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药物制剂复习简答题完全版

药物制剂复习简答题完全版1.简述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1)处方因素①pH值的影响(液体制剂),应通过试验确定最稳定pHm。
②广义酸碱催化:缓冲体系中HPO42-对青霉素G钾盐有催化作用。
③.溶剂的极性影响: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其极性对药物的水解反应影响很大.④离子强度影响:有些离子起催化作用⑤.表面活性剂影响:胶束对药物的稳定作用.⑥处方中辅料的影响:如硬脂酸镁润滑剂对阿司匹林水解有促进作用(1)环境因素①温度的影响:温度是环境因素中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说来,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解决方法:注意控制生产、贮存环境的温度及有效期。
②光线的影响:光可以引发链反应(氧化反应)。
解决方法:生产、包装、贮存避光。
③空气中(氧)的影响:氧的存在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
解决方法:处方中加抗氧剂(注意溶液的pH与抗氧剂的选择及相互溶解性能)、金属络合剂,生产中通惰性气体(CO2、N2)④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的存在对自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解决方法:原辅料的纯度、操作中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加入金属络合剂,如依地酸盐或枸橼酸、酒石酸等⑤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对固体制剂):加速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的进行。
应控制环境湿度,选择适当包材。
2.简述外用膏剂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释放、穿透及吸收三个阶段。
透皮吸收途径:指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经附属器途径:药物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
药物通过附属器吸收速度比经表皮途径快。
但不是主要途径。
3.简述水泛丸的制备工艺过程。
水泛丸的制备方法有手工泛丸和机械丸两种。
工艺分原料粉碎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包衣,打光,质量检查,包装。
4.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有什么不同?等张是张力相等,等渗溶液是渗透压相等.等渗: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第13章 皮肤递药制

软膏剂的制备
4、灌封和包装 大生产使用软膏自动灌装、扎尾、装盒联动机。
课堂练习(一)
1、复方樟脑冻疮软膏
[处方] 樟脑
30g
薄荷脑
20g
硼酸
50g
羊毛脂
20g
凡士林
880g
处方分析 主要药物 主要药物 防腐剂 油脂性基质 油脂性基质
[制法] 先将樟脑,薄荷脑置于干燥研钵中研磨液化,加 入硼酸和约10ml液体石蜡,研成细泥糊状。另将羊毛 脂和凡士林加热融化,待温度降至50℃,以等量递加法 分次加入以上混合物,边加边研和,混匀冷凝即得。
ⅱ蜂蜡与鲸蜡 二者均为弱的W/O型乳化剂,可在乳剂基质中起 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二 软膏剂
• 合成油脂性基质
➢羊毛脂衍生物:在羊毛脂的基础上继续改良性质 (羊毛醇,乙酰化羊毛脂,聚氧乙烯羊毛脂,氢化 羊毛脂) ➢角鲨烷:具有良好的皮肤渗透性、润滑性和安全 性 ➢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脂肪醇(鲸蜡醇、硬 脂醇)及硬脂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
软膏剂的附加剂
(二)防腐剂
(2)酸类:使用浓度0.1~0.2%。 如苯甲酸、脱氢乙酸、丙酸、 山梨酸、肉桂酸。
(3)芳香酸类:使用浓度0.001~0.002%。 如茴香醚、香茅 醛、丁子香粉、香兰酸酯。
(4)汞化物类:如醋酸苯汞、硼酸盐、硝酸盐、汞撒利。 (5)酚类:使用浓度0.1~0.2%。如苯酚、苯甲酚、麝香草酚、
常用乳化剂
• 皂类 ⅰ一价皂:碱性物质+脂肪酸→新生皂(HLB:15-18)
碱性物质: 一价金属离子(钠、钾、胺)的氢氧化物、硼酸盐、三乙胺醇、
三异丙胺有机碱 脂肪酸:碳原子数为18的硬脂酸最为常用。 乳化能力随脂肪酸中碳原子由12-18递增,大于18则减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世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宝玉】摘要目的了解药剂学促进透皮吸取技术的机制。
方法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
结果促进药物经皮吸取的药剂学技术要紧包括两大类:一、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使用透皮吸取促进剂,其促透机理要紧有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阻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对皮脂腺管内皮脂溶解作用;扩大汗腺和毛囊的开口以及使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浓度增加等。
二、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如脂质体、传递体和β-环糊精等包封技术,其促透机理要紧有水合作用,融合作用,穿透作用,变形作用,渗透压驱动作用及改变药物分配系数等。
结论药剂学促透的机理要紧是阻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易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透皮吸取的速率和总量。
药物经皮吸取的专门优点:幸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恒速释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
近来,国内外研究较多。
经皮给药要达到临床的治疗作用,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和总量。
其方法目前有3种:促进透皮吸取(简称“促透”下同)的物理技术、生化技术和药剂学技术。
本文仅对药剂学促透技术的机制进行阐述。
一、以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1、促透剂的促透机制要紧有以下几种假说:(1 )、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认为促透剂渗入皮肤中,改变皮肤角质层中扁平角化细胞的有序叠集结构,使其类脂质完全流化。
促使药物分子顺利通过。
用扫描电镜观察月桂氮唑酮(Azone)所致小鼠表皮和S-180瘤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时,发觉皮肤角质层细胞膜屑增加,小疱鼓起,表面裂隙增加,毛囊口周围皮屑脱落,显现裸细胞,并有小黑洞形成。
说明Azone使生物脂质膜的不连续性增大,甚至开裂。
其裂隙增加至0.2~0.5 μm 。
在用薄荷脑对胎儿皮肤作用试验中,用扫描电镜观看到: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表皮细胞间隙由正常的0.86 μm增至2.6 μm。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包括:
1. 使用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这些化合物可以改变
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药物的渗透。
常用的促渗剂包括二甲亚砜(DMSO)、乙醇、胺类化合物等。
2. 使用物理增透方法:如超声波、热疗、电穿孔等,可以通过改变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促进药物渗透。
3. 使用微针:微针可以在皮肤表面刺激出微小通道,增加药物通过皮肤的量。
4. 载体体系:选择适当的载体或基质,可以提高药物经皮吸收。
例如,使用适当的有机溶剂、凝胶、脂质体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5. 载体辅助技术:如电泳、离子导入、电场增透等技术可以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6. 使用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可以制备纳米颗粒、纳米凝胶等纳米载体,提高药物的穿透和渗透性。
