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地承载力分析

合集下载

《土的承载力》课件

《土的承载力》课件

土的承载力控制与管理
1
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减少承载力过载的风险。
2
能源与环境保护
关注能源使用和环境保护,以维持土壤质量和承载力。展,避免对土壤造成过度压力。
4
土地资源管理
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确保土的承载力得到充分利用。
土的承载力未来发展
1 土的承载力的意义
土的承载力对于可持续发 展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土的承载力的管理与控制的需求和挑战
合理管理土的承载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挑战。
2 土的承载力未来发展
的趋势
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土的承 载力计算和管理的发展。
3 土的承载力对未来人
类生存的影响
理解和控制土的承载力是 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 键。
总结
土的承载力的重要性和现状
土的承载力作为土木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对于设计和建造可靠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土的承载力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土的承载力计算和管理将趋于精确和可持续。
圆柱式荷载
用于计算圆柱形物体的承载力。
圆板式荷载
适用于圆形或充分接近圆形的承载面。
方形荷载
适用于方形或矩形形状的承载面。
土工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SUN+材料
1 .5 倍于传统材料的承载能力, 适用于阳光充足的环境。
天然草皮
能够增加土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 力。
土壤性质
根据土壤类型和特性选择最适合 的土工材料。
2 土层厚度
土层越厚,承载力越大。
3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的高低对土的承载力有直接影响。
4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会影响土壤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土 的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

早在1921 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

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C=B:E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 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这与目前的标准公式基本一致。

2)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他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公式。

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即承载人口的上限。

他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的反馈作用。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过程中,了解土地的承载力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可以为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

首先,土地承载力是衡量土地能够承受荷载的能力。

测绘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地形测量技术是其中的核心。

地形测量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地形和地貌进行详细测绘。

通过获取地形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可以为土地承载力分析提供基本数据。

其次,地质调查和土壤测试是确定土地承载力的关键步骤。

地质调查可以利用测绘技术获取地下地层结构、地下水位和地下岩石构造等信息,为土地承载力的估算提供依据。

而土壤测试可以通过测绘技术获取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液态指数和压缩特性等数据,为土地承载力的分析提供支持。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地形测量、地质调查和土壤测试等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生成土地承载力分析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土地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分析,为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遥感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也具有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获得土地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土地承载力的估算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实际的土地评估指标。

此外,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为土地承载力分析提供了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工具。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土地承载力的分析结果进行动态展示和模拟,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参考和分析工具。

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够提高土地承载力分析的精度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既能够提供决策者所需的详细数据和图形,又能够为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承载力的评价与调控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如何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并合理调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可持续利用的极限和边界。

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需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自然方面,要考虑土地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土地质量影响着农业生产能力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水资源是农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支撑,气候条件则直接影响着生产和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方面,要考虑人口密度、就业机会、教育、医疗、交通等因素。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土地利用多样化的要求更高,就业机会的多少会吸引人口集聚,而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经济方面,要考虑土地的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

农田的耕作能力、产权转移和土地价值等都属于经济因素的考量范畴,对土地资源评价和调控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土地资源调控研究土地资源调控是指根据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调控旨在保障各类用地需求平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土地资源调控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土地政策和规划。

政府在进行土地资源调控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土地利用政策,明确各类土地用途和功能区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调控还需要从微观角度出发,强化土地管理和监督。

如加强对土地利用权的流转和交易的监管,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维护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保护性。

此外,科技创新对土地资源调控的研究也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土地资源智能评价等研究,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数据的准确性,加强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和预测,为土地资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运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与可持续利用

运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与可持续利用

运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与可持续利用概述:土地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其承载力的分析与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测绘技术作为一种可以提供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的工具,在土地承载力研究和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运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与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承载力分析的重要性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能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能力。

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潜力与限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1. 土地调查与勘测测绘技术是土地调查与勘测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高程等数据,可以提供准确的土地信息,为土地承载力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结合的技术。

