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课堂训练参考答案
一、字音过关
垓.下(gāi)和.之(hè)骏马名骓.(zhuī)
田父.(fǔ)能属.者(zhǔ)绐.(dài)自度.(duó)刈.旗(yì)亦足王.也( wàng)被十余创.(chuāng)
二、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
(1)项王军壁.垓下(名做动,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状,在夜里)
(3)常幸从
..(受到宠幸跟随)
(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今异义,本课为情绪激昂)(5)时不利兮骓不逝.(古今异义,古义奔驰)
(6)左右
..皆泣(古今异义,古义为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现表示约数)
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省略句,“饮”后面省略了介词“于”)(2)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省略句,“仰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请用四个字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垓下之围
4、认真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说说这部分包含了哪两个连续事
件?
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5、这一部分中项羽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惊---起---饮---歌---泣多情善感
6、《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三、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
(1)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名做状,向南)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随从)
(3)田父绐.曰“左”。

(欺骗)
(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使动用法,使…灭亡)
(5)项王自度.不得脱。

(估计)
(6)斩将,刈.旗。

(砍)
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定语后置,定语“骑从者”后置)(2)汉骑追者数千人。

(定语后置,定语“追者”后置)
(3)然今卒困于此。

(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卒:终于)
3、请用四个字归纳出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垓下突围
4、这一段包含了哪些情节片段?请用四个字概括。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被困东城决意快战
5、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丧失人心。

说明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6、课文中农夫欺骗项羽的话不多,只有一个“左”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个“左”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之紧张。

7、项羽被陷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归咎天命。

表现了项羽极端的自负。

8、面对死亡,项羽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快战,其目的又是什么,这反映了他怎么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9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痛快的战斗。

决战:双方一次胜负大战。

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四、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
(1)四向.。

(名作动,向四方杀出)
(2)期山东
..为三处。

(古今异义,本课为山的东面)
(3)于是
..项王大呼驰下。

(在这时)
(4)辟易
..数里。

(退避)
(5)复聚.其骑。

(使动用法,使…聚在一起)
(6)骑皆伏.曰(通假字,服)
2、请用四个字概括第三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东城快战
3、本段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骁勇善战的武将形象。

4、三次行动之后,项羽有一段和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证明自己的失败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可见其性格中的勇猛和自负。

5、项羽多次对自己的部下这样说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把自己的灭亡归咎于上天,归咎于命运,难道事实真像他说的那样吗?
他的自尊自大,寡谋少智个、人英雄主义注定了他的失败。

五、阅读课文第四段,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
(1)地方
..千里。

(古今异义,这里指土地、方圆)
(2)无以
..渡。

(没有…什么办法)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即使)
(4)顾见
..汉骑司马吕马童。

(回头看见)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悬赏以求)
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籍独不愧于心乎?(介词结构后置,“于心”后置,独…乎?固定句式。

独,难道)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状语后置,省略句,吾闻汉(以)千金购我头)
3、请用四个字概括出第四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指出其包含哪些内容?
乌江自刎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
4、项羽本想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知耻重义
5、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心底仁善
6、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
人。

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

《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

《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7、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

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通过诗文进行评论的主要有以下三首诗:
(1)〔唐〕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3)〔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

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

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

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

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

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

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

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判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不要急于提出古人的观点,让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的观点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