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史-精选版共18页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 三段七级

蒙养学堂

初等教育段 初等小学堂

高等小学堂
学校系统 中等教育段 中学堂

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

高等教育段 分科大学

通儒院
10
•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延 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高等 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
11
• 初创的山东大学堂,设总办1员,相当于校长,总理学堂一 切事务;设总教习1员,总理择聘教习人员和核定课程(即 教务长);设监督1员,负责督饬学生。学堂聘用中学教习 6名、西学华人教习6名、西学洋人教习3名。另外聘有司 事等管理人员、夫役等服务人员。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
17
• 1919年“五四”运动后
• “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
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 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
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 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 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
• 大学堂分为备斋、正斋、专斋督课
• 备斋(相当小学)习浅近各学,两年毕业,主要学习中国 经史、国朝掌故大略,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舆地、 算术各项初级浅近之学。
• 正斋(相当于中学)习普通学,四年毕业,分政学、艺学 两门。
• 专斋(相当于大专和大学)习专门学,两年至四年毕业
• 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 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务各实事求是,力 戒虚浮,节为明体达用之材,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 至意。”
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院
大学预科、本科和大学院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有的说是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 有的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实际上,1903年改制前的岳麓书院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 何特征,湖北自强学堂虽有高等学堂的性质但仍不属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则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 的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 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 学模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 体,有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三、1922--1949的大学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开始了 百年发展历史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型。1922年新学 制的制定最终主要参照美国教育体系来完成构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 国内形势趋向稳定。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 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浙 江)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南 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高校历史发展脉络表

高校历史发展脉络表
高校历史发展脉络表
以下是一个高校历史发展脉络表的示例:
时间
事件
1800年
某高校前身成立,作为一所小型学院开始提供教育服务
1850年Leabharlann 学院开始扩大规模,开设更多课程和专业
1900年
学院更名为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0年
大学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建立新的校区和设施
2000年
大学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2010年
大学成为国内知名高校之一,开始承担更多科研项目和社会责任
2020年
大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推出更多创新性的课程和项目,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大学发展史

大学发展史

对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摘要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

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儒家文化教育制度历史发展上古,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

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

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

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到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导论PPT49页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导论PPT49页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导论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Βιβλιοθήκη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张伯苓:“考察与中国需要最宜之教育制 度,结果获得两种需要者:一则英法美 之制度,一则日德之制度。前者转为计 划各人之发达,后者性尽专制,为造成 领袖及训练服从者之用(是即服从纪 律)。敝校南开,多半以是二者为圭 臬。”

张伯苓:“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 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 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 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言立 宪故取日、英、德学制,言共和故取法、 美学制,此今昔所以不同。”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三、百年来中国大学发展的 价值取向


(一)旁采泰西,行中国之法 康、梁“兴学校”的总思路:“上法三代,旁 采泰西”;“远法三代,近取泰西”。 梁启超:“西人学校之等差、之名号、之章程、 之功课,彼士所著《德国学校》、《七国新学 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书,类能言之,无 取吾言也。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国 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确立了应用 学科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使高等学校 的教学内容与美国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 际需要紧密相联,服务观念逐渐成为高 校继教学、科研之外的又一项职能,促 进了美国高校的民主化进程,面向大众, 而且促进了联邦政府与高校的联系进一 步加强。

全国重点大学发展演变简表 (1)

全国重点大学发展演变简表 (1)
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农机化学院
1952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并)
北京林学院
1902
京师大学堂林科、北京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学院
1956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并入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山医学院
1953
华南医学院、广州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并入)
北京外国语学院
1941
延安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
长春地质学院
1951
东北地质学院、长春科技大学等
吉林大学(并入)
阜新矿业学院
1958
阜新煤矿学院、阜新煤矿学院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
1960
东北石油学院
大庆石油学院
华北电力学院
1958
北京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
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
1960
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
江苏大学
华中农学院
1898
第四批1963
年9月
浙江大学
1897
求是书院等
浙江大学
至此全国重点高校共68所。
厦门大学
1921
国立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上海外国语学院
1949
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农学院
1952
私立金陵大学、江苏农学院等
南京农业大学



1978

2

湘潭大学
1958
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等
南京理工大学
华东纺织工学院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PPT课件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PPT课件
——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起源,每一个国家的大学也有 自身的起源。大学发展的历程总是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的变迁。无视自身大学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环境变 迁,就无从理解大学行为并建构大学未来。
(1世纪大学。在此之前,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 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和发达的高 等教育体制。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机 构也称为大学,但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大学,真正的大学还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引言
—— 我们从小到大,心中向往的未来大学是什么样的? —— 我们在大学中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感受到的真实
大学又是什么样的? —— 思考: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剩余的大学时光应
该如何更有意义地渡过呢? —— 进一步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生到底应该干些
什么?
——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对大学自身有多少了解? —— 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我们对中国大学的历史有
——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源远流长,我国很早就有专门培 养高级人才的机构。
—— 文献记载,在 “五帝”时代,“大学”一词已经用 来指称较高等级的学校。
—— 西汉时,汉武帝从大儒董仲舒之请,创立太学,设 置五经博士,为当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 隋朝、唐、明、清的国子学(国子监),可以说是中 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宋代书 院的出现意谓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五)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mingzhonghbu@ —— 电话:13663248669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
第一节 理解大学 第二节 西方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抑或千年 第四节 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

