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可译性
2、理论基础:
乔治·穆南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翻译是可能的,
但它确有限度”的观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
◆本雅明:翻译不是绝对的不可能
(二)可译性
3、与不可译的关系
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可译论内在地包含着对不可译性的思考,语 言层面的不可译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都是客观存在 的; 另一方面,不可译论也内在地兼容着对可译性的承 认,承认不可译的同时,应转而追求可译度。
重视“形”并不是要因袭原文的“形”,要以译文的 新的形神统一代替原文的形神统一。可以保留或改变 原文的形式,也可完全创新,意在再现原文的功能。
3
三对矛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都是翻 译活动中的基本矛盾。
Thanks
2、相关问题:归化与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 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 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 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 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 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 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 语言表达方式。
“同”为“相似性”,它为思想沟通和文化交流带来可 能性。人类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相似的社会生 活、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为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个 意义上讲,翻译是可行的。 “异”为“差异性”,不同地域存在地理文化差异。如 果没有差异,翻译便没有存在的必要。翻译因语言之 “异”而产生,翻译的意义便在于克服各种造成理解或 沟通障碍的“异”。
4.方法
1)理论上的可以 2)分析障碍 解决障碍 ,翻译方法 对于语言层面的不可译, 可以采取意译、套译、 解释性翻译,或加注释等方法进行弥补。而对文化 层面的不可译性,则需要加强不同语言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不同 文化的理解、沟通和融合,只有这样,翻译的不可译 性才能愈来愈向其可译性转化。
二、异与同之矛盾
1、解释
3、归化与异化之争:
出发语文化立场
目的语文化立场
沟通出发语与目的语的文化立场
例1. All roads lead to Rome.
归化:殊途同归。 异化:条条大路通罗马。
例2. In the kingdom of blind men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归化: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异化:在盲人的王国里,独眼人就是王。
举例:
A:How often do you eat here, David? B:I eat here a lot.应译为:“你多久来这吃一次啊,大卫?我经常来这 吃。”如果把“a lot”直译为“多”或“很多很多”,这 句话就不通顺了。 A:All his geese are swans? B:John is really such a person.应译为:“他老是言过其实么?约翰就是这样一个 人”。如果译成“他养的鹅都是天鹅。”,那听上去就会 莫名其妙了。
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关系:“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
灵魂,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但鉴于两种语言在形 式层面以及文化内涵的相异性,要达到“形”“神” 兼备浑然一体的境界并非易事。
3、翻译研究中对形神的界说
江枫“形神皆似” 语言层面·语言使用 层面(法国诗人瓦莱里一致) 例:诗的翻译
(二)可译性
1、依据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 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 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 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 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 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 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三、形与神之矛盾
1、形神(来历)概观: P184 庄子: 欣赏“得意忘言”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意(神)”与“言
(形)”的难于一致 张彦远 :形似与气韵 对形 神 仍没有明确
2、含义: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
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
◆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杜成成
我们主要从理论视角探讨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分属于哲学、文化和诗学三个层面。
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异与同之矛盾
形与神之矛盾
一、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翻 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不 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言的。世界 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 可译性,而各区域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 度等方面的迥异造成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4、形神的辩证关系
翻译家方平:“亦步亦趋”与“灵活再现”。强调 亦步亦趋的合理性是因为“重神”并不意味着“轻 形”;而强调“灵活再现”的必要性,则为了避免 “形似”导致“神死”。
关系: 1 2
“形”不能离开“神”,“形 具而神生”。得意不能忘形。 “形”与“神”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一的核心是功能。
傅雷“神似论”的主张
传神达意
4、相关问题:直译与意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 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当译文语言与原 文语言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 产生同样的效果时,我们就采用直译。 意译(free translation):就是译文与原文内容保持一 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果译文的语言 与原文的语言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 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我们就要采用意译。
② 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词汇空缺、指称词语 义文化冲突和语用意义冲突等方面。 ◆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叔父”、“伯父”、 “舅父”、“姨父”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的语境 ,uncle是不可译的。 ◆汉语中的“泰山北斗”一般是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若将其 译为英文“Mount Tai and the North Star”后,便只承载语义 信息,而丢失了原语所固有的文化信息。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对颜色词“红”有着不同文化理解,即 对汉民族而言,“红”象征着昌盛、喜庆、春意盎然,而在英语 读者眼中,具有相应喻义的色彩却是“green”,红色则使人联 想到危险、暴力和极端,因而Hawkes在英译《红楼梦》书名时, 干脆避“红”而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并将书中“怡 红院”译为Green lights,而宝玉这位“怡红公子”相应译为 “Green boy”。
(一)不可译性
1、理论基础: 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论; 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像”理论。 哲学家眼中的“不可译”命题: 奎因“ 极端翻译”(P166)
德里达《巴别塔》“翻译不可能”命题。(又
提出翻译的必要性)
(一)不可译性
2、表现 ①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 方面; ◆如:钱歌川先生提及的一副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特性,这 则联应用了双关和对仗的修辞手法。不论如何翻译,修辞效 果和原联的语义总不可能同时保留。 ◆又如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往往使原语气势磅礴 ,增加音乐的美感,起到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如:“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 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Mark Twain)句中五个“S” 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的厌恶感,这种原语中形、 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无法完整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