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情境,让学生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有了疑问,才会有进一步思考、探索、求证,才会有发明和创造,人类也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学生有效的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正确的质疑能力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创造是思维与实践的结果,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就是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心得: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疑”要”问”
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动力,是将学习者引进新领域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疑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怎样才能让他们会”问”,变成好学生呢?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我用”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来朗读这首古诗。高深幽远,时而高亢,时而轻柔的音乐,很快就让学生进入了角色。在音乐声中每一位同学都很投入地朗诵起来,学生甚至自愿走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朗诵水平。下面的同学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有的跃
跃欲试,也想一展身手。这时候我对他们说:”大家都朗诵的非常好,那么这首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如果有不理解的请提出来,或者将你已经理解的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这节课真是精彩纷呈,同学们不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
“老师’’香炉是不是烧香的炉子?”‘‘
“香炉峰生出的烟为什么是紫色的?”
“‘‘九天’’是不是说银河落下来用了九天的时间呢?”
同学们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交流,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这节课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丁,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得到了语文能力的锻炼,同时也对语文充满了兴趣。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有”疑”敢”问”
有人曾说过:”在小学课堂上,你会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乐于举手提出或回答问题;在初中的课堂上,是大部分学生会这样做,而在高中已经是很少一部分同学乐意举手回答问题,他们总是习惯被动地让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在大学里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竟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虽然有时这些问题他们都会。”究其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害羞的心理。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种种顾虑,唯恐问错问题而受到同学嘲笑或老师的白眼。心里有了这些顾虑,学生上课就不敢举手提问了。问题越积越多,越不敢提问,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
增强主体自我意识,让主体主动开发,自己动起来。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三、充分思考,让学生主动”提问”
在教学中,老师经常会抱怨学生虽然一天天长大,却越来越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这到底是怎么了?其实,主要原因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在备课时研究分析教材、教法较多,却很少考虑学生,研究学生。教师还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常把”质疑、问难”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过场。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接受老师的提问,思维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只要是有经验的老师,就会抓住这个良机,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引导学生带着自提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自己解答问题;或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快乐,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授其方法,让学生有”疑”善”问”
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呢?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努力创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学者多问,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创造发明事例,鼓励学生去思考,去质疑,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
识。其次要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敢于主动提问,特别是一些内向胆小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老师应该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多关心鼓励他们。再次,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正确方法。比如:比较法、实验法、观察法、猜想法等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
总之,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会学、爱学、敢问、愿问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