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凝血病PPT
合集下载
创伤性凝血病课件
低体温
炎症反应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页,共68页
严重颅脑创伤与创伤性凝血病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一页,共68页
J Trauma. 2009;66:55– 62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血液稀释
组织损伤 休克
酸中毒
低体温
炎症反应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二页,共68页
32只猪 18只出血组
5只对照
随氧债增加
纤维蛋白原对照
● ED SBP of 90 mm Hg or less (0 no, 1 yes) ● ED HR of 120 bpm or greater (0 no, 1 yes)
● Positive FAST (0 no, 1 yes)
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十一页,共68页
J Trauma. 2009;66:346 –352.
失血的成分比例大致相同,补充新鲜全血能有效
地改善凝血功能。1 U新鲜全血(500 m1)相当于10 U血小板,能使血红蛋白(Hb)由90 g/L提升至 10.7/L,INR由2.0降至1.6,病死率降低15%。新
71 trauma patients with Injury Severity Scores(ISS)>25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九页,共68页
J Trauma.1987 27 (9): 1019-24
创伤后酸中毒低体温与凝血障碍
死亡三角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页,共68页
J Trauma. 2010;69(4):976-90
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病理生理机制认识进展 TIC诊断 TIC治疗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三页,共68页
炎症反应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页,共68页
严重颅脑创伤与创伤性凝血病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一页,共68页
J Trauma. 2009;66:55– 62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血液稀释
组织损伤 休克
酸中毒
低体温
炎症反应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二页,共68页
32只猪 18只出血组
5只对照
随氧债增加
纤维蛋白原对照
● ED SBP of 90 mm Hg or less (0 no, 1 yes) ● ED HR of 120 bpm or greater (0 no, 1 yes)
● Positive FAST (0 no, 1 yes)
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十一页,共68页
J Trauma. 2009;66:346 –352.
失血的成分比例大致相同,补充新鲜全血能有效
地改善凝血功能。1 U新鲜全血(500 m1)相当于10 U血小板,能使血红蛋白(Hb)由90 g/L提升至 10.7/L,INR由2.0降至1.6,病死率降低15%。新
71 trauma patients with Injury Severity Scores(ISS)>25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九页,共68页
J Trauma.1987 27 (9): 1019-24
创伤后酸中毒低体温与凝血障碍
死亡三角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页,共68页
J Trauma. 2010;69(4):976-90
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病理生理机制认识进展 TIC诊断 TIC治疗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三页,共68页
创伤性凝血病教学课件
血栓形成
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
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创伤性凝血病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如肾功能衰 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04
检查与诊断
一般检查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了解贫 血程度和贫血性质。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了解出血倾向。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了解感染和炎 症情况。
特殊检查
要点二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提高员工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使其 了解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 导致的创伤。
要点三
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为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防护装备,如 护目镜、手套、耳塞等,减少创伤对 身体的伤害。
康复护理
物理治疗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物理疗法,如按摩、热敷等,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
免疫失调
免疫抑制
创伤引起免疫抑制,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免疫失衡
创伤引起免疫失衡,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03
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
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可能出现低体温、呼吸短促、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皮肤黏膜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黏膜出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紫癜和血泡。
关节肌肉症状
创伤引起炎症介质释放,导致 局部炎症反应增强
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 ,导致组织水肿
免疫应答
炎症反应引起免疫应答,导致 免疫功能下降
细胞凋亡与坏死
01
02
03
细胞凋亡
创伤引起细胞凋亡,导致 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细胞坏死
创伤引起细胞坏死,导致 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细胞自噬
创伤引起细胞自噬,导致 细胞损伤和死亡
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
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创伤性凝血病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如肾功能衰 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04
检查与诊断
一般检查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了解贫 血程度和贫血性质。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了解出血倾向。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了解感染和炎 症情况。
特殊检查
要点二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提高员工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使其 了解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 导致的创伤。
要点三
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为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防护装备,如 护目镜、手套、耳塞等,减少创伤对 身体的伤害。
康复护理
物理治疗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物理疗法,如按摩、热敷等,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
免疫失调
免疫抑制
创伤引起免疫抑制,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免疫失衡
