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3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1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温度(℃)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5、实验结果分析: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20xx年X月XX日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2用验电器演示导体和绝缘体【器材】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

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

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

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实验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目的通过使用弹簧测量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如何使用此工具并理解测量力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实验原理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是根据胡克定律确定的。

胡克定律是一个基本的定律,它表明物体的变形是与施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的。

这个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kx其中,F是物体的受力,k是一个常数,x是物体的变形程度。

实验步骤1.将测力计固定在平稳的平台上。

2.将需要测量的物体连接到测力计上。

3.将物体悬挂在测力计上,保证物体固定且垂直。

4.记录测量的力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我们可以测量出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

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我们可以看到测得的力值随着物体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可以通过调整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来获取正确的力值。

在进行测量时,需要考虑一些因素,例如弹簧测力计的精度和物体的形态。

由于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变形程度,而不是物体的重量,因此,如果我们压缩或张开弹簧测力计时不均匀,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实验结论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我们可以测量一个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在实验中要注意精度和形态等因素。

如果使用得当,弹簧测力计可以成为测量力的有效工具。

实验2: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电性实验目的通过测试不同材料的导电性,了解不同材料之间电性的特性。

实验原理一些材料是导体,而另一些材料是绝缘体。

导体可以允许电子自由流动,而绝缘体则会阻止电子的流动。

在此实验中,我们将测试一些材料,以确定它们是导体或绝缘体。

实验步骤1.连接电线和电源。

2.将被测试的材料与电线连接。

3.测试材料是否会传导电流。

实验结果与分析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电性质。

导体允许电流通过,而绝缘体则会阻止电流的通过。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电池和电线来测试不同材料的电导性。

在测试不同材料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材料比其他材料更容易传导电流。

例如金属和一些有机物会传导电流,而大多数非金属材料(如橡胶和玻璃)则不会。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下落的基本原理;2. 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标记为球A和球B);2. 两个相同的纸片;3. 秒表;4. 支架。

实验步骤:1. 将两个小球和纸片放在支架上,确保它们在同一高度;2. 用手捏住纸片,释放纸片,观察小球和纸片的下落情况;3. 改变纸片的高度,重复步骤2,观察小球的下落情况;4. 使用秒表记录小球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球A和球B同时落地,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

当有空气阻力时,纸片下落的速度比小球慢。

实验分析: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的存在会使得物体下落速度变慢;二是物体本身的质量,质量越大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

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受物体质量的影响。

实验拓展:在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的速度往往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为了提高物体下落的速度,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如使用降落伞等。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会利用空气阻力来控制物体的下落速度,如利用气流吹动物体来改变其下落速度。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并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来探究更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基本关系;2.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电源(若干节干电池);2. 电阻器(不同阻值);3. 电流表;4. 电压表;5. 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 将电源、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按照一定的连接方式连接起来;2.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短路或断路现象;3. 改变电阻器的阻值,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记录电流和电压的数值;4. 重复实验多次,求平均值。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一、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两个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根据电流的定义,通过测量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电路图。

[此处画出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的不同位置(如灯泡L1之前、两灯泡之间、灯泡L2之后)标注出测量电流的位置]六、实验步骤。

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

2. 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灯泡L1之前的位置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断开开关,把电流表从A点拆下,再串联接入两灯泡之间的位置B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记录数据。

4. 再次断开开关,把电流表接入灯泡L2之后的位置C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3,记录在表格中。

七、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测量位置电流表示数(A)A点(L1之前)I1 = [具体数值1]B点(两灯之间)I2 = [具体数值2]C点(L2之后)I3 = [具体数值3]八、实验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1 = I2 = I3。

九、误差分析。

1. 电流表的读数误差:在读数时,由于人的视觉误差可能导致读数不准确。

2. 电路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可能存在接触不良,产生接触电阻,影响电流大小,但在本实验中,这种影响较小。

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上述内容,如果还需要其他实验的报告单,请告诉我具体的实验名称。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物理实践报告范文初中

物理实践报告范文初中

物理实践报告范文初中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研究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并加深对弹簧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弹簧2. 弹簧挂钩器3. 弹簧压缩仪4. 千分尺5. 螺旋测微器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工作包括搭建实验装置,将弹簧挂钩器固定于墙壁上,并将弹簧压缩仪与弹簧挂钩器连接。

