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的临床疗效

合集下载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经验交流38结、直肠息肉经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李成香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医院,陕西渭南 715100)摘要:目的 探究圈套器冷切除与圈套器热切除在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60例实施圈套器冷切除患者记作CSP组,122例实施圈套器热切患者记作HSP组。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局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CSP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HSP组,P均<0.05;CSP组患者的术中失血、延迟性出血、电凝综合征、迟发穿孔、病理组织损伤、息肉回收失败等不良事件的比率均较HSP患者组显著降低,P均<0.05。

结论 在以肠内镜为指导下的结直肠息肉的切除手术过程中,CSP手术组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并提高手术效能,可改善手术结局,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息肉;内镜;圈套器切除;临床治疗结局结直肠癌是指,发生于结肠与直肠上皮细胞异形增生并恶性增殖纯度较高的肿瘤疾病。

截止至2018年,全世界范围内的该疾病的发病患者例数达到180w,死亡比率为48.89%[1]。

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以切除病理组织,减缓肿瘤细胞继续恶性增殖等支持治疗方案为主。

现阶段以内镜指导为基础的肠内息肉方法,为临床中的主流手术途径。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息肉的切除方法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多见于冷/热活检钳除、圈套器热切除等[2]。

圈套器冷切除手术具有操作便捷、可行性高、手术周期短,以及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几率较低的优势,但该手术在国内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

因此,应在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试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本研究旨在对圈套器冷切除术在结直肠癌的病理组织切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详细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60例实施圈套器冷切除患者记作CSP组,122例实施圈套器热切患者记作HSP组。

2022结直肠息肉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息肉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息肉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全文)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

在内镜下治疗中,应该根据结直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尽可能提高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结直肠息肉通常是指突起于大肠腔内的肿块,根据其病变部位、大小、形状及病理学可有多种分类方法[1]。

单纯结直肠息肉的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多于常规体检时发现,经普通结肠镜可确诊,但常常存在漏诊,平均结直肠息肉、腺瘤漏诊率分别约28%、20%[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减少息肉治疗相关并发症,进一步为患者节省治疗成本和时间,减轻患者痛苦[1,3,4]。

当前,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及腺瘤检出率(adenomadetection rate,ADR)。

本文对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结直肠息肉的分类1.大小分类:通常根据息肉直径大小,将≤5 mm、>5~10 mm、>10~20 mm、>20 mm 息肉分别称为微小息肉、小息肉、大息肉、巨大息肉[4]。

2.肉眼形态学分类:根据息肉形态及与黏膜平面关系,巴黎分型将息肉分为带蒂型(Ⅰp)、亚蒂型(Ⅰsp)、无蒂型(Ⅰs)、浅表隆起型(Ⅱa)、浅表平坦型(Ⅱb)、浅表凹陷型(Ⅱc)。

[工程科技]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工程科技]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 是在息肉电
切术和黏膜注射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的治疗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黏膜下注射肾上腺 素或生理盐水使得病变组织抬高,使粘膜层与肌 层分离,然后行高频电刀切除。利用此项技术 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
的发生,除了能够获得完整标本作病理检查进 行确诊外, 还扩大了以往内镜下切除病变的适 应症。
变、黏膜内癌、直径< 20 mm的sm1癌。
• 对sm2癌或浸润更深的癌变,由于病变残留
及淋巴结转移几率大,尚需追加外科手术。
EMR适应症
• 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
2004年4月版规定EMR治疗胃癌适应症为:
• (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 • (2)内镜下判断癌细胞的浸润深度限于粘
膜层
大肠EMR 适应证
• 结肠EMR 的绝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腺
癌,局限于m 层,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大小2 cm 以内;小于2 cm 的各型LST。
• EMR 的相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腺癌,
局限于m~sm1 层,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大小2 cm 以内;2 cm 以上的颗粒均一型LST-G;2 ~4 cm 的混合结节型LST-G。
乳头癌,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 局限于黏膜层,IIa 病变,直径小于2 cm;(2)局限于 黏膜层,IIb和IIc 病变,直径小于1 cm,胃镜和/ 或病理 确定无溃疡或溃疡瘢痕。
• EMR 的相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胃腺癌和/ 或乳
头癌,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 ) 直径超过2 cm 的无溃疡及瘢痕形成的局限于黏膜层的病 变;(2)直径小于3 cm 的有溃疡或瘢痕形成局限于黏膜 层的病变;(3 )直径小于3 cm 的局限于黏膜下浅层 (sm1)的病变;(4)弥漫型分化差的直径小于2 cm 的无 溃疡及瘢痕形成的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此种情况尚需进 一步的研究证据支持。

