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迅《呐喊》《彷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自序》1922年)
“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 话照样说尽,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 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 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 正不知要到怎样。”(《写在〈坟〉后面》 1925年)
“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 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 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所以我 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候,有时确为别人, 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的从 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的做。……”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 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 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呐喊〉自序》)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 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 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 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 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 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参考书目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呐喊〉〈彷徨〉综论》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日)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
鲁迅小说论析》 (日)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近
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第二讲 鲁迅
第二节《呐喊》《彷徨》综论
1923年8月,《呐喊》由北京 新潮社初版,收入小说15篇
1926年8月,《彷徨》由北京 北新书局初版,收入小说11篇
《呐喊》: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 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 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 《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 《伤逝》《弟兄》《离婚》
“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 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 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 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地书•二四》1925年)
(鲁迅《两
“那时我觉得,在他燃烧 起人们的心的诗与力的背后, 使人们毫不迟疑地景仰和向往 的他的磁石一般的教言的背后, 就似乎存在着一种不可捉摸的 虚无和无限的冷酷。好像这用 来燃烧青年们的爱和火,却是 从一个无底的暗黑的冷窑里发 出来的,而他还将这冷窑也显 示于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矛 盾”。(冯雪峰《鲁迅回忆 录》)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 作‘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 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 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 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雁 冰《读〈呐喊〉》)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 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
语言上的“中间物”特性:
文言文和白话文、口语和书面语、欧化句式和 文法
半中半西,亦文亦白的混合性和Baidu Nhomakorabea渡性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
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 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 怪讶他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 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 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 人不己,也还都不错。” (《祝福》)
——《写在〈坟〉后面》
“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 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 …”(《书 信·240924 ·致李秉中》
“你的反抗,是为了光明的到来罢?我想,一定 如此的。但我的反抗,确不过是与黑暗捣乱。” (《两地书·二四》)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黑 暗和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 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 许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 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 有。”(《两地书·四》)
冯雪峰全家和鲁迅全家
“一读他的文章,总会碰到某种影子似的东 西;而且那影子总是在同样的场所。影子本身 并不存在,只是因为光明从那儿产生,又在那 儿消逝,从而产生某一点暗示存在那样的黑暗。 如果不经意地读过去就会毫不觉察地读完。不 过,一经觉察,就会悬在心中,无法忘却。就 像骷髅在华丽的舞场上跳着舞,结果自然能想 起的是骷髅这一实体。鲁迅负着那样的影子过 了一生。 我称他为赎罪的文学就是这个意思。” (竹内好《鲁迅》)
叙述人“我”并不是以“非我”的方式叙述故事, 而是对自己和叙述对象的关系保持某种自知和内 省( 《故乡》 《祝福》)
3、讽刺手法
前后期讽刺观念的变化:
“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说有些夸张的笔墨— —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 或一面的真实来”。
——鲁迅《什么是”讽刺”》
4、语言风格
“……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 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 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 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 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灵魂,摆脱不开,时常感 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 不是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 峻急。”(《写在〈坟〉后面》)
三、艺术技巧
1、“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雁冰语)
日记体、章回体、独白体、速写体、氛 围小说、散文化小说…
2、叙事艺术
(1)双重论争式的第一人称叙事
《孤独者》《在酒楼上》(对话式) 《狂人日记》《伤逝》(隐蔽的外部叙述者)
(2)“不可信赖的叙述者”——第一人称 非独白性叙事
叙述人“我”的“旁观者”姿态,使得叙述人的 主观意识(内心活动)和所叙之事形成一种悖论 关系(《孔乙己》)
(3)从“启蒙何为”到“启蒙者何为”
对启蒙者生存意义的极限探寻; “罪”的自觉和“绝望的抗战”; 宿命的孤独者与暧昧的叙述者(结尾部分);
“……以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 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 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 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他的任务,是 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又因为从旧 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 强敌的死命。但仍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 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 的目标,范本。”
启蒙大众和精神自剖的交织 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交织 探索民族灵魂和探索个人灵魂的交织
二、一种读法:启蒙与背叛
1、改革者/启蒙者
狂人→→夏瑜→→N先生→→吕纬甫→→ 疯子→→魏连殳
发现→→抗争→→愤激→→颓唐→→ 幽愤→→复仇
自我的觉醒→→对外部世界的否定→→ 对自身的否定
《孤独者》
(1)人物:“我”和魏连殳
魏连殳:“古怪”、“异样”、“吃洋教”的 “新党”、“对人爱理不理”、爱管闲事;
“我”: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 魏连殳和“我”的关系
(2)线索:“我”与魏连殳的几次对话
关于孩子——生存希望 关于孤独——生存状态 关于活着——生存意义
几个阶段:为自己活→奋斗 为爱我者活→苟活 为不爱我者活→复仇
2、庸众/看客们
(1)看客类的人物群像 《药》《孔乙己》《明天》《长明灯》《祝福》… (2)封建卫道士和旧文人 《祝福》 《离婚》 《肥皂》《高老夫子》… (3)“被侮辱被损害者” 阿Q 闰土 华老栓夫妇 单四嫂子 祥林嫂… 孔乙己 陈士成…
(4)鲁迅复杂的“爱”“憎”态度 “爱憎不相离,不但不离而且相争”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纠结
一、创作缘起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 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 且要改良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 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 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
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
的热情。……“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 笔的呢?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 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 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 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 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 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 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喊》,一共有十四篇。 (《自选集自序》193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