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常见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
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
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
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 The letter B.
②异与同之矛盾
“异”性对于“同”可理解为“不同”,没有“异”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性。
“异”既指语言层面的差异,又指语言差异之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在语言中所沉淀的文化差异。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是因语言之“异”而产生的,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克服语言之“异”
造成的障碍,以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
“异”与“同”导致了“异化”与“归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
“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
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
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有这样一个句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大卫霍克斯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out of flour”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even the clev 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③形与神之矛盾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
但鉴于两种语言在形式层面以及文化内涵的相异性,要达到“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境界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