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课件(32张PPT)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课件(32张PPT)

添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性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 (添加) 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调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 (调换) 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改 (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 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 现实代替猜测等等。
【设错手段】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以部分代 替整体(或相反)、以特殊代替一般(或相反)。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对比,字斟句酌,注意修饰语、限制 语,关注原文表达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 全称。
【例题】 (2017天津卷) T5-A项:“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
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找原文: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
【设错手段】移花接木,把不同位置的语句或不同的对象错位嫁接。表现为:① 在有关联的陈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或把甲人的事迹、言论、 成绩说成是乙人。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
【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注意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 清楚信息所牵扯到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越是复杂的关系越要理清线索。
【设错手段】命题者在干扰选项中故意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表现为:选项中的 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或选项中的内容无法由原文推论而出,纯属主观臆断。
【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 此说法的依据。
【例题】 (2017全国卷2) T2-A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第2讲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第2讲
④“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后一分 句是强调的重点。
⑤“因此”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表明后面是得出的 结论。
本段是论述全文的第三个 分论点,表明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主体身份的影 响。本段共6句话,呈总分 总的关系:第一句提出分 论点,第二、三、四、五 句具体阐释分论点,第六 句得出结论,总结上文。
• 2.论据 •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
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 ,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 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要做到精 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题源对接]
信息①有助于第2题B项的判断;信息②有助于第3题C [题源对接]
项的判断;
厘清第4段的关系有助于第
信息④有助于第3题D项的判断;信息⑤有助于第1题D 2题B项和D项的判断。
项的判断。
202X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构画行文思路]
总“ 大数被据遗对忘记权忆”与的遗内忘涵的影响
“被遗忘权”出现的意义
• 其次①,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 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 遗忘”,那②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 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③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 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 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2X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文中反复强调 的词语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教考衔接 教学PPT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教考衔接 教学PPT课件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2020新Ⅰ卷
九套真题(适应性)信息类文本简答题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文本特征题)
2020新Ⅱ卷 2021八省联考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句子作用题)
一、论证类阅读的思维
3.关于逻辑的常识
高考语文考试将论述类文本作为第一题出现在试卷中,本就已经指明了考试的性 质:我们选拔的学生,必须具备这道题考查到的思维品质,就是现代科学需要的逻 辑、推理、判断等能力。因此,命题人对这一块的考查针对性极强。而由此入手, 其中的一些选项,就可以根据逻辑常识进行判断。
02 论述类阅读的教 考衔接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信息类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部编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 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31篇文本和《乡土中国》。通过对这些作品 的学习,我们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高考对信 息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 应点。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2022新Ⅱ卷 2021新Ⅰ卷 2021新Ⅱ卷
九套真题(适应性)信息类文本简答题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 何不同。(4分)(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 进行概括。(6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文本特征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PPT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PPT课件

