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眼中的翻译

合集下载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更多晏殊作品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清平乐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②。

绿酒初尝人易醉③。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④。

斜阳却照阑干⑤。

双燕欲归时节⑥,银屏昨夜微寒⑦。

【注释】①金风: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②叶叶梧桐坠:梧桐树叶一片一片地坠落。

③绿酒:古代土法酿酒,酒色黄绿,诗人称之为绿酒。

五代南唐冯延巳《长命女》词:“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④紫薇朱槿:花名。

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

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

又名扶桑。

⑤却照:正照。

⑥归:归去,指秋天燕子飞回南方。

⑦银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故称银屏,又称云屏。

【白话译文】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轻飘飘坠下。

初尝香醇绿酒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

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

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箔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作品介绍】《清平乐·金风细细》作者是宋代词人晏殊,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

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

刘攽《中山诗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

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像温庭筠的作品。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篇1: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巩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答复。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篇2: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商人,他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他说:“我的盾非常巩固,不管你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矛盾修辞格和双关语的翻译

矛盾修辞格和双关语的翻译
如: victorious defeat(虽败犹荣),living death (生 不如死),creative destruction (创造性的破坏)等。
That old man who got drunk all day lived a life of busy idleness.
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
The Definition of Oxymoron
In oxymoron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term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a special effect.
即将两个字面意义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词语紧密地 置于一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 系。处于矛盾修辞格之中的词或词组,从字面上看, 其语义自相矛盾,似乎违背逻辑和常理,但细加揣 摩却意味深长,尽在情理之中。
4. Better a witty fool than a foolish wit. 与其做愚蠢的智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
5. It is an open secret that the doctor and the nurse are already of one mind.
这位医生和护士情投意合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4.动词+副词
副词与动词意义相悖,起修饰、限制作用, 如:
the moon shone darkly. 月亮发出黯淡的光。
5.名词+名词
把两个语义对立的名词放在一起,或构成合成词, 或把前者作为中心词,使主体事物的矛盾性更加突 出、鲜明。这种情况下两个名词之间的主次关系不 是十分明显,往往用来形容二者之间的难以取舍, 或进退两难的境地,或者是复杂难辨的感情。如:

作家矛盾的资料(3篇)

作家矛盾的资料(3篇)

第1篇一、引言矛盾(1894-1978),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介绍矛盾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生平事迹1. 早年经历矛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910年,矛盾考入杭州第一中学,开始接触新思想。

1912年,矛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接触到各种先进思想,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2. 文学创作生涯1919年,矛盾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1年,矛盾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矛盾坚持文学创作,为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人民斗志作出了巨大贡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矛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发表了一系列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如《子夜》、《李家庄的变迁》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4.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矛盾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创作了一批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作品,如《红日》、《暴风骤雨》等。

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斗争,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5. 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矛盾担任了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要职务,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发表了大量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作品,如《创业史》、《青春之歌》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主要作品1. 长篇小说《子夜》: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李家庄的变迁》:以李家庄为背景,反映了我国农村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大变化。

《创业史》:描写了我国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

《青春之歌》:以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繁荣景象。

2. 中短篇小说《夜之交流》: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更多晏殊诗词作品请关注。

【原文】清平乐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②。

绿酒初尝人易醉③。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④。

斜阳却照阑干⑤。

双燕欲归时节⑥,银屏昨夜微寒⑦。

【注释】①金风: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②叶叶梧桐坠:梧桐树叶一片一片地坠落。

③绿酒:古代土法酿酒,酒色黄绿,诗人称之为绿酒。

五代南唐冯延巳《长命女》词:“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④紫薇朱槿:花名。

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

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

又名扶桑。

⑤却照:正照。

⑥归:归去,指秋天燕子飞回南方。

⑦银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故称银屏,又称云屏。

【白话译文】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轻飘飘坠下。

初尝香醇绿酒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

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

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箔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作品介绍】《清平乐·金风细细》作者是宋代词人晏殊,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

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

刘攽《中山诗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古文,作者为韩非。

该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宣传自己的商品时,因为言论自相矛盾而陷入尴尬境地的故事。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和启示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有一位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穿它。