需要注意的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需根据具体药物和目标治疗效果来选择,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药剂学 经皮给药制剂总结

2/6/2019
2.给药系统的理化性质
(1)剂型 (2)pH:分子型>离子型 (3)TDDS中药物的浓度
2/6/2019
3.生理因素的影响
(1)种族与个体差异 家兔、小鼠、无毛小鼠皮肤的渗透性较大,其次为 大鼠、豚鼠、猪、狗、猴、猩猩等 (2)部位差异 足底和手掌>腹部>前臂>背部>前额>耳后和阴 囊 (3)皮肤的水合作用 (4)皮肤的状况
2/6/2019
2.皮肤模型
(1)皮肤的选择: • 聚合物薄膜 • 动物皮肤 (2)皮肤的处理 (3)皮肤的保存
2/6/2019
皮肤的选择
• 人
• 常用动物(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 皮肤为大,小猪和猴的皮肤一般近似于人的皮肤 • 小鼠 > 豚鼠 > 羊 > 兔 > 马 > 猫 > 狗 > 猴 > 乳猪 > 人 > 黑猩猩 • 无毛小鼠、大鼠 • 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 好的一致性。
• 以累积经皮渗透量对时间作图
2/6/2019
• 当皮肤(或膜)两侧的浓度差不变或很接近时,药物透过 皮肤(或膜)进入接受室的速率达到稳态(或伪稳态),只 要皮肤内药物累积量不大,则该稳态速率与渗透系数存在 如下关系: Js =dM/dt=PC0 • 式中,Js是稳态经皮渗透速率,单位为μg/(cm2·h);M是累 积经皮渗透量,单位为μg/cm2; C0为药物的饱和浓度, 单位是μg/ml;P为渗透系数,单位是cm/h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表面活性 剂
醇类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乙醇,异丙醇,水杨酸,雌二醇,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正十二醇,正 纳洛酮,左旋-18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辛醇 甲基炔诺酮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丙二醇,丙三 水杨酸,5-氟尿嘧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 醇 啶 的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 的分配
经皮吸收制剂

3. 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4. 表面活性剂:阴、阳、非、卵磷脂
5. 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6. 贴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等
可编辑课件PPT
10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可编辑课件PPT
11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使用清洁方便,便于安装
供应室和接受室内都有很好的搅拌和控温装置.
挥发性的药物与介质在供应室内不会挥发
接受室有适当的容积,能在实验过程中维持漏槽条件,接 受介质与皮肤的接触界面不残存气泡和不形成屏障,易观 察与采样
皮肤夹在供应室与接受室之间,皮肤的屏障层不会受损害
可编辑课件PPT
19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
疗作用。
可编辑课件PPT
1
2. TDDS优点
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提高了疗效;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 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 应性;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 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给药;
3. TDDS的局限性:大多数药物的皮肤透过率很低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1. 角质层: 2. 生长表皮: 3.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及填空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体统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生物膜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
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转运的机制?①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②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3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4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5受代谢酶抑制剂影响③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
比较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2不同点 a 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正比于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服从米氏方程 b 被动扩散不需载体,自发进行;主动转运需借助载体进行 c 被动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d 被动扩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有 e 被动扩散无转运饱和现象;主动转运有f 被动扩散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g 被动扩散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主动转运有。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空速率,胃排空速率的快慢★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第十九章 经皮给药制剂

降低( >CMC, 药物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 低浓度时有可能促进药物通过生物膜。
5. 角质保湿剂
作用: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如吡咯酮类衍生物能促进激素类、咖啡因、布 洛芬、阿司匹林、林可霉素等药物的经皮吸收 。
stopped by removal 可随时中断给药,特别适合婴儿
、老人或不宜口服的患者(呕吐、腹泻)。
Oral versus Transdermal
Lag time
Limitations of TDDS
Usually reserved for drugs which are extremely potent (thus requiring a dosage of only a few mg).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
第十九章 经皮给药制剂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preparation
掌握经皮制剂的概念、特点、分类; 了解药物经皮吸收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熟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了解经 皮渗透促进的设计及药物经皮扩散的体外 、体内研究方法。 熟悉经皮制剂的常用载体材料,各类经 皮给药制剂的处方组成,了解其制备方法 与质量评价。
定义
经皮给药系统
(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
或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TS)
透皮贴剂( transdermal patches)