.
15
⑷注意指代内容是否准确
【对位信息】“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 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 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 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 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视为“宝库”的希腊神 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
【对位信息】“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 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 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
【题支】A.因为“二十四史”中大多数历史著作吸收了 民间传说,所以据此编写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 传说大系”是完全可以的。
解析: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
.
18
.
19
.
25
四、先期与后期
此推断时间正好相反。
【对位信息】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
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天象盖笠,地法覆
盘。”
可推断,“盖天说”诞生时间的上限
不早于《周髀算经》一书的成书。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
知识要点 词义理解 句意理解 文意理解 信息筛选 据文推断
能级要求 理解B
理解B 分析综合C 分析综合C 分析综合C
.
4
考考你的眼力找出下列两幅图中不同的五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
5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 →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
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5.去掉文本中作为材料的内容,挖掘出所要论证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 米汞柱以上。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 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 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 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 压病……
(二)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进行理解。 1.指代词和文中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2.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3.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4.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能力训练】 1.一般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 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 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这个错误的观点如果 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又 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 提起他们的兴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 有的误解也不无关系。 画线处的两个“学问”的含义是否一样,请解释。 不一样。第一个是学识, 第二个是学和问,即做学问。
2.言语交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交际总是有目的的,为了 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所采用的言语表达更是多种多样。任何 一句话都可以有多种说法。说法不同,效果便可能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说话总是以简单明了、直截了当为好,但当有些意 思不便或不能直说时,则采取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也不失为 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数学中常常用到恒等变形,如初等代数 中a2-b2= (a+b) (a-b)之类,这种变形看似文字游戏,在数学中却是十分 有用的杠杆,离开了它,有些问题便无法得到解决。言语交际 也是如此。 画线处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跟数学中的恒等变形一样,为了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有时必须 采取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共27张ppt)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共27张ppt)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 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 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 等表判断的词语)
•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 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 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 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 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 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
设误方法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2【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 ,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 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 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 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 的文章。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 的论证方法。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
一看出处和标题,了解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出处和标题往往概括了文本主要谈论的问题或表达的观点,抓住出处和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弄清文本的主要内容。
2.勾画论据:圈注含“如”“例”等的语句,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语句,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示代词;④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三析层次和结构,把握每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每则材料的结构,如总分结构等。 其次,从局部把握每则材料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
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T1-A)(T3-B)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第二步:带题细读——以题带文,勾画关键词句。
〔整体阅读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T2-A)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T1-C)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
(2)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52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52张PPT).ppt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 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 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 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 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题目: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 有力地证明了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 望的高的结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 更有说服力。
(三)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法)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题目: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一正一反进行对比,突出了“欣赏能让人拥有阳光心态”的 观点,从而证明了欣赏的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四)比喻论证(喻证法)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证明 了……论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使观点 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注意区分: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 具体真切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 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 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 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 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 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 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 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 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 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高中语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6张PPT)

高中语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6张PPT)
• 1.细读每一选项,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 区间
• 2.找差别,包括语意与关系
11
仔细推敲,细心辨别(对比法+排除法)
1、比词语
2、比关系(因果、条件、假设、总分等)常在因 果关系上设题。 3、比结论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论点、论据、 论证 高考命题者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 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文艺学论文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艺学论文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社会历史论文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文艺学论文
《谈谈〈古文观止〉》
文学论文
理解 句子
筛选 整合
考点考向 归纳 概括

论证 分析

观点 态度
















题目信息
选文
类型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政论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史学论文
《留住乡愁》
社会学论文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 忆与隐私边界》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史学论文 法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文艺学论文
15
1、完成《步步高》 P160. (2018·全国卷Ⅰ) 2、完成《3年课标》 (2020·全国卷Ⅰ1--3)
16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第3讲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第3讲

202X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选项] 唐代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和 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 ,以及 唐代皇帝带有“胡人”血统 ,是唐代“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
• [比对分析] 选项因果混乱。“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唐代 皇帝带有‘胡人’血统”不是唐代“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而“自信开 放的治世之道”只是“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 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
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选项] (2017·全国卷Ⅲ 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
过程中,必须 完好保存 下来。
•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中“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 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等句子说明 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原文说“尝试理解”表明是“未然”状态,选 项用“已”字变成了“已然”状态,混淆了时态。
202X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 6.因果混乱
设误 方式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有意把 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是有 因果关系。
• [比对分析] 选项因果颠倒。原文是说因为“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 界观、人生观基础,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到达的方法途径看都是对峙 的”,所以“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202X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 7.果断绝对
设误 命题者有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 方式 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 判定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 技能 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02
选项“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是“行会”,而不是“宋代政府”。
1
共享书店的专属阅读顾问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指导也更为专业。
这种服务,对当下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而言,属于稀缺服务。
原文: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
02
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二者具 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
善’,使民远离犯罪”。
01
2017天津卷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 有的依据太阴历。 原文: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 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 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 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计、如果、未必等。
2012山东卷T6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 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 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文:围棋极有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 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 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删去了原文中的“极有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 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 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 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 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 (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 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第一组 高考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 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 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 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 了新视角。
2.学情分析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暴露出以下问题:(1)缺乏快速整合能力;(2)对文中 重要信息缺乏敏感性;(3)重技巧,轻理解;(4)分析与理解内容不准确;(5)推断 多凭主观印象,难以准确找到依据。
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
任务一 信息筛选题——细心定位信息源,精准破解设误点
信息筛选就是对选项所涉及的原文内容进行正误判断,选项是对文本的归 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 依据,学生出现失误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因此,在复习中 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1)提升在阅读中获取信息、辨识信息的能力,增 强发现信息、定位信息的敏感性;(2)善于抓关键句、关键词,准确把握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3)提升迅速读懂、分析选 项的能力。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再练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
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 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 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 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 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 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 余”。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对判断】 原文说“微博粉丝”是“为了追逐
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而选项说
“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来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的说法就属
于无中生有了。再者,原文中说“为大众建构了生
活的幻象”的主语是“偶像”,而选项把这个主语说
成是“微博粉丝”,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5.2014年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命 题样式稳定,应以2013年题型为训练重点。备考
时要逐一落实对设错类型的认知,如以偏概全、 无中生有、颠倒因果、偷换概念、断章取 义、张冠李戴、混淆范围等等,只有掌握了这
些设错类型,才能顺利判断出选项的正误。
怎样读?
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读(题干选肢) 坚持“六字方针” 找(文中信息)