”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碰到任何东西都能将其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

【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要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夸耀自己的商品时,不要说过头话,因为这样的言论会让人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言行一致,不要做出自相矛盾的行为。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卖盾和卖矛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商品,让人觉得他们的盾和矛都是最好的。

当有人提出用矛刺盾的想法时,这个人的言论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总之,《自相矛盾》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言行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说过头话;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列子·天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杞人的普通百姓,因为对于天文学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烦恼。

这个故事不仅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而且也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

在故事中,杞人对于天文学的疑惑主要集中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上。

他担心如果太阳和月亮相撞,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如何生存?如果星星坠落,那么地面上的房屋和人类将如何避免被摧毁?这些问题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是在古代天文学知识的限制下,杞人却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此他倍感忧虑。

英语中矛盾修辞法的应用

英语中矛盾修辞法的应用

• •
又如: 肖金铉道:“今日对名花,聚良朋,不可无诗。我们即席分韵,何如?”杜慎 卿笑道:“先生,这是而今诗社里的故套,小弟看来,觉得雅的这样俗 雅的这样俗,还是 雅的这样俗 清淡为妙。” 这里”雅”与“俗”是矛盾的。为了强调“俗”,作者以表面上的“雅”来 衬托之。幽默讽刺,令人玩味。

• • • • • • • • • •
英语中矛盾修辞法的应用与翻译
矛盾修饰法(oxymoron)是英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oxymoron源于 希腊文oxusmoros.oxus 意为sharp; moros意为foolish,stupid,dull。而 oxymoron的意思是pointed foolish 或sharp foolish. 矛盾修辞法是有意识地运用语义反常(semantic anomaly)现象,把含 有对立或矛盾语义成分的词语联系到一起以造成出语奇险的一种修辞手 段,它能产生特殊的、引人注目、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幽默讽刺的修 辞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曾用得很普遍。
• • • • • • • • • •
著名的例子可见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例如: Juliet: Beautiful tyrant! Fiend angelical! Dove-feather’d raven! Wolfish-ravening Iamb! … A damned saint,an honourable villain! 英俊的幕君!天使般的恶魔! 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般残忍的羔羊! ! ! …… 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世代为仇,在一次械斗中,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 特杀死了茂丘西奥,罗密欧愤怒之下杀死了提伯尔特为其至友复仇。 朱丽叶闻讯后悲愤交加,因不明真相而说出了以上一连串的诅咒语。 这里用的全是矛盾修辞法,把朱丽叶指骂的对象那种表面道貌岸然实 质内心奸诈的形象表述得淋滴尽致,充分显示其修辞效果。

自相矛盾文言文方言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方言翻译

文言文译:吾闻之,自相矛盾者,其理不可通也。

夫言者,心声也;行者,身之表也。

言必信,行必果,此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若言行不一,则自相矛盾,如以刀刺己,自伤其身,岂不悲哉!昔者,有客至庄子之门,曰:“吾闻子善言,愿闻其详。

”庄子曰:“善哉!子之言也。

然吾闻之,言者,心声也,心者,身之主也。

心不正,则言不由衷;身不端,则行不果。

是以自相矛盾,终无所成。

”方言译:听讲,这话儿说得对,自家跟自家闹矛盾,那道理上就说不通了。

说嘛,那是心里话;做嘛,那是行动的表现。

说话得算数,做事得有结果,这两样事儿得一块儿来,不能分开。

要是一张嘴说的跟一双手做的对不上号,那就跟自己过不去,就像拿刀子扎自己,自己疼自己,那不是找罪受嘛!前些年,有位朋友来庄子家串门,说:“听说您会说好话,想听听您的高见。

”庄子说:“哎哟,你这话儿说得真好!不过我听说,说话那是心里头的话,心是人的本儿。

心要是歪了,说的话就不是真心话;人要是没正形,做事就做不成。

这样一闹矛盾,最后啥也干不成。

”夫自相矛盾,如水火不容,如冰炭不共。

一人之身,言行相悖,如影随形,如影附形,终日不得安宁。

是以圣人云:“言必信,行必果,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此乃修身之道,治国之理也。

