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综述

据重庆市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明:近半数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靠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在“你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的调查中,44.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通过家庭、个人社会关系和找熟人;其次才是通过人才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个人自荐、学校组织的就业推荐活动,分别占17.11%、15.18%、14.97%。

对与这种依靠社会关系找工作的方式,不少专家和学生纷纷表态,认为这种行为社会破坏公平原则,激化就业矛盾。可是当就业的压力实实在在地压到学生自己的头上时,只要能"开发"父母关系的,几乎没人不去利用的。

其实,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能力的人,有的可以晋升很快,有的却一直得不到晋升。此外,有的单位鼓励内部员工向本单位介绍优秀人才,并设立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可见,一个人的生活机遇与他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针对这一情况的研究,使社会网络学派得以建立和不断地发展。社会网络学派研究问题的所关注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第一,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去研究人的行为时,首先要涉及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或者是网络结构;第二,描绘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他在网络中的位置是怎样的;第三,网络中不同位置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思路一:齐美尔的基本思路。齐美尔的基本思路是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他认为研究个人的时候不能从单个孤立的人出发,而应该从他处的社会网络角度入手。此外,齐美尔还认为当个人进入网络的时候,他不仅仅是这个网络的一个点,而且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现在的网络。布雷格把齐美尔的这种思想解释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建立的关系不是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网络之间的关系。

这种情况在中国非常常见。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下海经商的浪潮,很多下海经商的“官员”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的

创业成功率要远远高于普通老百姓,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和国家大背景的影响之外,他们还拥有普通百姓所没有的关系网。

根据齐美尔的理论,任何群体是有双重性的,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实际上是不同网络之间的交际。文中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进入网络的每个人的归属感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了齐美尔的另一个思想——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学派认为:一个人主动参见很多群体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变现自己的个性。当人们参加的群体越多,他们的个性越得到充分的表述,因为每个人参加的群体的特点不一样。这样就展现出自由和约束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种网络的影响和约束,但另一方面,个人的个性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充分表达。齐美尔认为人的自由一定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如果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那么他是没有任何个性的。为了解释该说法,齐美尔举出中世纪丹麦的行会和王室讨价还价达成协议的例子。但是我并不赞同,齐美尔把个人个性和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在齐美尔举出的例子中,因为国王和行会达成了协议,所以如果行会内部成员违反了某个程序、纪律、规则,就会在行会内部受到审判,而不用舍弃行规而采取国家的法律。他认为在这过程中,行会员工受到关系网络的限制的同时也享受了独立性。或许是因为时代和地域的差异,我并不能理解齐美尔的这种说法。在我看来,行会员工受到哪种处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最终还得为了自己的错误必须受到了惩罚,独立性又从何谈起。

博特把齐美尔的这种思想进一步发挥。相比之下,我觉得博特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他认为,自由并不是与他人没有关系,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指你有一个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社会关系,这样你的个性才和他们不同,才表现出你的自由、你的个性。

思路二: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得地位的意义。代表人物是科尔曼。科尔曼深受经济学影响,他特别强调解释社会现象的微观基础。科尔曼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把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叫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是某些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存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这三种资本。其中物质资本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无形的。科尔曼从理性选择角度出发,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他以宏观的社会系统作为研究

目标,以微观的个体作为研究起点,来研究人们是如何利用、发展和得力于这个关系网络。

林南是这个研究的另一个倡导者。他首先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他长期研究社会资源对人们地位获得的重要性,他实证研究涉及了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工作迁升等问题。李南认为社会资源指那些嵌入在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这种资源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才能获得。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此外边燕杰也以中国为背景,对社会网络在求职、晋升、企业发展的作用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社会网络学派这两种思路,第二种思路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大,而第一种思路在美国社会学界影响比较大。

社会网络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有了一次大的发展。

格兰诺维特针对交易成本学派的“低度社会化”和制度学派的“高度社会化”两种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低度社会化”思路认为个人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社会身份、和社会身份和特点,与厂家和消费者的生活经历没有任何的关系。“过度社会化”思路认为人们只是按照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来行动。人们没有主管能动性,其行动完全是被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期待和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个性差异已经别忽略了。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殊途同归,都取消了个体差异的问题。格兰若维特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是具体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我们才能理解具体的经济活动、他们的内容和形式。针对这种不同的网络机制给人不同的约束,社会网络学派从两个方面给出了解释。第一:网络关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关系网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都只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行为。第二:网络限制一个人的信息,而信息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过程。例如,一个美国的的学生和一个中国的学生,他们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有的关系连接也不一样,他们的信息流通就会不一样,所受的影响就不一样。

此外,格兰若维特把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指个人社会网络的同质性比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维持着人际关系。弱关系的特点就是个人的和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