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 技法 ,画风
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对应原文] 陈淳 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
花鸟、山水兼擅。
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
干湿浓淡和渗透 ,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
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比对判断】 “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 技法”的人是陈淳,而不是文徵明,属于张冠李戴。
达的意思。
例 [2013·山东卷]第 7 题 D 项



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 ,从而
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对应原文]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 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 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 静寒中表现生趣, 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
漏 比(选肢和信息) 衍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
窥探陷阱
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
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
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
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
答 题
要有以下十种类型:


1.曲解文意。原文是那样说的,而选项却偏
偏给出另一种理解,故意曲解作者的观点或所要表
2.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
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 [2013·辽宁卷]第 3 题 D 项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 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 的文化价值特征 , 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对应原文]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 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 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2014届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想说爱你不容易
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 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 历史学等 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 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考纲说明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 1、 理解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 2、 分析综合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情纵览
2.题型上,2010年有四道题,两道客观题, 两道简答题,每题3分,共12分。但从2011年开始, 减去了一道简答题,至2013年的三年来,都是两道 客观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一直都是9分。这种题 型和分值的稳定保持了三年,预测2014年将继续保 持稳定。
3.阅读篇幅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考查角度比
【比对判断】 原文说“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 之下……”,而选项说“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 价值特征……”,选项的说法与原文有较大的出入,这就 是篡改原文了。
3.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
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颠倒对象。 例[2013·四川卷]第7题C项

4.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
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 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例 [2013·天津卷]第 6 题 B 项
“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 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 力 ,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想。
[对应原文]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 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 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 物等偶像 。偶像 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 象。
较稳定,三道试题主要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信 息以及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等 方面,主要集中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种能力上。
考情纵览
4.从选择题的题干要求来看,要求选择正确 (或最恰当)的一项,要多于要求选出不正确(或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说明选项大多设误, 含有陷阱。
5.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
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来干扰考生。 例 [2013·山东卷]第 6 题 B 项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 永恒的宁静是中国 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
[对应原文]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 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 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 面目 。
考 什 么 ?
考情纵览
考情纵览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考点是必考内容, 考查形式一直比较稳定,具体特点如下:
1.选文题材趋于多样化。浙江省高考的论述 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主要是社会科学类文章, 2010年和2012年选择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 2011年选了一篇兼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章, 但总体而言仍然属于社会科学类。2013年的选文 跟建筑学有关,但主要内容还是谈社会学的。选 文大多比较中和,虽有一定的专业品位,但专业 术语和难懂的专业知识极少。
• 【比对判断】 原文中有两个关键的短句,其 一是“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 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其二是“静寒 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由原 文可知作者对“空虚和死寂”是持反对意见 的,但选项中把这个意思说成是“以彻骨的 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 即肯定了空虚和死寂,这就曲解了原文的意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