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 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 液循环到达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 位起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药剂学《经皮给药制剂》最新习题与解析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制剂一、A1、不增加药物经皮吸收性的是A、氮酮类B、二甲基亚砜C、月桂醇硫酸钠D、HPCE、PEG4002、不作经皮吸收促进剂使用的是A、表面活性剂B、月桂氮酮C、尿素D、二甲基亚砜E、三氯叔丁醇3、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为A、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B、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C、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同系药物D、皮肤破损可增加药物的吸收E、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贮库4、对药物经皮吸收没有促进作用的是A、表面活性剂B、二甲基亚砜(DMSO)C、月桂氮酮D、乙醇E、山梨酸5、适于制备成经皮给药制剂的药物是A、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B、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0的药物C、既能油溶又能水溶的药物D、油/水分配系数小的药物E、熔点高的药物6、对经皮给药制剂的错误表述是A、皮肤有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小B、释放药物持续平稳C、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用药D、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作用E、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7、药物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B、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C、药物通过毛囊和皮脂腺进入皮肤深层D、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E、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8、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中有一层吸水垫,其作用是A、润湿皮肤促进吸收B、吸收过量的汗液C、减少压敏胶对皮肤的刺激D、降低对皮肤的黏附性E、防止药物的流失和潮解9、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为A、释放、穿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B、溶解、释放、穿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四个阶段C、穿透、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D、穿透、溶解、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四个阶段E、穿透和吸收两个阶段10、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A、表皮途径B、皮肤附属器途径C、不完整表皮途径D、淋巴途径E、以上都对11、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不包括A、基质的pHB、药物的分子量C、皮肤因素D、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E、背衬层的厚度12、有关TDDS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C、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D、不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E、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13、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的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是A、复合膜型B、微储库型C、黏胶分散型D、微孔骨架型E、聚合物骨架型14、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A、透过完整表皮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B、通过汗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C、通过皮肤毛囊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D、通过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入血E、透过完整表皮进人真皮层,并在真皮蓄积发挥治疗作用15、经皮给药制剂中,微孔骨架材料应用较多的是A、疏水性聚硅氧烷B、醋酸纤维素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D、聚丙烯E、亲水性聚乙烯醇16、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检查不包括A、外观整洁B、含量均匀度C、释放度D、均匀透明E、微生物限度17、经皮给药制剂的黏合性能应符合下列哪个规律A、初始力>黏合力>内聚力>黏基力B、初始力<黏合力<内聚力<黏基力C、初始力<内聚力<黏合力<黏基力D、初始力>内聚力>黏合力>黏基力E、无要求18、在经皮给药制剂中作控释膜材料的是A、铝箔B、聚乙烯C、聚氯乙烯D、聚乙烯醇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二、B1、A.表皮B.真皮C.皮下脂肪D.皮肤附属器E.药物<1> 、屏障作用A、B、C、D、E、<2> 、大分子和离子型药物的转运途径A、B、C、D、E、2、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黏附层E.保护层<1> 、复合铝箔膜A、B、C、D、E、<2> 、药物和高分子基质材料A、B、C、D、E、<3> 、合成树脂A、B、C、D、E、<4>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致孔剂A、B、C、D、E、3、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B.复合铝箔膜C.压敏胶D.塑料膜E.水凝胶<1> 、作为黏胶层A、B、C、D、E、<2> 、作为药物贮库A、B、C、D、E、<3> 、背衬层A、B、C、D、E、<4> 、保护膜A、B、C、D、E、三、X1、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有A、药物的分子量B、基质的特性与亲和力C、药物的颜色D、透皮吸收促进剂E、皮肤的渗透性2、有关经皮吸收制剂的正确表述是A、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B、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C、可以减少给药次数D、不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E、常称为透皮治疗系统(TDDS)3、皮肤吸收的途径有A、完整皮肤B、角质层C、汗腺D、毛囊E、皮脂腺4、TDDS制剂的优点为A、减少给药次数B、无肝首过效应C、有皮肤贮库现象D、药物种类多E、使用方便,适合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5、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有A、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B、使用前体药物C、使用微球D、利用离子导入方法E、利用超声方法6、丙二醇可用作A、透皮吸收促进剂B、乳化剂C、软膏保湿剂D、胶囊增塑剂E、气雾剂的抛射剂7、甘油可用作A、固体分散体载体B、注射剂溶剂C、胶囊增塑剂D、片剂润滑剂E、透皮吸收促进剂8、下列哪些物质是渗透促进剂A、丙二醇B、二甲基亚砜C、海藻酸钠D、甘油E、硬脂酸甘油酯9、下列哪些物质可增加经皮吸收性A、氮酮类B、二甲基亚砜C、月桂醇硫酸钠D、萜类化合物E、山梨酸10、可作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有A、液状石蜡B、硬脂酸C、山梨酸D、表面活性剂E、月桂醇硫酸钠11、下哪些对药物经皮吸收有促进作用A、吐温B、萜类化合物C、二甲基亚砜(DMSO)D、月桂氮酮E、乙醇12、经皮给药制剂中黏胶分散型的组成部分包括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层D、黏胶剂层E、防护层1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的因素有A、基质的pHB、经皮吸收促进剂C、药物的低共熔点D、基质与药物的亲