方言译:自家跟自家对着干,就像水和火不能在一起,就像冰和炭不能一块儿烧。

一个人身上,说话和做事要是互相矛盾,就像影子跟着人,影子贴着人,一天到晚不得安生。

所以圣人说了:“说话要算数,做事要有结果,自己要矜持,不要争强好胜,不要拉帮结派。

”这可是修身养性的道理,治理国家的原则啊。

吾辈当以此为戒,言行一致,内外如一,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否则,自相矛盾,终将陷入困境,后悔莫及。

方言译:咱们都得把这个道理记在心里,说话做事要一致,内外要统一,才能站得稳,立得住。

要是不一致,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最后肯定要吃大亏,那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

感悟: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导语:《自相矛盾》是一则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里面讲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思。那这篇文言文怎么翻译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Fra bibliotek(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商人,他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他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不管你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10)以:用。
(11)弗:不 。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文言文】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出自《韩非子·难势》。

接下来
分享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供参考。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
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
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
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近义词:格格不入、漏洞百出、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自相矛盾注释原文和翻译

自相矛盾注释原文和翻译

自相矛盾注释原文和翻译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释: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yù):卖。

誉:赞誉,夸耀。

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不。

之:的。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立:存在。

矛盾修辞格和双关语的翻译

矛盾修辞格和双关语的翻译
Warming up

By then the snow had made a blanket of white darkness ,but I knew only too well there should have been no creek there . ——Maheegun My Brother 大雪白的让人睁不开眼睛,像一张毯子一样 铺满大地。
3. …though I cannot be said to be a flattering honest man, it must be denied but I am a plain-dealing villain… 我固然不是一个阿谀的正人君子,可是谁也不可 否认我是一个正大光明的小人。
4. Better a witty fool than a foolish wit. 与其做愚蠢的智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
英语矛盾修饰法 的翻译
Oxymoron
Content
The Definition of Oxymoron The Formation of Oxymor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Oxymoron The Translation of Oxymoron



将英语矛盾修饰法译成汉语时,必须注重原文字里 行间的深刻含义,必要时需摆脱原语的语法规范和 思维模式的束缚,遵循汉语的修辞规范,建立新的 语义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常见的翻译 方法有: 等值翻译法 对称拆译法 融会贯通法
1.等值翻译法
人类对客观世界有共同的认知与感受,虽然 这种感受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在各自的文化载 体——语言中,相通的感知则可以把原文的 形式和结构不作多少改变直接移植到汉语中 来。例如: beautiful tyrant 美丽的暴君 a damned saint 横行的圣人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以矛盾观视角分析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的关系

以矛盾观视角分析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的关系

以矛盾观视角分析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的关系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改造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由此使矛盾概念得到科学的说明。

矛盾是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只有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翻译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成为了译员们关心的话题,大多数人将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视为完全对立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机器翻译的发展以及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优缺点,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分析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关系。

关键词:矛盾观;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关系作者简介:曹梅(1998—),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人工翻译是一种以人工的方式,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行为。

而机器翻译是通过计算机完成语言转换行为。

随着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翻译呈蓬勃发展之势。

许多公司都推出了机器翻译软件,比如我们常见的谷歌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甚至在一些会议中直接采用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

机器翻译因其快捷性、低成本以及覆盖面广被广泛接受,机器翻译对翻译公司来说,能够增加效益,但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机器翻译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来分析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优缺点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是指事物对立面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其中,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构成矛盾的同一性。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斗争构成矛盾的斗争性。

对立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的关系构成了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一)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相互依存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

