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学法指导:交流积累相关知识反复朗读,感知课文用探究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养成探究阅读的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名人名言、文如其人、生平事迹、知人论世学习重点与难点了解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
【自读点拨】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
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
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
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
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
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
屈原一生,傲骨坚挺,皆因他的“方”与“正”。
第8段写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
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二、学习要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从中可见两点深意:一是司马迁对屈原的景仰,把屈原与周文王,孔子并举为古圣贤;二是在受屈辱而抒写愤郁上,司马迁与屈原命运相似,心情相同。司马迁在这篇传后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相见其为人。”司马迁就是这样动情含泪为屈原立传的,并借此浇自己胸中块垒,因此文中多有动情议论,不同于一般列传。至于叙议含情,文采熠耀,确是一篇诗传。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哀郢》等。【同步练习】1、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按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又前而为歌③而自令见放为④王使屈平为令⑤竟为秦所设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⑦何辞为⑧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⑨昔人云:“将以有为也。”A. ①⑤⑨/②④⑥/③⑦/⑧B. ①⑤⑧/②④⑥/③⑦/⑨C. ①⑤/②④⑥/③⑦/⑧/⑨D. ①⑤⑥/②④⑧/③⑦/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使使如.秦受地( )A. 其如.土石何B.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C.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D. 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2)顾.不知计所出耳( )A. 荆轲顾.笑武阳B.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C.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D.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3)其文约,其辞微.( )A. 微.斯人,吾谁与归B.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C.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D. 仲尼没而微.言绝(4)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B. 听妇前致.辞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D.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3、下列各句中均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进兵北略地②又前而为致曰③其后楚日以削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⑤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⑥群臣怪之⑦大将军邓骘奇其才A.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B. ①③⑤/②④/⑦C. ①②③⑤/④/⑥⑦D. ①②③/④/⑤/⑦/⑥4、选出下列句中“乃”字词性不同于其他之句的一项:( )A.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B.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D. 而乃以手共搏之5、选出下列句中“以”字做副词用的一项:( )A. 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B.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C.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D. 皆白衣冠以送之6、以下各句中“被”字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中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 被明月兮佩宝璐B.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C. 外人颇公孙布被之讥D.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E. 将军身被坚执锐F.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G. 幸大雪璐岭,被南越中数州7、找出下列加点字中用法含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A.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B. 亡.何国变,宁南死C. 河曲智叟亡.以应D.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8、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型不同的一项:( )A.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C.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有的不同,找出全不同的一组:( )①因为..戮,死且不朽..长句,歌以赠之②寡君之以为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④北蛮夷之鄙人⑤视六十年以前..劳神苦思,代有司之职役哉..增十倍焉⑥何必⑦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留者..⑧仆所以A. ①③④⑤⑦⑧B. ①③⑤⑦C. ①③④⑥⑧D. ①③⑦⑧10、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A. 现在,作事不讲信用,那么,秦国是不可以信任的。B. 现在空手而去,没有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C. 现在要去到不讲信用的秦国,那是不可亲近的。D. 现在,我就要动身了,你却不信任我,那么,我又怎么可能接近秦王呢?(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可是将军的仇报了,然而燕国见陵一战的耻辱怎样消除呢?B. 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仇恨报了,燕国受欺凌的耻辱也除掉了。C. 然而那么,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的国恨也洗雪了。D. 是的,这样将军的家仇报了,燕国被欺凌的国耻也洗雪了。(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A. 那文章被称做短小的文章可指的都是大事,提到的同类事物都是周围的小事可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B. 它的文句都是些琐细之辞,但它的含义非常远大,所列举的比喻虽都是眼前的近事,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却很深远。C. 其中的文句虽短小,但含义却极大,所举的例子虽多,属身边小事,可内在含义却极其深远。D. 它的文章短小却都暗指国家大事,列举的例子虽属身边小事,却表现出了极其深远的意义。11、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问,他们的心最“同”在哪一点上?( )A.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B.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D.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9课 《屈原列传》文言基础知识学案学生版
第9课《屈原列传》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领略《史记》所展现的屈原的人物风采(包括屈原的政治远见、高洁志向、爱国情怀以及人格魅力等);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中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通过《史记》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3.理解作者在叙事中融人大段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4.体会司马迁所创造的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特点,了解《史记》的实录精神。
学习内容:一、课前阅读:P81单元提示、文言文全文及P86学习提示。
二、知识积累。
1.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是春秋三小霸之一的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屈原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