和力E、药物的溶解特性与油/水分配系数(K)14、影响经皮吸收过程的药物性质有A、基质的pHB、药物的熔点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D、皮肤的部位E、皮肤的水合作用15、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有A、表皮途径B、皮肤附属器途径C、角质层途径D、真皮途径E、以上途径都对16、有关经皮吸收的叙述正确的为A、熔点高的药物穿透能力强B、药物的分子量越小,越易吸收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因素D、加入渗透促进剂可增加药物的吸收E、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力高于微粉混悬型药物17、对经皮给药制剂的表述错误的是A、皮肤面积大,使得多数药物易于透皮吸收B、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C、无肝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灭活,药物快速扩散进入血液循环D、释放药物持续平稳,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应性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18、经皮吸收制剂常用的压敏胶有A、聚异丁烯B、聚乙烯醇C、聚丙烯酸酯D、聚硅氧烷E、聚乙二醇19、TDDS制剂的质量评价包括A、硬度B、融变时限C、含量均匀度D、崩解度E、释放度20、TDDS的制备方法有A、涂膜复合工艺B、充填热合工艺C、骨架黏合工艺D、超声分散工艺E、逆相蒸发工艺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羟丙基纤维素(HPC)是片剂中常用的黏合剂。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世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宝玉】摘要目的了解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方法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
结果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药剂学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其促透机理主要有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影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对皮脂腺管内皮脂溶解作用;扩大汗腺和毛囊的开口以及使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浓度增加等。
二、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如脂质体、传递体和β-环糊精等包封技术,其促透机理主要有水合作用,融合作用,穿透作用,变形作用,渗透压驱动作用及改变药物分配系数等。
结论药剂学促透的机理主要是影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易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率和总量。
药物经皮吸收的独特优点: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恒速释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
近来,国内外研究较多。
经皮给药要达到临床的治疗作用,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和总量。
其方法目前有3种:促进透皮吸收(简称“促透”下同)的物理技术、生化技术和药剂学技术。
本文仅对药剂学促透技术的机制进行阐述。
一、以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1、促透剂的促透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1 )、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认为促透剂渗入皮肤中,改变皮肤角质层中扁平角化细胞的有序叠集结构,使其类脂质完全流化。
促使药物分子顺利通过。
用扫描电镜观察月桂氮唑酮(Azone)所致小鼠表皮和S-180瘤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时,发现皮肤角质层细胞膜屑增加,小疱鼓起,表面裂隙增加,毛囊口周围皮屑脱落,出现裸细胞,并有小黑洞形成。
表明Azone使生物脂质膜的不连续性增大,甚至开裂。
其裂隙增加至0.2~0.5 μm 。
在用薄荷脑对胎儿皮肤作用试验中,用扫描电镜观察到: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表皮细胞间隙由正常的0.86 μm增至2.6 μm。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药师药剂学基本知识8_真题-无答案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药师药剂学基本知识8(总分145,考试时间600分钟)一、选择题A型题1.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 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 胃肠道蠕动C. 循环系统D.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 胃排空速率2.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A. 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 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 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 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 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3. 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作用很大,改用肌内注射后()A.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 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 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 用度皆不变化4. 某药物对组织亲和力很高,因此该药物()A. 表观分布容积大B. 表观分布容积小C. 半衰期长D. 半衰期短E. 吸收速率常数Ka大5. 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正确的描述()A. 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B.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C. 有生理学意义D. 个体血容量E. 给药剂量与t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6. 关于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 正常人对某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基本相似D. 与病理状况无关E. 生物半衰期与药物消除速度成正比7. 测得利多卡因的生物半哀期为3.0h,则它的消除速率常数为()A. 1.5h-1B. 1.0h-1C. 0.46h-1D. 0.23h-1E. 0.15h-18. 某药物的t1/2为l小时,有40%的原形药经肾排泄而消除,其余的受到生物转化其生物转化速率常数Kb约为()A. 0.05小时-1B. 0.78小时-1C. 0.14小时-1D. 0.99小时-1E. 0.42小时-19. 某药静脉注射经2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A. l/2B. 1/4C. 1/8D. 1/16E. 1/3210. 单室模型药物,单次静脉注射消除速度常数为0.2h-1,问清除该药99%需要多少时间()A. 12.5hB. 23hC. 26hD. 46hE. 6h11. 一病人单次静脉注射某药物10mg,半小时血药浓度是多少µg/mL(已知t1/2=4h,V=60L)()A. 0.153B. 0.225C. 0.301D. 0.458E. 0.61012. 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6小时,静脉输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多长时间()A. 12.5hB. 25.9hC. 30.5hD. 50.2hE. 40.3h13. 