矛盾着的对立面不可能单独孤立的发展,一方的发展总是要依赖另一方的发展。

机器翻译所取得的进步是基于人工翻译早已发展成熟的前提上产生的。

自相矛盾文言文版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版翻译

自相矛盾者,言辞之病也。

盖言辞者,所以达意也,而自相矛盾,则意无所达,故曰“自相矛盾”。

夫言辞之自相矛盾,其故有三:一曰言辞不实,二曰言辞无序,三曰言辞不确。

言辞不实,如言“吾善射,百发百中。

”然此言矛盾,何也?夫善射者,必有其实,无实而曰善射,是言辞不实也。

言辞无序,如言“吾友善骑,一日千里。

”然此言矛盾,何也?夫善骑者,必有其实,无实而曰一日千里,是言辞无序也。

言辞不确,如言“吾弟聪明,才智过人。

”然此言矛盾,何也?夫聪明者,必有其实,无实而曰才智过人,是言辞不确也。

然则,如何避免言辞之自相矛盾?曰:审辞也。

审辞者,详审其言,辨其是非,使言辞无悖,意达无阻。

审辞之法,有四:一曰审其辞,二曰审其意,三曰审其序,四曰审其实。

审其辞,谓详审其字句,无谬误也。

审其意,谓辨明其意义,无歧义也。

审其序,谓次第其言,无紊乱也。

审其实,谓核实其事,无虚言也。

昔有儒者,好谈道德,一日,与人论及“仁义”之辩,曰:“仁者爱人,义者守正。

吾爱众人,守正道,故曰仁义。

”人曰:“然则,汝之言行,自相矛盾也。

汝言爱众人,而独不爱国君;汝言守正道,而独不守家规。

”儒者愕然,默然良久,终不能自解。

噫!言辞之自相矛盾,非独儒者之病,亦世间常人之患也。

故君子慎言,审辞以自免于病。

夫自相矛盾之病,非一日之故,亦非一地之患。

凡言辞,必审其辞,审其意,审其序,审其实,然后可言无悖,意达无阻,免于自相矛盾之病矣。

是以,智者审辞,慎言以避病;愚者不审,纵言以招祸。

故曰:“自相矛盾,言辞之病也,智者避之,愚者犯之。

”此之谓也。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楚人者,善为矛与盾。

其矛之利,无坚不摧;其盾之坚,莫能陷之。

楚人以此自夸,谓人曰:“吾矛之利,天下无敌;吾盾之坚,天下无当。

”有人闻之,笑而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楚人愕然,不能对。

其人曰:“夫以利矛陷坚盾,必陷矣;以坚盾当利矛,必不陷矣。

若使子之矛陷子之盾,则矛不锐;若使子之盾当子之矛,则盾不坚。

矛与盾,相反而相成,子何自相矛盾也?”楚人默然,心知其言有理,然欲自辩,又无言以对。

于是,楚人遂改业,不再为矛与盾,而专攻农桑,以养家糊口。

时人有感于楚人之事,作诗曰:矛与盾,本相成,自相矛盾,笑人惊。

楚人智,未能辩,改业农桑,免争名。

然而,此诗之中,又隐含一矛盾。

诗言楚人智,未能辩,然其诗已辩明矛与盾之理。

此诗自相矛盾,正如楚人之矛与盾,虽相反相成,终难逃自相矛盾之讥。

又有智者,论此事曰:矛与盾,理难明,自相矛盾,何人争?楚人智,改行径,农桑为业,免是非。

智者之言,亦自相矛盾。

论楚人之矛与盾,言其理难明,然又言楚人改行径,免是非。

若楚人真免是非,则矛与盾之理,自当明了;若矛与盾之理不明,则楚人改行径,亦无免是非之理。

于是,自相矛盾之辩,遂成为千古之谜。

世之智者,纷纷着书立说,欲解此谜,然皆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夫自相矛盾,乃世间常事。

