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整体性德育与全员德育观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整体性德育与全员德育观2

吴安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导语:

倡导整体德育和全员德育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转变落后的德育观念,矫正学校德育的误区,发挥德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实现全员德育模式的构建。

一、旨在满足德育总体发展的需要

1.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德育政策、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近十多年来,中央及教育部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德育政策,如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网络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封建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廉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国情教育、安全教育、德育纲要、师德规范等等;德育理论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转型:如从认知性德育转向人性化德育、从封闭性德育转向开放性德育、从灌输德育转向主体德育、从理论德育转向生活德育、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等;德育实践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经验、新方法、新模式:如校本德育、主体德育、生活德育、生命教育、道德体验模式等富有特色的新德育模式等,这些新成果都将对未来的德育工作有影响。

2.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引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凸显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德育整体育人功能

强调中小学德育实施要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抓好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成长期稳定、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格局和生动局面。凸显中小学的各门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这体现了近年来各方面对学校德育途径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新要求。

4.凸显全员德育的基本理念

中小学校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及各课任教师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5.充分凸显德育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明确了反对灌输德育,提倡主体德育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青少年学生为本,渗透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先进道德学习的理念,改变过于强调教授道德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德育

1.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关于教学活动的德育意义:日常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摇篮,如果学生的学习生活缺乏道德引导和必要的规范,必然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无穷的困扰。相反,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坚韧、秩序、自信、友善等美好德性。这些德性品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要求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

各门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课堂人际互动等维度充分挖掘具有学科特色的德育资源,将德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要重视各门课程德育目标的具体落实。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也体现在了学生的学习当中。这反映了理论界关于道德学习的最新研究成果

2.社会实践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将社会实践列入整体德育计划,根据艺术课、文化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型学习和专题教育要求,因地制宜,在安全措施到位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和指导学生就近在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源中开展社会实践,切实保障社会实践的时间。

要逐步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评价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制度,探索建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要对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课程设置、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加强指导、监督和管理。

3.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从实际出发,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打造学校整体文化形象。

从教育需要出发,精心设计,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营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人文环境。

从学生需要出发,积极引导,不断拓展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尤其要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

建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树立全员德育观

班主任老师在全员德育中占主要的角色。

任课老师是课堂德育的第一责任人。

学校所有的成员都是德育工作者。

四、构建整体性德育实践案例

【案例一】

好习惯养成德育模式

关于习惯:

(1)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好习惯的培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2)我们认为良好的习惯既包括显性好习惯(如礼貌好习惯等),还包括隐性好习惯(如反思好习惯等)。习惯具有后天性,是在人的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培养的,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为人格。习惯经过强化而不断地趋于稳固性,但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已形成的不良习惯虽然难以改变,但不是绝对不能改变,只要教育得法经过较长时间训练仍可改变。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习惯还具有情境性,要让儿童在各种场合中实践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把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德育工作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注重实践,学会做事、做人。据此好习惯的培养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将好习惯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进行了有意的尝试和探索。

三、我们的实践

1.管理者先行,取兄弟学校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