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课程观
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基本内容一、建构主义课程观的概念建构主义,这个词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儿高深?其实说白了,它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学习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被动接收”的角色,而是变成了“主动建造者”。
这就像搭积木一样,不是别人拿着说明书给你搭,而是你自己拿着块块木板,自己动脑筋去拼接,最后拼出属于你自己的大楼。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跟我小时候拼乐高是不是有点像?其实差不多!只是建构主义课程观想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脑袋像拼乐高一样充满创意,不是简单地把东西拼好,而是拼出一个让自己都惊讶的世界。
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就是,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
它不像传统的教育那样,把知识当作一个现成的东西,交给学生去“填鸭”。
它认为每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与外界互动,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下慢慢建构出来的。
像什么老师讲一堆知识点,学生被动听,结果回家忘个干净。
这种情况肯定少不了!但是,建构主义不同,它强调的是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反思逐步“建造”出知识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有点明白,建构主义就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建构的过程。
那你说,这是不是给学生更大的自由了?对啊!而且自由得很,给他们一个宽广的舞台,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试错。
咱们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建构主义教育更强调的是:你得学会自己划桨,不是看着别人划。
二、建构主义课程观的特点建构主义课程观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者中心”。
大家知道吗?传统课堂上,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一副“你们听我讲,我讲得对”的架势,学生只能在下边点头哈腰,没啥发言权。
但建构主义教育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它推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甚至是“问题制造者”的角色。
老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个“知识大佬”,而是站在一旁,给学生们提点儿建议,偶尔抛出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琢磨、去解决。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课改让教师有了三个重新认识一是重新认识了学生。
新课堂强调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
那么教师要想真正为学生服务,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要想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就必须真正把握学情,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堂的需求。
传统课堂因为强调以教为主,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对学情的把握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为传统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但新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因此,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堂,就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二是重新认识了自我。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
课程观
我的课程观所谓的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
它回答了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以及课程中人的地位等问题。
在课程探究的历史上,关于课程观的理解有许多看法,但仔细地分析总结,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分为两种最为基本的课程观。
第一,课程是知识或学科。
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价值就是在于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好准备。
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以教学科目的形式呈现,课程就是这些教学科目的统称。
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取向的定位和课程评价模式的确定,关键在于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它的传授逻辑。
第二,课程是经验。
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价值就是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经验中不断地发展和成长。
它强调课程从人的本性出发,关注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在经验中的体会。
在这种课程观的关照下,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
学校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取向和课程评价模式的确定,关键在于经验的选择、组织和获取方式。
综上,我觉得课程是“对话中心课程”。
师生在共同的学习情境中“相遇”,并在“相遇”中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在交流里进行着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在沟通中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课程可以理解为“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
从语文学科来看首先,语文课程是语言课程,“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培养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便是我国语文课程的基础功能与基本任务,也就是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的“独当其任”之所在。
其次,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要与外语课程有所区别。
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把母语课程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以及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课程载体。
新课程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观的基本内容: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基本要求:
1、课堂上教师、学生的活动交错精心安排,构成有机的整体。
2、课堂练习要当堂完成,须背记的内容要当堂熟练背记。
3、课外作业量必须适当。
4、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介不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求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学生充分利用独立自主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并检查学习效果。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课程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课程应该反映时代要求,体现科学精神,注重思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和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需求,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教师岗前培训——新课程观精选全文完整版
课程资源的含义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 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例如: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 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 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Page 13
课程资源的基本分类