ESD疗效评估

ESD疗效评估

ESD疗效评估有3个定义:(1)整块切除(en bloc resection):病变在内镜下一次性被整块切除。

(2)完整切除(Complete resection/R0 resection):整块切除标本在病理学水平达到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

(3)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无或低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完整切除。

DDW201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肿瘤短期临床效果显著2014-05-26 08:16来源:丁香园作者:小木lemon大块病变损伤可以被整块完整切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结直肠肿瘤是有一定作用的,目前正在不断被推广应用于切除损伤。

然而,结肠由于其特殊解剖特点,比如狭窄和成角度的内腔,及结肠壁较薄,使结肠ESD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ESD术相比,是更有难度的,而相比之下,直肠ESD术对直肠肿瘤非常有效,因为直肠的壁较结肠壁厚,而且与外科腹腔镜相比,ESD体现的优势在于对患者的侵袭性更小,更安全。

为了评估直肠ESD对直肠肿瘤的应用价值和确定临床短期效果,来自日本东京慈恵会医科大学的Daisuke Ide等进行了一项研究,纳入73例直肠肿瘤患者(共有245个结直肠肿瘤),均为在2009年6月到2013年8月期间在东京慈恵会医科大学医院内由ESD术确诊的患者,研究者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该研究结果示,组织学检查结果中管状腺瘤、黏膜癌及黏膜下癌分别有7、46、20例,而肿瘤大体观呈凸起型、扁平隆起型及其他类型分别有43、24、6例,肿瘤平均大小为37mm。

目前ESD疗效评估有3个定义:(1)整块切除(en bloc resection):病变在内镜下一次性被整块切除。

(2)完整切除(Complete resection/R0 resection):整块切除标本在病理学水平达到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

(3)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无或低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完整切除。

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

在我国,大肠癌已成为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2-3]。

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是结直肠腺瘤,占息肉类型的80%~90%,约8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通过一系列的遗传变化在至少10年内发展而来的[4]。

由于结直肠腺瘤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临床中需要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才能确诊。

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5-6],因此,总结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结直肠癌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6—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及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经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的且符合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338例。

肠镜诊断标准及病理诊断标准[7-8]:①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或直肠息肉;②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③根据异型增生情况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以及黏膜内癌;按病理结果根据腺瘤恶变程度分为:无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纳入标准:①依照内镜及病理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配合,资料填写完整,而且资料填写比较准确。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血管病、脑病、肝病、肾病、肺系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②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或者年龄比较大的患者不能配合本次调查;③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以及哺乳期的妇女;④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主诉,如患有严重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且不能配合者;⑤同时合并存在消化道肿瘤以及消化道手术史、出现肠梗阻的患者,既往腹部手术病史以及同时合并炎症性肠病及其他器质性病变;⑥明确诊断为息肉病的患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病综合征、幼年性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王华超1,姚玉璞3,刘薇2,彭丹3,刘立阳2,刘仍海2*(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北京 100078;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北京 100078)摘 要:目的 总结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