缓控释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测定中采集血样时间至少应为()A. 1~2个半衰期B. 3~5个半衰期C. 5~7个半衰期D. 7~9个半衰期E. 10个半衰期14. 以静脉注射为标准参比制剂求得的生物利用度()A. 绝对生物利用度B. 相对生物利用度C. 静脉生物利用度D. 生物利用度E. 参比生物利用度15. 关于药物制剂配伍的错误叙述为()A. 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可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B.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又称为配伍禁忌C. 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目的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D. 药物配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药理性质相互影响产生的变化均称为配伍变化E. 能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或消失,甚至引起毒副作用的增强的配伍称为配伍禁忌16. 药物配伍后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 吸附B. 还原C. 分解D. 氧化E. 聚合17. 下列属于物理配伍变化有()A. 变色B. 分解破坏C. 疗效下降D. 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E. 产气18. 下列不属于化学配伍变化的是()A. 变色B. 分解破坏疗效下降C. 发生爆炸D. 乳滴变大E. 产生降解物19. 下列为物理稳定性变化的是()A. 剂吸潮B. 片剂中有关物质增加C. 维生素C片剂发生变色D. 药物溶液容易遇金属离子后变色加快E. 抗生素配制成输液后含量随时间延长而下降20. 下列为药物制剂的化学稳定性变化的是()A. 颗粒剂吸潮B. 片剂溶出度变慢C. 片剂崩解变快D. 片剂的裂片E. 制剂中有关物质增加21. 下列为物理配伍变化的是()A. 变色B. 分解破坏C. 发生爆炸D. 有关物质增多E. 潮解、液化和结块22. 下列为化学配伍变化的是()A. 药粉结块B. 液化C. 发生爆炸D. 潮解E. 粒径变化23. 下列为化学配伍变化的是()A. 混悬剂粒子聚集B. 析出沉淀C. 变色D. 潮解、液化和结块E. 分散状态变化24. 药物在乙醇和水的溶剂制剂相互配合使用时,析出沉淀属于()A. 物理配伍变化B. 化学的配伍变化C. 液体配伍变化D. 生物配伍变化E. 药理的配伍变化25. 硫酸锌在弱碱性溶液中,沉淀析出的现象为()A. 物理配伍变化B. 化学的配伍变化C. 药理的配伍变化D. 物理化学配伍变化E. 光敏感性配伍变化26. 含有生物碱盐的溶液与含有鞣酸的溶液配伍时产生沉淀的现象为()A. 生物配伍变化B. 药理配伍变化C. 物理配伍变化D. 环境的配伍变化E. 化学配伍变化27. 药物发生变色属于()A. 物理配伍变化B. 化学配伍变化C. 混合配伍变化D. 溶剂配伍变化E. 离子配伍变化28. 当某些含非水溶剂的制剂与输液配伍时会使药物析出,是由于()A. 溶剂组成改变引起B. 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引起C. 离子作用引起D. 盐析作用引起E. 成分的纯度引起29. 某注射液为胶体分散系统,若加入到含大量电解质的输液中出现沉淀,是由于()A. 直接反应引起B. 混合的顺序引起C. 缓冲剂引起D. 盐析作用引起E. 溶剂组成改变引起30. 通过注射给药的蛋白质多败类药物可以分成两大类,分别是()A. 缓释微球和缓释植入剂B. 注射用无菌粉末与缓释微球C. 溶液型注射剂和混悬型注射剂D. 溶液型注射剂和注射用无菌粉末E. 通注射剂与缓释、控释型注射给药系统31. 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键为()A. 氢键B. 肽键C. 疏水键D. 离子键E. 配位键32. 制备蛋白多肽药物缓释微球的骨架材料最常用()A. PLAB. PLGAC. PVPD. PVCE. PEG300033. 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为()A. 基因工程B. 细胞工程C. 蛋白质工程D. 克隆技术E. 酶工程34. 关于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理化性质错误的叙述是()A. 蛋白质大分子是一种两性电解质B. 蛋白质大分子具有紫外吸收C. 蛋白质大分子具有旋光性D. 蛋白质大分子在水中表现出亲水肢体的性质E. 保证蛋白质大分子生物活性的高级结构主要是由强相互作用,如肽键来维持的35. 下面哪种物质可以作为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填充剂()A. 淀粉B. 糊精C. 甘露醇D. 磷酸钙E. 微晶纤维素36. 关于缓、控释型注射剂的特点错误的叙述是()A. 减少给药次数,增加病人的顺应性B. 疫苗微球注射剂可根据需要使药物在不同时间分别以脉冲模式释放C. 注射型植入剂无需手术植入或取出D. 在制备蛋白多肽药物微球时应选择日剂量大的药物E. 舍瑞林是已上市的植入剂品种37. 以下不属于生物技术药物特点的是()A. 分子量大,不易吸收B. 结构复杂C. 从血中消除慢D. 易被消化道内酶及胃酸等降解E. 在酸碱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容易失活38. 蛋白质药物的冷冻干燥注射剂中最常用的填充剂是()A. 甘露醇B. 氨基酸C. 淀粉D. 氯化钠E. 十二烷基硫酸钠39. 1982年,第一个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是()A. 乙肝疫苗B. 白细胞介素- 2C. 重组人胰岛素D. EPOE. 尿激酶二、选择题B型题**=C0•e-kt**=KαFX0/V(Kα-K)•(e-Kt-eKat)C.γ=(1-e-nkτ)/(1-ekτ)D. C=K0//Kν(1-e-kτ)**=C0•(1-e-Kt)40. 单室单剂量血管外给药C—t关系式是()41. 单室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C—t关系式是()A.变色B.析出沉淀C.分散状态变化D.潮解、液化和结块E.粒径变化42. 化学配伍变化的是()43. 中药颗粒剂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A.一级结构B.二级结构C.三级结构D.四级结构E.五级结构44. 多肽键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为()45. 螺旋或折叠的肽链的空间排列组合方式()A.鼻腔制剂B.肺部制剂C.口服制剂D.口腔制剂E.经皮制剂46. MDI装置主要用于()47. 超声波导入技术主要用于()A.枸橼酸钠/枸橼酸缓冲对B.十二烷基硫酸钠C.海藻糖和甘油D.甘氨酸E.生理盐水48. 对蛋白多肽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均有重要影响的是()49. 可增加蛋白质药物在水中的稳定性的是()A.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B.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多肽链的折叠方式D.螺旋或折叠的肽链的空间排列组合方式E.两个以上的亚基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形成的空间排列组合方式50. 三级结构属于()51. 二级结构属于()A.鼻腔制剂B.肺部制剂C.静脉注射脂质体D.口腔制剂E.经皮制剂52. 蛋白多肽药物制剂无吸收过程的是()53. 蛋白多肽药物制剂经嗅上皮细胞进入脑脊液的是()三、选择题X型题54.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地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 表观分布容积有可能超过体液量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L)或升/千克(L/kg)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55. 可完全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是A. 舌下给药B. 口服肠溶片C. 静脉滴注给药D. 栓剂直肠给药E. 鼻黏膜给药56. 关于药物动力学中用“速度法”从尿药数据求算药物动力学的有关参数的正确描述是A. 至少有一部分药物从肾排泄而消除B. 须采用中间时间‘中来计算C. 必须收集全部尿量(7个半衰期,不得有损失)D. 误差因素比较敏感,试验数据波动大E. 所需时间比“亏量法”短57. 关于隔室模型的概念正确的有A. 可用AUC法和拟合度法来判别隔室模型B. 一室模型是指药物在机体内迅速分布,成为动态平衡的均一体C. 是最常用的动力学模型D. 一室模型中药物在各个器官和组织中的男均相等E. 隔室概念比较抽象,有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直观性58. 用于表达生物利用度的参数有A. AUCB. CLC. TmD. KE. Cm59. 