校内课程资源 1. 教材是最熟悉、最常用的课程资源 2.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 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4. 学校文化是深厚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
今天怎样做教师
建立新理念 适应新课程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创新是 课改的灵魂。课程改革的成功 是新教育理念实践的结果
Page 3
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全面和谐的发展观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一切为了学生,
我们必须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
Page 8
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 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 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 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 当学生“山重水水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
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Page 9
四、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立事之本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文化观
Page 4
Page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
Page 6
二、以前课堂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堂
——回归生活的生态观
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Page 7
三、重要的不在“教”而在“学” ——自主探究合作的知识构建观
一)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程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课程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课程的流派和基本观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1. 学科中心课程:这种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科知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2. 活动课程:这种课程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
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3. 综合课程:这种课程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一起,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问题中心课程:这种课程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经验课程:这种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经验来实现的,通过体验和感受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流派和基本观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不同的课程流派和基本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基本课程观
基本课程观三、基本的课程观(一)关于课程目的●发扬社会优秀传统,促进人类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文化习惯,强调严格的智能训练。
●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培养英才。
(二)关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在课程内容选择、设置上,要素主义者主张以“共同不变的文化要素”为基本原则要素主义者认为知识就是西乡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
知识的获得过程即真理的发现与接收过程。
因为诊疗历史永恒的,所以知识也是永恒的。
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要素是“知识的基本核心”。
驾驭的任务就是使这种文化要素在每一个新生代中再现出来。
1、主张课程内容应该是“文化要素”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
●要有长期目标。
●要包含价值标准。
“课程中应包含某种有关集体的价值标准,也就是社会上传统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准、本国政治、思想界领导人的价值标准,以及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家的价值标准”。
——巴格莱2、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要素主义热内,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
若给学生头功未分化的经验,学生势必自己要对他们加一分化和组织,者将妨碍教育的效能。
给学生提供风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科课程。
这种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由若干们学科组成,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组织,这样,每一门学科及其发挥的智力训练的价值都鞥得到发挥,不致造成活动课程那样相互混淆以致削弱的现象。
●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否则影响效能,强调学科课程的重要性。
●教材编制问题:关注永恒的知识和价值。
3、不同阶段有不同要素●小学阶段:阅读、说话、写作、拼音和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外语。
●中学阶段要把小学阶段的要素加以扩大,如算术变成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自然科学变成物理化学地质学。
●强调一些要求严格的科目如拉丁语、代数几何等对心智训练有独特的价值,应必修。
●次一等的要素是美术、音乐和体育。
课程观
课程:课业及进程。有广义和狭 义之说。广义课程指:为实现教育目 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 与应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计划 进程。狭义课程:学生在学校所学习 的一门一门学科。素质教育背景下的 课程,即新课程,是指的广义课程。 一门一门课程:包括课程标准、 教材、进度计划、教师、课堂、与 本课程有关的种种活动、教学结果 等等。 课程,是学生潜能开发的诱因。
12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
一 、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与框架 二 、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与意义 第四节 新教材 一、教材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转型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与呈现
13
第五节 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 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 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8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 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 程、常规课程或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 课程、隐蔽课程,一般不在课程规划 中反映出来,也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 是潜融于学校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 境(学校建筑、设施)、文化情境 (校风、学风、班风、学术氛围、人 际氛围等)
3
(二)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 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 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 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 课程的整合
9
三、新课程理念
(一)确立培养“健全人”的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观有哪些内的参考方案
幼儿园课程观有哪些内幼儿园课程观是指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幼儿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设想和要求。