利用GIS可以实现土地承载力的综合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

通过将土地的属性信息(如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土地质量等)与地理空间信息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土地承载力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3. 遥感技术的运用遥感技术是通过对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的物质进行间接探测和测量的技术手段。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信息,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可以对土地的承载力进行遥感监测和评估。

三、测绘技术在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意义1. 精确的资源评估利用测绘技术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精准的评估和划定,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依据。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土地类型的适宜利用方式,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 防止土地过度利用和破坏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可以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能够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它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等。

1.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适宜的产业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俗,都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地质、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生态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是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适应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2.2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以能源和材料消耗为基础,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可以衡量人类消费和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面积,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率定方法率定方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得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利用研究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土壤基础的承载力分析

土壤基础的承载力分析

土壤基础的承载力分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承载着地面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重量。

了解土壤的承载力对于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基础的承载力分析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土壤基础承载力的定义土壤基础承载力是指土壤能够承受的最大荷载。

它受到土壤物理性质、结构、细观特性以及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正确评估土壤基础承载力可以避免地基沉降、结构变形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土壤基础承载力分析方法1. 试验法试验是评估土壤基础承载力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的试验包括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

原位试验包括钻孔取样法、静力触探法和动力触探法等。

室内试验主要包括标贯试验、剪切强度试验和压缩试验等。

通过试验可以获取土壤的力学性质参数,从而计算出承载力。

2. 经验法经验法是根据实际工程经验总结出的一种评估土壤基础承载力的方法。

常用的经验法有覆盖层法、承载力系数法和板载试验法等。

这些方法根据土壤类型、地理特征、工程结构和荷载类型等不同因素进行评估。

三、土壤承载力设计参数在土壤基础承载力分析中,有一些重要的设计参数需要考虑。

1. 承载力指标承载力指标是描述土壤基础承载力的重要参数。

常见的承载力指标有极限承载力、安全承载力和建议承载力等。

极限承载力是指土壤在破坏前的最大承载力。

安全承载力是指土壤在不发生破坏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荷载。

建议承载力是工程师基于经验和风险考虑所给出的推荐数值。

2. 土壤分类土壤根据其颗粒大小和组成可以分为粘土、砂土和淤泥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和承载力。

因此,在承载力分析中,必须先对土壤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结果确定相应的设计参数。

3. 荷载荷载是指作用在土壤基础上的外力。

荷载可以分为静荷载和动荷载。

静荷载包括自重荷载、建筑物荷载和地震荷载等。

动荷载主要包括机械震动、交通荷载和波浪冲击等。

在分析土壤基础承载力时,必须准确计算并考虑这些荷载的作用。

四、土壤基础承载力的实际应用土壤基础承载力的分析在实际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能够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能力。

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出土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一、确定评价指标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之前,需要确定一些评价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气候条件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数量方面可以使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

二、收集数据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数据。

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

三、建立评价模型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时,可以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多目标规划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根据数据进行建模和求解。

四、进行评价与分析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价与分析。

通过计算、比较和综合等手段,得出土地承载力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用直观的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

五、提出改进建议在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承载力过高的区域可以提出适度开发利用的建议,对于承载力不足的区域可以提出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建议。

以上是关于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一些基本步骤。

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可靠。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目的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准确测量和分析土地承载力是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一、引言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活动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

它不仅与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关,也与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测量和分析土地承载力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土地承载力的测量方法1. 土壤力学试验土壤力学试验是测量土壤力学性质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可以测量土壤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参数,从而推算土壤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衡量土壤的力学性质,对于土地承载力的测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土质调查和采样分析土质调查和采样分析是评估土地承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样,分析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粒径组成等指标,可以间接评估土壤的负荷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土地的评估,具有初步判断土地质量的能力。

三、土地承载力的分析方法1. 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承载力指标体系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关键。

该体系通常包括土地负荷能力指标、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土地安全利用指标等。

通过综合评估不同指标的权重和关系,可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安全利用能力。

2. 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评价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土地承载力指标体系,使用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可以评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能够量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负荷的影响程度,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进行土地承载力的测量和分析。