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也容易被误诊为痔疮等肛 门疾病 。结肠息 肉如果不及时诊治 容易导致结肠癌的发生 。随着结肠镜的发展和普及 ,结肠息
肉的检 出率也得 到 了明显 的提升 】 。2 0 1 0年 6月 一 2 0 1 2 年 3
液和去 甲肾上腺素进行冲洗 ,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使用 电极 电
凝止血。如果 出现搏 动样 出血 , 需要立 即进行 3 % 高张盐水 、 肾上腺素 以及利多卡 因的局部注射 ,多数可立 即止血 ,对于
经验体会 J i n g y a n t i h u i 《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第1 o 卷第8 期( 总 第2 5 4 期) 2 0 1 3 年a t f
内镜下治疗结肠 息 肉的临床分析
李伟① 徐明丽① 宋建斌② 赵凤 华① 牛运祺③
【 摘要 】 目的 :探讨 内镜下切除结肠息 肉的临床方法 和疗效 。方法 :对 2 0 1 0年 6 月一 2 0 1 2 年3 月本 院收治的 1 4 5 例患者均采 取内镜下
高频 电凝切 除法治疗 ,观察其疗效 。结果 : 研究对象全部有效切除息 肉组织 ,共切除 3 2 1 枚息肉 , 一次性切除无残 留,恢复 良好后出院 ,随
访未见复 发 ,有效切除率为 1 0 0 %。术 中未发 生结 肠穿孔 、大 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 :内镜下 高频 电凝切除法对治疗 结肠息 肉安全 可靠 ,创
尽量将肠道 内液体 吸尽 ,方便手术时观察 】 。置换肠腔 内气 线路正常 。
肉切除率 为 1 0 0 %,术 中以及术 后 的未 出现结肠穿孔 、烧 伤 以及大 出虹等并发症 ,患者恢复 良好后 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
为6 d ,术后 2 年 内复查未 出现复发 。
3 讨论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王慧【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结肠腺瘤患者,对结肠腺瘤患者的结肠腺瘤切除率、大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结肠腺瘤患者的病灶完全切除率为83.33%;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23例,术后4周全部愈合,黏膜切除直径≥3cm的患者有7例,术后7周愈合;术后2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经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后,止血成功,没有出现穿孔现象.结论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手术具有显著的疗效,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运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03【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结肠腺瘤【作者】王慧【作者单位】11401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结肠腺瘤是临床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1]。

从病理结构看, 有炎性增生、良性腺瘤, 区分结肠腺瘤的性质, 加强对结肠腺瘤诊断的重视对于结肠腺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2]。

为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 本文特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对本院收治的30例结肠腺瘤患者进行研究, 以供临床参考, 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集的结肠腺瘤患者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结肠腺瘤临床诊断标准。

年龄24~60岁, 平均年龄(41.25±6.26)岁, 女15例, 男15例。

其中, 绒毛状腺瘤患者有7例, 腺管状腺瘤患者有12例, 绒毛腺管状腺瘤患者有9例, 扁平腺瘤患者有2例。

1.2方法所有结肠腺瘤均采用常规肠镜进行检查, 在治疗期间维持结肠腺瘤的静脉通道, 对患者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监护, 进镜后观察病变组织的位置及大小,采用亚甲蓝对腺瘤进行染色, 观察其周围情况, 在结肠腺瘤的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 待病变部位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彻底分离后退镜, 然后将电圈套器放置在结肠腺瘤处, 将其收紧切除黏膜。

内镜治疗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观察

内镜治疗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观察

胃肠病学2023年第28卷第2期·短篇论著·内镜治疗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观察焦晨阳伏亦伟钱云李昱江赵治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25300)背景: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十二指肠病变的检出率提高,内镜切除十二指肠病变的方法选择及其疗效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评价内镜治疗十二指肠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接受内镜切除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32例,对肿瘤的部位、层次、治疗方法、术后病理、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

结果: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

2例患者表现为黑便,1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20例无症状。

28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4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

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2例行冷圈套切除术,1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17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

十二指肠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共21例,Brunner 腺瘤7例,脂肪瘤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间质瘤1例。