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
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
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
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2.司马迁简介及《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1、初读课文1—3节,读准字音。
博闻强志∕识()娴()于辞令属()草稿疾痛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皦()然泥()而不滓( )者履忠被谮( )2、识记1—3节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皦然泥而不滓者(7)、博闻强志3、关注以下重点字词的含义:(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太史公自序》(3)、屈平属草稿()(4)、造为宪令()见而欲夺之()(5)、平伐其功()(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可谓穷矣()(8)、疾痛惨怛()(9)、谗人间之()(10)、《国风》好色而不淫()(11)、以刺世事()(12)、明道德之广崇()(13)、治乱之条贯()(14)、举类迩而见义远()4、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5、文言句式(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6、重点句子的翻译(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二文本探究请思考:1、屈原在《离骚》中写到自己出身的是哪两句,本文中又提到他与楚国王族的关系如何?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是否是自夸呢,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从“王甚任之”,我们能想到屈原当时是种什么状态?3、“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才高遭人妒,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4、第3段中,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司马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离骚》的?对屈原的人品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屈原列传》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学案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学案【使用准备与要求】一、请准备红、黑双色笔及《语文必修三》. 一轮《复习方略》P85-89二、课代表负责本组“目标流程”的收发和对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督促.【目标一】通读课文,注意句读以及易错字的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着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目标二】掌握重点实词,《复习方略》P88高考演练翻译绝:(1)(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小民罢市。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理解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认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的形象,把握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难点(1)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2)探讨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 108 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
楚国在楚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但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强盛,但到楚怀王时,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但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屈原列传》学案
3、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4、根据文意,说说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五、课后作业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的词与例句加黑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使使如秦受地()
A.其如土石何B.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D.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
(2)顾不知计所出耳()
《屈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人。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 )帝喾( )举类迩()靡不毕见( )
濯淖( )蝉蜕( )滋垢( )浊秽( )皦然()
既绌()商於( )屈匄()既咎( )眷顾( )
相随属( )唐昧()罹难( )枯槁( )温蠖( )
B.搏闻强志(qiáng)谗谄蔽明(xiàn)靡不毕见(xiàn)眷顾楚国(hüàn)
C.怀瑾握瑜(yú)旧事填膺(yì)莫不逾侈(yú)积年不徙(xǐ)
D.差肩而坐(chā)不觉莞尔(wán)膛视而笑(táng)犹尚殗殜(yān)
4、下列各句中的“为”字,按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又前而为歌③而自令见放为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下列各句中均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进兵北略地②又前而为致曰③其后楚日以削
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⑤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⑥群臣怪之⑦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B.①③⑤/②④/⑦
C.①②③⑤/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⑦/⑥
3、各句中“被”字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中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屈原生平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在楚怀王时期,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负责管理内政外交事务,一心期望国家强盛。 然而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导致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深感国家沦亡之痛,最终在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选择了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表现
01
诗歌
后世诗人对屈原的缅怀和纪念,以诗歌形式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其作品的解读。
戏曲
屈原的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如《屈原沉江》等,通过表演艺术传承和弘扬屈原精神。
02
03
绘画
以屈原及其作品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通过视觉艺术展现屈原的形象和楚辞的意境。
当代文化现象中屈原元素
端午节
端午节与屈原紧密相关,节日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都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对后世文学创作启示
屈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启示。 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独立不屈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价值
屈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屈原的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领略屈原的崇高品格与爱国情怀。
首先,通过学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感悟屈原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貌,体会其高尚情操与坚定信念。