2. 实验测量a. 测量弹簧原长用千分尺测量弹簧的原长,并记录下来作为参考。

b. 测量弹簧的线圈数将螺旋测微器的测头固定在一端的线圈轴心位置,缓慢旋转螺旋测微器,直至测头到达另一端的线圈轴心位置时,记录此时的读数。

c. 计算弹簧长度按照公式:弹簧长度= 弹簧原长+ 弹簧的线圈数×线圈间距,计算并记录弹簧的长度。

d. 测量压缩力用弹簧压缩仪通过应用不同的压缩力进行实验。

从零开始,每次增加约10N的压缩力,测量相应的压缩距离并记录下来。

3.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a. 计算压缩距离通过实验测得的压缩距离,计算压缩力与压缩距离之间的比值得到每单位压缩距离的力。

b. 计算弹性系数利用胡克定律的公式:F = k ×x,其中F 表示弹簧的力,k 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 表示弹簧的压缩距离。

将计算得到的每单位压缩距离的力代入,结合所测得的压缩距离和力,即可求解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弹簧的弹性系数随着弹簧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弹簧长度增加或线圈数增多时,弹簧的弹性系数也随之增大。

这说明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结构和性质有关,更长或更多线圈的弹簧相对来说更加“硬”。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并加深了对弹簧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我们遵守了实验操作规范,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实验结果。

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报告

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开展了本次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本次实践,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情。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本次实践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选题与分组首先,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共同商讨并确定了实践课题,如“家庭电路的安全使用”、“太阳能电池的制作与应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 资料收集与整理各小组在确定课题后,开始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请教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课题的相关知识,并整理成笔记或文档。

3. 实验设计与实施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各小组开始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预期结果等。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操作,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实验完成后,各小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变化,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 撰写实践报告最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撰写实践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课题背景、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结论、心得体会等。

三、实践成果与收获1. 实践成果本次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各自的实验课题,并撰写了实践报告。

以下是一些小组的实践成果:(1)家庭电路的安全使用:通过实验,同学们掌握了家庭电路的安全使用方法,提高了安全意识。

(2)太阳能电池的制作与应用:同学们成功制作了简易的太阳能电池,并了解了太阳能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3)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同学们认识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了解了摩擦力的调节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测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方案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反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此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似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间隔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间隔。

比拟两个间隔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展,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间隔与物体到平面镜的间隔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间隔与人到镜面的间隔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

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报告(2篇)

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科技教育的不断推进,物理学科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组织了初三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实践目标1.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物理实验探究2. 物理知识竞赛3. 物理科普讲座4. 物理小制作四、实践过程1. 物理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环节,我们选择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两个实验课题。

首先,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器材。

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滑动摩擦力和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2. 物理知识竞赛为了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组织了物理知识竞赛。

竞赛分为笔试和现场答题两个环节。

笔试部分涵盖了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物理应用等方面;现场答题环节则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竞赛,学生巩固了物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3. 物理科普讲座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邀请了物理教师为同学们举办了一场物理科普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以及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

讲座过程中,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收获颇丰。

4. 物理小制作在物理小制作环节,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制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作品。

如:自制简易水火箭、太阳能小车、声控灯等。

通过小制作,同学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的魅力。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实验目的
探究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何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砝码、圆形塑料、水。

实验过程与结果
1. 把圆形塑料放入水中,记录下的浮力大小。

2. 把不同数量的砝码加入中,再记录浮力大小。

3. 用弹簧测力计把拉出水面,记录下重力大小。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实验结论
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答案
1. 浮力中和重力相等时的砝码数量为3个。

2. 水的密度为1g/cm^3,物体的密度可以根据公式 {物体的质
量 ÷ (加入砝码前的容积 - 加入砝码后的容积)} 计算得到。

实验思考
1. 为什么会有浮力?
2. 除了重力和浮力以外,物体在水中还受到哪些力?
3. 如果将中的水换成盐水,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实验拓展
探究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是否不同。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浮力的理解和认识。

(完整)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完整)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完整)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初三物理质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质量实验,帮助初三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天平进行质量的测量。