首先通过土壤力学试验和土质调查采样,获得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壤质量指标。

然后,建立土地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考虑土地负荷能力、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安全利用能力等指标。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日益减弱,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和管理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土地资源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和对环境造成的容忍度。

简单来说,就是指一块土地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承载的人口和生产力。

而这个承载能力的大小与土地面积、土地肥力、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如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在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 应用模型法。

将所研究的土地区域抽象成模型,并在模型中设定各种因素,例如经济水平、人口数量、环境状况等,从而进行量化分析。

2. SWOT分析法。

对土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权衡。

3. 灰色系统理论法。

将各种不确定、模糊的因素进行模型化,然后由该理论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模型,通过数据处理找出其内部规律,从而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

4. 生态足迹法。

该方法主要是从生态角度出发,考察土地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而评估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工具进行综合评估,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和LCA(生命周期评价)等。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管理了解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不仅有助于经济和人口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的保护。

在具体的土地管理中,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农业绿色发展。

采用有机农业和节约型农业模式,降低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保护农业景观生态系统。

2. 建设城市绿地和生态廊道。

适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以增加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同时建设生态廊道,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合理地结合。

3. 节约用水。

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不乱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积极组织群众节约用水。

4. 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和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必须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分析与农田生态保护

土地承载力分析与农田生态保护

土地承载力分析与农田生态保护近年来,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成为了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其中农田生态保护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土地承载力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具。

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对于农田来说,土地承载力分析就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农田的可持续利用界限,以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首先,对农田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估是土地承载力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

农田的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

通过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程度。

例如,农田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等指标,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潜力。

通过定期的土壤监测和评估,可以掌握土壤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其次,农田的水资源利用对土地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合理配置农田的灌溉系统、水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

此外,科学耕作和合理施肥也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效益,从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除了土壤和水资源,草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农田生态保护同样重要。

草地和森林等生态系统具有保护土壤、调节气候和水文循环等生态功能。

在农田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例如,合理配置农田和生态系统的空间上的关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此外,农田的生态保护还需要注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以农业产量为导向,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现代农业生产应该注重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通过科学耕作、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承载力分析是实现农田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测绘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而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是评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测绘技术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中的重要工具,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以期为土地资源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测绘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的基础应用测绘技术是一种获取地理空间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的技术手段。

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首先需要获取土地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高程、土地覆盖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为土地承载力分析提供基础,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的定量应用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不同利用形式下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在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时,需要将各种地理要素进行定量化。

测绘技术通过获取土地的几何信息和空间属性,可以对土地进行精确的定量描述。

例如,通过测绘技术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现状中各种土地类型的面积、周长、纵横比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计算不同土地类型的承载能力指标,从而实现土地承载力的量化分析。

三、测绘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的时空应用土地承载力分析需要考虑土地的时空变化。

测绘技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对土地的时空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历史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可以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时空模拟,从而预测未来土地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这种基于测绘技术的时空分析方法,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测绘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的综合应用测绘技术在土地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远非以上所述内容所限。

测绘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

例如,通过对大量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变化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建立土地利用的承载力模型,从而实现对土地承载力的预测和评估。

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论据
C=B:E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 E代表环境阻力(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福格特断言:地球上土地的负载能力已达极限,耕地太少,已 容纳不了现存的世界人口数量。
英国的威廉· 阿伦的土地 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 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它 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生产的 反馈作用, 因此只能作粗 略估计。
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 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公 式。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 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 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或者说给 出承载人口的上限。
B)后期(1970年以来)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20 世纪60年代以来,较具影响的研究有3个 澳大利亚 的土地承 载力研究 澳大利亚1973年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资源 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土地承载力,提出了 可以养活2亿人;若让每个人都生活在高于当时中等 以上水平,能养活的人口将不超过1200万人。
发展中国家 土地的潜在 人口承载能 力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教科文组织(UNESCO) 在1971—1981年间,合作完成并出版了全套世 界土壤图(1978年)。同时,粮农组织还制定 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土地评价原则。在 此基础上粮农组织尝试把评价原则应用于世界 土壤图,以估算发展中国家适合于生产各种特 定作物的土地资源数量,这就可以评估作物产 量和投入水平。
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7.1 概述
土地人口 承载潜力