1例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术中出现穿孔,转外科手术修补,其余患者术中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内镜均无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肿瘤安全且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内镜治疗;安全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Duodenal Tumors JIAO Chenyang,FU Yiwei,QIAN Yun,LIYujiang,ZHAO Zhib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aizhou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Taizhou,Jiangsu Province (225300)Correspondence to:ZHAO Zhibin,Email:***************************.cnBackground: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the detection rate of duodenal lesions has increased,and the selection and curative effect of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duodenal lesions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Aims: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duodenal tumor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32patients with duodenal tumor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resection from January 2017to January 2022at Taizhou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The location,depth,treatment method,postoperativepathology,and complications of duodenal tumors were summarized.Results:Among the 32patients,there were 21males and 11females.Two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melena,10patients had abdominal pain,and 20patients were asymptomatic.Twenty ⁃eight tumors were located in descending part of duodenum,and 4were located in duodenal bulb.One patient underwent 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2underwent cold snare polypectomy,12underwent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and 17underwent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All lesions were completely resected.Among the 32lesions,there were 21tubular adenoma or tubulovillous adenoma,7Brunner′s gland adenoma,2lipoma,1neuroendocrine tumor,and 1stromal tumor.One patient with duodenal tubulovillous adenoma had perforation during operation and was transferred to surgery for repair.The other patients did not ha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perforation and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All patients had no recurrence after postoperative endoscopy.Conclusions: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duodenal tumors is safeand effective,and has good clinical value.Key wordsDuodenal Neoplasms;Endoscopic Treatment;Safety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2.006*本文通信作者,Email:***************************.cn发生于十二指肠的常见肿瘤包括脂肪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间质瘤、Brunner 腺瘤、管状腺瘤等,其发病率不足1%[1]。

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

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

结肠息肉3种内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武阿丽;吴兵;张亚飞;周景丽;武舍舍;董蕾【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756枚结肠息肉行结肠镜下治疗,分别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378枚,高频电切术治疗115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237枚.术后随访3月,比较3种方法的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PC组(治愈率100%)、EMR组(治愈率96.7%)对于治疗扁平及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明显优于高频电切组(治愈率63.4%,P<0.01),而APC组和EMR 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高频电切组(治愈率94.5%)、EMR组(治愈率100%)对于治疗亚蒂隆起及有蒂隆起的结肠息肉明显优于APC组(治愈率74.5%,P<0.01);而APC组和EMR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C治疗扁平及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疗效较好,但无法获取完整病变病理结果;高频电圈套器切除可应用于亚蒂及有蒂息肉.EMR对于治疗各种息肉均更加理想.【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42)002【总页数】3页(P214-216)【关键词】结肠息肉/治疗;结肠镜检查/方法;对比研究【作者】武阿丽;吴兵;张亚飞;周景丽;武舍舍;董蕾【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西电集团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9目前对于结肠息肉(尤其是直径<2.0c m)的内镜下治疗多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及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为探讨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疗法、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种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1 对象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我们共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患者3748例,检出456例,总计1037枚;结肠息肉756枚,其中炎性息肉253枚,腺瘤503枚;男439枚,女317枚,男女性别比1.38∶1,年龄67±13.4(11~85)岁。

内镜ESD术助老人轻松切除肿瘤

内镜ESD术助老人轻松切除肿瘤

龙源期刊网 内镜ESD术助老人轻松切除肿瘤作者:陈伟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7期家住资兴市82岁的李爷爷,因1个月前出现下腹疼痛伴有大便性状改变,自行服药后症状仍有反复,影响其生活质量。

家人带着李爷爷到当地医院就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效果不佳,遂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并住院诊治。

住院后经肠镜检查发现李爷爷的肠道里长了个肿瘤,大小约2.5*1.5cm,经活检诊断为高级别瘤变,由于肠道肿瘤考虑有癌变,随后又进行了超声结肠镜及CT检查评估,发现李爷爷的肿瘤仅局限肠道粘膜层局部,无转移表现,外科手术切除本应是彻底治愈的最佳治疗方式。

可李爷爷的家属却有些犹豫了,因为李爷爷不仅高龄,而且有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基础疾病,身体耐受力差,外科手术风险高。

就在李爷爷家属为难之际,消化内科专家团体通过对李爷爷的肿瘤生长部位及浸润深度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患者高龄及基础疾病较多,提出了可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切除肿瘤。