实验器材
1. 天平
2. 不同质量的物体(如试管、砝码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将天平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保持水平。

2. 清空天平,确保刻度为零。

3.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盘皿上,等待天平显示稳定后记录质量值。

4. 重复上述步骤,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记录各个物体的质量值。

5. 完成实验后,将实验记录表格整理,包括实验物体的名称和对应的质量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质量可以用天平进行测量。

2.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或克(g)。

3. 通过对多个物体质量的测量,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物体的质量差异。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测量的认识。

我们学会了使用天平进行质量的测量,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也验证了不同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质量可以通过天平进行准确测量。

实验改进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进行质量测量前,确保天平处于水平状态。

2. 对每个物体的质量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可能的误差。

3. 使用更精确的质量单位如千克(kg)。

4. 对不同物体的质量进行比较,并探究质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初中物理实验教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一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本次物理实验是我在初三上学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物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我深刻领悟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

实验一:光的反射和折射我们在实验室里使用反射镜、凸透镜、平凸透镜等器材来观察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通过不断调整反射角度和凸透镜的位置,我逐渐理解了光线的传播过程和折射定律。

当凸透镜与平凸透镜重叠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公共焦点的出现。

在实验中,我们还通过微颗粒光学实验装置加深了对光线传播规律和折射定律的理解。

实验二:平衡力的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通过测量一组静止物体的力与作用点来检验平衡。

我们在实验室里通过调整物体位置、增大或减小物体的质量,来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我掌握了力的平衡规律,比如,当物体受到三个力时,只有当它们是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实验三:运动中的物体在实验中,我们穿着安全装置,通过自行车和滑行设备等器材,来观察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行为。

通过实验的逐步实施,我们了解到非均匀运动和匀速运动之间的区别,也掌握了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体会到物理规律和自身身体的变化。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逐渐掌握了物理学基础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学会了在实验中观测、探究、分析、总结和判断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实验中的体重测量和器材调整要特别仔细、准确,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我还发现在同学合作过程中,分组要合理、任务要明确、交流要及时、配合要默契,才能做出最好的结果。

总之,通过这次物理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明白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会更加重视实践的体验,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团队协作和共同进步的精神。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测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并深入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一:光的折射定律的验证实验材料:光源、直尺、半圆透镜、光屏、刻度尺、直角三棱镜、透明介质。

实验步骤:1.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好。

2. 将半圆透镜放在直尺的一端,确保透镜的平面与直尺垂直。

3. 将光源放置在透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透镜的中心。

4. 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并将其固定在直尺上。

5. 在光屏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透镜到光屏的距离。

6. 在光屏上,观察到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光线的折射角。

7.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下不同入射角对应的折射角。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据。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比值近似为常数,这与折射定律的预期结果相符。

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二:光的传播规律的探究实验材料:光源、直尺、平面镜、光屏、刻度尺。

实验步骤:1.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好。

2. 将平面镜放在直尺的一端,确保镜面与直尺垂直。

3.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镜面的中心。

4. 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并将其固定在直尺上。

5. 在光屏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镜面到光屏的距离。

6. 在光屏上,观察到反射后的光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

7.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下不同入射角对应的反射角。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差值近似为常数,这与光的传播规律中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预期结果相符。

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光的传播规律。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传播规律的观察和测量,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传播规律。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操作。

3. 掌握基本的物理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细线3. 重物4. 铁架台5.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测力计的指针指向零刻度线。

2. 用细线将重物挂在测力计的下挂钩上,记录下重物的质量m。

3. 开始计时,同时释放重物,记录重物落地的时间t。

4. 重复步骤2和3,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5. 根据公式g = 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g,其中h为重物落地的距离。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 m/s^2。

实验二:测定电阻值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多用电表进行电阻测量。

2.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多用电表2. 电阻箱3. 电源4. 导线5. 开关实验步骤1. 将多用电表调至电阻测量模式,并进行欧姆调零。

2. 将电阻箱的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中,用导线连接电源、电阻箱和多用电表。

3. 闭合开关,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1。

4. 改变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2。

5. 重复步骤3和4,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电阻箱的电阻值为110 Ω。

实验三: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

3. 培养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平面镜2. 蜡烛3. 刻度尺4. 光屏5. 火柴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实验桌上,调整蜡烛的位置,使其在平面镜前成像。

