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分析晚清改革 须慎重与调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藤博文分析晚清改革须慎重与调和

[摘要]伊藤说:变法自强必以立宪为先务。

中国改革应该如何把握节奏?

对此,日本著名政治家、“明治维新”的设计师兼工程师之一伊藤博文有过多次阐述,不乏振聋发聩之处。

“中国又睡觉矣”

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政变”。日本支持的“开化党”,劫持国王,试图驱逐宗主国中国。应朝鲜政府之请率兵驻扎汉城的袁世凯等,果断出击,粉碎政变,令日本的阴谋难以得逞。

事后,日本遣伊藤博文前来天津,与李鸿章谈判中日条约。这是李鸿章与伊藤初次见面。

对于比自己年轻18岁的伊藤,李鸿章相当欣赏,在向中央提交的秘密报告指出:“伊藤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专注通商睦邻、富国强兵之政,不欲轻言战事、吞并小邦。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

根据10年后他们的回忆,在两人的谈话中,伊藤已经提出了中国改革需要渐进的看法:“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而来。”

归国后,伊藤也对其国人分析了中国当时的改革。首先,他肯定中国的改革在短期内一定见效,“三年后中国必强”,但是,日本对“此事直可不必虑”。日本之所以不必担心中国,主要因为中国改革将遭到内部巨大的阻力,“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

他安慰那些被中国的崛起态势、尤其是袁世凯在朝鲜的亮剑精神震惊的日本人,中国“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即中法在越南发生战争)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至此,伊藤提出了其对中国改革的两个基本看法:一、中国必须改,但中国的改革内部压力大,动不动要“睡觉”;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必须渐进。这两点,贯穿了他此后的一系列论说中。

基于如此判断,他认为,当下日本要韬光养晦,暂避中国的锋芒与锐气。“倘此时我与之战,是催其速强也。诸君不看中国自俄之役(即中俄围绕伊犁问题的冲突),始设电线(即电报);自法之役,始设海军”。只要避开中国的锋芒,“若平静一二年,言官必多参更变之事,谋国者又不敢举行矣。”即便是中国的那些改革派官员,“腹中经济,只有前数千年之书,据为治国要典。”

他认为,日本的对策,“此时只宜与之和好”“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发行钞票,“三五年后,我国官商皆可充裕,彼时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惟现实则不可妄动。”

此年(1884年)年末,日本宣布实行内阁制,伊藤出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两年后(1886年),到访长崎的中国北洋海军,与当地警民发生流血冲突,北洋海军有多人受伤,史称“长崎事件”。

对于“长崎事件”,中国政府表现出了罕见的强硬。李鸿章在天津紧急召见了日本领事波多野,明确表示:“如今开启战端,并非难事,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这被日本解释为中国的武力恐吓。

日本著名间谍曾根俊虎在写给伊藤博文的信中,附上了一张中国报纸,报纸社论要求借此机会收复琉球。

双方围绕事件的责任认定等,都十分强硬,谈判毫无进展。中国驻日公使徐承祖致电李鸿章:“事已如此,非绝交无别法……”这就意味着,连一向温和的外交官,也认为只有动武才能解决问题。

中国随即宣布停止谈判,之前所议悉数作废。这一强硬立场,令日方大惊失色,多次要求继续谈判,但遭到中方的坚决拒绝。日本高层立即紧急会议,由明治天皇亲自主持,虽无即时决议,态度却开始放软。到了次年,在德、法、英等调停下,日本退让。

“长崎事件”成为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第一次“以威压人”的胜利。但这次胜利,加深了中国朝野对于日本的蔑视,虚骄盈庭,导致北洋舰队多年停滞不前,正如伊藤所盼望的“又睡觉矣”。

而日本则因深受刺激,根本就不“睡觉”,开始奋起直追。长崎事件完毕后一个月,明治天皇颁发赦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并特别拨出私房钱(内帑)30万日元,给海军专用。从天皇开始,全民勒紧裤腰带,建设海军。定远、镇远两舰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第一敌人,击沉定远、镇远两舰模型,成为日本孩子最热衷的游戏。

“长崎事件”之后8年(1894年),韬光养晦的伊藤博文和日本,终于等来了机会,那就是改变了中日国运乃至世界历史的甲午战争。

“中国何至今一无变更”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在下关(马关),与伊藤博文第二次见面。这两位分别主导了中日改革的政治家,谈及了两国的改革。

李鸿章对伊藤说:“亚细亚洲,我中日两国最为邻近,且系同文,讵可寻仇?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

对于李鸿章打出的同文同种友谊牌,伊藤博文却并不接茬,而是直接谈及最为关键的改革话题:“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中国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李鸿章惟有叹息:“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

伊藤道:“天道无亲,惟德是亲。贵国如愿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贵国如愿以偿。”

马关谈判之中,李鸿章与伊藤唇枪舌战之外,亦有交心之言。

李鸿章曾说:“我若居贵大臣之位,恐不能如贵大臣办事之卓有成效!”

伊藤道:“若使贵大臣易地而处,则政绩当更有可观。”

李鸿章道:“贵大臣之所为,皆系本大臣所愿为;然使易地而处,即知我国之难为有不可胜言者。”

伊藤说:“要使本大臣在贵国,恐不能服官也。凡在高位者都有难办之事,忌者甚多;敝国亦何独不然!”

伊藤博文是个性非常张扬的政治家,甚至有诗云:“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一点都不掩饰。这样的个性,如果在中国特色的官场里,“恐不能服官也”还真是实话,也可算是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治弱国如修坏室”

甲午之后,中日两国进入了为期近十年的蜜月期。

伊藤积极为大清的改革出谋划策,当然,也顺带试图在中国建立对抗沙俄的“统一战线”。戊戌变法期间,中国政府曾计划聘请伊藤博文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国策顾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