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

评判标准:
—— 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学校,虽然 他们取得了令后人自叹不如的学术成就,但他们的教育却始 终未能发展成永久性知识机构的组织形态,而是随着朝代的 替换走向消亡,并没有传承下来;另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 大学并非受惠于此,与他们没有必然的历史渊源。
—— 从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来看,“从现代主义上讲,真正的 大学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一所永久的学习机构,聘有固定的 教学人员,提供特定的教学课程,不时施行各种考试,并授 予学生完成学业的证明,即得到普遍承认的毕业证书或学 位。”
—— 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僧侣学校和大主教学校 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 一些地方,师生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法律保护,仿照 手工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或学生行会:教师按 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学生按籍贯组成 “同乡会” 。由于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 学习和研究的“组合” 。
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图
中世纪大学
英国牛津、剑桥大学
德国柏林大学
美国哈佛、耶鲁大学 世界各地的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第三节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抑或千年
—— 外国人写中国大学史一般来说都是从西学东渐 说起,是一种百年叙事框架,而中国教育家、教育 史家写的关于中国大学的著作,却是千年叙事思路。 其实,这两种叙事框架之间的根本冲突就在于如何 理解“大学”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
—— 儒家《大学》开宗明义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大学非彼大学”:现代大学与古代大学不是一回 事
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此
之前,无论是古代埃及、印度、中国,还是古希腊、 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建立的大学,多数学者认 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真正的大学还是来 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中国大学发展史-精选版共18页文档

中国大学发展史-精选版共18页文档
❖ 知识就是财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国大学发展史-精选版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你的阅读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这一进程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在于质量的提升以及体系的完善。

本文将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变革,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早期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的高等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士子,其培养目标则是担任官职。

高等教育在古代中国起到了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作用。

然而,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等教育依然处于低水平发展的状态。

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整体实力较为落后。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重视。

政府将高等教育定为国家的基本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具体包括加大投入力度、推行普及高等教育、改革招生制度等措施。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体系,各类高等院校纷纷涌现。

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量学校停办或转为其他用途。

高等教育事业陷入停滞状态。

三、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务院决定恢复高考,这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再次获得了法规保障。

之后,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推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推动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普及。

大量的高校得以建设和扩建,高等教育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一些学科在国际上取得了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为高等教育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现代化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稳步扩大,高校逐渐增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一直以文化大国为标签,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兴盛的基础。

而随着时代的演进,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磕磕绊绊,但从总体上来看,一直处于日益壮大的趋势中,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古代教育中国教育的历史悠久,在古代时期,那时候的教育主要分为两大类:师傅与门徒之间的私塾教育以及皇家所设立的学宫教育。

其中学宫教育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

学宫的诞生始于周朝,周王室在洛阳设立太学,为贵族子弟提供学习的机会,并赋予一定的特权,其后的秦汉时期,国家兴办公立学校,并实行免费教育制度, 为较多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

唐朝时期,阿拉伯人就曾称颂大唐故宫为“三十六流派之学院”之一,可见当时中国教育水平的高超。

二、现代教育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也水涨船高,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加强在大学教育领域的投资。

1905年,清朝政府首次创设了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机构——京师大学堂,并向这所大学招聘了各国名师,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

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正式将京师大学堂升格为国立北京大学,此后,各地也纷纷成立了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困于政经历久不安定的局面,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在1949年后,国家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建设高等院校。

三、计划经济时期在1952年至1978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归功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952年,高等教育机构全面的国有化,而后于1954 年设立了七大科学院作为重要的研究机构,1960年,还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样一系列的机构优化,都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发展。

1978年,高等教育向社会全面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项规划开展,新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1985年,国家推出“211工程”,这是致力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术能力的计划,通过对部分优势大学的资金和项目的大力支持,协助提升大学整体实力,并通过对大学的评比体现出大学在教育界各方面的发展成绩。

《中国大学发展简史》教学大纲

《中国大学发展简史》教学大纲

《中国大学发展简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大学发展简史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学分:2学时:34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全校文、理科本科生编写人:李明忠审定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中国大学发展简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育目标:本课程通过梳理中国大学的历史渊源、兴起、发展和现实变革,对中国大学的发展史进行专题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揭示其自身的规律和独特性,深度剖析中国大学的本质与理念,前瞻中国大学的变革方向。