非线性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的参数是A. KB. VC. CLD. KmE. Vm60. 关于生物利用度测定方法叙述正确的有A. 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B. 洗净期为药物的3~5个半衰期C. 整个采样时间至少7个半衰期D. 多剂量给药计划要连续测定3天的峰浓度E. 所用剂量不得超过临床最大剂量61.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识别方法有A. 图形法B. 拟合度法C. AIC判断法D. F检验E. 亏量法62. 生物半衰期是指A. 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B.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D. 体内药量减少一般所需时间E. 与血浆蛋白结合一半所需时间63. 影响达峰值时间tm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A. KB. tmC. X0D. FE. Ka64. 药物产生化学配伍变化的表现是A. 变色B. 出现混浊与沉淀C. 产生结块D. 有气体产生E. 药物的效价降低65. 属于化学配伍变化的是A. 粒径变化B. 有关物质增多C. PH值改变导致的沉淀D. 潮解、液化E. 变色66. 属于化学配伍变化的是A. 产气B. 分解破坏、疗效下降C. 析出沉淀D. 发生爆炸E. 分散状态变化67. 属于物理配伍变化的是A. 化学反应导致的沉淀B. 产气C. 分散状态变化D. 潮解E. 粒子积聚68. 属于物理配伍变化的是A. 结块B. 析出沉淀C. 硫酸锌在弱碱性溶液中,析出沉淀D. 潮解、液化E. 粒子积聚69. 属于化学配伍变化的是A. 潮解B. 产气C. 析出沉淀D. 两种物质配伍时发生爆炸E. 分散状态变化70. 引起变色的药物配伍有A. 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B. 碳酸氢钠与大黄粉C. 氨茶碱与乳糖D. 乙酰唑胺与蔗糖粉E. 氯化钠与水杨酸钠71. 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A. 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B. 防止生产质量与医疗事故的发生C. 对可能产生的配伍变化作到有预见性探讨D. 产生配伍变化的原因和正确处理或防止的方法E. 根据药物与制剂中成分的理化性质与药理作用合理设计处方72. 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是A. 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B. 减少药物的用量C. 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D. 为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E. 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73. 关于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有A.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B. 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是以细胞工程为核心C.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D. 在生物技术中所涉及的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E.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各种生物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74. 增加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有A. 微纳米技术B. 电穿孔技术C. 离子导入技术D. 传递体输送技术E. 超声波导入技术75.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剂有A. 糖B. 氨基酸C. 多元醇D. 缓冲剂E. 血清蛋白76. 制备蛋白多肽缓释微球的最常用的方法有A. 相分离法B. 喷雾干燥法C. 熔融挤出法D. 复乳液中干燥法E. 低温喷雾提取77.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包括A. 口服B. 直肠C. 皮肤D. 鼻腔E. 肺78. 蛋白质药物的冻干型注射剂中常用的填充剂有A. 山梨醇B. 蔗糖C. 葡萄糖D. 右旋糖酐E. 聚山梨酯79. 维系蛋白药物高级结构的化学键包括A. 氢键和范德华力B. 离子键C. 疏水键D. 二硫键E. 配位键80. 属于生物技术药物的是A.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药品B. 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酶C. 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多肽D. 化学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E. 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细胞生长因子81. 缓释、控释植入剂的特点有A. 可注射给药,无须手术B. 副作用比微球制剂小C. 制备简单D. 一般用PLGA作药物载体E. 有很好的长效作用82.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有A. 临床使用剂量大B. 药理活性高C. 稳定性差D. 分子量大E. 血浆半衰期长四、是非判断题83. AIC法常用于生物等效的判别。
经皮给药系统.解析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Fick定律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
1. 药物分子大小 Stokes-Einstein定律 KBT D = ───── 6πηr
2. 熔点 3.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4. 分子形式
二、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阴囊>耳后>腋
脂肪酸及 其酯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 油酸,肉豆蔻 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 水杨酸,雌二醇, 酸异丙酯,丙 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引进 芬太尼,硝酸甘油, 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 二醇二壬酸酯, 肝素,吲哚美辛 癸二酸二乙酯 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分配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的 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 分配
胺类
尿素,十二烷 基-N,N-二甲 氨基乙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 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 层脂质结构
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 咖啡因,正辛醇, 二甲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 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 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 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 到皮肤表面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硝酸异 Frandol 山梨醇 Co. 可乐定 Catapres TTS 芬太尼 Duragesi c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散 烯 胶粘剂分 聚酯 散 膜控 聚酯 含药压敏胶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微孔聚丙 烯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异丁烯 硅纸 压敏胶 硅酮压敏 胶
生物药剂学练习题