幼儿园课程观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幼儿的学习效果,因此应该重视幼儿园课程观的建设。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幼儿园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幼儿园课程观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对幼儿园课程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通过对幼儿园教育理念、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发展、幼儿保育教育、幼儿体验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初步形成幼儿园课程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对于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幼儿园课程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幼儿园课程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幼儿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注重发展儿童的方方面面,包括认知、情感、社交、智能、体质、创造力等多个方面。
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于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设计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如何设计?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内容?幼儿教育内容应该基于儿童的自然发展和成长,注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同时,可以考虑灵活的组织形式,采用游戏化、体验式、探究式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四、幼儿园课程方法的选择幼儿园教育方法应该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需求?幼儿园教育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兴趣、学习习惯等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此外,可以在教育活动中注重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搭配,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幼儿园教育评价应该如何进行?评价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内容?幼儿园教育评价应该基于幼儿的综合发展,注重幼儿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
此外,应该注意教育评价的制度化和科学化,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的评价。
同时,应该充分体现幼儿教育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观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合理的幼儿园课程观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撑。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教育学 课程观课件
课 程 门 类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科 学 (生物、物理、化学)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体 育 语文
数学
外语 艺术(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与传统课程比较(七至九年级)
传统课程 七 思想政治 语文 八 思想政治 语文 九 思想政治 语文 七 思想品德 语文 新课程 八 思想品德 语文 九 思想品德 语文
国家课程
(1)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 (2)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3)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标准 (4)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开发
地方课程
(1)在国家课程的框 架内 (2)地方教育行政部 门根据本地政治、经济、 文化等发展的需要而开 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
(1)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的前提下 (2)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惊醒开发 (3)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 (4)根据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 资源 (5)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的确定
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 (1)社会本位 (2)学生本位 (3)知识 本位 2.新课改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则: (1)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2)充分考虑本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3)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和具体特征。
(四)新课程的目标
(一)学前教育阶段发展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 (三)普通高中阶段课程目标
理性主义 课程即教材 自我实现 课程即活动 经验主义 课程即经验 批判重构 课程即重构
杜威
泰勒
课程含义:
课程是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 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二、课程层次
课程的实现大致通过决策和运行两个层次实现。 (一)决策层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 程) (二)运行层次: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 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现代的课程观
三、科学的学习观 四、专业化的教师观
现代的课程观
(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 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 思探究和创造为本。 5、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 是课程的创生着、者。
在化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 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创作者:教师应使化学课程的学习成 为既具有生活气息,又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获取知识,培 养能力,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二、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 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 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智力强项、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 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书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什么是课程基本理念
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
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要正确处理好共同目标和学生各自不同的优势的关系,把单元主题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第二、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如:从课程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还要避免平均使力,根据内容要有所侧重。
第三,教师要把握评价的频率,对于态度、能力的平价,不可能像知识的评价一样,能够比较经常性地进行,应当有相对长的周期,评价才有可能反映学生的变化以及进步状况。
6课程观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思想品德 八 思想品德 九 思想品德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从强调教材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的结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并重 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 程并重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品德与社会
课 程 门 类
品德与生活 科学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体育 体育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历史与社会(或选项用历史、地理) 历史与社会(或选项用历史、地理) 科学(或选用生物、物理、化学) 科学(或选用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与健康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与健康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