创伤引起免疫失衡,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03
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
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可能出现低体温、呼吸短促、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皮肤黏膜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黏膜出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紫癜和血泡。
关节肌肉症状
创伤引起炎症介质释放,导致 局部炎症反应增强
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 ,导致组织水肿
免疫应答
炎症反应引起免疫应答,导致 免疫功能下降
细胞凋亡与坏死
01
02
03
细胞凋亡
创伤引起细胞凋亡,导致 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细胞坏死
创伤引起细胞坏死,导致 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细胞自噬
创伤引起细胞自噬,导致 细胞损伤和死亡
创伤性凝血病PPT课件
严重创伤本 身所致引发
创伤后即刻发生,在输液复苏 之前约25%病人入院当即已发 生凝血病,而ISS≥45,60%的 病人在1H内即将发生
21
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
原则:
危重患者
快速可靠 止血技术
损伤控制性 手术
条件: 小容量复苏 允许低血压
可靠 止血后
进行 完全复苏
后续处理 遗留问题
22
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
24
PUZZL损ES伤– Y控our制Tex性t He复re 苏 ( DCR)
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
是创伤性凝血病的主要救治策略 是一种延迟、低压、限制性复苏 主要理念:简化治疗 目的:采取尽量少的措施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23
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
1 允许性低血压复苏
2文
字 内 容
3
损伤控制性复苏
止血复苏 损伤控制手术
1
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thy of
Trauma)
亦称为“非外科性出血”或“微血管出血” 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
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性疾病
2
严重创伤病人死亡的三个 阶段
约30%的严重创伤者于 创伤后数小时至48小时 内死于失血性休克
救治手段
11
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与凝血病
大tra快n量s速fu输输sio注血nR)(B与Cm和a凝晶ss体i血v液e 病以维持机体
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组织供氧,但没有补
充凝血因子,可由于血液稀释和凝血因
子消耗导致稀释性凝血病的发生,导致
创伤性凝血病教学课件
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预防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 重要意义。
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纠 正低体温等以预防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一旦发生创伤性凝血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 措施,包括输注血液制品、应用抗凝药物等。
02
创伤性凝血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直接原因
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
局部表现
伤口出血、组织损伤、骨折等局 部症状。
凝血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激活 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等凝血 异常表现。
诊断标准与方法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创伤史、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创伤
性凝血病。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血浆D-二聚体检测等,以评估
在战争、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严重创伤情况 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不止、组织损伤加重,甚至死亡。
了解创伤性凝血病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 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创伤性凝血病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与创伤类型 、程度及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
未经及时有效治疗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死亡率较高,但通过 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分子机制
血小板激活
创伤激活血小板,使其释放多种促凝因子,启动 凝血过程。
凝血酶生成
在促凝因子作用下,凝血酶生成增加,促进血液 凝固。
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变为纤维蛋白, 促进血液凝块形成。
03
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
创伤后,患者可能出现失血性 休克、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创伤性凝血病教学课件
04
治疗
药物治疗
抗休克治疗
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和休 克状态。
抗凝治疗
使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抑制凝血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使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如组织型纤 溶酶原激活物等,溶解纤维蛋白, 控制出血。
手术治疗
手术止血
对于严重出血的创伤性凝血病 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手术止
血措施。
清除血肿
对于凝血块引起的血肿,医生 可能会进行手术清除。
02
病理生理
病理过程
血管损伤
创伤可导致血管损伤,使内皮细 胞暴露于血液中,从而引发凝血 级联反应。
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在受到生理性或病理性刺 激后会发生激活,释放出多种促 凝物质,促进凝血过程。
凝血酶生成
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在激活后 ,会释放出凝血酶原酶,进而生 成凝血酶,加速纤维蛋白的形成 。
分子生物学机制
出血
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容易出现自发性 出血,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 、鼻出血等。
休克
由于失血过多,创伤性凝血病患者 容易发生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
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可能出现器 官功能障碍,如肾功能衰竭、呼吸 窘迫综合征等。
死亡
创伤性凝血病是一种危急病症,如 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创伤性凝血病的研究 和应用,提高全球范围内的诊疗水平。
THANKS
创伤性凝血病教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概述 • 病理生理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预后与转归 • 临床实践与指南
01
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创伤性凝血病PPT课件
径
27 Anesthesiology. 2017 Jan;126(1):115-127.
.
主要内容
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病理生理机制认 识进展
TIC诊断 TIC治疗
28
.
TIC诊断
创伤 实验室标准(其中一项)(1)PT>18S
、(2)APTT>60S,(3)TT>15S;(4 )INR>1.6。(5)有活动性出血或潜 在出血,需要血液制品或者替代治疗。
.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血液稀释
发病机制
组织损伤 休克
酸中毒
低体温 炎症反应
12
.