目录生物药剂学概述 (1)口服药物的吸收 (3)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8)药物的分布 (12)药物代谢 (16)药物排泄 (21)生物药剂学概述1. 以下关于药物剂型因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不仅指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药剂中的剂型概念,而且广义地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B. 指给药途径和给药频率;C. 指剂型和给药方案D. 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答案:A2. 多)生物因素主要包括()A. 种族差异;B. 性别和年龄差异;C. 遗传因素;D. 体重和高矮差异;答案:ABC3. 多)药物处置是指()A. 分布;B. 排泄;C. 代谢;D. 渗透;答案:ABC4. 多)药物的转运是指()A. 吸收;B. 代谢;C. 排泄;D. 分布;答案:ACD5. 药物消除是指()A. 排泄;B. 代谢;C. 分布;D. 吸收;答案:AB6. Bioabailability?答案: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7.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答案: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8.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答案: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作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9、Biopharmaceutics答案: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口服药物的吸收1. 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C、食物的组成D、药物的理化性质E、身体姿势我的答案:A2. 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转运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D、促进扩散E、膜动转运我的答案:C3 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不变C、与pH无关D、随pH增加而降低E、随pH减少而减少我的答案:D4. 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以上都是我的答案:E5. 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1B、25/1C、1/25D、14/1E、无法计算我的答案:B6. 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A、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C、乳腺癌耐药蛋白D、有机离子转运器E、ABC转运蛋白我的答案:D7. 以下关于氯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棕榈氯霉素无效晶型经水浴加热(87~89℃)熔融处理后可转变为有效晶型B、棕榈氯霉素混悬剂中,氯霉素为B晶型,故有治疗作用C、无定型为有效晶型D、棕榈氯霉素A、B、C三种晶型及无定型,其中A晶型是有效晶型E、棕榈氯霉素有效晶型的血液浓度比其无效晶型的血液浓度高我的答案:D8. 胃肠道中影响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是A、溶媒牵引效应B、不流动水层C、微绒毛D、紧密连接E、刷状缘膜我的答案:B9. 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表示A、Higuchi方程B、Her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s定律D、Noyes-Whitney方程E、Stokes方程我的答案:D10. 关于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引起胃肠道pH的改变会明显妨碍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制剂中与辅料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可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C、华法林与氢氧化镁同时服用可提高华法林的血药浓度D、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不同程度地延缓药物释放E、药物被包合后,使药物的吸收增大我的答案:C11. 多)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药物油水分配系数B、药物粒度大小C、药物晶型D、药物溶出度E、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我的答案:BCDE12. 多)以下可以提高Ⅲ类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B、制成前体药物C、制成可溶性盐类D、制成微粒给药系统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我的答案:ABDE13. 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
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
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
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
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
药剂学第新剂型历年试题

药剂学第新剂型历年试题南昌大学药学院历年药剂学试题(新剂型部分)04级A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控制扩散为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方法为A、控制粒子大小B、采用不溶性高分子材料为阻滞剂制备的骨架片D、制成溶解度小的盐C、用蜡质类为基质制成溶蚀性骨架片2、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A、药物最稳定的pHB、药物最不稳定的pHC、反应速度的最高点D、反应速度的最低点。
3、15g水溶性物质A与20g水溶性物质B(CRH值分别为78%和60%),两者混合物的CRH值为A、26.2%B、46.8%C、66%D、52.5%4、下列哪一辅料不能用作初级渗透泵控释片的半透膜材料?A、醋酸纤维素B、乙基纤维素C、羟丙甲纤维素D、丙烯酸树脂(EudragitRL100,EudragitRS100)5、下列制剂技术(或剂型)静脉注射没有靶向性的是A、纳米粒B、乳剂C、小分子溶液型注射剂D、脂质体6、下列叙述不属于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优点的是A、避免首过效应B、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大分子药物的吸收C、固体制剂在结肠中的转运时间很长,可达20~30h,因此OCDDS的研究对缓、控释制剂,特别是日服一次制剂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D、治疗小肠局部病变7、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其中一个步骤是将pH调到3.7,其目的是A、使阿拉伯胶荷正电B、使明胶荷正电C、使阿拉伯胶荷负电D、使明胶荷负电二、填空题1、滴丸本质上是一种采用熔融法制备的2、对口服缓控释制剂进行体外评价时,一般需要进行试验,测定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药物释放百分数。
3、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4、将一些难溶性药物研制为环糊精或环糊精衍生物的包合物的主要目的是5、纳米乳属于稳定系统,制备纳米乳时,只要处方合适,纳米乳可以自发形成或通过轻微搅拌形成,不需要高速搅拌,基于此性质,发展出了自乳化给药系统。
6、微粒分散体系由于高度分散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其中之一是:微粒分散体系是多相体系,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现象。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PPT

(2) 渗透促进剂与其他促渗方法的联合使用 当单一的 经皮渗透方法不能满足药物的治疗需要时,可以考虑不同 渗透法之间的联合使用。
微针阵列贴片 它的表面是一片微针陈列,能够
穿透角质层但不触及神经,没有疼痛感,使大分 子药物能够透过皮肤。
(4) 离子型药物可考虑选择油酸与有机溶剂的联 合使用,也可考虑采用离子导入的方法。
