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一)
一、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四、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六、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七、谈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八、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九、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十、教的职责在于帮助,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
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十一、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十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十三、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十四、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十五、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共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十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强。
十七、请你谈谈课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课程是由教课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十八、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培养智力因素。
2、培养非智力因素。
3、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
4、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
5、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十九、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二十、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改革知识答辩题(公共部分二)
二十一、请你概括地说一说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二十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注意成员搭配;
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3、把握恰当时机;
4、转换教师角色,指导、参与合作。
二十三、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
5、直观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二十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⑴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⑶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二十五、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十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
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二十七、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二十八、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化、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二十九、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课程的综合。
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十、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1、整体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三十二、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1、学会求知的能力
2、学会做事的能力
3、学会共处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
三十三、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三十四、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
三十五、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十六、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三十七、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三十八、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三十九、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