同时,学习文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反思屈原的命运与选择,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______》,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屈原,名______,是______国的同姓,他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离骚”一词的意思是______。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屈原列传》中描述屈原性格特点的词?()A.嫉恶如仇B.洁身自好C.懦弱无能D.爱国忧民2.《屈原列传》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A.仅通过描述他的政治成就B.仅通过他的诗歌创作C.通过他的政治生涯、诗歌创作以及个人品质等多方面D.仅通过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三、简答题1.简述《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主要遭遇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分析《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全文翻译《屈原列传》译文如下: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最新-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5篇15、屈原列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
《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屈原列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屈原列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伐其功屈*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屈 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屈原列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或前 135 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作品简介《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 104 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 14 年,才得以完成。
3、关于列传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文体,主要记载各类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活动,展示他们的思想、品质和功绩。
三、背景介绍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
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
楚国在政治上腐败,贵族集团内部争斗激烈,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屈原力图改革楚国的政治,主张联齐抗秦,但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诽谤,最终被流放。
四、课文解读1、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这段文字介绍了屈原的姓名、身份以及他的才能和在楚国受到的重用。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简洁地概括了屈原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能。
2、第二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一段讲述了屈原遭到上官大夫的嫉妒和陷害,从而被楚怀王疏远。
第09课 屈原列传(学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学案【教学素养】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和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出击匈奴,遭大军伏击,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遇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题目解说《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
“传”与“评”相结合,“传”中寓“评”是本文的特色。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受到楚怀王信任,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疏远流放,最终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江而死。
3、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屈原列传》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已学过的屈原的诗歌,如《离骚》和《涉江》,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思想内核:正直与爱国。
2. 提问: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他有哪些作品?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3. 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并分析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有哪些表现?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3. 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屈原与渔父对话的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资源:1. 《史记》2. 《屈原集》3. 网络资源:屈原生平事迹、屈原作品等。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其中《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特别设计复习学案以及教学计划。
学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来更好地了解《屈原列传》的起源和作者背景,以及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背景,都包含哪些文化元素等等。
接下来,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并学习其中涉及的经典诗句和古文互文。
学生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分段朗读,提高朗读口语和语音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主要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屈原和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除了阅读和个人理解外,还应该设置多种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例如,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等,让他们思考《屈原列传》探讨的主题,例如人性、伦理、政治和历史等等。
学生也可以通过节令文化体验、诗歌创作等形式,深刻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具体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朗读技巧、文本分析、思维借鉴,观点表达等。
而在考试前,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分析原文、短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
总之,《屈原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综上所述,对于《屈原列传》这一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学案
一、课文导入
1.请简要介绍《屈原列传》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要。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他在楚国从事了哪些职务?他的政治历程是怎样的?为什么最终被贬谪?
二、课文阅读
1.课文第一段描述了屈原在离任前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a)屈原所奏的“节义记”是什么内容?
b)屈原为什么要给楚怀王上奏“节义记”?
c)楚怀王对屈原的奏章有何回应?
d)屈原为什么感到失望?
2.课文接下来介绍了屈原作为楚国官员在楚怀王统治下的非议和遭遇,请回答下列问题:
a)屈原在楚国从政期间的功绩是什么?
b)屈原主张怎样治理国家?
c)楚怀王为什么厌恶屈原?
d)屈原遭到楚怀王怎样的贬谪?
三、思考探讨
1.屈原在《离骚》中对现实社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愤懑,请列举其中几个关键的观点和情感。
2.屈原的离骚思想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请阐述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拓展延伸
请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流传情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离骚》是屈原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创作背景有哪些?
2.《离骚》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3.《离骚》的传世情况如何?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传承有何影响?
五、写作练习
以《屈原列传》为题,结合以上的学习内容,以屈原的生平事迹为主线,撰写一篇小论文。
可以从屈原的政治经历、文学创作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自由发挥,有条理和逻辑。
六、课后反思
根据整个学习过程,你对于《屈原列传》这篇文言文作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你对屈原的一生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