那什么是ESD术呢?ESD术即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ESD与剖腹手术方法比较,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不开刀、体表无创口、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

因此ESD术是非常适合李爷爷这类高龄,手术耐受差及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與李爷爷家属的沟通病情后,其家属同意我科手术方式,消化内科医生团队通过标记、粘膜下注射、切开、粘膜下剥离及创面处理一系列手术步骤顺利将李爷爷的肠道肿瘤完整切除,用时仅两个半小时且术中出血量非常少,整个手术过程李爷爷都感觉非常轻松。

术后再经过用药治疗,李爷爷恢复良好,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表现。

内镜下蓝激光成像NICE分型及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

内镜下蓝激光成像NICE分型及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

·论著·内镜下蓝激光成像NICE分型及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林贵德1,2,马东升2,周伟新3,杨辉1*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广东广州5100002.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内镜科,广东深圳5180003.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深圳518000【摘要】目的评估及比较内镜下蓝激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BLI)基础上的国际结直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NICE)分型及日本窄带成像技术专家组(Japan Narrow-Band Imaging Expert Team,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BLI观察的130处结直肠息肉,应用NICE分型及JNET分型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内镜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

结果130处息肉中,NICE1型51处,2型79处;JNET1型46处,2型84处。

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37处,肿瘤性息肉93处。

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79.6%、86.5%、93.7%、62.7%和81.5%,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9.2%、97.3%、98.8%、78.3%和91.5%。

放大镜观察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病准确率明显优于非放大镜观察的NICE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P<0.05)。

在直径≤5mm的92处息肉中,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7.8%、87.9%和75.0%,JNET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7%、97.0%和89.1%,两者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体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体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研究对象70例,均被确诊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为达到研究目的,将根据70例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内35例,并于对照组内实施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中则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据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看,ESD对肿瘤病灶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EMR(P<0.05);同时ESD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实施ESD治疗有更高的疗效、更低的复发率,还可有效预防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发症引言: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大肠肿瘤,在临床上可将其分为颗粒型、非颗粒型两种。

据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有比较高的诊断难度,早期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一般为良性,但据实际数据统计看大约有11.5%的恶变率。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EMR、ESD均是其常用手术方法,其中EMR的应用频次较高,可以有效切除病灶组织,但是因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本身的特殊性,主要以侧向生长为主,因此EMR需要分块切除,不仅对机体有比较大的创伤,也使其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1]。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ESD逐渐成为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主流方法,相比常规EMR,ESD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病灶残留低的特点,因此可以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便重点探究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共计70例,均被确诊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均符合实验参与条件。

将70例患者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例如在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包括22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介于34~72岁,平均(58.63±4.15)岁,经检查肿瘤直径1.2~5.9cm(3.24±0.63)cm;再如观察组中,包括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范围33~73岁,平均(60.44±4.12)岁,肿瘤直径范围1.2~6.0cm,平均(3.25±0.57)cm。

内镜漏诊结肠巨大腺瘤一例

内镜漏诊结肠巨大腺瘤一例

内镜漏诊结肠巨大腺瘤一例王少军;谭军英;魏良洲【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3(026)008【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腺瘤;结肠;误诊;痔【作者】王少军;谭军英;魏良洲【作者单位】266555 山东青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消化内科;266555 山东青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消化内科;266555 山东青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91 病例资料男,44岁。

因黏液脓血便2月余就诊。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鲜红色,有时覆着黏液脓样物,每日2~3次,伴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呕血、乏力,来我科就诊。

发病以来,精神可,体重无明显变化,饮食睡眠可,小便正常。

有痔疮病史10余年,无特殊家族史,无吸烟史。

查体:体温36℃,脉搏72/min,呼吸 16/min,血压 120/74 mmHg。

意识清,精神可。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min,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查血红蛋白132 g/L,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癌抗原(CA)199等均无异常。

诊断:便血原因待查(结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痔疮?)。

在我院内镜室行第1次肠镜检查,发现患者乙状结肠准备欠佳,粪液较多,升结肠见1枚约0.4 cm×0.5 cm半球形息肉,表面光滑,取活检;于横结肠见1枚约0.5cm×0.8 cm柱状带蒂息肉,表面光滑,取活检;余结、直肠大致正常,见图1。

