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29张PPT)
水澹澹,山竦峙 ——动静相衬,显示海的辽阔和威严
实写
观 沧
海之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海的惊人力量、宏伟气势 宏伟
海 日月出其中 ——想象,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 ——虚写海之气概
星汉出其里
附文
表达作者的昂扬奋发的精神、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诗歌译文
我往东来到碣石山上看大海。 海面上波涛荡漾,脚下的山岛高高耸立在海心。 岛上长满了树木和各种野草。 秋风阵阵吹来,海面上波涛汹涌。 大海浩瀚无边,就连日月星辰也都好像是发源于这苍茫的大海。 能有机会来到这大海边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啊! 我要借此机会放声高歌以抒发我的理想和志向。
写 景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写景 1.点明时令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2. 渲染气氛:凄楚 暗淡
3. 烘托心情:悲痛 愁苦
叙 闻道:震惊,痛惜
叙事
事 过五溪:偏远,艰难
悲痛 关切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抒 情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抒情
长风:迅疾轻柔
关切 思念 安慰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初中语文(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
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观沧海
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 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 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 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问题探究
3. 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9张PPT)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 1 0 0
文学常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 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2 1 0 0
品读诗歌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 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 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1 0 0
品读诗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 0 0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 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也有所反映。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 1 0 0
文学常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 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2 1 0 0
诵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 诗一般按“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 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的节奏朗读。
2 1 0 0
品读诗歌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 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 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 1 0 0
品读诗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1 0 0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 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 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也有所反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拓展延伸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簇拥这这座
秋风吹散马蹄声。
雄关, 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尚且还嫌河
山入潼关不解平。
床太过束缚, 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
是平坦。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终古高云簇此城”,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 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诗歌
本诗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 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 运和处境。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虚实结合,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 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壮 志融为一体,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 子”。
的河流。
写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 闲居故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 然年老,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 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 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 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 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犯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故 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 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 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 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 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 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 错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 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 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 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 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 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 低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 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 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 性情是一致的。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
登上临册
水波动荡 的样子
多么
秋风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把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意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 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 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语文何七澹年级澹上,册 山岛竦峙。
“澹澹”,形容大海水波荡漾的样子。 “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 词。大海上水波荡漾,山岛突兀耸立, 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 神奇壮观。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 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 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 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 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 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 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夕 肠阳 人西 有下 天, 涯
秋思
赏析
枯枯 藤 老老树 昏昏鸦
衰亡、肃杀的秋色
这景色有没有藏着
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伤。 作者的什么感情呀?
景中有情
勃勃生机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小桥
流水 人家
别人的家,我的 家在哪里?
幽雅、悠闲、恬静、温馨 但是
烘托游子 思家之情。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 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远,道路之 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 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
日语文月之七年行级,上若册出其中;星汉灿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共150张PPT)
合作探究
3.诗中哪个词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心。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 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古人云:诗言志。但古典诗词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 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等)曲折、隐晦地表达。因此,在 理解古诗词时,就需要联系背景,结合手法等进行分析。 1. 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对较难的诗词,要 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理解。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合作探究
1.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降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写作特色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 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 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 的气势。
板书设计
观沧海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水:水何澹澹
观沧海
到达,登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多么
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译: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精读细研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 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诗文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 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 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简约中见深细。
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 界,丰富诗(曲)的内容。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 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 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 养有一些提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壮观的大海。
交代观察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在海中。
(大海全景,写出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 景
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 景
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
枯藤老树昏鸦
缠满枯藤的老树上栖着黄昏时的乌鸦。 (“枯、老、昏”渲染出肃杀悲凉的气氛。)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河水淙淙流淌,河边住着一些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就要从西边落下,孤寂忧伤的游子还漂 泊在天涯。
【精编】部编版七年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共69张PPT)
越努力越幸运
板书总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
写
子规 闻道
景 叙 事
过五溪
铺
愁心
垫
明月 轻风
抒 情
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 景物的描写,表达 了对友人的深切同 情和关切的思想感 情
越努力越幸运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越努力越幸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
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
春”一语作铺垫。
38
❖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
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 他传递家书。
39
名句赏析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海。
越努力越幸运
整体感知: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注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在古诗文中属于“互文”的修辞手法。 ❖ 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
文义呼应。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 此互见。 ❖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 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 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 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5
中考链接:
1、《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 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哪一句 最能突出表达这一情感?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国古 代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从“乡书、 归雁”可看出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 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 深切的思念之情。
板书总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
写
子规 闻道
景 叙 事
过五溪
铺
愁心
垫
明月 轻风
抒 情
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 景物的描写,表达 了对友人的深切同 情和关切的思想感 情
越努力越幸运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越努力越幸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
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
春”一语作铺垫。
38
❖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
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 他传递家书。
39
名句赏析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海。
越努力越幸运
整体感知: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注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在古诗文中属于“互文”的修辞手法。 ❖ 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
文义呼应。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 此互见。 ❖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 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 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 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5
中考链接:
1、《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 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哪一句 最能突出表达这一情感?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国古 代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从“乡书、 归雁”可看出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 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 深切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53张PPT)
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又称月亮为婵 娟。
主题思想
• 诗歌寓情于景,表现了 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同情 ,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 憎恶。
