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起源及对中华民族思维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安史之乱的起源及对中华民族思

维的影响

中国人在海外,华人聚集区称为“唐人街”,而中华民族主体又以“汉人”自称。中国历史数千年,王朝更迭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直至民国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何以国人只以汉人唐人自居,而不称之为秦人宋人或是明人清人?只因为汉唐之强盛给中华文明带来的骄傲深入骨髓,史书对汉唐之强,以“强汉盛唐”称之。

强汉与盛唐之所以强,只因为汉唐民风崇文尚武,充满进取、开拓之精神!虽也难逃封建王朝轮回更迭,两大帝国最终皆亡于内乱,但并非如后代般皆亡于外敌入侵。汉代武功之盛,自无须细表。如东汉末,国内已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之际,北方强敌如鲜卑、乌桓,虽控弦之士十数万,却始终无胆大举入寇,只敢在边境附近趁隙骚扰抄掠一番,可见汉军之积威之重,虽临死尚足以令胡骑丧胆。而国内任何一个军阀,只要回过神来,狠狠一击都足以让北胡西戎俯首称服。三国时代之公孙瓒、袁绍,西凉军团辶董卓、韩遂、马騰等,哪一个都能让游牧民族畏之如虎,甚至都能一纸文书就能让其等乖乖派出骑兵参与各自间的争战。曹操战败袁绍后,北征乌桓,只一仗就让乌桓骑兵死心塌地的从此为曹军效力,史书记:曹操拣选精锐数千令从军征伐,从此乌桓三郡为天下名骑。刘备令马超管理西羌各族,蜀汉历次北伐,羌一直为蜀军骑兵重要来源。而以盛唐之威,除唐军名满天下之精骑、长槊、陌刀之外,太宗皇帝宽阔的心胸更创造了中华文明又一颠峰。胡汉一家,天下混一的气魄,让众多胡族豪杰们从根本上就认同了自己亦是唐人,民族概念变得模糊,青史留名者,为唐帝国开疆拓土奉献一生的非汉族将领数不胜数,典型如阿史那社尔、契必何力、黑齿常之、高仙芝等等包括安史之乱的肇事者安禄山与史思明,假设唐王朝自身不出现严重体制之误,谁能断言安史二将不能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史书之上?还有平乱的重要将领李光弼亦非汉族,乃是契丹人。

探讨安史之乱起因,实质就是唐王朝同时兼犯了好战与忘战的两大错误。对外扩张、好战,精兵劲卒俱交于边镇,而内地承平百年,军备松驰,民众忘战久矣,古人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而二错兼之,焉能不危!

唐天宝年以前,镇边节度使数年就得轮换,从未有一人可兼任二镇节度使十数年的。节度使功勋卓著者,自边地入朝后,往往亦授予重要职务,各部尚书、御史中丞、大夫者俱有,为相者亦不在少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出将入相”,亦是汉唐时期,乃先溯至秦、六国春秋、西周时代,国家有武事征伐,朝中各重臣实际皆是文武兼备,往往任命某御史大夫、某尚书中丞,某上卿等等为将,领军出征。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在唐中期以前,国家重臣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文武之分,如初唐名将李靖、徐世绩、程知节、候君集等,都不同程度担任过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大夫、州刺史等职务。武将多能任文职,文士亦能胜武事。唐以前官吏士人从成年过程中实

际就是学得文武兼备,儒家六艺中,书包括经史、文武谋略、兵书战策,并非明清后的酸儒秀才,只知摇头晃脑背着之乎者也而手无缚鸡之力。如果你在汉唐时期说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等等,估计一个标准的儒学子弟就可以将你一箭封喉,一剑穿心!射与御,更是世家子弟、寒门士人的必修课程,连大诗人李白、杜甫,历史画像中从来都是腰间悬一长剑,汉唐之风,由此可知也,实际孔圣人自己,也是开得强弓,驾得烈马,史书记载其射术如神,尚有徒手格猛兽之勇,故六艺之中,武艺占了二项,可见孔圣人提倡的就是文武兼备才是治国之良才。如果孔夫子知晓了宋以后,明清诸儒生以手无缚鸡之力为荣,恐怕在九泉之下,每日仍会咯血三升…观中国历史,中唐以前,一个只知武事不懂文略,或者只具文才而不通武艺之人,如果出仕,一般都当不了大官,前途渺茫。当然投机专营取巧者除外。如安史之乱时,唐王朝各地的县令、太守等,佼佼者如显示出了非凡武勇与军事才能的张巡、颜真卿,每一个都是能让安史叛军倍感头疼之人物。也可以说中唐以前,每一个士人的目标都是学成文武艺,出将入相是读书人出仕的最高目标。

安史之乱,让唐王朝在四夷臣服,毫无外敌威胁下,忽然由极盛转向了衰弱。探其原因,直让史学家们扼腕叹息唏嘘。

安禄山为唐王朝服务了数十年,总不会如小说所云脑后有反骨,天生奸诈之徒。史书载安禄山与史思明皆勇猛善斗,同为“捉生将”,这个职位玩的应是九死一生的活儿,而根据人类品性特点,凡勇猛善斗者,或性恶,奸诈那是奸诈不到哪儿去的,随着权位益重,或许环境使人发生的变化。朝廷对其恩隆深重,作为重臣,安禄山与史思民亦不会不知唐王朝名将如云,整体军事实力远胜其二人之力,是什么原因让其等生出了造反之意,又能积蓄到能发动兵变的力量?