病理示升结肠、横结肠标本均为管状腺瘤。

诊断为结肠多发息肉。

考虑患者黏液脓血便可能由痔疮引起,遂于1周后行第2次肠镜检查,拟行息肉电切术。

术中发现除上述2枚息肉外,乙状结肠距肛缘22 cm处另见1枚约1.6 cm×2.0 cm带蒂息肉,顶端半球状,蒂长约1.0 cm,息肉表面呈分叶状,色红,充血糜烂,见图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0例的疗效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0例的疗效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0例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04-10T14:22:54.8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1期作者:徐威1 沈明1 钟晓峰1 胡学军1 徐美东2 [导读]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直径≥1cm、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浅表型病变。

(1江阴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江苏江阴 214421)(2上海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上海 200032)【摘要】目的:总结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以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 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内镜中心所行30例结肠LST患者,均行ESD,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30例患者病灶大小约20-35mm,全部病例均一次完整切除,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平均随访15个月未有复发。

结论:ESD治疗结肠LST病变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结肠LST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结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089-01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直径≥1cm、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浅表型病变,是扁平型结肠肿瘤性病变中最重要的一个亚型[1]。

随着内镜医师对LST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染色和放大色素内镜应用于临床诊断,结肠LST的检出率正逐渐提高。

相对于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优势为切除病灶更完整,提供术后完整的病理标本,目前,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ESD作为标准方法在临床上使用[2]。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应用ESD治疗结肠LST患者30例,疗效佳,现报道如下。

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一、乙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乙状结肠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大约70%左右的大肠癌都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因此乙状结肠镜检查对直肠和乙状结肠早期癌变的发现和确诊有重要意义。

1、乙状结肠镜检查的适应症:①便血或黑便患者。

②直肠内疑有肿块。

③慢性腹泻、大便长期有脓血或粘液。

④不明原因的大便习惯改变,如坠胀、便频或便秘等。

⑤大便形状改变或形态不规则。

⑥下消化道造影疑有结肠病变者。

2、乙状结肠镜检查的禁忌症:①肛门或直肠狭窄、肠内异物未取出者。

②肛门、直肠和乙状结肠急性炎症期。

③肛裂发作期。

④急性腹膜炎。

⑤精神病患者及不合作的儿童。

⑥高血压、心脏病、孕妇及体质极度衰弱者。

3、检查前准备:一般于检查前清洁灌肠,使之排空大便即可。

对于个别精神紧张患者可于术前1小时酌情给予镇静剂和解痉剂。

4、检查方法:患者取膝胸位,先作直肠指诊,了解有无直肠狭窄,然后于镜筒及镜栓涂抹润滑剂轻柔插入肛管,开始时镜顶端指向脐部,当进入5cm深度时,取出闭孔器,装上接目镜和充气球,缓缓打气,循腔进镜。

直视下首先可见到直肠壶腹部,此时向骶尾部前进、有无出血、溃疡、脓性分泌物、息肉、肿瘤等。

如有可疑病变肉眼尚不能定性者,可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时,要注意看清肠腔后才能进镜,操作要轻柔,切忌盲目和暴力推进,以免造成穿孔。

取活检时咬取组织不能太大、太深,同时要避开血管,防止组织损伤过多引起出血。

二、纤维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的应用,是胃肠病学上的一个重要进展,显著提高了大肠疾病以及包括回肠末段和回盲部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并通过纤维结肠镜进行摘除息肉、止血、乙状结肠扭转复位等非手术疗法。

(一)纤维结肠镜的基本构造和类型纤维结肠镜的基本结构是由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组成。

光学系统包括导像和导光系统。

在机械系统中包括弯曲及调节控制系统,注水、注气系统,吸引活检管道系统和金属软管、塑料管制成的外壳保护等组成。

从外观上可分成5个部分:头部、可控弯曲部、软管部、操作部、万能导索。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效果分析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效果分析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效果分析杜 林(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 安顺 561000)[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效果。

