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VEC合成, 主要作用: 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凝血酶灭活。 灭活凝血因子Xa、XIa、XIIa和 VIIa。 能抑制因子Xa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AT-Ⅲ,HC-Ⅱ等都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
可封闭许多凝血因子丝氨酸活性中心。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由VEC产生,主要作用抑制Xa、VIIa
2020/7/18
2. 内源性凝血途径
(1) 接触激活 (2) 酶性激活
PK-XI-HK-XII复合物 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和胰蛋白酶 XII、XIIa→XIIf(碎片XIIf)
3. 共同凝血途径
2020/7/18
2020/7/18
图9-1 凝血瀑布反应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二、抗 凝 血 系 统
1. 细胞抗凝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肝脏
2020/7/18
二、病因学 (Etiology)
1. DIC常见病因 2. 国内190例DIC的病因分析 3.DIC常见诱因
2020/7/18
病因类型
表9-1 DIC的常见病因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 可以引起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 见的病因。
恶性肿瘤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 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妇产科疾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 内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剖宫产术、葡 萄胎、绒癌、卵巢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 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手术及创伤 富含TF器官的外科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冻伤、 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及创伤位居 DIC第四位原因。
其它
某些毒蛇或有毒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
(三)肝脾的调节
2020/7/18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1、血栓形成(自学) VEC损伤,血液凝固性增高,纤溶活性 降
低,血液流变学改变。 2、止、凝血功能障碍(自学)
血液凝固性降低,纤溶功能亢进。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2020/7/18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一、概念(Concept)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 大量
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凝 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高凝状 态);同时又因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 因子和血小板或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 使机体止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 贫 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来源 转化
激活 促进
灭活 抑制
图9-2 血管内皮细胞及体液抗凝系统对血程的调节
2020/7/18
(二)分子网络调节
1. 正反馈调节 内外凝血途径的相互激活(Ⅻf)
ⅡaⅤ、Ⅷ、Ⅸ、Ⅹ、ⅩⅢ 2. 负反馈调节: Ⅱa-TM 3. 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相互制约: VEC 4.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2020/7/18
2020/7/18
曾用命名,如: 消耗性凝血病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defibrination syndrome) 血管内凝血-纤溶综合征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with fibrinolysis)
1. VEC的抗凝作用 物理屏障,抑制pt活化聚集 产生、吸附抗凝物质:TFPI,AT-Ⅲ,TM
2. VEC的促凝作用 产生吸附凝血物质,分泌粘附分子(FN,ICAM-1)
3. VEC对纤溶的作用: 促纤溶(t-PA),抑纤溶(PAI) 4. VEC对血管的作用:舒张血管,收缩血管
2020/7/18
合成抗凝物质AT-III, PC,Plg 灭活凝血因子IXa , Xa , XIa 等 2. 体液抗凝系统(起主要作用) 蛋白C、蛋白S 抗凝血酶Ⅲ (AT-III) TFPI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肝素
2020/7/18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2020/7/18
2020/7/18
因子FX激活成FXa
1. 外源性凝血途径
(1)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 (2) VII因子的激活
▪XIIa Xa ▪组织因子 , VIIa, Ca2+
(3) 传统通路(classical pathway)(直接) 选择通路 (alternative pathway) (IXa )
肝素
肥大细胞产生,增强AT-Ⅲ,HC-Ⅱ活性,促TFPI释放。
2020/7/18
三、纤 溶 系 统
纤 溶 系 统 组成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纤溶酶(plasmin,pl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s, PAs)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s)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FDP(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2020/7/18
2020/7/18
2020/7/18
2004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Normal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homeostasis
2020/7/18
一、凝血系统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纤维蛋白的形成)
2020/7/18
正常的纤溶过程(二个阶段)
1. 纤溶酶原的激活 外激活途经: t-PA,u-PA,
内激活途径: FⅫf,FXIa, KK, FIIa
纤溶酶原 2. 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
抑制物
2020/7/18
Fbg
FDP
Fbn