32只猪 18只出血组 5只对照
随氧债增加 纤维蛋白原对照
休克与凝血
*p value < 0.05
Nathan J1.3Resuscitation. 2010 January ; 81(1): 111
.
随氧债增加 MA值对照
和非酶辅因子 高 分子量激肽原 (HK)。
J T2h5romb Haemost. 2016 Mar;14(3):427-37
.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全身灌注不足相关,表现为抗凝
活证AC性据T增。:加血低和栓纤调灌溶节注亢蛋进白引。的发与 活的此性同与全时可身却溶没性凝有血血凝栓血调抑因节制子蛋消白与耗水纤或平功相溶能关亢障。进碍凝的血
Scores(ISS)>25
19
J Trauma.1987 27 (9): 1019-24
.
创伤后酸中毒低体温与凝血障碍
死亡三角
20
J Trauma. 2010;69(4):976-90
创伤性凝血病2讲课文档
组织低灌注:
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加,结合凝血酶 并抑制其功能,
激活蛋白C而抑制Ⅴ、Ⅷ因子的功能,使机体抗凝 活性增加。
第十一页,共50页。
发病机制3-血液稀释
• 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体液从细胞内和组织间隙 向血管内转移、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和输注库存血导致凝血
因子稀释。
• 研究证实,伤员在接受明显的液体复苏之前表现出凝血病,提示 在创伤早期血液稀释可能并不是凝血病的主要原因。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 创伤早期凝血病 Early coagulopathy of Trauma
• 创伤休克急性凝血病 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
• 创伤相关凝血病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代谢性酸中毒所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
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的原因: 1. 凝血因子复合物的活性依赖于它们与活化的血小板表面磷 脂暴露的负电荷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受到不断增加的氢离子浓 度的影响。
2. 酸中毒可以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低温时更明显。
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缓冲剂纠正酸中毒,但并不能单纯 地治疗凝血病,提示酸中毒与凝血病之间还有着更复杂的联系 。
发病机制5-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
组织低灌注 大量高氯的液体复苏 ➢ 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当PH从7.4降到7.0时,FⅦ的活性可降低90%,Ⅶ/组织因子 复合物活性降低55%,FⅩa/FⅤ触发的凝血酶原激活率降 低70%。
------
第十八页,共50页。
第十二页,共50页。
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加,结合凝血酶 并抑制其功能,
激活蛋白C而抑制Ⅴ、Ⅷ因子的功能,使机体抗凝 活性增加。
第十一页,共50页。
发病机制3-血液稀释
• 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体液从细胞内和组织间隙 向血管内转移、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和输注库存血导致凝血
因子稀释。
• 研究证实,伤员在接受明显的液体复苏之前表现出凝血病,提示 在创伤早期血液稀释可能并不是凝血病的主要原因。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 创伤早期凝血病 Early coagulopathy of Trauma
• 创伤休克急性凝血病 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
• 创伤相关凝血病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代谢性酸中毒所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
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的原因: 1. 凝血因子复合物的活性依赖于它们与活化的血小板表面磷 脂暴露的负电荷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受到不断增加的氢离子浓 度的影响。
2. 酸中毒可以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低温时更明显。
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缓冲剂纠正酸中毒,但并不能单纯 地治疗凝血病,提示酸中毒与凝血病之间还有着更复杂的联系 。
发病机制5-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
组织低灌注 大量高氯的液体复苏 ➢ 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当PH从7.4降到7.0时,FⅦ的活性可降低90%,Ⅶ/组织因子 复合物活性降低55%,FⅩa/FⅤ触发的凝血酶原激活率降 低70%。
------
第十八页,共50页。
第十二页,共50页。
创伤性凝血病课件
治疗方法包括止血、 输血、抗感染等
病因和病理
病因:创伤、 感染、手术 等引起的凝 血功能障碍
病理:凝血 因子缺乏、 血小板减少、 血管损伤等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 皮肤瘀斑、 关节肿痛等
诊断:实验 室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临床表现
出血症状:皮 肤、黏膜、内
脏出血
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 凝血因子缺乏
贫血症状:头 晕、乏力、心
悸
感染症状:发 热、寒战、咳
嗽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和治 疗
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出血、瘀 斑、伤口愈合不良等
影像学检查:X线、
3
CT、MRI等
2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 数、凝血功能检查等
病理学检查:组织活
4
检、病理切片等
治疗原则
止血:使 用止血带、 压迫止血 等方法
输血:根 据病情和 血型进行 输血