(5)水溶性大分子药物的经皮吸收,一般选用离 子导入、超声波和电致孔等物理学方法,微针陈 列技术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它对各种类型的药物都有促透作用,其中对亲水 性药物的作用较强。
表面活性剂 它广泛用于各类制剂,它也是外用制 剂中的常见组分,用作增溶剂乳化剂等。表面活 性剂对生物膜的作用较复杂,它有双重作用,高 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通常使药物透过生物膜的速率 降低,低浓度时可促进药物透过生物膜。
角质保湿剂 常用的离子型药物通过 皮肤的过程。
离子导入给药系统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 电源、药物储库系统和回流储库系统。
离子导入为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
优点:不仅具备经皮给药的优点,它还能程序给 药,不仅能通过恒定的给药速率消除血药浓度的 峰谷现象,而且能根据时辰药理学的需要,调节 电场强度以满足不同时间的质量要求。
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性,无刺激性, 无过敏反应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 屏障功能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不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无色无臭。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可分如下几类: (1)有机溶剂类: (2)有机酸、脂肪醇: (3)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 (4)表面活性剂: (5)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6)萜烯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针阵列贴片 它的表面是一片微针陈列,能够穿
透角质层但不触及神经,没有疼痛感,使大分子 药物能够透过皮肤。
(4) 离子型药物可考虑选择油酸与有机溶剂的联 合使用,也可考虑采用离子导入的方法。
(5)水溶性大分子药物的经皮吸收,一般选用离 子导入、超声波和电致孔等物理学方法,微针陈 列技术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前提药物
离子导入: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型药物通过 皮肤的过程。
离子导入给药系统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 电源、药物储库系统和回流储库系统。
离子导入为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 优点:不仅具备经皮给药的优点,它还能程序给 药,不仅能通过恒定的给药速率消除血药浓度的 峰谷现象,而且能根据时辰药理学的需要,调节 电场强度以满足不同时间的质量要求。
胞膜等脂双层形成暂时的可逆的亲水性孔道而增 加细胞及组织膜的 渗透性的过程。
经皮渗透促进的方法与设计
药物的性质与药物经皮渗透促进方法的选择 (1)相对分子量小、药物熔点低。油/水分配系数比较合适、 有一定的分子 /离子比的药物,药物的透皮速率比较大, 适合于制备成经皮给药。 (2)亲脂性药物一般可先选择单一组分的有机溶剂、脂肪 酸或月桂氮卓等经皮吸收促进剂。 (3)亲水性药物可选有机溶剂、脂肪酸或月桂氮卓等能 增加类脂流动性的渗透促进剂。
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性,无刺激性, 无过敏反应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 屏障功能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不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无色无臭。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可分如下几类:
(1)有机溶剂类: (2)有机酸、脂肪醇: (3)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 (4)表面活性剂: (5)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6)萜烯类:
表面活性剂 它广泛用于各类制剂,它也是外用制 剂中的常见组分,用作增溶剂乳化剂等。表面活 性剂对生物膜的作用较复杂,它有双重作用,高 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通常使药物透过生物膜的速率 降低,低浓度时可促进药物透过生物膜。
角质保湿剂 常用的有尿素、水杨酸、吡咯 酮等。
萜烯类 如薄荷醇 樟脑 柠檬烯等。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方法
1、 前体药物
2、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
3、 电致孔
4、 微针阵列贴片
为了增加药物通过皮肤的速率,可以 对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制成前体药物。亲水性药 物制成脂溶性大的前体药物,可增加角质层内的 溶解度;强亲脂性的药物引入亲水性基团,有利 于从角质层向水性活性皮肤的组织分配。前体药 物在通过皮肤的过程被酶转化成母体药物。
离子导入机制 在电场存在下,离子型药物进入皮 肤的主要途径是汗腺和毛孔等皮肤附属器途径。
离子导入的过程也存在电渗作用。电渗现象:皮 肤在生理PH条件下,相当于一个荷负电荷的多孔 膜,离子导入过程中,膜两侧液体产生定向移动。
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
:
电致孔 电致孔法是采用瞬间的高压脉冲电场在细
体内、体外的研究方法
1 体外经皮扩散的研究 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扩散的 过程,研究经皮扩散的因素和筛选经皮制剂的处方组成。 体外经皮扩散的研究是将剥离的皮肤夹在扩散池中进行,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设计或选用不同类型的扩散池。 常用的扩散池有三种类型:单室、双室和流通扩散池。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第二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目前,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 化学方法
物理学方法
药剂学途方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扩散进 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 材料。它们应能降低皮肤的障碍性 能,而不损坏皮肤的其他功能。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脂肪酸与脂肪醇 一些脂肪酸脂肪醇在适合的溶 剂中,能对很多药物的经皮吸收有促进作用。长 链脂肪醇与脂肪酸能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类脂, 增加脂质的流动性,使药物的透皮速率增加。常 用的有油酸、亚油酸和月桂醇。
月桂氮卓酮 实验表明它作用机制是它对脂类 特异性的溶解作用,可破坏类脂所形成的膜,使 毛囊口拓宽,药物容易通过到达真皮;用差示扫 描热量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认为是它主 要作用于细胞质双层,增加脂双层的流动性,促 进药物在细胞间的扩散。 它对各种类型的药物都有促透作用,其中对亲水 性药物的作用较强。
药物渗透促进剂的筛选方法
1 预处理方法 是将选择的促进剂吸附在吸水纸 或纱布上,保持湿润状态并与皮肤角质紧密接触 12h以上,筛选试验前,用生理盐水洗涤促进剂。 2 溶液法 是将促进剂直接加到药液中进行实验, 这种方法适用于浓度的选择,得到的渗透曲线在 开始阶段缓慢上升,然后逐渐达到稳态,
经皮渗透促进的设计
(1) 渗透促进剂的配伍设计 丙二醇属于有机溶剂,常 被用作脂溶性药物的助溶剂,可以使角蛋白溶剂化,降低 药物和组织间的作用力,其在充分水合的组织中单独使用 时促渗透效果不明显,但和其他渗透剂合用有协同效应。
(2) 渗透促进剂与其他促渗方法的联合使用 当单一的 经皮渗透方法不能满足药物的治疗需要时,可以考虑不同 渗透法之间的联合使用。
醇类 低级醇类在经皮给药制剂中常用作溶剂,它 们即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又能促进药物的经皮 吸收。 酯类 醋酸乙酯对某些药物具有良好的透皮促进作 用。当醋酸乙酯与乙醇混合使用时,可得到较强 的促渗透效果。 二甲亚砜及其同系物 二甲亚砜为无色透明的油状 液体,有强吸水性。高浓度对皮肤有刺激性,高 浓度大面积使用能产生全身毒性。为了克服缺点, 甲基被取代为其他烷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