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 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 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 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则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工作。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本文将从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负荷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承载力和人为干扰承载力两个方面的指标。

自然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肥力、土地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人为干扰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等因素。

在评价土地承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2.评价方法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根据各种因素的综合情况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估。

定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简单、直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定的评估结果。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来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1.数据收集土地承载力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综合性。

2.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组,形成一定的数据集。

然后,可以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土地承载力的相关信息。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2.1.2 耕地人口承载力的变化
耕地可承载人口规模的变化如表3-1和图3-2所示。
表3-1 2000-2004抚顺市耕地人口承载力变化
年份 2004
粮食 总产 (万 t) 51.7
总人口 (万 人)
224.9
可承载 力(万 人)
129.25
2003 43.3 225.5 108.25
2002 41.8 226.1 104.5
对于抚顺,耕地除本身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作 为农业人口主要的生产资料与生存来源,具有吸纳农村人口就业、保障 社会稳定的功能。根据抚顺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农业劳动 力能够耕种的土地数,即农业劳动生产率。按照年均农民收入达到3580 元,每亩产出500元计算,抚顺市每个农村劳动力应该占有耕地7亩。根 据这一指标可测算出抚顺市耕地资源能够承载的农业劳动力,这对于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此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土地资源建筑承载力、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四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最后进行综合,得出抚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 能力。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掌握抚顺市土地资源对 于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潜 力,着重从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抚顺市建 立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业生产的粮食完全能够供给农村人口,且有剩余。这说明抚顺市耕地在 满足农村人口粮食需求的基础上,同时承载了一部分城镇人口的粮食消 费。
图3-3 2000-2004年抚顺市耕地农村人口超载率
3.2.1.3 耕地人口承载力现状评价

土地承载力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承载力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承载力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按照一定规定的条件和要求所能承受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负荷能力。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约束,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了解土地承载力的必要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了解土地的承载力,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成为重要的课题。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确保资源不被过度开发和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因素土地承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地形地貌等,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开发程度、水资源利用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土地的承载力。

3. 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所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规定。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实现城镇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土地承载力,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模型为了更好地评估土地承载力和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模型。

这个模型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开发强度、环境敏感性等。

通过模型的应用,可以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开发和使用的决策。

5. 土地承载力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土地承载力评估是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评估方法可以基于GIS和遥感技术,通过收集土地利用数据、土地质量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估。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土地适宜性、土地生产力、土地环境质量等。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方案。

6.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资源短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

第7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7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7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7.1资源承载力根据《周口临港开发区化工园区总体规划(2023-2035年)》,影响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能源(电、热、气)。

因此,本评价主要针对上述主要的制约因素分析其资源承载力。

7.11水资源承载力7.1.11区域水资源概况地表水:周口市多年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8.8亿n√,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00.7m3,亩均地表水资源量68.5m3,全市9座大中型水闸年初蓄水量为0.61亿m3,年末蓄水量0.54亿m∖全市地表水总用水量为2.9亿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33.3%0地表水用水中,农业用水量占71.1%,工业用水占12.8%。

地下水:周口市地下水资源量为20.6亿n?,人均地下水资源量235.7∏A亩均地下水资源量160.2m3°周口市地下水总开采量为14.6亿∏Λ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2.8亿nΛ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9亿∏Λ主要用于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

7.112区域供水现状工业园区内目前无水厂,没有实现统一供水,企业的生产用水来自市政自来水公司,生活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作为水源。

7.1.13园区用水量预测本次规划采用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来进行需水量预测,用水量按用地性质与用地布局预测水量。

预测规划范围内,日均用水量约为13471m3∕d°用水量预测一览表见下表。

7.11∙4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周口临港开发区化工园区位于周口市李埠口乡,供水来源为市政自来水公司,能够满足园区用水需求。