板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04 研究结论: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改善凝血功能、 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治疗新方法
01 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
02
吡格雷等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如凝血因子
03
VIII、凝血因子IX等 基因治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
创伤性凝血病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
01
创伤性凝血病的定 义和分类
02
创伤性凝血病的病 因和发病机制
03
创伤性凝血病的临 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04
创伤性凝血病的治 疗方法和预后
临床研究
01 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 02 研究对象: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健康对照者 03 研究结果: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凝血功能、血小
创伤性凝血病PPT课件
10
5.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
组织低灌注 大量高氯的液体复苏 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11
当pH由7.4下降到7.0时,TF/FⅦa复合物和FXa/FVa复合 物的活性分别下降55%和70%,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20%,凝 血酶的生成明显延迟。代谢性酸中毒对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比低体温有更大的危害性。
通常的凝血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并不能提供血小板功 能、血栓强度、纤溶活性等信息。且体外试验的温度、pH值、血小板水 平与体内环境不同,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
8
4.低体温
低体温导致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100 80 60 40 20 0 37 35 33 31 体温 II V VII VIII IX X XI XII 29 27 25
因子活性(%)
reprinted form Spiess B et al. eds.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Medicine Beltimore, MD; Lippicott Williams & Wilkins; 1997, with permission of Lippicott Williams & Wilkins. 9
创伤性凝血病的高危因素
ISS>25 (RR=7.7) — + + + + + + + + + + + T<34℃ (RR=8.7) — pH<7.1 (RR=12.3) — SBP<70 mmHg (RR=5.8) — 凝血病 发生风险 1% 10% 39% 49% 58% 98%
有研究显示ISS评分>25分同时合并低血压、低体温及酸中毒的创伤患 者发生凝血病的概率高达98%,值得注意的是ISS评分>25分合并T<34℃的患 者凝血病的发病率虽然只有49%,但死亡率高达90%以上。
5.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
组织低灌注 大量高氯的液体复苏 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11
当pH由7.4下降到7.0时,TF/FⅦa复合物和FXa/FVa复合 物的活性分别下降55%和70%,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20%,凝 血酶的生成明显延迟。代谢性酸中毒对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比低体温有更大的危害性。
通常的凝血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并不能提供血小板功 能、血栓强度、纤溶活性等信息。且体外试验的温度、pH值、血小板水 平与体内环境不同,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
8
4.低体温
低体温导致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100 80 60 40 20 0 37 35 33 31 体温 II V VII VIII IX X XI XII 29 27 25
因子活性(%)
reprinted form Spiess B et al. eds.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Medicine Beltimore, MD; Lippicott Williams & Wilkins; 1997, with permission of Lippicott Williams & Wilkins. 9
创伤性凝血病的高危因素
ISS>25 (RR=7.7) — + + + + + + + + + + + T<34℃ (RR=8.7) — pH<7.1 (RR=12.3) — SBP<70 mmHg (RR=5.8) — 凝血病 发生风险 1% 10% 39% 49% 58% 98%
有研究显示ISS评分>25分同时合并低血压、低体温及酸中毒的创伤患 者发生凝血病的概率高达98%,值得注意的是ISS评分>25分合并T<34℃的患 者凝血病的发病率虽然只有49%,但死亡率高达9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5
2.5 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它可以抑制各种凝血因 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Meng等发现当pH从7.4降到7.0时,FⅦa的活性降低90%,
FⅦa/TF复合体活性降低55%,FⅩa/Ⅴa触发的凝血酶原激 活率降低70%。
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缓冲剂纠正酸中毒,但并不能单纯地
血小板快速消耗 1、 广泛的组织损伤——数以万计的微 小撕裂——胶原蛋白和组织因子暴露; 2、5%患者血小板计数小于10万,2% 可小于5千。
严重创伤的病理生理-4
过度纤溶 凝血 度纤溶。 纤溶,过度凝血必然导致过
创伤性凝血病过程
大量血液丢失
组织间液进入血管
大量输液 大量库血
血液稀释
凝血紊乱
低体温(临床小于36°≥4小时或中心体温≤34°) 酸中毒(pH ≤ 7.2)