究其原因,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之作用,就是权相李林甫,史书称其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恰如其人也!唐王朝除了边镇节度使轮换之外,朝中宰相也有任期,边镇节度使掌朝廷定制边军,负责边镇军政大事,但亦非一手遮天。尚有州刺史、太守等地方政府,亦掌有一定数量之军队,负责民政事务、边军后勤补给,戍卒轮换等等以制衡节度使之权,边地刺史、太守等主官,一般亦是文武兼备之通才。而节度使数年即轮换,如此制度下,节度使要谋反,实质非常难!而李林甫拜相后,为了长期独霸相权,对唐玄宗进言道:文人在内专事文事,武人在外专于武事。这实际上就是防止了外镇节度使入朝任重臣而分享自己的权力。又针对许多少数民族将领文化知识较弱的缺点,就算功勋再卓著,限于文治之弱也不可能入朝为相。于是又进言道:胡人自幼擅弓马骑射,既仰慕中华天威又粗鄙少文,只要给些恩义,无不死心塌地的为朝廷卖命,而且更能吃苦耐劳,相对于汉将,更适合为国家长期镇守边地,开拓疆土。如李林甫之意,最好边镇节度使统统由没有多少文化的少数民族将领专任,这样就永远的断绝了节度使入朝为相的可能性,以让自己长期独霸大权。老年昏聩的唐玄宗竟然听了这话以后,觉得深以为是。从此,安禄山等节度使开始了长期专任一方,这就给了节度使们有了蓄养私兵死士的时间,随政治逐渐腐败,府兵制潰坏,边镇军士轮换制度也逐渐形同虚设,节度使慢慢有了蓦兵之权,能独立蓦兵了,慢慢的

地方财政权自然而然亦会部份或者大部份落入节度使手中,如此,边陲军事重镇节度使,慢慢地俨然就变成了如同独立王国。边军士卒们逐渐只知节度使之恩威,而不知有朝廷皇帝之恩威。其势已成,要谋反也只是覆手可为也。

李林甫为了一己私欲,破坏了朝廷制衡之制度,达到了个人目的,然而给唐王朝带来了无穷隐患!李林甫大权独揽后,排除异己,打击政敌,各级官吏都对其畏之如虎。当然李林甫还是有一定威望与能力的,他在宰相位置上,安禄山从来都不敢想造反。史料记载安禄山非常惧怕李林甫,常担忧什么时候一不小心得罪了李相,而被罢官问罪。胡人有胡人之思维,假设李林甫在位时罢了安禄山的职务,想必安禄山也只有乖乖就范。但如果要把安禄山下狱问罪,估计这杂胡出身的大将军必定会弃职逃亡,逃哪儿?北方大草原有的是地方。安禄山收养杂胡勇壮擅骑射者八千人为私兵,估计刚始时也不是为了造反而是为了万一被李林甫问罪时,保护自己逃亡的。大唐积威百年,如果不是自己暴露出懦弱无能虚弱,谁敢与之相抗?胡族将领,除非王朝领袖有如同李世民般独特气魄与胸襟,否则你要指望他们被问罪时,乖乖地如同汉人将领般送上自己的脑袋,实是非常之难!安禄山的前辈王忠嗣就因为得罪李林甫被贬,所以安禄山蓄养数千壮士,为逃亡作准备亦很正常!而杨国忠拜相后,让安禄山对朝廷宰相的态度,从敬畏转变成了蔑视,心态的变化促使了行为的变化,准备逃亡就变成了准备起兵。杨国忠拜相,靠得可不是才学,天下人尽皆知。此人志大才疏,不学无术。若知道谁瞧不起自己就想直接弄死谁,他向皇帝进言,直接了当就断定说:安禄山谋反。谋反若是坐实了,那是大逆之罪,要诛九族的,只要是连亲带故的都得被灭门!横竖都要死,安史之乱就出来了,李林甫在位,安禄山或不敢起兵,最多逃亡而杨国忠,安史叛军起兵后就直奔长安,号称“清君侧”。

这里分析一下安史之乱发生时唐王朝的军事布置。唐王朝是一个极富进取开拓精神之王朝,安史之乱发生并非是由于帝国军力衰退,相反却正处于极盛之时,西域的军事重镇安西,此刻正励兵秣马准备再次西进,以报怛罗斯兵败之仇,准备与阿拉伯联军再决胜负。而安史之乱的发生,安西精锐东进勤王从此再也无力西顾。由于李林甫对军将轮换制度的破坏,各镇节度使都开始自行蓦兵,而朝廷政策又是开边拓土,,可以说各军镇之边军,几乎每年都在打仗,只管向朝廷要钱要粮要军功赏赐,而兵却是自己招。唐王朝对各节度使所辖之军,亦有定制,奇怪的是安禄山的范阳节度使辖下,有朝廷编制之军九万,为各镇之最,可面对之敌,只是尚未崛起的契丹与奚,再加平卢镇所辖之军,安禄山与史思明,就拥精兵近二十万。其他各镇节度使,则各拥兵二至七万不等。如安西镇,则在二至三万。唐王朝对外开边不止,大战小战不断,而由于李林甫的原因,战争就成了边军的专业。而内地各军,数十年承平,不闻金鼓矛戈之声日久,太宗、高宗时期的精锐禁卫军,至玄宗后期,由于久不遇战事,也懈怠成了摆设。府兵制的崩坏,边镇自行蓦兵,内地之人亦无须再大规模轮替戍边,又使得内地除军备松驰外,民间也再无大批百战余生之返乡老卒。就是说边镇常在打仗,而内地又军备荒废,打过仗的人也不多。唐王朝的精锐之军,全分布在各个节度使辖下,天下精兵尽在边地,而中央又守备空虚,外重内轻。故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