方法:将安顺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对其均进行EMR,然后观察其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这8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其共切除息肉108枚,术后其均未出现肠穿孔、创面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1个月对这80例患者进行肠镜复查的结果显示,其中有3例患者存在息肉残留的情况,再次对其进行EMR 后其残留的息肉组织被完全切除。

术后1年对这80例患者进行肠镜复查的结果显示,其病情均未复发。

结论:对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进行EMR 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切除其息肉组织,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且能预防其术后病情复发。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直肠无蒂息肉;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03-0028-02更好,能提高其碎石的成功率,且对其术后WBC 和血清NGAL 水平的影响更小。

参考文献[1] 易文发,曹会彦,王国录,等.输尿管软镜与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效果对比及对血清NGAL、WBC 水平的影响[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9,39(6):1034-1038.[2] 阿布都热扎克·木塔力甫,麦麦提艾力·艾则孜.单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结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治疗鹿角状肾结石的手术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19(32):220.[3] 陈尧.单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结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治疗鹿角状肾结石的效果观察[J].健康大视野,2019(9):230-231. [4] 任昌,安瑞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直径2~4cm 肾结石的疗效比较[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11):2421-2426.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

经验交流7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 无蒂息肉的疗效李成香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医院,陕西省渭南市 715100)摘要:目的 分析对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具体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消化道息肉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156枚息肉。

男性样本60例(95枚息肉),女性样本40例(61枚息肉),其中大肠息肉与胃息肉样本分别有40例(82枚息肉)、60例(74枚息肉)。

采用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切除直径小于2cm 的消化道息肉(无蒂/亚蒂);采用透明帽负压吸引,切除直径大于2cm 的(无蒂/亚蒂)胃部息肉;采用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直径大于2cm 的亚蒂胃息肉或大肠息肉(无蒂/亚蒂)。

结果 1例样本(3枚大肠息肉)拒绝手术;EPMR、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实施对象分别有2枚胃窦部扁平息肉、8枚2cm 以上大肠息肉(无蒂与亚蒂)、其余息肉;术后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为管状腺瘤47枚、炎性息肉42枚、绒毛状腺瘤7枚、管状绒毛状腺瘤8枚、增生性息肉65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枚;手术期间样本均无出血、穿孔现象,术后复查均无息肉复发情况。

结论 在消化道无蒂或亚蒂息肉患者中,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效果优良,安全性较高,息肉复发情况较少。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直肠黏膜;病理检查;内镜黏膜切除术;穿孔在大肠息肉中,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等属于新生物,该类息肉生长在肠上皮,癌变风险较高;炎性息肉一般是由于吸血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刺激导致的炎性反应增生,不会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发生在肠黏膜,是一种无蒂小结节,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发现象,病灶直径较小,且无明显症状。

临床数据显示[1],胃肠道无蒂或亚蒂息肉在手术时,均存在难以圈套的现象。

传统手术在切除时,引起凝固时间较长、凝固时电流值较大,因而易导致黏膜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膜壁穿孔、出血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2]。

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周巍;于红刚【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隧道组),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初步评估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性别比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隧道组平均手术时间(45.0±15.0)min,ESD 组平均手术时间(67.0±17.0)min;隧道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2.5%(1/8),ESD组66.7%(6/9),组间差异明显(P<0.05).隧道组术中穿孔发生率0.0%,ESD组22.2%(2/9);ESD组有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隧道组术后感染发生率12.5%(1/8),ESD组11.1%(1/9),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病例失访,术后1个月结肠镜复查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内镜隧道剥离术和ESD均可以用于结直肠病变的治疗,相比传统ESD技术,内镜隧道剥离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病变的主要方法.【期刊名称】《中国内镜杂志》【年(卷),期】2018(024)009【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结直肠;内镜隧道剥离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作者】周巍;于红刚【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 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R574.6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治疗直径大于2.0 cm、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局部病变的主要方法,它具有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且复发率较低的特点[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