(2)教学要求:大学生需要对他们所处的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本课程的开设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学理念的演变、认识大学的本质与使命,从而倍加珍惜大学时光、更好地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虽有大学,但中国现代大学却非从古代大学演化而来,而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西方借鉴和移植而来。

中国大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中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是与中国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从而体现出其独特性;中国大学发展与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反映了中国大学作为国家政治变革的一种重要举措,再现了其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需要而非西方大学追求高深学问的历史真实。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有:(1)了解和掌握中国大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2)深入思考传统书院的主要特征及其当代价值(3)了解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办学辉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4)理解和掌握大学理念的历史演变与国际比较(5)分析现代大学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与整合(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与社会发展、政治变革、经济需求紧密相连。

本课程是对大学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必然需要以教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

中国大学现代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大学现代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大学现代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大学现代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封建时代。

在清朝末期,中国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的科举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战乱频繁、外国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因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也随之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改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为中国大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鼓励学生们接受西方文明和科学知识,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同时,中国大学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系,设立了新的学科和专业,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抗日战争后,中国大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大学开始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

同时,中国的大学开始引进国外优秀的大学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水平。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大学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在不断增强,大学排名也逐渐向前移动。

同时,中国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希望。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 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所 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 考。此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
三、1922--1949的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 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 浙大迁到贵州; 武大迁到四川乐山, 中山大学颠簸三南, 东北大学辗转陕川, 同济大学流落至四川宜宾。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四、1949--1978的大学
1949年,中国大学经历第二次重大转型。全国共有高等 学校205所,在校生11.65万人;除延安时期解放区的大学, 共产党开始接收旧国立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 大学。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 所有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改造为公立大学。 1949年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干部 人才。 1952年进行了院校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除 北平大学(北京大学)之外,民国几所名校都被拆的七零 八散。包括教会大学在内的原私立大学几乎全部取消。 清华、交大等校还支援东北建立起了专门学习苏联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军工(现在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哈 尔滨工程大学等校)。

大学发展简史

大学发展简史

☆ 思考题:(8)
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要想更好地理解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离不开大学的办学 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世界著名大学为例,世界著名大 学之所以成功,正是由于它们所体现出的历史底蕴、文化
传统、精神气质、创新气息与人文魅力浸染与熏陶着其中
的每一位学子,这正体现出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 生“精神成人”。 为了更好地理解著名大学(或著名实验室、著名研究所) 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请查阅相关资料,以校训或组织文化 为主题,谈谈它们的成功经验与启发。
梅贻琦《大学一解》:“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 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 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 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书院,还是西方英国牛津、剑桥之导 师制,以及美国耶鲁住宿学院,在精神上有其相通性,这或 许就是目前国内诸多大学纷纷借鉴传统书院制度形式的重要 原因,诸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求是书院、复 旦大学的复旦学院、西安交大的八大书院,以及汕头大学的 至诚书院等。请结合着古今中外大学上述举措的经验与启发, 以自己(或所在的专业、学院、学校)为例,谈谈你对本科 生培养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着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的典型 高校的经验与启发,以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学科或专业) 为例,谈谈如何形成极具特色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 思考题:(6)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曾创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 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的骄傲。 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为了适应 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创立了 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 术文学院、延安大学、中共中央党校……,这些蓬勃发展 的“战火中的大学”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抗 战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闪耀 着灿烂的光辉。

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史

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史

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史回顾中国高等教育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历尽种种磨难,尚未走上平稳发展的坦途。

现按照时间的顺序,历数中国高等教育所受到的折腾。

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1952年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刻板地仿照苏联工业技校模式,对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高校进行了调整。

这次调整保留了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撤消综合大学中的二级学院,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取缔24所教会津贴的高校。

当年名噪一时的“东方哈佛”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震旦大学等名校,都未能幸免于难。

比如清华,浙大等,都被削的只剩下工学院。

照搬苏联的高教统一的模式抹煞了学校之间的差异,而分科过细又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变得相当狭窄,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影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人才的发展。

这次调整还片面偏重工科,忽视理科,取消了很多高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

导致了长期以来严重缺乏法律和金融人才,导致中国整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1958年高等教育的“大跃进”1958年3月,陆定一在农业中学问题座谈会上提出,要在每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

6月,刘少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示,“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

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大跃进,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全国高等学校1957年有229所,到了1958年秋天,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3500多所业余“红专”大学和半工半读大学。

没有办大学的条件,就走“群众路线”。

黑龙江省鹤岗市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书记亲自挂帅,各方积极支援,七天办起了大学。

号称除了用一元七角钱制作校牌外,一分钱也没花。

解决师资的办法是“大学生教大学生、高年级教低年级、专兼职教员相结合”。

没有足够的生源,在政治优先的入学准入制度下,工人、农民、速成中学的工农毕业生和干部,只要具备推荐的条件,不需要经过任何书面的考试就可以上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