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 领域 语言与 文学 数学 人文与 社会 科学 技术 体育与 健康 艺术 综合实 践活动
科目
语外 文语
数 学
政 历 地 治 史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基本的课程观
(一)关于课程目的
●发扬社会优秀传统,促进人类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文化习惯,强调严格的智能训练。
●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培养英才。
(二)关于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在课程内容选择、设置上,要素主义者主张以“共同不变的文化要素”为基本原
则要素主义者认为知识就是西乡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
知识的获得过程即真理的发
现与接收过程。
因为诊疗历史永恒的,所以知识也是永恒的。
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永
恒不变的要素是“知识的基本核心”。
驾驭的任务就是使这种文化要素在每一个新生
代中再现出来。
1、主张课程内容应该是“文化要素”
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
●要有长期目标。
●要包含价值标准。
“课程中应包含某种有关集体的价值标准,也就是社会上传统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准、本国政治、思想界领导人的价值标准,以及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家的价值标准”。
——巴格莱
2、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要素主义热内,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
若给学生头功未
分化的经验,学生势必自己要对他们加一分化和组织,者将妨碍教育的效能。
给学生
提供风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科课程。
这种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
由若干们学科组成,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组织,这样,每一门学科及其发挥的智
力训练的价值都鞥得到发挥,不致造成活动课程那样相互混淆以致削弱的现象。
●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否则影响效能,强调学
科课程的重要性。
●教材编制问题:关注永恒的知识和价值。
3、不同阶段有不同要素
●小学阶段:阅读、说话、写作、拼音和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生物科
学、外语。
●中学阶段要把小学阶段的要素加以扩大,如算术变成数学(代数、几何、三角、
微积分),自然科学变成物理化学地质学。
●强调一些要求严格的科目如拉丁语、代数几何等对心智训练有独特的价值,应
必修。
●次一等的要素是美术、音乐和体育。
●30、40年代。
巴格莱:
巴格莱代表要素主义者指出“有效的民主要求文化上的共同性”。
在教育上这
意味着要是每一代拥有足以代表人来最宝贵的要去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
和理想的共同核心。
在巴格莱等要素主义者看来,这些最宝贵的文化要去包括
以下方面:
(1)首先出现在有组织的教育总的内容是记录、计算和度量。
这并不是偶然的,每个文明社会都建立在这些内容之上,一旦失去这些基本要
素,文明将不可避免地崩溃。
(2)人们的直接经验之外的关于世界的知识是公认的普及教育要素之一。
(3)文化遗产中还有调查研究、发明和创造力方面的内容。
(4)在初等教育中健康教育是基本的工作,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也有重要的地位。
巴格莱认为,这些文化要素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所认可的的要素一览
表将进一步扩展。
●50、60年代。
50、60年代的要素主义这在美国复兴并迅速占据美国教育主导地位的历史原因
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雄过程中美国的了几、教育暂时落后所致。
以史学家贝
斯特为会长的“基础教育委员会”是该时期要素主义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密斯在《基础教育委员会纲领》中指出学校教育的目标主要有:
(1)教学生如何读、写、算。
(2)传授关于民族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事实。
(3)在(1)、(2)的进行过程中,培养智力并激发思考的乐趣。
(4)提供道德判断的环境。
如果缺乏这种环境,教育仅仅是动物式的训练
康南特接受纽约卡基基金会的资助对美国中学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于1959年
提出了报告《今日美国中学》。
在该报告中康南特提出了课程计划,该课程计划包括两个部分。
●加强中学的基础学科(“新三艺”)。
●高中四年,学生应学习数学、英语、外语四年,科学和社会三年。
●由此可见,50、60年代的要素主义者的课程标准与30、40年代的要素主义者
相比,大大增加了学术性课程的比重,尤其提高了外语、数学、科学(即所谓
“新三艺”)的学术水准。
70年代初期,尤其是在1973年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期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学校里暴力犯罪增多,旷课普遍,公众对政府的疏离感加深,文化气候产生了
浓厚的怀旧情绪。
一般认为这是“回到基础学科运动”产生的社会土壤。
该运
动代表了70年代美国政治生活的右倾倾向。
该运动没有发言人和论坛,也没
有宣布过原则,而是一种自发的实践运动。
该运动的课程主张可概括如下
●70年代的要素主义者:
(1)小学阶段强调读写算。
(2)中学阶段集中教授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
(3)取消点缀性课程,如编制、吹笛子、做布娃娃等。
(3)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等等。
由此观之,70年代的要素主义与50、60年代的要素主义相比大大降低了课程
的学术型对象和省的种植方面甚至比30、40年代的要素主义还要严重,可以
说是把要素主义课程范式的保守性推向了极端。
80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者:1981年成立“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具有明显的要素主义倾向,该委员会在1983年提交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
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对课程内容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报告指出,所有的中学生拿到毕业文凭,必须修下列课程:
(1)英语4年
(2)数学3年
(3)自然科学3年
(4)社会科学3年
(5)计算机科学半年
该报告进一步写道“无论学生再教育上火工作上的目标是什么,新的基础训练知识是离校后的年月中取得成功的基础因此,他们构成现代课程的核心,在这些水平训练上共有的高水平教育,与美术、表演艺术和外语一起,构成我国文化的意向和精神。
”
由此看来,80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者既吸收了传统要素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培养优异智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因素,又汲取了进步主义和人本主义倡导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公平理念,从而把要素主义课程范式发展到新的阶段。
(四)接受教学
要素主义者提倡“接受教学”,这不仅是其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基础的必然轮,而且与其知识中心的课程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要素主义者无一例外的倡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因为教师即知识和真理的占有者,教育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知识与真理的传递而使学习者的心智能力发展到成人社会所需要的水平。
要素主义把教师放在教育这个大千世界的核心位置。
这种教师必须接受过通才教育,具有有关学习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理解,传授事实、知识和理想给年青一代的能力,能正确评价教育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忠实于自己的工作——布里克曼
学生则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
学生是一种容器,学校尽量多的往那里灌注传统和客观世界组织起来的内容——布拉梅尔德
2、教育即心智训练的过程
大多数要素主义者赞同智力训练理论,认为优良的教学即通过文化遗产的传递二队学习者的心智和道德进行良好训练的过程。
巴格莱重建了智力训练理论。
贝斯特的基本观点是:“学校的存在总要教写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
”
通过文化遗产的传递而训练学生的心智和道德
凡是不重视有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要遵循努力原则,要求严格的学术标准
因为学生的兴趣和目的的本身“必须经过教师的熟练技巧加以改造”。
这种教学还应当有严格的学业标准,对达不到学业标准的现象不能宽容。
巴格莱严肃指出:“如果教育放弃严格标准。
因而对于学习所必须的努力不提供有效的鼓励,那么许多人将虚度在学的十二年,不过发现自己的愚昧无知和缺乏基本训练日益处于严重不利的困境。
这简直无异于把小孩联通洗澡水一起倒掉”后来的要素主义者也一再强调教育的严格的学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