(A,B,C,X,Y,D,E)
四、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一)VEC的调节(双重作用)
AT-Ⅲ,HC-Ⅱ等都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
可封闭许多凝血因子丝氨酸活性中心。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由VEC产生,主要作用抑制Xa、VIIa
2020/7/18
2. 内源性凝血途径
(1) 接触激活 (2) 酶性激活
PK-XI-HK-XII复合物 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和胰蛋白酶 XII、XIIa→XIIf(碎片XIIf)
3. 共同凝血途径
2020/7/18
2020/7/18
图9-1 凝血瀑布反应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二、抗 凝 血 系 统
1. 细胞抗凝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肝脏
2020/7/18
二、病因学 (Etiology)
1. DIC常见病因 2. 国内190例DIC的病因分析 3.DIC常见诱因
2020/7/18
病因类型
表9-1 DIC的常见病因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 可以引起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 见的病因。
恶性肿瘤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 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妇产科疾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 内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剖宫产术、葡 萄胎、绒癌、卵巢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 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手术及创伤 富含TF器官的外科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冻伤、 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及创伤位居 DIC第四位原因。
其它
某些毒蛇或有毒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
(三)肝脾的调节
2020/7/18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1、血栓形成(自学) VEC损伤,血液凝固性增高,纤溶活性 降
低,血液流变学改变。 2、止、凝血功能障碍(自学)
血液凝固性降低,纤溶功能亢进。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2020/7/18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一、概念(Concept)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 大量
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凝 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高凝状 态);同时又因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 因子和血小板或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 使机体止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 贫 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来源 转化
激活 促进
灭活 抑制
图9-2 血管内皮细胞及体液抗凝系统对血程的调节
2020/7/18
(二)分子网络调节
1. 正反馈调节 内外凝血途径的相互激活(Ⅻf)
ⅡaⅤ、Ⅷ、Ⅸ、Ⅹ、ⅩⅢ 2. 负反馈调节: Ⅱa-TM 3. 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相互制约: VEC 4.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2020/7/18
2020/7/18
曾用命名,如: 消耗性凝血病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defibrination syndrome) 血管内凝血-纤溶综合征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with fibrinolysis)
1. VEC的抗凝作用 物理屏障,抑制pt活化聚集 产生、吸附抗凝物质:TFPI,AT-Ⅲ,TM
2. VEC的促凝作用 产生吸附凝血物质,分泌粘附分子(FN,ICAM-1)
3. VEC对纤溶的作用: 促纤溶(t-PA),抑纤溶(PAI) 4. VEC对血管的作用:舒张血管,收缩血管
2020/7/18
合成抗凝物质AT-III, PC,Plg 灭活凝血因子IXa , Xa , XIa 等 2. 体液抗凝系统(起主要作用) 蛋白C、蛋白S 抗凝血酶Ⅲ (AT-III) TFPI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肝素
2020/7/18
(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2020/7/18
2020/7/18
因子FX激活成FXa
1. 外源性凝血途径
(1)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 (2) VII因子的激活
▪XIIa Xa ▪组织因子 , VIIa, Ca2+
(3) 传统通路(classical pathway)(直接) 选择通路 (alternative pathway) (IXa )
肝素
肥大细胞产生,增强AT-Ⅲ,HC-Ⅱ活性,促TFPI释放。
2020/7/18
三、纤 溶 系 统
纤 溶 系 统 组成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纤溶酶(plasmin,pl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s, PAs)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s)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FDP(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2020/7/18
2020/7/18
2020/7/18
2004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Normal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homeostasis
2020/7/18
一、凝血系统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纤维蛋白的形成)
2020/7/18
正常的纤溶过程(二个阶段)
1. 纤溶酶原的激活 外激活途经: t-PA,u-PA,
内激活途径: FⅫf,FXIa, KK, FIIa
纤溶酶原 2. 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
抑制物
2020/7/18
Fbg
FDP
Fbn
(A,B,C,X,Y,D,E)
四、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一)VEC的调节(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