2. 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物距u。

3. 在平面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

用刻度尺测量光屏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像距v。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实验一:简单机械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简单机械实验,探究摩擦力和力的平衡。

实验步骤:
1. 将一块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

2. 在物体上加上一块具有一定质量的重物,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3. 将物体放在平衡辐射光滑斜面上,调整斜面的角度,直到物体静止不动。

4. 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斜面的角度增加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斜面的倾斜角度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另外,实验中测得的力值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以及力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电路实验,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电阻器连接在一起,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
电压的数值。

2. 将两个电阻器改为并联连接,并再次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同,而电压的数
值相加;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加,而电压的数值相同。

这说
明电阻器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有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非常重要。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报告和分析)。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与内容精选全文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与内容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1、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2、用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录。

3、换上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再次测量。

A点电流I A/AB点电流I B/AC点电流I C/A1 L1、L22 L3、L4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即 . 实验小组组员签字:实验小组组长签字: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关系P50指导教师柳老师实验目标认识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实验器材或药品电池(含电池夹)、开关、电流表、小灯泡(灯座)、导线实验设想I A=I B+I C实验探究过程现象观察记录1、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2、用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录。

3、换上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再次测量。

A点电流I A/AB点电流I B/AB点电流I C/A1 L1、L22 L3、L4实验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即: .实验小组组员签字:实验小组组长签字: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年月日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包家庄九年制学校物理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目标认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器材或药品电池(含电池夹)、开关、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实验设想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一、引言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并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本次实验报告将对初三物理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探究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包括了多个实验项目,涉及到力学、热学、光学等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实验内容的简要介绍:1.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实验:通过挂不同质量的物体于弹簧上,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验证胡克定律。

2. 热膨胀系数的测量实验:通过测量金属棒在不同温度下的长度变化,计算出热膨胀系数,了解物体受热膨胀的原理。

3. 凸透镜成像实验:通过调节凸透镜的位置和物体的距离,观察和测量成像的规律,验证凸透镜成像公式。

4. 平面镜成像实验:通过观察物体在平面镜前后的成像情况,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测量,并记录了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得出了以下结论:1.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之间呈线性关系,验证了胡克定律。

2. 金属棒的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了热膨胀系数。

3.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物体成像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验数据验证了凸透镜成像公式。

4.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物体在平面镜前后的成像特点,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物理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还能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和测量的方法,掌握了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的技巧。

同时,实验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总结通过本次物理实验,我对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对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新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全册)

新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全册)

物理实验报告1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目的: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相同的烧杯2只、温度计2只、天平、水、食用油、两只相同的酒精灯、钟表。

或者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用天平量取相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记入表格中。

2、将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初始温度,记入表格中。

3、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它们加热、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温度,记入表格中。

4、分析比较,记录数据,看看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5、整理器材。

6、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结论:实验表明,水(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物质质量/g 初始温度/°C 加热时间/ min 最后温度/°C水60 20 3 25食用油60 20 3 30回答问题: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为什么水和沙子同样被阳光照射,沙子较烫,而水却是凉的?答:因为沙子比热容较小,同样吸热,升温较多。

2、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油的比热容为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评语:物理实验报告2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组成串联电路实验目的:1、能自己独立并熟练地完成串联电路的连接;2、知道开关在串联中的作用;3、亲自体验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器材:电池盒、干电池、小灯泡2只、导线4根、开关1个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1)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验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2.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3.正确连接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阻值最大值处,试触开关,检查电路是否正确。
4.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让电流表、电压表有适当的示数,记录此时的电流、电压值。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九年级班次:____姓名:______地点:物理实室
实验名称: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
一、实验目的
正确设计并连接实验电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阻的值。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电压表(0-3V、0-15V),电流表(0-0.6A、0-3A),待测电阻(10-30Ω),开关,导线,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
5.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测出第二、三组电流值和电压值。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连入电路中的电压表量程,电流表量程。
2.记录数据:
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电阻平均值R/Ω
1
2
3
实验结论: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