7.115污水处理能力分析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的规定,污水产生系数为0.8,预测污水量为10293t∕do 园区内污水统一汇集到园区内部污水管网,经化工园区新增的污水处理厂初步处理后,回用或排入周口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周口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周口物流产业集聚区港口大道和长江路交叉口东南角,距离化工园区西片区约1.5km。

第七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七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2
中投入方案
高投入方案
承载人数 承载密度 承载人数 承载密 度
蛋白质
69.7
113662
1.20
(g)
小康 热量(KJ) 10842
148728
1.57
蛋白质
72
(g)
发达 热量(KJ) 11676
三、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急 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 压力,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耕地减少且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 环境污染等。面对这一事实,许多学者 都在关心同一个问题,即地球上有限的 土地资源是否能够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
FAO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土地人口承载 潜力研究项目。该研究于1978-1981年成 功地评定了全球117个发展中国家(未包 括中国)的人口承载力。
1.工作程序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式
1.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生产潜 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计算
目的是为了 确定农业生 态区
即要计算在 一定物质和 技术水平下 的物质生产 能力;
即按人均所 需的食物消 费量来预测 一定行政区 域内所能承 载的人口容 量。
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式
1.按土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每年人均多少千克 粮食计算 实际上是一种概算,如每年每人平均375400kg计算,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而且 不考虑粮食品种。
2. 按不同劳动强度与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 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 合成热量与蛋白质的量,并计算为相应的 农业生态区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
光合生产潜力
作物生产的实质就是作物的光合生产.光合生产 潜力是假设其它因素为理想状态,只受光照影响. 光合生产潜力从理论上分析计算作物最大生产 能力即作物高产的上限,所以它是研究”一定生 产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的基础和依据.因为一 定的生产条件实质就是指人类对光合生产潜力 的”衰减”因素的调节控制程度和水平.

第七章-土地承载力分析

第七章-土地承载力分析

2021/6/7
10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 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

划分为
农业生态区(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和制图单元
特征
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对一致, 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相似。
人口承载力
2021/6/7
8
(2)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广 泛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月委托中 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中国土地资 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在此项目的带 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 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 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2021/6/7
取决于
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灌 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A—土地面积
2021/6/7P(e)—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2
2.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必要前提
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 存的食物;
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 不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这是一种综合探讨农业规划和人口发展的方法,它将
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相结合,来反映土地用于农
业生产的实际潜力,并考虑了对土地的投人水平和社会经
济条件,对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
指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投人水平)下,可以有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广泛 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月委托中国 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中国土地资源 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 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 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 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这是一种综合探讨农业规划和人口发展的方法,它将 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相结合,来反映土地用于农 业生产的实际潜力,并考虑了对土地的投人水平和社会经 济条件,对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 指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投人水平)下,可以有不同的 人口承载量。
3)资源承载力研究的ECCO模型
2.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必要前提
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 存的食物; 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 不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式不 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蛋白质的生 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 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
土 地
划分为
农业生态区(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和制图单元
特征
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对一致, 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相似。
人口承载力
取决于
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灌 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主要粮食作物热量/蛋白质转换
作物
热量(KJ/Kg)
蛋白质(g/Kg)
水稻
14505
73
玉米
15132
85
小麦
14797
99
大豆
17222
363
高梁
1521577谷子Fra bibliotek10952
97
甘蔗
5309
18
马铃薯
3219
23
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日消耗量
类别
热量(KJ)
蛋白质(g)
成年男子
轻体力劳动
10.9
75
(65Kg)
中体力劳动
12.5
80
重体力劳动
15.0
90
成年女子
轻体力劳动
10.0
70
(55Kg)
中体力劳动
11.7
75
重体力劳动
14.2
85
少年(13-16岁)