治疗凝血病,提示酸中毒与凝血病之间还有着更复杂的联系。
发病机制-6
2.6 炎症反应 凝血过程和炎症反应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交联关系。 创伤是诱发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后者同样影 响凝血的过程。 单核细胞可以表达组织因子并黏附到损伤部位的血 小板上,炎症反应引发内皮细胞损伤,通过血栓调节 蛋白-蛋白C途径激活抗凝系统,从而影响凝血病的发
事实上,凝血病在创伤的极早期、接受大量液体治疗之前就可以 发生,并且和预后密切相关。约25%创伤患者入院初已发生凝 血病。ISS≥45的患者60%在一小时内发生。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率
Brohi等发现24.4%的伤员在到达医院时就有凝血病,他们 的死亡率是那些没有凝血病者的4倍(46% vs. 10.9%)。 Niles等报道一家战地医院收治的347例接受输血的伤员, 到达急诊室时凝血病的发生率为38%,其死亡率较无凝血 病者明显增高(24% vs. 4%),死亡危险度为5.38。
1 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1
大出血和凝血病(coagulopathy)在严重创 伤患者中非常普遍,往往进展为合并低体温、 酸中毒的“致死性三联征”,具有很高的死 亡率。
创伤后的凝血病表现为PT和APTT延长、PLT 计数和Fbg水平降低等。
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2
有关专家在2006年发起“针对创伤大出血的教育努力” (eductional initiative on critical bleeding in trauma,EICBT)的国 际行动,以提高创伤救治人员对创伤后凝血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凝血病是在伤员入院接受大量液体复苏 后才发生,并将其归因于凝血因子的丢失、消耗和稀释,以及由 酸中毒和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3
2.3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伤员在接受明显的液体复苏 之前就表现出凝血病,提示在创伤早期血液稀释 并不是凝血病的主要原因。 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体液从细胞内 和组织间隙向血管内转移、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 都导致凝血因子稀释。
发病机制-4
2.4 低体温 低温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这是通过 影响vWF、血小板表面GP Ib/IX复合体的结合而 起作用。 只有在32℃以下的低温时,才会较明显地降低凝
严重创伤的病理生理-1
严重创伤 致命性三联征 1、低死亡率升高。
严重创伤的病理生理-2
大量失血 1、健康成年人含有10克纤维蛋白原和 15u血小板; 2、大量失血或大血肿时1/2的纤维蛋白 原和1/3血小板丢失。
严重创伤的病理生理-3
3
早期重视高危因素的识别,特别是对损伤严重、重型颅 脑损伤、休克、活动性大出血、预期会接受大量输血的 伤员。 行凝血、纤溶等相关指标的常规监测,包括血PT、PTT、 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PDP等等, 根据病情必要时每2~4 h重复检查。
同时应注意体温和酸中毒的监测。
凝血、纤溶相关监测指标的评价
发病机制-1
2.1 创伤的直接暴力、休克、炎症反应、自由基等都可以引起内 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的Ⅲ型胶原和TF暴露,通过与vWF、血 小板及Ⅶ因子结合,激活凝血进程。 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t-PA增加,而PAI-1减少,纤溶酶激活, 使机体的纤溶活性增强。 在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受损时,纤溶活性增强进一步导致了 血凝块形成减少或不稳定,从而增加出血量和加重凝血病。
发病机制-2
2.2 在一组208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可以观察到伤员入院 时的凝血功能障碍和休克严重程度有着明显的量效关系, 那些损伤程度虽然严重但没有休克者大多未表现有凝血病。 在组织低灌注时,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多,通过 与凝血酶结合而抑制其功能,同时还激活蛋白C和抑制Ⅴ、 Ⅷ因子的功能,导致机体抗凝活性增强。 因此,可以认为组织内皮细胞损伤和休克是诱发创伤凝血 病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创伤患者中,PT异常比APTT异常更常见,但APTT异常预测预后的 特异性更好。 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20~60 min,不能及时反映活动性出血患者的 真实状况。 通常的凝血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并不能提供血小板功能、 血栓强度、纤溶活性等信息。且这些体外试验的温度、pH值、血小 板水平与体内环境不同,也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 通常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只提供数值,并不能反映它们的 功能状况。 血栓弹力图(TEG)能够反映全血的凝血和纤溶水平,还出现床旁使 用的可靠仪器。但TEG还未能成为常规的检测项目,因为床旁检测法 存在质控问题,而送往中心实验室需对血标本进行抗凝而影响结果。
认识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意义
对于入院时发生凝血病的创伤患者,其ICU和总的住 院时间延长,更易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和多 脏器功能衰竭。 凝血病在创伤早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尽 早诊断和积极处理凝血病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出血,也 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
2
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与传统的观念不同,现在认为创伤性凝血病是多 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损伤严重度、失血、 凝血底物消耗、纤溶、低体温、低钙血症、酸中 毒、机体对创伤及后续治疗的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