重点练习
• 1、点名诗人闻讯的时节的一句诗是:
。
• 2、本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
。
• 3、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歌头》中的
【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 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 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 “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 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 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 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 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 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 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 称海日。
• 4、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 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5、“江春入旧年”这5个字里边出现了两个节令, 一个是“江春”的“春”,指的是 立春,另一个是 “旧年”的“年”,指的是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 。
• 6、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 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游子)行舟于绿水之中。
潮水上涨时,两岸江面无比宽阔, 春风和煦,正吹在高高悬挂的一白帆之上。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 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家信如何送达亲人? 北归的鸿雁啊,请你们把它捎到洛阳那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 乡书”、“归雁”与开头的“客路”、“ 行舟”呼应,表现出诗人触景生情,怀有 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 诗歌寓情于景,表现了 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同情 ,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 憎恶。
重点练习
• 1、点名诗人闻讯的时节的一句诗是:
。
• 2、本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
。
• 3、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歌头》中的
【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 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 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 “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 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 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 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 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 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 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 称海日。
• 4、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 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5、“江春入旧年”这5个字里边出现了两个节令, 一个是“江春”的“春”,指的是 立春,另一个是 “旧年”的“年”,指的是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 。
• 6、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 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游子)行舟于绿水之中。
潮水上涨时,两岸江面无比宽阔, 春风和煦,正吹在高高悬挂的一白帆之上。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 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家信如何送达亲人? 北归的鸿雁啊,请你们把它捎到洛阳那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 乡书”、“归雁”与开头的“客路”、“ 行舟”呼应,表现出诗人触景生情,怀有 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观沧海 听 秋风萧瑟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实
写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想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实
写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想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 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再
知
人
论
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清末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好
诗
共
方法小贴士
赏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汇报人:XXX
壹 本课目标 贰 初读诗词 叁 再读诗词 肆 诵读创作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初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潼世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好
诗
同
方法小贴士
背
诵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pptx课件(72页)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 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A、古代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 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 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 《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 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 《静夜思》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 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
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 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 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 阔的胸襟。
诗歌鉴 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2残、冬这腊两月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像
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
银河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1、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
4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一般文 学常识。(重点)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会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 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难 点)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的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唐)《次北固山下》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唐)《春望》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唐)《渡荆门送别》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满”遍布,这是作者主观的夸张,写 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表现了诗人
思乡之浓。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 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 而来的一曲悠扬的笛声飘入耳际, 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 每一个角落。
4、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修辞角度: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月夜竹林的寂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 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 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 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 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表 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 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注释】
•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 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 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 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弹琴复长啸.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明月来相照。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诗歌鉴赏
•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
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
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
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
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
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
诗人。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 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 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 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 特色。有《岑嘉州集》。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 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 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2诗0歌1特8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 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 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 田园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崇 信佛教,→诗佛 晚年专诚奉佛精通诗、画以山水诗成就 为最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 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 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 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 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 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 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 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 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 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本诗写诗人与 竹林相伴的情 景,形成了高 雅的意境,传 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赏析诗句
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 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 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心境。“独坐”、 “弹琴”“长啸”。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意: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 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 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 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拟人—勃勃生机)
赏析前两句
6、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 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 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 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 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 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 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 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 涌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 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 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大李杜”。(小李杜为李 商隐和杜牧)终身不得志, 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 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 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 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积累,解释重点字词。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 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 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 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5、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 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
竹里馆
篁是竹林。
2.啸:发出长而清脆的
——王维 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独坐/幽篁里,3.深林:指“幽篁”。
弹琴/复长啸. 4.相照:与“独坐”相
深林/人不知, 应,意思是说,独坐幽
明月/来相照。篁,无人相伴,唯有明
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 独坐幽篁里,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 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故园:指故乡,家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展开想象,想象出一二句的画面
赏
诗人了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回首望去, 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看不到家乡在什 么地方,使诗人不禁思念家乡和亲人,掩面 而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衣袖。
2、分析“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句的 表达效果
析
“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一 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 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 眷恋的深情。
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注释∶
[唐]岑参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
双袖龙钟泪不干。
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 遥远。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凭:托。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 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 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 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全诗理解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
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 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 感情真挚。
思想感情
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合作探究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