10.9
80

10.5
75
儿童
7-10岁
8.4
60
3-5岁
5.9
45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分为温饱型、 营养型、能量型三类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
4.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利用结构 密切相关 土地资源承载力
影响
影响
土地利用效益
5.土地投入水平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劳动、技术 投 入
土地
储存
提高
土地资源 承载力
质量和生产能力提高
第四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1.测算方式 (1)按粮食生产总量与每年人均消费粮食的数量来计算 不考虑年龄、性别、职业和粮食品种,是一种概算
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
⑴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分为两个阶段: ①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1970年前)
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 关的。早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 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
表达式
式19中48:C年代出表版土后地,负曾载一能版力再(土版地。能用够作供者养的的 话人说口,数他量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
(3) 计算土地人口承载力
T=(Y— O)/S
C=T/L
式中:T是土地所能承载的总人口数量;Y是土地生产潜力; O是区域外调入粮食数;S是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C是土地人口承 载力(人/km2);L是土地总面积(km2)。
限究制考采角虑用度 了多出 澳少 虑 不目发 大人 总 考标讨 利口 土 虑决论亚,地人策了的即口面分该土承对积析国地载农,法的资人业耕,土源口的地从地,的反面各承水上馈积种载资限作和因力 源。 用耕素。 ,他作对他 气主要人们 候要素口的 资考等的研 源, 等限制因素,除种植业外还考虑了畜牧业的发展潜 力,分析了集中发展策略和相应的发展前景。
C=B:E
口B过代剩表,土全地球可及以各提国供人的口食的物数产量量已;超过其 土E地代承表载环能境力阻力(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
的限制)。
2) 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②后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1970年以后) 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
1)澳大利亚的承土载地力承公载式力。研其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 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
(1)实 验 法
根据某一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人为地创造作物生长的最佳 环境,通过田间实际栽培,来取得作物最高产量;再通过对该地区 土地生态条件(包括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水分平衡、养分平衡等) 的定位观测,研究各种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推算出一定地区土 地的生产潜力。
(1)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a.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b.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c.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2)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a.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b.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
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c.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 的投人产出。
1 .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
生产条件 决 定
土地生产力
正比
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 反 比
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
因此: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PSCL )的因素为单 位面积的生产潜力、土地面积和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PSCL=[P(e)×A]/N
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A—土地面积 P(e)—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第一步
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计算出土地生产力;
第二步
公 认 方 法
根据“一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数量,即土地资源承载力。
因此
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生产力 的关系出发,可以认为土地资源 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执行的农业生态区法 (Agricultural Ecology Zone,简称 AEZ)
第七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一节 概述
土地人口 承载潜力

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 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 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 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单位面积土地 人口承载潜力
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 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 消费标准之比。
(2)按每人每天需要多少焦耳的热量和多少克蛋白质计算
将按不同的年龄、劳动强度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 “平均人”,并将不同粮食品种的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 蛋白量并计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 两者相除即得到单位面积土地所承载的人口数量上限。
2.计算标准
依据:一般粮食的热量转换系数与蛋白质含量和人均需要
统计出每个行政区 内的土地生产力
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 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 源调查图,一方面是在生态区图中输入了 行政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在每个基础行 政区内,根据其灌溉地(水浇地、水田)、 非灌溉地(旱地)、草地、水域等的面积 统计,以及相应生态单元的匹配而计算出 耕地、草地、水域等的土地生产力,最后 可以统计出每一个行政区的土地生产力。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⑴目的:①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 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 ② 将这些估 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 出有问题的地区;③ 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 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先决条件
⑵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 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 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 用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中国家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教科文组织(UNESCO) 在1971—1981年间,合作完成并出版了全套世界土壤图 (1978年)。同时,粮农组织还制定了《土地评价纲 要》,提出土地评价原则。在此基础上粮农组织尝试把 评价原则应用于世界土壤图,以估算发展中国家适合于 生产各种特定作物的土地资源数量,这就可以评估作物 产量和投入水平。
Pa=Pf·T·W·S
= PT·W·S
= PW·S
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 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 有效系数; Pf是光合潜力; PT是光温潜力; 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 潜力。
3.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已经在相关章节介绍)
注:投入水平订正系数
投入水平订正系数尚未见特定的计算公式。一般考虑 一些主要的投入因素(如化肥投入量)由于不能满足作物 生长要求而造成减产的程度,主要依靠投入因素与产量的 相关分析,生产经验或专家打分等方式确定订正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