或言其理,或论其事,往往自相矛盾,难以自解。

然而,正是这些自相矛盾之处,才构成了世间万象之奇妙。

吾辈当以此为鉴,洞察世间之矛盾,以明理之所在。

夫自相矛盾,非独楚人之矛与盾,亦非独智者之论说。

世间万物,无不自相矛盾。

然矛盾之中,亦有其理。

吾辈若能洞察矛盾,明理所在,则自能破除矛盾,达到和谐之境。

呜呼!自相矛盾之辩,千古之谜,令人深思。

愿吾辈皆能洞察矛盾,明理所在,以达和谐之境。

翻译矛盾疏解

翻译矛盾疏解
四、译例解析与译者 主体性体悟
一、从“文”与“质” 到“直译”与“意译”
的对立
二、意译、顺译、滥 译、歪译、直译、硬
译、死译、逐字译
三、西方译论中的直 译和意译
四、“直译”和“意 译”的典型译例辨析
一、广义的 “形”与“神”
二、译论中 “形”与“神” 及“形似”与 “神似”
三、矛盾视角 之“形式”与
四、专有名词典型译 例解析:欠额翻译与 超额翻译及翻译单位
一、世界可知与不可 知
二、可译与不可译
三、不可译因素及其 分类
四、典型译例分析: 不可译现象破解
一、首获国籍的机器 人——索菲亚
二、阿尔法狗与柯洁 的眼泪
Hale Waihona Puke 三、谷歌助理与人类 对话四、转换生成语法与 语料库翻译学及其他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翻译矛盾疏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翻译矛盾疏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翻译矛盾疏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内容”及 “形似”与
“神似”
四、许渊冲 “三似”“三 美”及典型译 例解析
一、异质文化产生误 解
二、从哲学的“同” 与“异”到翻译的
“归化”与“异化”
三、“violence” 与翻译“暴力”
四、归化和异化的度 与风险
一、欠额翻译与超额 翻译定义
二、专有名词音译与 意译及欠额翻译与超
额翻译
三、界定欠额翻译与 超额翻译的“度”及 规避策略
翻译矛盾疏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眼中的翻译——《直译·顺译·歪译》
“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

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

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林氏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所有他的译本都是别人口译而林氏笔述。

我们不很明白当时他们合作的情形是别人口译了一句,林氏随即也笔述了一句呢,还是别人先口译了一段或一节,然后林氏笔述下来?但无论如何,这种译法是免不了两重的歪曲的:口译者把原文译为口语,光景不免有多少歪曲,再由林氏将口语译为文言,那就是第二次歪曲了。

这种歪曲,可以说是从“翻译的方法”上来的。

何况林氏“卫道”之心甚热,“孔孟心传”烂熟,他往往要“用夏变夷”,称司各特的笔法有类于太史公,……于是不免又多了一层歪曲。

这一层歪曲,当然口译者不能负责,直接是从林氏的思想上来的。

所以我们觉得称林译为“歪译”,比较切贴。

自然也不是说林译部部皆歪,林译也有不但不很歪,而且很有风趣——甚至与原文的风趣有几分近似的,例如《附掌录》中间几篇。

这一点,我们既佩服而又惊奇。

现在话再回到“直译”。

照上文说来,“五四”以后的“直译”主张就是反对歪曲了原文。

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要还它一个什么面目。

连面目都要依它本来,那么,“看得懂”,当然是个不言而喻的必要条件了。

译得“看不懂”,不用说,一定失却了原文的面目,那就不是“直译”。

这种“看不懂”的责任应该完全由译者负担,我们不能因此怪到“直译”这个原则。

这原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然而不久以前还有人因为“看不懂”而非难到“直译”这个原则,而主张“顺译”,这也就怪了。

主张“顺译”者意若曰:直译往往使人难懂,甚至看不懂,为了要对原文忠实而至使人看不懂,岂不是虽译等于不译;故此主张“与其忠实而使人看不懂,毋宁不很忠实而看得懂”。

于是乃作为“顺译”之说。

“顺”者,务求其看得懂也。

在这里,我们觉得不必噜噜苏苏来驳斥“顺译”说之理论上的矛盾(因为它的矛盾是显然的),我们只想为“直译”说再进一解:
我们以为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

因为中西文字组织的不同,这种样“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从前张崧年先生译过一篇罗素的论文。

张先生的译法真是“道地到廿四分”的直译,每个前置词,他都译了过来,然而他这篇译文是没人看得懂的。

当时张先生很坚持他的译法。

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译文别人看不懂,可是他对《新青年》的编者说:“这是一种试验。

大家看惯了后,也就懂得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陈促甫先生也不赞成张先生此种“试验”,老实不客气给他改,改了,张先生还是非常不高兴。

现在张先生大概已经抛弃了他的试验了罢,我可不十分明白,但是从这个故事就证明了“直译”的原则并不在“字对字”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倘使能够办到“字对字”,不多也不少,自然是理想的直译,否则,直译的要点不在此而在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