厥阴病证
• 病理机制
•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 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 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 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 ,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肝胃气逆 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阳明腑证
• 治则方药
• 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 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 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 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 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 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 痞满燥实为主。
• 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 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 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黄连阿胶汤、麻黄附子 细辛汤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厥阴病证
临床表现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 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 •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 •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 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六经的病机特点
• 三阳证(主实证):太阳主表寒 • 阳明主里燥热 • 少阳主半表半里
• 三阴证(主虚证):太阴主寒湿 • 少阴主极重证 • 厥阴主寒热错杂证
附 属 医 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手术麻醉科
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 •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 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 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 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